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68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68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按照预想来看,以后是要一步步将这些深度汉化的人再往中原内部迁徙,赐姓,再把中原大姓迁出去,一步步交流。

  但,“前些时日,国师和朕讲了一些话,让朕突然有些不安啊,贞观年间,有朕,有诸卿,所以一切政策,总是能够按照我们的想法走下去。

  如果后世子孙做不呢?

  如果在一切还没有尘埃落定的时候,他们就把现在这一套体系玩崩溃呢?

  国师和朕说,我大唐稳定边境没有错,但务必要记得,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现在大唐周围的契丹、突厥等番部,因为距离大唐太近,都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进度,几乎每十几年,就能翻一番。

  从夏商那种形态,最终走进大唐这种形态,不会超过百年,朕深深担忧啊。”

  国师竟然和天子说了有关于这些,理藩令闻言沉吟道:“陛下,国师所言的确是有道理,这些年和番人接触时,几乎已经和汉人无异,但臣以为,现在这种政策是没有问题的,大唐的边境相比较过去所有朝代,都更加安稳,几乎没有和那些番部发生战争。”

  李世民伸手制止了理藩令的后续发言,“朕自然知晓,现在的政策几乎是最好的,但朕觉得,如果能够往上,再多加几道保障,那就更万无一失了。

  自古以来,论对地方管控之强,就没有胜过分封的。

  秦朝最后的希望就是帝扶苏册封诸王侯,如果不是遇到昭圣王、项王、汉高帝这些神人,秦朝未必会亡。

  汉朝的诸侯也成功的镇压了地方百多年。

  到如今,我大唐已经相继建立了秦国、燕国、齐国这三大王国。

  在中原以内,实际上一直都存在着一些王命难以到达的所在,诸卿都知道,比如黔中,比如南诏之地,还有岭南,从秦朝就已经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管控。

  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平地上,才建立了郡县,在那数不清的山中,还有不知道多少土民,不遵从王命,甚至时常围攻县衙。

  在北方番部中,还时常会有争端,况且如果有一天,大唐君王没有能力控制番部该怎么办?

  三大王国,秦国太远,而且现在还没有送回信来,燕国和齐国,以及西域高昌旧地,以及西燕旧地,如果有不轨的想法,该要如何呢?

  朕记得在汉朝的时候,有侯国建在王国中,有侯国建立在郡县中,有侯国建立在蛮夷中,这是朕想要效仿的。

  辽国公世镇辽州,便是朕的尝试。

  朕想要将这种制度推行下去,在皇命难以抵达所在,将功臣、宗亲等封过去。”

  李世民停下讲述后,殿中诸宰相相互交流一番,洛玄辰心中微微叹息,这一分封,科举制度基本上百年内,要直接被打死。

  因为贵族出镇,需要的反而不是文人了,或者说,文人的地位会很低,地位低,就不能吸引人。

  社会在向上走,之前洛玄辰认为科举将会改变天下局势,是因为他看到了,其他诸如当兵、经商,等等都不如读书科举。

  但贵族,讲究的是血脉传承,讲究的是门生故旧来维持地位,文人只能是处理一些刀笔之事。

  但分封,这是大唐国策,他不能说什么。

  房玄龄沉吟问道,“陛下所言,是如今赋税能够覆盖开支的州,保持不动,以及位置关键的州,保持不动,然后将那些难以控制的州,世袭分封,让功臣镇守。”

  “然也!”

  李世民望着众人,诸宰相也在望着他。

  ……

  八月的大唐,热闹非凡,一辆辆车,一艘艘船,来自各州的刺史,纷纷进京述职,驻守各地的都督也都回到京城,李孝恭和洛玄云这四大都护府的高官,也从诸大都护府返回长安。

  长安城极少同时云集这么多的高官,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召集群臣,长安,不,大唐一定是有重大变动,所以天子才会将这么多高官召集回京。

  这些年大唐变动大的让人有些目不暇接,从秦王出外就藩建立王国开始,整个天下就一件大事接着一件大事,就仿佛是天子在着急做什么一样。

  数百名四品及以上的高官出现在长安,上百个国公,整座大唐,几乎九成的高官显爵都在这里了。

  这可让长安城中的士子兴奋不已,或者说,现在全天下的士子都在往长安赶。

  虽然现在大唐在推广科举制度,但贞观这些年,传统贵族的力量在不断复苏,所以举荐制度,反而比科举更加兴盛,而且在大唐发展的过程中,士族高门,以及传统关陇等高门,立下功勋的同时,攫取了大量利益,上上下下几乎把持了七成官位。

  这几乎是注定的,毕竟打仗一赢,就要封赏,这一封赏,就是让贵族集团不断膨胀,如果不是辽东国由李世民亲自挂帅,会膨胀的更加厉害。

  士子门都在努力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某些权贵的赏识,进而直接进入仕途,如果能够从品级官开始,那就更好了。

  长安中的喧嚣,端坐在皇宫中的李世民自然是知道的,他很高兴,站在宫墙上和李治笑道:“这就是大唐,人才层出不穷,未来你的主要职责,就是将人才从这些人中选拔出来,然后将国事交给他们,知人善任,这就是君王所应当做的。”

  一**的高官出现在长安,长安百姓还会对这些来自不同州的官员评头论足,有的嘲讽寒酸,一看就是穷州,有的诸如苏州、扬州这一类,就会引来啧啧赞叹。旧有诗歌唱“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如今天子高坐明堂之上,进入皇宫的人却不止数百,仅仅是官员就有数百人,还有郡公以及国公级别的宗亲、外戚,还有许多已经不理事的功臣,此刻都出现在了宫中。

  纵然是宽阔的太极殿也站不下这么多人。

  从太极殿中,一直站到了殿外,无数人影憧憧,各色的官服,分列站着,在这些人中,往日被前呼后拥的高官,现在只不过是最低阶的官员。

  震撼最大的莫过于州刺史,上州刺史从三品,当然,上州不多,即便是下州刺史,也是正四品下的高官,尤其是刺史掌握一地政务,是当之无愧的一方大吏。

  在民间,县令就被称之为百里侯,在一个县中,拥有几乎绝对的生杀大权,至于监察,就算是姬昭所在的时代,很多时候都流传不出去,更不用说在古代这种通讯条件下,能够监察到,基本上全凭运气,县令尚且如此,更不要说管理至少几个,乃至于十几个县的刺史。

  但往昔风光的刺史,在此刻却只能排在队列的最后,在这里,天子说什么几乎都是听不到的,只能由传唱官复述。

  太极殿前的那一级级台阶,上面站满了人,那台阶在此刻,就仿佛白玉阶一般,散发着光芒,那光芒代表着权力,谁更靠近那座宫殿,谁就拥有更多的权力。

  在那座宫殿的终点,则是至高无上,拥有几乎无限权力的皇帝。

  只要能够获得皇帝的信任,就能够如同魏征那样,从一介白身,一跃成为宰相,成为天下权力最大的几个人之一。

  “咚!”

  一道清亮的声音在宫中响起,那是象征着朝会开始的钟声,刚才还在交头接耳的众人,纷纷安静的站回行列中。

  千牛卫穿着宿卫服,手持弓矢和刀枪,守在殿前以及殿下,威势凛凛。

  大明宫的太极殿御座之上,李世民正对着大开的大门,他的目光遥遥望向排列在殿外的群臣,数量之多,数都难以数尽。

  下一刻,伴随着钟声响起,群臣皆下拜道:“吾皇万岁万安,万年万福!”

  待群臣皆手持笏板立在殿中时,李世民从御座上站起,朗声道:“召集诸卿进京,概因有波及全大唐之大事发生。

  自古以来,未曾听闻有一人而治九州四方者。

  自古以来,朕不曾听闻过有不依靠臣子,而能够独治的君王。

  朕听闻,君王善待他的臣民,就会获得忠诚。

  朕时常翻阅史册时,会想起汉朝靖难诸侯,朕多次想要效仿,但群臣皆劝谏朕,说分封是取乱之道,在过去数百年间,皆是如此。

  朕前些时日,见到有横断山脉中的蛮夷,袭扰我县城,乃至于杀死我大唐百姓。

  横断山脉中,行军困难,其中土民桀骜难驯,一向都难以制服,数百年来,都不曾有中原王朝能够管控。

  朕左思右想,若是真的派遣大军,那只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土民只需要往山中一躲,我大军便只能徒呼奈何。

  朕思及至此,与其如此,不如将之赐予诸功臣,宗亲。

  朕听说在横断山脉之中,有千百部落,皆生活在高山之上,断崖之间,神出鬼没。

  那朕就在那里建立上百个王公国!

  携带了甲胄、刀剑,深入到其中为朕剿这些不服王化的匪患。”

  听到这里,在场的郡王和国公,基本上都麻了,很多人甚至都已经站不稳了,这么大的阵仗,就知道没好事,果然啊,竟然是要把我们这些人大规模流放。

  那都是什么鸟不拉屎的破地方啊,谁想去那里开拓,而且蛮夷别看面对大唐军队的时候弱,但真的小规模去开拓,那可是很强的。

  当初蜀中有一支无当飞军,就是用那些夷人所组建的,在山地里面,和那些在山里健步如飞的人打,那不是找死吗?

  越想越觉得丧气。

  李世民见状也不在意,毕竟他真正的杀手锏还没有放出来,“开拓出来的土地和人口,朝廷一概不收,全部归于诸侯。

  朕所划分的边境中,所开垦出来的土地,上面所种植的粮食等,朝廷一分不要,所有收益都归于诸侯。

  除金银铜矿外,其余山林渔业所得,朝廷同样不要,全部归于诸侯。

  这个期限朕给一百年,一百年后,会如何,朕就不知道了。

  朕会盖上天子印,这是天子和诸侯间的约定。”

  虽然依旧有人不愿意去,但有人心动了,一百年啊,那些条件都不算是什么,但这一百年,只要不作大死,非要参与什么造反之事,这一百年,岂不是家族都能够延续下去?

  况且一百年后,不,根本就不用一百年,等到过几十年,如果真的能打下一块地盘,完全可以鸠占鹊巢。

  土司那么难打,不是因为土司兵的战斗力真的强横,而是因为那里的地形就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割据之地。

  真的到了朝廷不要脸,要收回祖祖辈辈土地的时候,完全可以关起门来,凭借着山川形便去和朝廷抗衡。

  听说在西南山中,有不少延续了千年的土司家族。

  中原虽然舒服,但的确是太过于危险,动不动就是族灭,政治斗争实在是过于残酷,汉朝时的世家大族,活到现在的几乎没有了。

  这么一想,还真的不如分封到横断山脉中。

  李世民自然知道,一定会有这种想法,就如同当初靖难诸侯中,也有不愿意靖难的,但只要大部分人有用,就足够了。

  至少这一手,能够让大唐保证许久的西南边境安稳,而且还能拓展诸夏的生存空间。

  况且。

  李世民想想就想笑,如果有一天,就连黔中这些地方都能造反成功的话,那大唐可真是该死了。

  要平原没平原,要人口没人口,割据一下还行,造反打天下那不是笑话嘛。

  想到这里,李世民开始让宦官宣读他早就和政事堂商议好的圣旨。

  他这一次是真正的大分封,宗亲、功臣、外戚,一共分封了百多个郡王国和公国。

  每一个国家的面积都不大,小的只有一个县,大的也不到一个州的面积,基本上都是一座城,或者一座山。

  其中有六十个都封在了南方,其中有十几个,封在了益州西部的高原上,那里是巴蜀和高原的进出口,封在那里,是为了围堵吐蕃。

  不仅仅在巴蜀这边围堵,青海道那边也有封国,封到这里,基本上都是宗亲,心中叫苦连天,但一句话也不敢说。

  直面吐蕃,这谁能不慌,而且生活在高原上,据说寿命会变短,这下可真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了。

  正当许多人在哀嚎的时候,接下来的分封,更坑,李世民在河套上,建造了不少城池,现在他把不少人封了过去,让他们半农半牧。

  封到河套上,那目的是什么简直路人皆知了,一个是监视北边的燕国,一个是监视那些同样在河套的番部,这没有一个好惹的,一旦双方之间发生战争,这些小国就是首当其冲,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一波推平。

  更惨的还有直接被封到燕国之中的,燕国毕竟和秦国不一样,秦国是因为完全要李承乾自己打下来,所有李承乾几乎拥有秦王主权,但燕国是大唐打下来的,只不过让燕王李恪管理,在燕国的土地上,甚至还有安北大都护府。

  所以大唐天子可以在燕国名义国土上,将山丘、河流、牧场赏赐给其他人。

  但天子敢赏,拿到手的人敢不敢要,那就要看手段了,一个不慎,在漠北那种地方,死个人是很简单的事情。

  相比较靠近吐蕃和漠北的封国,那封在安东大都护府中的封国,反而是最好的,还有就是封在齐国中的封国,至少没有那么危险。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