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09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09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这是一种将会颠覆现在所有模式的制度!

  房玄龄反应过来,几乎立刻就拜伏说道:“陛下,洛尚书所言有理,但不宜直接推行啊!”

  众人都回过神来,从极度的震惊中,恢复了神智,李世民直接将前倾的身体直接砸回了坐位的软垫中,“玄龄,你说说为什么反对。”

  众人都将目光落在房玄龄身上,房玄龄却望着杜如晦等人,有些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

  李世民见状直接指着房玄龄道:“你说,这关系着国朝大事,朕认为吏部尚书说的很有道理,你一向足智多谋,现在反对,一定有原因,你不说,你就停职回府中闭门思过去。”

  房玄龄叹息一声道:“洛尚书所说自然是颇有道理。

  但如果真的通行此法,所谓考核,无非就是儒道经义,律令算术,策论时政,这天下能读的起书,能了解到这些的,都是那些门阀豪贵之家。

  臣出身不算是平民,家父是前隋官吏,但供给臣读书已经颇为不易,如果现在要臣去写那些儒家经义,臣是远远不如政事堂中诸公的。

  此法一开,那山东诸高门大阀,那江南诸阀,别的本事没有,但大致上都读过几本书,族中没有什么大才,而识字断经义之人,腐儒学究之士,如同过江之鲫。

  这种考试,定然会被这些豪贵之家所把持,那些心中有韬略,却受到这些经义、算术、律令等基本限制的平民,可就真的没有出头之日了。”

  房玄龄说罢就伏在殿中,静静等待着李世民的反应。

  这下众人知道为什么刚才房玄龄不想说了,这殿中,洛玄夜、洛玄辰、杜如晦、萧瑀、封德彝、长孙无忌这些人,都是门阀贵族出身,李世民麾下门阀出身的实在是太多了,也就魏征出身低,这话说出来,真是得罪人。

  房玄龄说罢,李世民若有所思,欲言又止,最后说道:“今日政事堂会议先到此为止,朕有些乏了,诸卿且先退下吧。”

  众人都知道天子这是要思索一下了,而且很可能要去问问国师意见,便纷纷告退。

  众人散去后,房玄龄走到洛玄夜和洛玄辰身边,苦笑道:“郡王,洛尚书,今日之事,实不是出自我本意。”

  洛玄辰并不在意,反而笑着说道:“房相忠心为国,又有什么错呢?

  不过这件事的确是房相错了,制度的确立有前瞻性,而且这天下的平民没有房相想的那么不堪,房相所预料的情况不会一直出现。”

  房玄龄叹息道:“希望如此吧,陛下应当是去找国师了,不知道国师会如何说。”

  洛玄辰闻言微微笑着,房玄龄立刻反应过来,有些不敢置信,瞠目结舌,正要问,洛玄辰却转身走了。

  洛玄夜也离开皇宫。

  ……

  从太极殿离开之后,李世民连饭都没吃,就直接马不停蹄的赶往灵天阁,去找洛苏。

  洛玄辰和房玄龄这件事,让他根本就没有别的心思,他有一种预感,这将是影响大唐极其深远的大事之一。

  进了灵天阁后,李世民便见到洛苏悠哉悠哉的在自己和自己下棋。

  “天子。”

  “文公。”

  李世民一屁股坐在洛苏对面,洛苏倒上一杯茶给他推过去,然后一边下棋,一边问道:“天子来此,可是有什么事?”

  李世民丝毫不废话,立刻就将刚才在太极殿发生的事情告知洛苏,洛苏听罢轻声笑着问道:“那天子你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皱皱眉头道:“虽然房玄龄说的比较严重,但我觉得洛玄辰说的更有一些道理,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好事。”

  洛苏轻笑道:“本就是一件好事,房玄龄说的有些严重,洛玄辰说的有些理想化,所以才会产生争端。

  在一千多年前,用竹简来制作书,那个时候肯定是不能用这种方法来选拔官吏的,现在有了纸,就有了可能。

  尤其是纸的价格比原来低了很多,如果再能把书籍的成本降下来,让书籍泛滥起来,那分科举士,姑且称之为科举,科举制度就能大发展。

  所以你看,有些制度是天生的缺陷,但有些制度是因为缺少一些东西,科举制度的关键,不在于门阀和平民,而在于书籍。

  平民能不能读到书,就算是平民因为学习时间比门阀少,而有数不精,但千百倍的数量差距,足以抹平这些差距。

  当然房玄龄说的问题肯定是存在的,前期的时候大概是门阀多一些,但随着时间推移,平民一定会多起来,最终对门阀产生数量上的碾压。

  就如同当初士这个阶层对卿大夫的碾压,就如同当初经学士子对旧贵族的碾压,数量一多起来,很多事情都是注定的。”

  洛苏的讲解清晰而明确,让李世民恍然大悟,他追问道:“那怎么能够让书籍的成本降低呢?”洛苏按下一枚黑子笑道:“巧了,还真有。

  现在纸的成本已经渐渐降低,如果天子你想要做的话,可以发动朝廷的力量,修建一些大的工坊。

  至于工人,可以让女子去做这些费时间但体力相对低的工作,这天下有一半的女人,要充分的发动起来这些人才是。

  书籍的成本高,主要在于抄写书籍的成本很高,现在有一种雕版印刷术,能够大批量的印刷书籍,我让洛氏去改进了几版,现在效果比手抄出来的书籍好了很多,字字清晰,省去了手写的功夫。

  那些常用的书籍,比如那些经典,可以成百上千的印刷,书籍的成本降低到了极点。”

  天意!

  李世民觉得这一定是素王垂青,因为他在同时得到了科举制度和印刷术,这不是上天垂青,这是什么?

  李世民听罢洛苏的话,站起身来,走到灵天阁的门口,望着外面的阳光洒落,他感觉暖洋洋的,正如他现在这颗激荡的心所用力迸发出的热血一样。

  “国师,朕好像又要做成一件影响后世的大事了。”

  李世民站在门前,光照在他的脸上,他低声说着。

  洛苏感慨道:“是啊,处在这个数百年大乱世的路口,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影响后世。

  是好还是坏,是成为日后所有君王的典范,还是成为一个如同隋炀帝杨广那样的反面教材,都在于你。

  这是你的际遇。

  这是你的幸运。

  这也是你的压力。

  诸夏这片土地,每当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总是会有一位圣王出现,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你。”

  洛苏和李世民几乎每一次的见面,都会听到圣王两个字,他无时无刻不在以这两个字来要求自己。

  “等到天子你将书籍之事一讲,政事堂就不会再有反对的声音。

  不过这科举制度,不是那么简单的,天子如果想再开政事堂会议商议这件事的话,不妨问他们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我暂时想到的。”

  李世民走了,洛苏静静地坐在棋盘前,盯着上面的黑子和白子,“又是一件大事,会给家族带来一些底蕴吧。

  不过这个科举制度,问题有些大啊,和我的大政有些冲突。

  下一件大事该是府兵制度了,征讨四夷,府兵制度,不太合适,但进攻突厥,镇守中原,还是非常有用的。”

  ……

  洛玄辰被洛苏叫进了灵天阁中。

  他猜到是因为科举制度的事,便静静等待着老祖宗出言,洛苏望着洛玄辰,“历史上有名的宰相都有自己拿的出手的一条政绩,你提出改良的科举制度,这将会让你名留青史。

  以你的天赋,能走到这一步,的确是颇为不易,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洛玄辰就知道这条政策,一定能得到洛苏的认可,他有些兴奋的说道:“老祖宗,我是在读书的时候,一直都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从古到今,权力是一点点向下移动的,但大多数的权力转移,都是被动的进行。

  所以我就在思考,能不能由朝廷主导去让权力下移,于是经过我翻阅无数的典籍,以及查阅各种制度的缺陷,终于找到了这个能够保证权力下移到最基层的制度。

  我不仅仅有现在这个制度,我还有进阶版本,以及最终版本的科举制度,但这第一步就已经属于开创,所以后面的就不用实行了,不合适。”

  洛苏赞赏的望着他,又带着些许怜悯的望着他,这目光看的洛玄辰有些莫名其妙,他忍不住问道:“老祖宗,您这么看着我,可是有什么事,不好告诉我?”

  洛苏闻言摸摸他的脑袋,感慨的说道:“你的政策,是开天辟地的。

  按理说,天下可能就要渐渐从门阀贵族政治走进平民政治了,这个过程或许会持续一百年,两百年,但未来是可预见的。

  但可惜啊,我将要做的事,会让你的努力,遭受到重大的打击。”

  啊?

  洛玄辰有些惊诧的问道:“老祖宗,是我做的和您的大计有冲突吗?”

  洛苏摸着他的头,温声道:“你没有做错什么,你做的很对,是我在逆历史潮流而动,但这是必须做的,你只是恰好撞上来了。

  现在还不知道大唐能走到哪一步,冬突厥会是一个好的检验对象,检验一下大唐的军队。”

  洛玄辰听不懂,洛苏也不曾对他说清楚,因为一切还只是一个构思,洛苏从不会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乱说话,他一向顺势而为,就如同雕版印刷术出来,能够解决书籍的问题,他才会和李世民明确的说,科举制度是可行的。

  ……

  依旧是太极殿,依旧是李世民和一众宰执,今日的气氛却有些不同,众人都知道天子将自己这些人召集过来是为什么。

  果然,李世民第一句就是给会议定调,“经过朕的思索,吏部尚书的建议很正确,有了这个囊括全天下的科举制度,朕才能得到全天下的人才。

  至于中书令的担忧,朕认为,唯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对国家有利的,只要有才,无论世家豪族,还是平民百姓,朕都能用之。

  而且朕亦不是仅仅从这科举出身的官员中选官,如果朕发现民间有人才,依旧会拔擢他们,如果诸卿有人才举荐给朕,朕同样会重用。

  中书令的担忧,有些杞人忧天了。”

  天子已经这么说,这件事就算是彻底定下来,其实这件事对他们这些人影响不算是特别大,正如李世民所说的那样,他们是不用这种方法入仕的。

  他们都是走任子路子的,所谓任子,就譬如洛玄夜的儿子,因为洛玄夜的缘故,现在就有正四品的散官,这代表了他们和皇室的亲近关系,以及功劳的大小。

  “伏惟陛下英明神武!”

  众人齐声道。

  待众人道罢,李世民又说道:“不过关于这件事,朕有些问题,需要诸卿一同商议一番,想出一些办法来。

  第一条,也是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如何保证考试的公平,如果官员可以在其中上下其手,让自己人胜出的话,那这考试就成了一纸笑谈。

  朕记得有司中,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律令,诸卿,要尽快在贞观律中添加,朕以为,这件事事关国家大计,如果有作弊者,应该处于极刑,但具体到底如何去判,还要诸卿商议。”

  李世民不说,众人还真的想不到,如果官吏能够在这其中上下其手的话,那简直就太可怕了,吏部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或许皇帝还能够管得到,但那州县中呢?

  在座的这些人都是人精,谁不知道,那些州县大部分的事情,朝廷根本就不知道。

  只能一轮轮派出各道巡察使去巡查,但州一级别或许还能管一点,但县想要管住可太难了。

  见到众人不说话,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想出完整章程的,毕竟这是涉及天下的大事。

  李世民又问道:“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考什么,科举科举,怎么分科,按照隋朝的名字,明经和进士,还是按照汉朝的秀才和孝廉。”

  洛玄夜闻言沉吟一下说道:“陛下,不如换个名字。

  这世上的人,总是看重开创,有的人,仅仅起了个名字,却将一件大功绩之事,独占其功。

  如果用这些已经有过的名字,恐怕不能体现出我大唐新政。

  让后世一些不学无术的人看来,还以为这科举制度古已有之,而不是我大唐独创。

  尤其是进士和明经,这都是隋朝用的名字,如果大唐再用,某些人看来,恐怕还以为这是隋朝的功劳。

  臣以为对陛下是不公平的。”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