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10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10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李世民闻言洒然笑道:“无所谓,朕今年二十有八,朕还有无数的时间去创造功绩,分给他们一些又何妨呢?

  那些闲人的闲语不必在意,真的假不了,暴隋和我大唐,谁高谁低,自有公论,至于那些愚蠢的人,又有谁会在乎呢?”

  李世民的心态非常好。

  对于这个问题,洛玄辰当然是思考过的,他当即说道:“陛下,臣以为应当多开设一些科目,既然最终的目的是筛选官员,将那些大才引入官场中,那自然就要考这些做官的内容。

  便以尚书省六部为例,户部需要算术,工部需要天文地理,刑部需要律令,礼部需要经典,兵部不谈,吏部亦不谈,再加上文采、策论等,最难的进士科,可以全部考,也可以如同明经科,只考经典,以及明算科,明律科等。

  这是臣之前就做好的条陈,请陛下一观。”

  李世民接过来,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不少字,他只不过粗粗读过一遍,就知道洛玄辰这是废了很大心思的。

  李世民微微笑着,“看来爱卿果然是有备而来,朕觉得非常好,就按照爱卿的方法去施行。

  这是贞观元年,朕以及诸卿,给天下士子准备的大礼,在下个月之前,颁布下去。”

  “谨遵谕令!”

  ————

  蒙素王上皇恩典、天启赐福者、全诸夏万民的天子、大唐帝国皇帝诏曰:

  夫选贤任能,国家之枢机;瀚海取士,社稷之磐石。

  朕观天下英才盈野,亟待开渠引水,以润庙堂,故兹革新,启发大朝,立科举之典章,兴文教于大世。

  诏书下日,大唐域中,贵贱之属,夏夷之人,但有才德光华,学识渊博者,尽可投名于县府,掷笔于州中,光显盛才,不至明珠蒙尘,贤遗荒野,良骥驰骋,文道育民,使群英荟萃,各展大能,共襄大朝伟业,永固江山社稷。

  诏移州县,咸使闻之。——《告天下万民开科举诏》

  第885章 贞观元年诸大事结束

  贞观天子对天下事的关心程度,被天下人看在眼里,从贞观元年正式开始,仅仅不足六个月的时间,就有十三条诏令,四十多条敕令从三省发出。

  在贞观元年的后半年,天子和宰相没有再施行大的政策,而是开始检验前半年的诏令以及敕令在州县中的落实情况。

  这是一项极其繁杂的工作,李世民和宰相都严阵以待,早在诏令颁发下去的时候,李世民就在政事堂中严肃地说,“现在诏令颁下去,就让下级的官吏听从是不可能的,诸卿都要打起精神来,朕猜测很快就会有阳奉阴违的事情发生,有自作主张的事情发生。”

  李世民以及诸位宰相的预料是完全没有错误的。

  武德到贞观年间,政权变动,想要在其中上下其手的人太多,这世上永远都不缺乏揣摩上意的人。

  说一套,做一套,在这数百年间发生太多了。

  不说那些太远的数都数不清的事。

  就说大唐。

  王世充被流放,然后在路上被杀,杀王世充的人,短暂被贬,很快就又起复,谁不知道这是李渊的意思。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要主动为陛下分忧,陛下是英明神武的,自然不能干这些脏活,如果我们不懂事,真的把这些曾经试图杀掉陛下的贼子、大逆不道的罪人、陛下的仇人给放了,还让他们逍遥,那陛下就只能被架在那里,那这就是我们的错!”

  有佐僚踌躇道:“可陛下不是明确说要和解吗?我们这么揣测,是不是不太好?”

  “历史上哪个君王不这么说?但最后哪个君王不清算政敌?

  先表面和解,不要引出大的乱子,顺便引蛇出洞,然后高高供起来,等到局势稳定,再剥夺权力,最后找到罪行错误,一网打尽,义正严词,全部干掉。

  你该多读点书的,这在历史上可不仅仅是发生一次两次,而是十次百次!”

  试问,李世民差点被杀,有多少人会真的相信,他会原谅自己的仇人,自古以来有几个人能有这种真正的宽宏大量。

  不都是表面宽宏,背地里找机会搞死!

  就如同之前李渊对杜伏威的态度,在州县中,尤其是山东,抱着这种态度的人太多了。

  这些人甚至还不能说他们是单纯的奸臣。

  因为大多数的君王,甚至是那些很优秀的君王,玩惯了这些权术手段,那官僚自然就会以权术来揣摩君上,最终导致了这种情况发生。

  只可惜,他们遇到了一个真正的现世圣王,而且是走那种堂皇大道的圣王,李世民!

  尤其是现在的李世民,刚刚当上皇帝,心中只有无尽的豪情,只想以诚待人,对那些帝王术还不屑一顾。

  ……

  贞观元年六月。

  浑身土尘的使者从幽州、益州、扬州,一路疾驰来到长安,神色已经很是憔悴,脸上带着脏污,但却没有任何人敢于阻拦和轻视,因为他们身上都背着加急军令。

  这些从各地都督府而来的使者,畅通无阻的进了兵部衙门,事情很快就呈递到了政事堂中,宰相们一看,脸色很难看,不是简单的谋反案件,涉及皇亲国戚。

  这问题必须立刻上呈天子才行,一行人匆匆进了皇宫。

  李世民的脸色很是难看,庐江王幽州都督李瑷谋反,已经被都督府长史王君廓诛杀,益州行台尚书左仆射举报益州行台兵部尚书谋反,同样也已经诛杀了谋反者。

  但李世民没有半点开心!

  李瑷是宗室中站队李建成的人,李世民很清楚这一点。

  但正是因此,杀不杀李瑷才非常有示范作用,因为宗室中站队的人实在是不少。

  王君廓二话不说杀了李瑷,在他看来,这是公然违抗自己的命令,和朝廷大政方针作对。

  按照李世民的想法,就算是李瑷真的谋反,王君廓也不该直接杀了,因为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三年,大唐没有谋反案!

  王君廓就连朝廷安抚的机会都不给,这是典型的想要以功邀进!

  至于益州之事,没有这么严重,但同样是外戚借助建成太子倒台在清除异己,而且做事的人还是窦氏外戚。

  怪不得宰相直接将这些事递到了自己面前,他们还真的是没法处理这几件事,只能给建议,不能下决定。

  李世民强行压抑住怒气,让自己冷静下来,所谓王不可动怒而兴师,同样的道理,君王也不能在愤怒的状态下治理国家,现在还年轻的李世民,圣贤睿智英断的可怕。

  他面无表情,冷声问道:“诸卿,你们有什么看法,这件事该怎么处理,都说说吧。”

  怎么处理?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首先第一个问题,处理什么?

  是王君廓杀李瑷这件事。

  还是处理王君廓?

  不搞清楚这个,就不能把握住之后处理的尺度。

  李世民见没有人说话,便伸手点名道:“房玄龄,你一向多谋,你来说。”

  房玄龄却道:“陛下,检校刑部侍郎在这里,应该问刑部侍郎的意见。”

  检校刑部侍郎就是魏征,李世民给他升的官。

  魏征虽然是宰相,但本官的级别太低,李世民给他升了级别,不用去刑部坐堂,依旧作为诤臣,在政事堂中做事。

  魏征并不因为此事涉及李建成旧事而有什么不好说的,他走出坐席,站在殿中,拱手后立身于殿中侃侃而谈道:“既然房相言臣为刑部侍郎,臣便以贞观律,向陛下进言。

  陛下的诏令,经过政事堂合议通过,而后中书门下用印,交由尚书省执行,其效力,便等同于,乃至于凌驾于贞观律。

  陛下早在今年的元月时,就已经发下诏令,三年不受理谋反案,大唐取消三年谋反案。

  幽州都督府长史王君廓和益州道行台左仆射窦轨的所作所为,无非所依凭的是贞观律中,有谋反证据的,如果谋反者试图反抗,可以旧地格杀。

  诏令在律令上,律令无效,所以二人所依凭的律令不存在,那二人便涉嫌无故杀死朝廷大员,应当处死,这便是臣对于此事的意见。”

  啧。

  一上来就有理有据的掀桌子。

  洛玄辰闻言只觉有些玩味,这魏征可真是一个相当妙的人,提出了一个难以实现的处理意见。

  魏征施施然回到自己的坐席坐下,这下可难住了李世民。

  他自然是不在乎王君廓的命,但政治上不同。

  李世民他不可能真的把效忠自己的人,因为这种事就杀掉,但和解的大计是不能破坏的,所以必须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李世民不动声色的再次问道:“诸卿认为魏征想法如何啊?”

  这下房玄龄知道自己不能再装死了,他缓缓说道:“陛下,臣以为,这件事不能给予奖赏,必须要进行惩戒。

  和隐太子楚戾王党的和解,关乎国朝大事。

  但魏侍郎说直接杀掉,也的确是有些太极端了。

  如今所商议的就是如何惩戒,臣认为可以下旨斥责他,枉顾诏令,然后罚俸禁足,向天下人表示您的态度。”

  “陛下,太轻了!”

  房玄龄话刚刚说罢,洛玄辰就立刻出列正声道:“陛下,罚的太轻了,轻到会让人认为这是您所指使的,会有人猜测,等到这件事过去,您就会将他官复原职,甚至升迁,进而会有更多的人去铤而走险做这种事情。

  要罚就要寻找典型,一个都督府的长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封疆大吏,在地方位高权重,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警示的对象。

  而且陛下,臣的三哥在幽州,曾经提起过李瑷和王君廓。

  臣又主导天下吏治,听人提起过,这个王君廓,和故庐江王李瑷,关系很不错,李瑷没有军事上的才能,所以在幽州对王君廓,言听计从,甚至想要和王君廓结成儿女亲家。

  由此观之,李瑷虽然无能,但是对自己有几斤几两却是清楚的。

  他为什么会直接造反,竟然敢造陛下您的反,他甚至连掌兵都不懂,这不合常理。

  现在王君廓直接将李瑷斩首,然后言辞凿凿的说李瑷谋反,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李世民闻言噌的一下坐直了身子,其他人也都带着惊疑的神情望过来,洛玄辰的话说的很有道理,李世民直接问道:“季晨,你说有什么隐情?”

  洛玄辰径直道:“臣只是猜测,不能保证一定对,但汉书桑弘羊列传中,曾经记载过,‘胶东王血,弘羊以贵’,桑弘羊用胶东王的血来让自己尊贵。

  现在庐江王的血,大概也可以让王君廓变得尊贵吧,他心中难道真的就没有这样的念头吗?

  陛下可以去查一查,看看他到底是陛下和大唐的忠臣,还是一个投机的小人。”

  言语是杀人的利剑,尤其是从一些名声比较好的人口中说出来的话,就更是附加着无穷的威力。

  聪明人更是从洛玄辰只说王君廓,不讲窦轨的言语中,听出了一些弦外之音,似乎洛玄辰对王君廓的确是有些了解的,这些话可不像是单纯的猜测。

  这就不由的让众人联想到洛玄辰刚才说的三哥,洛氏的另外一个嫡子,洛玄星,在洛苏来到长安后,洛玄星就一直待在幽州附近。

  当初洛玄星所赐下姓氏的十八个部族,大部分都在幽州以及靠近幽州的辽东境内,洛玄星麾下的敢战士也在这里。

  目前为止,这些人和大唐属于井水不犯河水,大唐朝廷现在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处理和这些人的关系。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