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11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11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因为在东北地区,还有一个农耕强权,那就是辽东国,未曾臣服大唐。

  有些人若有所思,看来是洛玄星说了一些什么,所以让洛玄辰对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王君廓有了一些了解。

  李世民的表情有些不好看了,身为一个大权在握的君主,他自然不能容忍,自己成为臣下争权夺利的工具,借着玄武门这件事,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他略一沉吟,便杀气腾腾说道:“朕认为魏征和洛玄辰刚才说的都很有道理,这件事关乎着国朝大业,必须让天下人都看到朕要和解的决心。下旨严厉的斥责王君廓,褫夺王君廓的勋爵,免掉他幽州都督府长史的职位,将他流放到岭南,即刻出发,不能拖延。

  下旨严厉斥责窦轨,褫夺勋爵,免除他行台左仆射的官职,流放到黔西南,即刻出发,不得拖延。

  任命河北道宣慰使,益州道宣慰使,再次讲解朝廷的诏令,向天下人表达朝廷的意愿。

  任命河北道监察使,去查庐江王李瑷谋反一案,看看其中有没有隐情,是不是有人在其中,阴私作乱,欺瞒朝廷,如果王君廓真的事涉此案,杀之。

  诸卿可还有异议,如果没有的话,就按照这个施行。”

  天子一言,就决定人的生死,而宰相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天子的态度,这就是朝廷中枢的权力所在。

  李世民为什么喜欢将政事堂诸宰相一起叫来开会,原因很简单,把这些人叫来一起开会,开完会后,形成共同的决议,之后三省的流程就真的只是走流程。

  否则他在这里下令,结果门下给驳回来,那来来回回就太麻烦了,不如直接宰相和皇帝商量好来到快。

  对于王君廓和窦轨这件事,诸位宰相从一开始就不满,认为这两个人就是在搞事,这天下的确是有造反的,但李瑷和区区一个行台尚书,怎么可能敢于造反呢?

  天子下这么辣的手,如果是正常来说,应该是要劝谏的,但现在这两个人找死,那就怪不得他们下狠手了。

  “臣无异议,天下和解,乃是国朝根基,王君廓和窦轨坏事,应该重罚。”

  “臣等无异议!”

  几位宰相都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李世民很是满意的点点头,这是最好的情况,宰相们和自己的想法一样,就连魏征那个老杠精也没有和自己抬杠。

  如果一直都能如此就好了。

  诸位宰相纷纷离开之后,李世民走出殿中,感受到了一股压力袭来,这才仅仅是元年,就遇到了这么棘手之事,之后新政还不知道要遭遇多少压力。

  圣旨经过三省很快就发了出去,新上任的河北道宣慰使是唐俭,他也是秦王府的旧臣,随着他出发,长安开始渐渐传出消息,说庐江王幽州都督李瑷造反,被幽州都督府的长史王君廓平定。

  之前来自幽州的使者就是来报这个消息,这道消息在传出来的一瞬间,立刻就传遍了长安官场的大街小巷,几乎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刚刚安心的人心,再次慌乱起来,陛下难道这么快就开始清算了吗?

  紧接着从宫中以及三省传出来的消息就开始安抚人心。

  听到天子直接将二人一撸到底,而且流放到那些瘴气横生的蛮荒之地,而不是庐陵这些地方,所有人都知道,陛下这不是随便作秀,而是真的很生气。

  尤其是之后又听到天子认为这其中有人构陷,所以已经派出了监察使去彻查。

  “陛下说了,他不相信在大赦之下,还有人会冒着十死无生的风险造反,他相信所有人都会团结在贞观新政之下,那些所谓的谋反都是构陷,他会还那些被构陷的一个清白。”

  “陛下真是圣王在世啊,如同陛下这等明察秋毫的君王,如此关心臣下的君王,古来怕是也不多见,我等生在贞观之世,又是何等的幸运呢?”

  “我早就说过,陛下说大赦,那就是真的大赦,当初陛下还是秦王的时候,府中就有很多从其他势力招揽过来的人才,陛下海纳百川,有无比宽广的胸怀,区区隐太子旧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无数的这种言论传在街头巷尾,这就代表着现在的一种民心,和解的确是大势所趋,只有尽快的放下争端和仇恨,才能让所有人把精力都放在建设贞观新政上。

  远在幽州都督府的王君廓,以为自己将要迎来的是加官进爵,却没想到迎来的是一道道斥责的圣旨,以及夺走他一切权力的圣旨。

  当圣旨宣读完后,他还有些不敢置信的问道:“使者,是不是读错了,我是平定宗王谋反的功臣啊,怎么能够这样对待功臣呢?”

  唐俭嗤笑一声后恶狠狠的说道:“哪里有宗王谋反?

  我大唐也没有宗王谋反这个罪名,你擅自杀害宗王,没有直接杀你,这已经是看在你曾经立下的功勋之上,给你留一个体面。

  按照圣旨上说的,你要立刻启程前往岭南,走吧,王长史,不,庶人王君廓!”

  唐俭来到幽州不仅仅是要宣读圣旨,他还要查清楚当初李瑷谋反到底是什么情况。

  真可谓是树倒猢狲散。

  王君廓一倒,他府中的那些下人中,顿时有不少直接出卖他。

  真是风水轮流转,今日轮到王君廓倒霉。

  唐俭查清楚这里的事务后,就匆匆赶回了长安。

  进宫汇报道:“陛下,这王君廓果然是牵涉在庐江王谋反案中,根据王君廓的属下说,这庐江王李瑷谋反,就是王君廓教唆的。

  是王君廓对李瑷说,陛下不可能放过他,要早做打算,还暗示李瑷说,他会助李瑷一臂之力,李瑷相信,恐惧之下就扣押了朝廷的使者。

  结果王君廓根本就是欺骗他的,转身就率领士卒包围了李瑷的府邸,然后直接杀死了李瑷。

  据说李瑷临死前还说,‘王君廓你这个卑鄙小人,本王在黄泉之下等着你’,可想而知李瑷对王君廓有多大的怨气。”

  李世民一听,在殿中快走几步,深深呼了几口气,恨声道:“这王君廓真是该死,让他死在岭南,永远都不要再回来。”

  唐俭一听有些傻眼,直接杀吗?

  还没等他劝谏,李世民自己就意识到错误了,转而说道:“朕不能因为这么一个卑鄙小人而破坏朝廷的法度,将你调查的结果,去刑部公示,然后去三省,找宰相下旨意,按照朝廷的制度和律法。

  杀了他,给其他蠢蠢欲动的人一些警示,告诉他们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唐俭这才松了口气,陛下还是知道轻重的,正如李世民所说,因为一个王君廓就败坏国家的法度,那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他领了命令匆匆离去,李世民脸上的表情很是复杂,自然是夹杂着愤怒和伤心,但又有一些的释怀,至少他没有真的把自己的功臣杀掉,这也算是一件大好事。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很快就公布出来,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结果,庐江王李瑷竟然真的是被刺激造反的。

  这下李世民之前的举动就更是收揽人心,让群臣高呼圣明无错。

  贞观元年最大的一件事,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在大唐的各州中,都有许多人在蠢蠢欲动,但见到了王君廓的下场之后,这些蠢蠢欲动的人,几乎在一瞬间就停止了自己的运作。

  天子的态度实在是太明显了,就算是真有造反的,只要你敢告发,那告发的人就要受罚。

  换句话说,在这三年之中,就算是本地出现了造反,本地的官员也不会被治罪,这倒是也算一件好事。

  面对着急剧减少的冲突以及告发谋反事件,李世民和诸宰相都知道,经过这件事,隐太子党和楚戾王党的事情算是真的要过去了。

  天子的诚意,再也不会有人去怀疑了!

  这项判断很快就得到了验证,当初一直都在外逃匿的一些东宫官员,纷纷在山东现身,主动向官府投靠,李世民大笔一挥,再次重申了大赦令。

  “诸原东宫僚属以及楚王僚属,不必投案,按照原先的官职到吏部报道,重新评定即可。”

  不仅仅保住命,甚至就连官身都还在,这属实是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

  李世民的声望就在这一件件事中大幅上升,而减政宽刑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在休养生息的阶段,政府不干涉就是最好的执政方式,在诸位宰相的运作下,除了修整水利之外,几乎停下了所有的大型工程,这极大的减少了徭役的数量。

  再加上大唐奉行的防御策略,不主动进攻突厥,而是在边境和突厥打一些小规模的战争,不需要大量的辅兵,对兵役的要求也极低。

  在这种大政方针之下,大唐的恢复速度极快,本来人口就非常多,虽然比起隋朝鼎盛的时候少了许多。

  但因为李唐统一天下的速度极快,所以三千万的人口依旧非常强横。

  要知道当初最鼎盛的时候,中原也就是不到六千万人口,再加上西域等外藩,也就是六千多万的人口,现在中原有三千万人口,基本上已经足够撑得起几乎所有的对内对外战略。

  ……

  在贞观元年八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被册封为太子,正式入主东宫,这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情。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的地位瞬间就变得有些不同了。

  甚至可以说,举朝的目光都投了过来,他就是洛玄夜。

  洛玄夜在现在的唐廷中,地位很不同,因为他地位太高,从贞观元年封赏之后,洛玄夜就再也没有担任过什么能够立功的实职。

  因为他已经有一点升无可升,封无可封了。

  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进宫陪李世民喝酒,这倒是和当初李渊身边的裴寂差不多。

  在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后,李承乾拜完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之后,就来拜见洛玄夜。

  因为洛玄夜是太子太师和太子太保!

  这两个官职是现在大唐最高的,因为现在的大唐没有非皇子亲王担任正一品三公和三师的。

  所以他这个从一品的官职,已经是最顶级。

  现在洛玄夜担任太子太师和太子太保,就注定要和太子有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很快一项新的任命就下来了。

  洛玄夜的嫡长子洛君成,进了东宫陪太子李承乾读书。

  洛君成日后一定是太子的班底,这是毋庸置疑的,又有洛玄夜保驾护航,再加上长孙皇后的地位,和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信任。

  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比他的大伯父可要稳妥的多了。

  ————

  贞观元年的大幕落下,我们或许不能仅仅根据一年的执政来下一个定论,但事实是,仅仅贞观元年,李世民和他的宰相,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几乎都交出了一个完美的答卷。

  在这一年中,唐朝不仅仅确定了未来几年的大政方针,还颁布了科举制度这个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

  久经战乱的百姓,在天下一统后的第五年,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中央朝廷的恩泽雨露,从某种事实上来说,直到贞观元年,大唐终于开始承担一个大一统王朝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个局面直到贞观三年,开始结束,这是下一节的内容。——《唐帝国兴衰史》

  第886章 李靖 李绩进京!

  贞观元年末尾所发生的波折中,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便是突厥的入寇。

  如果是让李建成或者李渊来应付的话,或许会有所困难,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但对于李世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极其值得担忧的事情。

  因为他和突厥人打了十几年的交道,对颉利可汗其人和突厥其部族,再清楚不过。

  正如洛苏在草原上就做出的判断一样,李世民认为冬突厥的实力虽然强大,但是“突厥,戎狄也,其不类故鲜卑夏化,有先匈奴之状,目光短浅,喜爱财货,而无长久之计,我以小利贿其首,以威严摄其魄,其必畏缩而退。”

  从战略上,李世民是看不上突厥颉利可汗的,他认为突厥远远不如当年汉化的鲜卑强大,只不过和当初的匈奴一样而已,再加上颉利可汗不是英主,所以大唐可以等待。

  事实果然如同他所预料的,颉利可汗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大唐已经不同于过往,依旧用曾经的态度来对待大唐,给大唐休养生息的时间。

  李世民仅仅用金银布帛就让突厥退兵,殊不知对现在的大唐,最重要的东西只有粮食。

  至于金银布帛这种只能让个人享受的东西,“先在突厥汗廷中待几年,不日必将取回。”

  话这么说,李世民当然不是精神胜利法,他转过头来就开始练兵,要报仇雪恨。

  他甚至直接在皇城中练兵,乃至于亲自进入士卒中。

  要知道宫廷里面一向是不让带兵器进入的,但现在光明正大的在殿前习练兵戈和箭矢,李世民亲自教授士卒射箭,至于洛玄夜、尉迟恭、秦琼、程咬金这些十二卫大军统领,更是出入军中。

  自然有宰相劝谏,但李世民直接毫不在意的说道:“朕诚心待诸将士,诸将士又怎么会伤害朕呢?”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