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67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67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

  凌烟阁的消息在各个层面疯传,主要是在秦王府以及天策府旧部中疯传,那些还健在的诸如尉迟恭等人就不提了,有些人已经去世,但后辈子孙也在不停的活动。

  都在暗暗比较功劳,乃至于直接的比较,希望自己的父亲或者祖父,能够入选凌烟阁。

  对于天子直到现在还不公开凌烟阁名单,很多人都有疑惑,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名额只有二十四人,这的确是不好分,想必天子在不停斟酌。

  这种斟酌更是让人心动,当今天子做事,自然是讲究旧情,但总体来说,做事是按照规矩的,也就是不会有明显的不公。

  这二十四人名单,就算是有争议,但总体来说,一定是足以堵住所有人嘴的。

  李世民的确是在斟酌,但总体的名单,已经在他的心中,他现在最重要的是,是将这些人排名。

  他所纠结的是,按照什么排序方式,让人说不话,挑不出毛病来,因为他不希望被人说他,给某些人走后门。

  他能够猜得到,这种声音到时候一定会有,而后就会有许多人开始琢磨他排名的动机。

  最后他决定按照一个谁都挑不出毛病的办法,那就是按照官职来排名。

  这其中的官职,不仅仅有现在的官职,还有死后追封的官职,当然,这么排的话,那么死的早的人,就比较占便宜,毕竟死后都会追封。

  不过按照“死者为大”的原则,这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李世民给洛景成的追赠官职不高,以便保证洛景成的排名在二十名左右。

  ……

  太极殿中。

  对于天子突然对大批重臣的召见,很多人都猜到了什么,恐怕是凌烟阁名单要公布了,许多人心中都怀着异常紧张的心情。

  当众人步入殿中后,所见到的便是天子在殿中不住踱步,见到众人来之后,这才负手长身立在御座之前,就这般眯眼望着一个个走进殿中的臣子。

  群臣进入殿中后,纷纷噤声,而后在宫娥的安排下,坐在自己的席位上,正襟危坐,不发一言。

  待众臣到齐,大门重重关注,那凛冽的寒风被挡在殿外,烧的正旺的地龙,将殿中烘的暖洋洋的。

  “今日召集你们进宫,想必能猜到朕要宣布些什么,诸位宰相既然在,那便记录一下吧。”

  眼见天子开门见山,毫不拖泥带水,群臣更是直起腰板,静心听着,接下来的每一个名字,在未来都可能会受到数百年的香火祭祀。

  “凌烟阁,朕深思熟虑,以官职排序前后。”

  “凌烟阁第一,太保、周郡王洛玄夜。”

  李世民带着深深的感情将这个名字说出,这个名字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按照什么标准来排,都是洛玄夜。

  无论是生前的官职,还是死后的官职,如果不是洛玄夜去世的突然,他生前就会是三公,他刚去世的时候,追封三公之中的两个,后来秦王就藩的时候,李世民又给洛玄夜加封三师太保,没有人可以挑战他的地位,即便是他死了。

  在洛玄夜之后,是这几年封三公的人,还是那句话,如果洛玄夜不死,他一定会生前就封三公。

  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贞观年间的三相,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都有三公衔,再加上被追封的杜如晦。

  李孝恭,不必多说,虽然不是李世民的铁杆,但作为宗亲翘楚,他必须站在凌烟阁前列。

  洛玄凌和尉迟敬德相邻,位列凌烟阁第七和第八,二人都是三公之下,官职最高。

  开府仪同三司,然后有上都督的职衔。

  再往后是李靖,他战功虽然多,但官职现在的确是不如前面的人多,排名到这里,反而没有太大的争端,真正最激烈的争端在后面。

  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祖宗的功劳更多,就算是按照官职,那也都差不多,全部都是国公,完全按照官职排名,一定有人不服。

  “凌烟阁第十,开府仪同三司,楚国夫人洛玄镜。”

  当李世民口中道出这个名字的时候,殿中有一瞬间的寂静,这是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名字。

  洛玄镜既不是和李世民打天下的人,也不是贞观年间的治世能臣,怎么会出现在凌烟阁上呢?

  “洛玄镜编撰史册,梳理天下文脉,我大唐盛世文华昌盛,盖其功也,不逊色于在座衮衮诸公啊。”

  李世民这般说,殿中交杂几声,而后便归于平静,天子说的对,这大唐天下的盛世,有文华上的一份功劳。

  “凌烟阁第二十三,苏州都督、姑苏郡王洛景成。”

  这一次李世民没有再解释,就让世人去猜测吧,等凌烟阁排序完成后,挑一个合适的机会,他就再给洛景成追封。

  殿中不少人已经明白了,当时为什么李世民不给洛景成高级别的追封了。

  “凌烟阁第二十四,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当最后一个名字道出后,李世民深深吐出一口气,他竟然感觉有些疲累,又觉得轻松。

  他一直想要完成的一件事,在今日做完了。

  “黄金玉台,凌烟阁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何处光耀祖宗,请入凌烟阁上!”

  李世民向前走,走出殿外,站在台阶上,今日无雪,是个阴天。

  他指着远处,“就在那里!那里就是凌烟阁!”

  那阴沉的天缓缓裂开,光照了下来,神圣灿烂!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第937章 天下诸道 诸州 诸国

  凌烟阁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画像悬挂于阁中,李世民亲自将最后一幅洛玄夜的画像悬挂于八卦乾正位上。

  画上洛玄夜头戴朝天冠,身着明光铠,一手牵马,一手持马槊,威严沉重。

  李治身着太子服饰跟在李世民身侧。

  时间滴滴答答过去,李世民缅怀良久后,轻吐一口气,“稚奴,朕要做的事,大致都做完了,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教导你,如何去做一个好的君王。

  你看,这里悬挂的都是朕的功臣,朕能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这些人,以后你也会有这么多贤臣能将,辅佐你成就大业。

  朕已经下令,让天下所有州刺史、都督、都护、贵戚都来到长安,朝拜朕,也来朝拜你一番,顺便宣布一件朕深思熟虑之事,你要好好看,好好体悟。”

  ……

  太极殿中,诸位宰相都对天子所言感到震惊,尤其是主管吏部的洛玄辰,只觉风雨欲来。

  概因李世民所说的那一番话——“国师教导过朕,这社稷如果是人,那官制就如同骨架,人是堂堂正正的站着,还是软趴趴的直不起腰,都在于官制。

  官,

  从地而出。

  有州便有刺史,有县便有县令,有都督府便有都督,诸如此类。

  六月三十,诸道宣慰大使返回长安,向朕以及诸卿汇报了诸道事务,诸卿应当还记得。

  朕思来想去,要重新划分天下诸道的监察区,以免出现宣慰使和当地州刺史勾结之事。

  同时对天下诸州的刺史重新梳理一遍,将一部分州刺史合并,新增,以及转封国。”

  这如何能不让众人震惊,这么大规模的调整行政规划,难度很大。

  魏征几乎在李世民话音还没有落下时,就直接问道:“陛下所思,可曾想过以下问题吗?

  重新划分州县后,县衙以及州府中,土地名册和户籍名册,要如何转移?

  在册的府兵如果分属两州,要如何去分配他们的土地?”

  洛玄辰接话道:“官员裁撤倒是小事,但现在吏部几乎所有记录的州县中的事务都要大改,吏部人手不够,可能会耽误接下来的科举以及官员擢选。”

  房玄龄也劝道:“陛下说要将州刺史改封国,难道是要在国中分封吗?这不是已经被否决之策吗?”

  诸位宰相基本上都反对李世民的做法,认为这简直就是在没事找事,现在已经不是隋朝年间,经过武德以及贞观初年的两次政治区划调整,现在的州县都已经趋于稳定,不需要再调整重新划分了。

  李世民不慌不忙的说道:“朕对于州县并不会大改,所以诸卿不必这么慌张,朕要调整的是道这一级别的监察区,譬如将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以及江南西道,江淮道分为淮南道以及淮北道。”

  他略一顿,诸宰相没人再出声,州县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地方制度,任何一点改变,都会很麻烦,就算是如同隋炀帝杨广那样仅仅改名字,都会导致大量公文修改,如果天子不动这个根本制度的话,那问题不大。

  至于州县之上的道,这不是行政级别,仅仅是临时设置的监察区,虽然这些熟读历史的宰相,都知道,在汉朝的时候,曾经州也只是监察区,和现在的道,从功能上,完全一样,但最后州还是一步步拥有了行政以及军事功能,最终成为凌驾于郡之上的最高级别行政级别,道的最终结局大概也是如此,但至少在此刻,道的确是不那么重要。

  今天的天子,有些不同。

  在李世民不慌不忙说出那番话后,在座的诸位宰相就都感受到了,天子这是有备而来,众人互相暗地对视几眼,皆缓缓坐起一些,殿中氛围有些不同了。

  半躺靠在御座上的李世民见状,嘴角泛起一丝丝笑意,“第一个问题想必诸卿都了解了。

  现在回到第二个封国问题。

  诸卿,朕想问,武德元年大唐有将近两百个州,现在的大唐又有多少个州呢?”

  大唐虽然秉持和平,不轻易开启战端,但架不住周围某些国家太能跳梁,经过十几年被迫的开疆扩土,先后打死了漠北冬突厥,威胁河西走廊的西燕国,掌控西域通道的高昌,以及对中原威胁最大的辽东国,现在大唐疆域广大,州府数量有三百多,远远超过了贞观初年。

  长孙无忌回道:“陛下,有三百六十州。”

  李世民笑着摇摇头道:“错,是一千余州。”

  啊?

  李世民此言一出,众人自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长孙无忌说的是内州,也就是直接刺史管理的中原州,李世民说的则是羁縻州,这些羁縻州府情况可就太复杂了。

  有的是按照城池划分,一座城池就是一州,比如辽东城改为辽州,盖牟城为盖州,卑沙城为卑州,等等还有许多。

  还有的因为没有逐水草而居,没有城池,那就直接给官职,按照官职来管理各个部落,在官职的最上面,就是三可汗,组建合议制度,这本来也是草原风俗。

  “番人本来是没有中央集权制度的,同一族群,大部落管理不了小部落,所以时常会有小部落犯边,后来我们是如何处理的,诸卿还记得吧。”

  一提起这件事,殿中几人就开始头疼,胡人的组织架构太烂了,比如说突厥可汗投降了大唐,还来参加朝贡,但转头边境就有突厥部落来犯边,最让大唐感觉抓瞎、无语的就是,这件事还真的和突厥可汗没关系。

  大唐一开始还责备部落首领,但后来就发现,不是他们不想管,是管不了,因为在胡人各个部落间,都是商量的来,没有上下之别,所以也就不存在服从谁的命令。

  后来大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捏着鼻子,教这些胡人搞中央集权,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族群内部,立一个绝对的权威,谁不听他的话,大唐就打他。

  一切和大唐的朝贡、交流等,都只能由这个首领来做,最绝的是,他死了,我让他的儿子上,你们不要想着用以前那种方式来和中原交流。

  这些人合法性以及力量的来源,都是大唐的支持,这样一层层的构建起来了一套,让边境安稳的体系。

  这种体系很成功,仅仅十几年的时间,番人遭灾之后,已经不南下打草谷了,而是上报都督府,请求大唐赈灾。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