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08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08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洛苏点点头又缓缓说道:“如今大唐以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这三省长官,合计六人为宰相,又以知政事、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为何种类繁多至此,诸位当要知晓其中深意,这是为了不遗漏大才在荒野之中。

  古话常说四个字,政治清明,那什么叫做政治清明呢?

  诸位可知晓?

  中书令你来说一下。”

  洛苏这突然点名,有点像是当初读书时突然被夫子点到,杜如晦还抖了一下。

  政治清明。

  这都不用多想,他直接说道:“所谓政治清明,便是君明臣贤,没有奸佞小人进献谗言,这是圣王治世时,皆会出现的场景,三代之后,汉孝文皇帝时,可称得上政治清明。”

  洛苏闻言不置可否,又问道:“玄辰你觉得呢?”

  洛苏点了洛玄辰的名字,众人的目光都投过来,想要听听洛氏子有什么看法,洛苏自己倒是对洛玄辰不报太大希望。

  毕竟洛玄辰的天赋比起房杜这种顶级宰相来说,差的有点远,洛玄辰的优势在识人和学术,对数术也比较擅长,性格威严谨慎,所以能作为大军后勤官。

  现在做吏部尚书,主持选官,以及科举进步的吏部考核,就非常合适,真让他去做首相或者次相,他也没有那个能力。

  洛玄辰出列后就朗声说道:“政治清明就是不担心无妄之灾而死,就是不因为言语而获罪,就是不因莫须有而获罪。

  群臣百僚,不惶惶终日,而能专于政务,各有所职,这就是政治清明。”

  洛玄辰所说的角度与杜如晦又不同,更具体,更明确,众人听罢都赞叹,认为他说的很是有道理。

  洛苏又问了几个人,基本上大同小异,有了洛玄辰的出言,剩下的几个人,大致上将自己想象中的政治清明的场景描述了一番。

  洛苏听罢突然转过头问李世民道:“天子认为呢?”

  李世民轻抚胡须,他听到第三个人的时候,就知道洛苏是故意点这些人的名字,让他们说给自己听,于是朗声笑道:“朕看刚才诸卿说的就非常好,我大唐就是要做到刚才诸卿所说的那些。”

  洛苏先是认可的点点头,然后问道:“天子可还记得我曾经说你有一个很稀有、很少见的优点吗?”

  李世民闻言迅速翻找着记忆,“国师,您是说,朕很讲道理?”

  洛苏颔首道:“没错,就是这一条,天子你很讲道理,不要忘记这一条,这是圣王之道的根基。

  政治清明,刚才诸位宰相说了很多,但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君王讲道理。

  为什么政治清明的时代那么少呢?

  为什么就连那些颇有作为的君主,朝廷上也总有种混乱的感觉呢?

  因为那些君主,表面上拥有一切大权,但昏沉的政治环境,在暗地里却让他的精力被消磨。

  君主不讲道理,依靠自己的喜好做事,甚至生杀予夺。

  臣子有的明哲保身,有的寻找退路,有的生出反心。

  但唯一不会做的,就是讲理。

  不讲道理的去做事,那就要依靠个人性格。

  这天下就没有本该做什么,而变成了,我要什么,每一个人都如此,那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呢?

  君主以身作则的效果是极大的,因为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天子你怎么样对待你的宰相,你的宰相就会怎么对待僚属,既而一层层向下。

  隋炀帝不在乎天下百姓,那底层的胥吏就敢随意压迫。

  君主不在乎军队中的士卒,那军官们就敢欺压士卒。

  正如天子你曾经经常慰问士卒,现在还在宫中让士卒们演武,大唐的官吏都知道你重视军队,所以士卒的待遇比武德年间要好。

  这就是你作为君王的垂范作用。

  政治清明与否,和臣子的关系不大,而在君王,如果你想要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那就要维持现在的境况。

  这就叫做开明政治,开明则有圣王出。”

  “开明政治!”

  李世民呢喃着这个词,他突然站起身,从众人的面前走过,走到殿中央,又向前走了两步,他的脚站在光中。

  他望着脚上反着光的鞋,又向前一大步,这下温暖炽热的光全部都照到了他的身上。

  李世民转过身望着诸位宰相,众人也同时望着站在光中的李世民。

  李世民指着那从殿中射进来的光束朗声道:“国师,这开明政治,就是光。

  圣王,就是从光明中走出的人,然否?”

  他的声音如同晨钟暮鼓,回荡在太极殿中,久久未散。

  ————

  唐朝的宰相制度,不,应当说贞观朝的宰相制度,在君主**制度下,几乎达到了理想状态,直到今日,我们依旧深受这种宰相制度的影响,洛苏为其赋予了深刻的意义,他所总结的理论,促使李世民以及往后的所有君主,对其怀有崇高的敬意。

  ……

  “独属于大唐的光辉,从帝国的最顶层照射下来,李世民和他的宰相们,共同维护着一个堪称君主**时代最开明的政治制度,李世民倒下后的政治遗产,宛如一座座横贯的山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唐王朝兴衰史》

  第884章 科举这件大事

  太极殿中,光线洒落,很是亮堂。

  李世民坐在正中,其余诸位宰相按照位次坐在两侧,洛玄辰坐在右手第三的位置,因为他是吏部尚书,正三品,和中书令、门下侍中级别相同,但因为不是三省长官,所以在政事堂按照官职排位第五。

  宰相排次是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政事堂中按照官职最低的是魏征,他是中书舍人知政事,这只是一个正五品上的官职。

  洛玄夜身上挂着检校尚书左仆射的官职,所以他虽然是武将,不参与政事堂事务,但政事堂集体和天子问对时,他也在,而且还是坐在第一的位置。

  洛玄辰、洛玄夜、洛玄凌三兄弟中,如果单纯论手中的权力,身为吏部尚书,洛玄辰现在是最大的,还要胜过洛玄夜。

  这就是和平时期的宰相!

  至于曾经跟着窦建德的洛玄云如今还赋闲在家,是一介白身,洛玄夜在等待一个大唐对外战争的机会,再向李世民举荐,让他出仕,进而凭借战功一跃而起。

  今日君臣正在奏对,李世民是相当懂得放权的君王,他不仅仅是不独自手揽大权,他甚至认为君主手揽一切权力,将自己累个半死,是错误的。

  他治理国家,最常做的就是去灵天阁找洛苏商议,而后召集诸位宰相商议国家大政,决定之后就放手去做。

  他让宰相封德彝推荐人才,但结果却让李世民很不满意,封德彝对这件事很敷衍,有些搞笑的说没有人才。

  李世民当即怒斥道:“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那你又是从哪里拔擢上来的呢?”

  封德彝见李世民真的有些生气,连忙解释道:“陛下,如今天下能尽善尽美的大才,的确是不曾见到,州县推荐上来的那些人,实在是不堪入目,臣自然不能将之呈递到陛下的面前啊。”

  李世民闻言愠色稍减,但还是很生气道:“身为宰相,竟然连取材取其长的道理都不懂。

  这世上哪里有什么人能尽善尽美。

  你封德彝,从晋阳起兵到现在,从来都不曾当廷抗辩过一次,这难道不是你的缺点吗?

  如果朕因为你的缺点,就不用你这个人,难道就对吗?

  正是因为这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人,所以朕才让诸位一同担任宰相,互相发挥长处,擅长谋略的出谋划策,擅长决断的去决断,魏征总能切中时弊,所以让他做诤臣,吏部尚书有威严,善看人,所以让他对官吏考核。

  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还需要朕来说?

  看来右仆射是需要休息一下,好好想想以后要如何做事了。”

  封德彝万万没想到因为这么一件事,自己就会被罢相,他正要说话,却见到李世民威严的眼神望过来,他一下顿住,回到席中,“臣谨记陛下之言。”

  太极殿中的气氛一下子就肃然起来,这是贞观朝第一个被罢免的宰相,充分显示了天子的威严。

  李世民罢免封德彝后,又沉声问众人道:“都说说,怎么能把天下的大才,都招揽到朝廷中,没有人才就不能兴盛大唐啊。

  玄辰,你执掌吏部,你来说一说。”

  自古以来,选官无非就是那几条道路,推荐、推荐,还是推荐,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制,都是推荐制度,无非就是推荐的人选范围,从贵族扩大到平民。

  大唐现在是一个贵族门阀的时代,不是单纯的因为制度不让平民当官,而是这些门阀的确是鼎盛,既有钱能培养,又真的有一批一批的人才出现。

  李世民因为出身的原因,不仅仅有关陇人,还重用山东人,所以现在朝廷中已经有许多非门阀出身的人,比如秦琼、尉迟恭这些人。

  李世民用人,实际上也是根据推荐来的,基本上都是他身边的重臣推荐说有人有才,他召入一问,果然有才,然后就授以官职。

  洛玄辰离开坐位,来到殿中间略一沉吟,朗声说道:“陛下,前汉、前隋都有分科选举士人的制度,汉朝有举孝廉、举秀才,有明经义、有做策论,臣以为可以修改一番,作为我朝的选才制度。”

  洛玄辰一说,众人就知道是什么了。

  在隋朝这属于相当不出彩的制度,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都知道,前隋的这项制度,和汉朝,以及南北朝以来的制度,并没有什么区别,需要高官推荐人选参加考试,一共产生的进士也就十几个。

  其实察举制的时候,推荐上来的官员就是要考核的,不是推荐就直接用的。

  “洛尚书,这察举制是不是还不如九品制,至少九品制的中正官,由朝廷任命。”

  “是啊,还请洛尚书说明白一些,这察举制,在方今而言,有些落后了。”

  察举制的举荐权力在君主之下的官员手中,九品制选拔官员的权力在朝廷手中,这是明显的进步。

  洛玄辰将众人的目光都收入眼底,说道:“方才陛下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臣自担任吏部尚书以来,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国家取天下士人。

  臣研究了自古以来的所有制度,最后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洛玄辰的声音高起来,他的情绪带上了一丝激动,殿中众人都明显的感受到了,李世民燃起了极大的兴趣,他忍不住扶着扶手,向前倾着身体,好奇问道:“玄辰,什么问题?快说出来。”

  洛玄辰朗声道:“以前的所有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是由朝廷征召或者推荐,是朝廷由上而下的,从来都没有人允许天下人自告奋勇的来参加考核!

  如果。

  臣是说如果!

  现在天下有一百多个州,上千个县,如果朝廷在每一个县里都设置一个类似于祭酒之类的官吏。

  每隔一年,三年,五年,将县中的读书人以及有才能的人,都召集起来,由吏部筹备一些经义等考试,我们让他们自己来报名,这样就不会有任何的遗漏。

  其中的佼佼者,再让他们参加所在州的考试。

  等到州的考试结束后,或者是参加道的考试,或者是直接来到长安参加吏部考核。

  最后从这些人中选拔人才做官,这难道不是胜过以前的选拔方式万分吗?”

  洛玄辰的话说完,殿中一片寂静。

  其实洛玄辰后面的话都很好理解,但关键就在于,让平民可以自己报名参加考试,这就直接跳过了必须举荐,不是说举荐不好,但是很多有才能的人,因为找不到举荐的渠道,而只能郁郁不得志。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