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807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807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皇帝搂着一个穿着略有些妖艳的妃子愁眉苦脸道:“就说朕累了,生病了,不能见,让老师回去吧。”

  宦官闻言连忙往宫外跑去,将皇帝的话转告给当代英侯,英侯坐在马车上,没想到竟然是这个结果,又望了一眼皇宫。

  “命运或许就是如此。”

  他离开这里。

  ————

  “黄河之盟”是自邦周时代结束之后,第一个正式的两国交换国书达成的军事同盟,燕国和梁国结为同盟肢解汉国,盟约的达成标志着诸夏的统一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个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就在这谈笑之间。——《诸夏·南北朝》

  第829章 世上辉煌终落幕

  战争的爆发从燕国皇帝的征召令开始!

  慕容恪将燕国驻守河东、太原、辽东、草原的步骑几乎都召回蓟城,大量的攻城器械被推到了城池前,呼啸的骑兵在河北纵横,燕**队分三路同样进攻,目标直指汉国在河北的唯一重城,邺城。

  汉国在河北所有的防御都是依托邺城而进行,攻下邺城,汉**队的唯一结局就是去黄河中喂鱼,让来年的鱼虾更加肥美。

  汉国和魏国不同,魏国的统治基础已经被败坏完,就如同一座沙堆起来的城堡,慕容垂用暴力一推就直接散掉,就算是还有力量,但再也凝聚不起来。

  汉国则是一个比较稳固的国家,虽然现在有各种问题,但并不是一推就能倒的,当然,这都是理论情况下。

  无能的君王能大大加速一个国家的灭亡,贤能的君王则能够延缓社稷的毁灭,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胜败最终还是要交给运气。

  慕容垂一战克关中,和魏国大军在外有很大关系,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燕国对完整的冀州已经垂涎太久,已经等待了太久,燕国虽然一直在这打野战,但攻城战已经演练了无数次,尤其是对邺城的攻防。

  一场战争从一开始,燕国就几乎使出了全力,从辽东调来的披甲人,最精锐的燕国步甲,在数之不尽的攻城器械进攻下,摇摇欲坠。

  慕容恪坐镇中军大营,指挥着进攻,他的命令很是简单,“一个月内攻破邺城,如果不能攻破,那就用水淹掉它,我们只能在这里耗费最多三个月的时间!”

  慕容恪一开始是希望能够在之后将都城迁徙到晋阳的,但现在看来是不行了,都晋阳有些不符合以后和梁国争锋的局势,反而和关中对上了。

  那备选就是邺城,蓟城太偏,不能控扼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从这个角度来说,慕容恪是不愿意毁掉邺城的,一旦水淹,起码数年之内,邺城都不可能再做都城。

  ……

  燕国的攻势又急又猛,南朝的梁国也大军出击,使汉国腹背受敌,汉国群臣立刻就感觉到了二国的来者不善。

  而汉国皇帝,自己阻断了自己的耳目,宦官和后妃等,都顺着他来,不与他讲这些军国之事,直到他不得不上朝的大朝会上。

  邺城被燕国精锐大军围困,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军队正赶往邺城,可能会达到数万大军,邺城正危在旦夕的消息他才知晓。

  汉帝难以置信的问道:“朕待在宫中不过半月而已,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

  英侯洛振业当即站出来指着汉帝喝道:“上古的圣王披肝沥胆的治理天下,尚且担心自己不能让天下的万民安定,至高的素王为了听取贤人的意见,就连饭都来不及吃。

  天下的事情难道仅仅是一件吗?

  天下的君臣难道都每日无事可做吗?

  十几日啊,一日有百事,累计便有千余事,一日有千事,累计便是万余事,这天下之大,又何止一日千事呢?

  上古的圣王之所以能够治理天下,就是要主动的倾听四方的声音,以防止偏听偏信,这世上只听闻有奸臣堵塞皇帝的耳目,却未曾听闻过,竟然有皇帝自己堵塞自己的耳目。

  何等的可笑啊。

  你不思索你的错误,竟然还能在这里问出这番话,对得起宣烈皇帝的创业艰难吗?”

  洛振业的声音在大殿中作响,皇帝有些生气又满脸羞愧,洛振业是他的老师,他只能白白挨骂,其余大臣有的同样愤怒,皇帝此事太过于离谱,有的人默不作声,只默默望着这一幕。

  皇帝只能无奈的捂着脸说道:“英侯不要再说这些话了,现在邺城危在旦夕,梁国又两路兵锋直指我青兖之地,该要如何,诸卿可有什么计策?”

  现在还有能什么计策,无非就是抽调援军去支援邺城,再抽调援军去抵御梁国的进攻。

  皇帝满心慌张道:“诸卿,燕国和梁国一起来犯,我大汉可能破敌吗?”

  谁又能知道呢?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最后依旧是洛振业出声道:“燕国和梁国联合虽然强大,但他们是进攻一方,我大汉则是防守一方,他们的士卒损失倍于我大汉。

  他们是劳师远征,我军则以逸待劳,他们要维持粮道,我军可以就地取食,这都是我军的胜理。

  只要我大汉守将都能够坚守住城池,胜利会是我们的。”

  洛振业虽然满心都是愤怒,但还是说了一堆废话来安抚皇帝,只要守住城池就能够获得胜利,相当正确的废话,但问题就是守不住。

  守不住怎么办?

  ……

  守不住就将失去整个冀州!

  燕汉两国在冀州的长期对峙,渐渐地从势均力敌到燕强汉弱,燕国肆意的军事进攻,长期生活在燕国铁骑之下,整整一代人见识了燕国铁骑的战无不胜,这摧毁了冀州人对汉国胜利的信心。

  这种信心的崩塌,在平常还看不出什么来,但在燕国决定对汉国发起全面进攻,而且的确势如破竹的席卷河北时,整个河北的民心一下子全崩了。

  反抗是徒劳的,这种想法到处都是,所谓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固然有局限性,但深刻的提出了,人心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本性因素。

  河北只能用望风披靡来形容,燕国铁骑到达哪里,战线就推到哪里,汉军几乎是溃不成军,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燕国对冀州长年累月的效应所致。

  但这幅场景,吓坏了奉高中的汉国权贵,洛振业翻来覆去的看战报,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皇帝更是再次发生了,“为之奈何”的叹息。

  就连主持梁国伐汉攻势的萧衍也被慕容恪打仗的速度吓了一跳,按照这种速度,河北很快就会彻底沦落到燕国手中,那个时候的燕国,定然会饮马黄河,再和梁国争夺青州和兖州的土地。

  萧衍只能一方面加快进攻的速度,一方面让洛显之派遣更多的军队,以支援两线的进攻。

  ……

  以一国敌两国,尤其是燕国和梁国这样的大国,钱粮和军队以及大将,都不如二国,汉国自然只能节节败退。

  汉**队在河北败退,在黄河边死去,在兖州败退,从荥阳冲出的军队,不再是盟友,而是催命的死神,在淮泗败退,汉国彻底失去了这里。

  这一幕颇有些昔日邦周时,诸国合纵连横,任一国再强,面对诸国的联合,都要败下阵来。

  汉国依靠着人口还能够死撑,但没有反制的手段,这不过是慢性死亡罢了,甚至如果发生了意外,被人如同魏国灭亡一样,直接斩首奉高,那就直接暴毙了。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果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但军事的成功和失败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的走向。

  如果汉国在和燕梁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那现在奉高就不会陷入这种沉寂的境地,连续的军事失败让奉高中的政局处于失控状态。

  现在的汉国已经不是刚刚建立的时候,刘备在的时候,他即便是有失败,但内部依旧能够维持稳定,但现在不一样,出现失败之后,没有人会去担责任,全部都是甩锅,互相的指责,以及暗地里的潮流。

  皇帝哀叹着说道:“燕军势大,难以抵挡,现在可谓是我大汉生死存亡的时候了,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大汉的命运如此吗?”

  洛振业面无表情道:“这世上哪里有命运能够决定一切的事情?

  贤明的君主能够抓住那些一闪而逝的机会让陷入灭亡的邦国兴盛,让失去的礼仪制度恢复正常,而昏聩的君主呢?

  他不知道祖先创业的艰难,相信虚无缥缈的命运,忽略古代圣王的美德,追求奢靡和华丽的宫殿服饰,不愿意倾听忠臣的劝谏,身边全部都是那些奸邪的小人。

  沉迷于美色和肉欲之中,不能谨慎的克制自己,而且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么做却还想要得到一个兴盛的国家,这是何等的可笑呢?

  军队已经废弛了,人心已经溃散了,您不是遭遇了命运的厌弃,而是自己放弃了自己,天降下的灾祸,尚且可以活命,人自己所造出的孽,却是不能弥补的。

  臣曾经多次的劝谏陛下,在陛下学习的时候将这些道理说给你,但最后陛下都当作耳旁风,认为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言语,怀着这样的态度,又怎么可能得到好的结果呢?

  结果等到敌军已经攻破了城池,降服了百姓和军队,兵锋已经指到了脖颈上,死亡就在眼前,社稷就要倾覆,宗庙就要损毁,你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有了一丝的悔恨,可笑。”

  洛振业在扎心这方面是顶级的,他这些话本该作为谏言去讲给皇帝的,但皇帝不接受他的劝谏,自古以来,先有贤明的君王,才有能劝谏的贤臣。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皇帝有些自暴自弃的说道:“如果现在已经晚了,那朕就知道投降吧,这么打下去,又是在做什么呢?”

  皇帝的言语瞬间吓住了一众大臣,汉国虽然危在旦夕,但还不至于已经彻底回天乏术,这么直接投降,那岂不是为天下笑。

  洛振业眼中彻底失望,人在绝境的时候,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通常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就连泥人也有三分火气。

  一个皇帝,最不能割舍的就应当是他的皇位,任何想要夺取他皇位的人,皇帝都应该有拔刀相向的勇气。

  人的能力天生有高有低,但骨子里的这股气不能缺,但现在他听到的是什么?

  投降?

  话说到这个程度,洛振业已经认为汉国没有任何翻盘的点了。

  人生在世上,总是要期待奇迹的。

  人只有相信有奇迹,才能创造无穷的未来,历史上多少以弱胜强的战役,都是处于劣势的人不放弃,拖到敌人自己出现了问题,才能够成就大业的。

  但现在皇帝却放弃的这么干脆。

  洛振业愤然道:“皇帝陛下,你不喜欢读书,更不喜欢读史书,臣作为你的老师只觉得惭愧,我没能教出一个可以振兴邦国的君王来。

  臣今日再最后教你一次,一个君主走到末路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史记上记载着,在邦周灭亡的时候,周天子说过‘宁愿在暴雨高歌中死去,也绝不在沉默中活着’,一个君王,走到末路的时候,就要记住一句话,宁可战死失社稷,绝不拱手让江山。

  如果就这么投降了,你愧对宣烈皇帝,我愧对历代英侯。

  我绝不投降。

  若是有朝一日九天之上见到宣烈皇帝,你妄为刘氏子孙。

  言尽于此。

  皇帝想要投降就投降,我今日就会离开奉高到前线去,既然我劝谏不了你,那我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处。”

  说罢这句话,洛振业转身就走,他不想再见到皇帝。

  这世上哪里有不为国家社稷陪葬的君王呢?他以为自己是禅让的君王吗?

  洛振业对着皇帝的这一段狂喷,惊呆了殿中的臣子,殿中的侍卫反应过来之后,连忙拦住了洛振业的去路,洛振业眉头一皱吼道:“你们要拦我吗?”

  他虽然不再年轻,但却依旧声音洪亮,何况汉国中谁人不识英侯,那些侍卫对视几眼后,缓缓推开,洛振业正要离开,皇帝终于从被喷的呆愣中回过神来。

  然后皇帝直接哭了。

  哭的还相当的凄惨,边哭边道:“老师,这世上谁不怕死?为什么一定要死,汉声帝尚且活着。”

  他说出这话时,殿中群臣中大多数人都眼光闪烁起来,能活着,还是不愿意死的,尤其是皇帝准备投降的话,那就更没必要了,但亦有一群人昂起头颅。

  洛振业转过身来直直望着皇帝,又扫过殿中群臣,对着皇帝平静道:“如果我大汉能胜这一场,万事万安。

  如果不能胜,只要陛下愿意死社稷,臣便愿意给陛下殉葬,让英侯爵位随着汉皇帝的消失而消失吧。”

  说罢洛振业彻底不再回头,离开了这里,只留下面面相觑的一众人,有一些人跟着洛振业离开,皇帝张了张嘴想要将洛振业留下来,但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