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329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329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实际上算是儒家的毁灭者之一了,外儒内法就是在他的思想指导下逐渐完成的。

  从此法家成功借壳上市,代替黄老道家成为了统治华夏两千年的思想,还让儒家背了黑锅,倒也不能说是黑锅,毕竟孔子受了那么多年的祭祀,只能说一切都有报应。

  只不过前世儒袍之下是商鞅的骨架,韩非的血肉,孔子的皮毛。

  这种情况大概有些像是佛经中魔王对佛祖所说的:“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

  孔子一辈子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愿意屈服,结果徒子徒孙为了荣华富贵卑躬屈膝,若是见到董仲舒这个孽障,恐怕当即就抡着拳头把他打死了。

  只不过这一世出现了洛氏这个大变数,董仲舒的思想自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董仲舒听到贾谊的疑问之后便笑道:“丞相,古时的王朝用封建,现在的王朝则用郡国,古时的王朝用青铜,现在的王朝则用铁器,这就是您所说的变化了。

  但古代的王朝有天子和三公九卿,现在的王朝同样有皇帝和三公九卿,统治这人间一切的依旧是人,一直是人。

  先王之道,乃是弘扬人之道,故先王之道不变。

  素王曾在周室摄政十二载,置分封,立宗法,平动乱,诛蛮夷,治天下,这是超出前古的事功。

  然而素王之不朽却不在于事功,而在于立言,丞相出身孟儒,想必通读过流传在外的经典,有何感觉呢?”贾谊闻言正色道:“自然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深不可测。”

  贾谊这倒是没说谎,姬昭毕竟是穿越者,他的思想即便是过去两千年也不会落后,万法之源绝不是说说而已。

  “是啊,这世上有家中放置着黄金做成的山,却要到百里之外去得到一枚铜钱的聪明人吗?”

  贾谊不说话了,刘彻笑道:“还请董生讲解先王之道,为何攻灭匈奴乃是弘扬先王之道呢?”

  董仲舒道:“先王之道博大精深,但臣精研之后,以为最核心的不过两点,即一天下与不二王。

  一天下之道,这是儒门诸家的共识,改正朔,易服饰,理官制,都是一天下之道,但臣以为还不够。

  还有不二王之道,素王征伐天下,几乎摧毁了所有能够和周室抗衡的蛮夷国家,这才保证了百年的和平,周室所分封的诸国于是得以迅速的发展壮大。

  这是何意呢?

  所谓不二王,就是诸夏天朝的身边,绝对不能再存在另外一个同等强大的国家,如同匈奴之于大汉,自古以来有邻居握刀,主人却能够安然的情况吗?

  攻灭匈奴,天下才能昌盛。”

  董仲舒稍微停下,他看出了刘彻想要开疆扩土的心思,于是适时的将不二王的理论扩展一下,不过这理论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的确是他从春秋之中找到的理论。

  “彩!”

  刘彻忍不住振奋的拍掌,他需要一种能够说服天下人的理论来为自己的政治行为背书,董仲舒的言论非常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大声笑道:“董生的言论,真是让朕醍醐灌顶啊,心中的迷雾散开了。”

  贾谊有些惊异的望着董仲舒,没想到这个没听说过的儒生,竟然有一番这样的见解,春秋儒之中真是人才辈出。

  不过贾谊倒是不太在意,毕竟孟儒是不同的,这世上总是有他们的位置,毕竟亚圣的地位摆在那里,不可能跳的过去。

  刘彻转向贾谊问道:“丞相,您也是天下知名的大儒,刚刚董生的言论,您可有什么看法呢?”

  贾谊摇头道:“董生所言有理,匈奴入寇渐多,这天下不可能一直如这数十年,没有天灾,迟早要兵戎相见,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匈奴单于必须臣服在您的麾下,就像是西南夷之中那些臣服的部落之主一样,这是毋庸置疑的。”

  贾谊这一番相当霸道的言论,刘彻一点都不意外,或者说任何人都不会感到意外,因为这就是世人对儒生的印象,一群文质彬彬的内在却极为霸道的狂人。

  很多人会因为一些表象而忽视内在的逻辑,比如真实的历史上,很多人因为项羽暂时的分封,就认为项羽喜欢分封制,甚至以为项羽想要退回到春秋时代。

  实际上稍微思考一下,看一下项羽的分封方式,就明白项羽实际上是想着诸侯混战,削弱他们的力量之后,再平定天下,只不过他没有刘邦的能力,失败了而已。

  若是刘邦刚刚建立大汉朝,分封了异姓王之后就崩殂,或许世人也认为刘邦是想要恢复分封制了。

  由于实行法术的秦国最为积极进取,最终得到了天下,于是法术家成为了开拓的代名词,而儒家则被认为保守,这实际上同样是误解。

  从法术家的历代先贤典籍之中就能看出,法家首要的是维持君主的地位,这就需要一个相当稳定的社会,而战争则是最不稳定的方法,所以法家从根本上是排斥战争的。

  直到耕战体系的出现,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最终还是受到了反噬,秦王朝崩溃的极快。

  儒家同样在试图构建大一统,并且选择了区别敌我文明的方式,这对民族的形成有极大的贡献。

  “董生,朕请您做十三经博士,在太学授课,您的理论应当使天下人知晓。”

  刘彻朗声说道,董仲舒心中激动,知道这就是自己飞黄腾达的开始了,贾谊则心中一凛,知道刘彻想要为战争造势了。

  看来这位皇帝早就想要和匈奴开战了,贾谊心中有些对未来战争的不安,但还是没有阻止。

  ————

  在西方世界中,民族是国家的主体,文明则是世界的集合,但是在东方,“夏”是一种文明的集合,又是王朝的聚集,这是一种向心力极强的文明,它反对“夏”之间的分裂,任何一个夏文明的知识分子都致力于统合所有的“夏”,如果一个君主不愿意统合,那么他将会被取代,这是东方世界许多战争的逻辑所在。——《全球通史·亚洲古代诸国文明》

  第376章

  东阿侯府。

  侯府极其的巍峨和富丽堂皇,高高的厅门,上面装饰着无数的珍宝,府邸的面积极大,无数的亭台楼阁都在其中交相辉映。

  即便是刚刚从皇宫走出的贾谊,望着眼前这一幕,也不禁啧啧称叹,这座府邸是长安城之中,乃至于天下之间绝无仅有的一个列侯府邸。

  贾谊绕过长长的走廊,穿过连绵的庭院,在侍者的引领下,走了大概半个时辰,终于在侯府的后花园之中见到了洛景。

  这么长的路途折腾的他一把老骨头实在是不轻,洛景微微躺在荷花池边的摇椅上,正闭目养神。

  现在的洛景已经很少视事了,几乎属于半退隐的状态,因为他虽然答应了刘彻的求助,但却同样看出了刘彻这个人性格刚强。

  他和刘恒感情深厚,不愿意和刘彻起冲突,于是主动退让,只在侯府之中远远地望着他。

  贾谊来寻洛景自然是因为刚刚在宫中所发生的事情,董仲舒的出现是一个意外,贾谊要问清楚。

  “董仲舒?”

  洛景微微皱眉重复着这个名字。

  “他是治春秋经的?

  我不记得春秋儒中有这么一位大儒。

  而且孔圣所著的春秋经,没有素王的内容啊,难道他是治先祖明公所著的那一脉?”

  洛景有些疑惑,于是将侍者唤来吩咐道:“立刻派人去通知儒门各派大儒,看看这位董仲舒是哪派哪支的儒生,授业恩师是谁,可曾到过昭城诸子圣殿,可曾上过正经的儒门谱系。”

  儒门虽然讲究一个有教无类,只要有天赋去拜师,大部分都会收入门下,而且儒门喜欢讲学,很多时候都是免费大开山门的。

  但是和其他的学说一样,真正的亲传弟子是要行正式拜师礼的。

  如果要举例的话,刘备和卢植的关系就非常合适,刘备曾经在卢植的门下听课,但是却绝不能说他们之间有师徒的关系。

  孔子和颜回之间才是真正的老师和弟子。

  这种师徒之间的关系甚至能够比得上父子之间,朝廷所说的孝,也包含师徒之间,这种关系的稳固甚至超越了真实的历史。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昭城诸子圣殿的存在,就是因为洛氏的存在。

  诸子圣殿可不仅仅是一些放置了石像的大殿,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场所,任何一个学派的真传,都要到诸子圣殿的祖师像下祭拜,才算是真正的入门,然后洛氏就会将这个学子的名字记录在案,然后按照拜师的支系完整记录,存档两份,一份交由前来祭拜的人,一份则在昭城保管。

  这是洛氏文化霸权的一部分,洛氏以自己千年的信用,以无数的典籍作为担保,来为诸子百家保存传承,用后世的话来说,可以称之为“文化银行”。

  任何一位百家高士都能够在圣殿之中找到他的位置,即便是那些野生的,天赋异禀的高士,同样会很快就被吸纳到这个体系之中,成为某一支系的高士之一。

  至于那些不愿意进入支系的,要么就直接被打压,要么会直接和洛氏搭上线,然后成为新的支系开创人。

  春秋儒的几个支系,就是互相之间不服,于是分裂出来的,洛景现在有理由怀疑,这位董仲舒也是这种情况。

  贾谊就是有谱系的孟儒弟子,所以他很清楚这一点,这才来寻找洛景希望能够查出来。

  不过一看洛景的态度,贾谊就知道董仲舒大概是野路子出身了,于是当即说道:“儒门弟子来到长安,不来拜访君侯,就直接参与政事,甚至面见皇帝,实在是不懂事。

  而且还直接以素王为号来宣传自己的理论,这一看就是挨打挨的不够,才让他这么猖狂。

  在宫中之时因为陛下在上首,所以谊没有发作,等到底细查出来,应当使诸家好好与他交谈一番。”

  董仲舒恐怕做梦都想不到,贾谊刚刚还在宫中和他谈笑风生,结果出宫之后,直接就找到洛景来探查他的底细。而且还准备直接对他进行正义的群殴,让他明白有些话不能乱说,有些事不能乱做。

  洛景笑笑没说话,一切还没有定论,他作为洛氏在京驻守,不适合发表意见,而且他倒是对另外一件事很感兴趣。

  于是问道:“丞相,您刚才说陛下有意对匈奴用兵?”

  贾谊有些没想到洛景会问这件事,便顿声道:“是的,这位陛下和先帝是完全不同的人,对于开疆拓土有些异常的痴迷,在继位的这段时间之内,已经旁敲侧击的问过谊数次,想要试探谊的意思,若是谊不同意,恐怕这位陛下就要找机会罢免谊的丞相之位了。”

  贾谊还有些话没说,刘彻上位之后,宫中的用度耗费相比刘恒时期提高了十倍不止,这和刘恒那种典籍中古圣王的做派完全不同,让他有些感觉不习惯,不过大汉富裕繁华,皇帝的这一点花销不算什么大问题,他也就没说什么。

  若是贾谊知道现在的刘彻已经是因为世界的改变而大大收敛,真实历史上的刘彻比这个还要再能花销十倍,恐怕直接就要气的跳脚了。

  洛景当然知道刘彻想要开疆拓土,毕竟刘彻就是用这个理由说服洛景帮他的,洛氏的一个准则就是用诸夏的剑为诸夏的犁开拓土地,同样对开疆扩土有种痴迷,完全不能拒绝。

  始皇帝那样站立在洛氏对立面的皇帝,因为开疆扩土有功劳,洛氏照样愿意给予他一个非常正面的评价,而不是按照成王败寇的原则去污蔑他的功劳,贬低他的功绩。

  洛景沉吟道:“开疆拓土不是坏事,陛下想要去做,丞相您就好好协助陛下做好,陛下还年轻,您的年纪很大了,以后总归是陛下的天下。”

  贾谊闻言一凛,心知这是洛景在提点自己了,于是说道:“谊明白,在宫中之时已经表达了对陛下的支持。

  其实若是征伐西南夷或者山越,谊并不担心,纵然如同秦王朝时那样大败,也不影响大局,因为西南夷和山越只能在山中和我大汉游击而已,不可能杀到长安来动摇大汉的社稷根本。

  但是征讨匈奴,不是易事,谊总是担心会有什么意外,若是大败,攻守易形,匈奴甚至能从那几条通道直接冲到长安之外,那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谊宁愿得罪陛下,甚至坐死,也不愿意大汉的社稷出现什么意外,辜负孝文皇帝的嘱托。”

  关中乃是易守难攻的形胜之地,但那只是对于中原而言的,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通往长安的道路是有许多条的,而且居高临下,一旦北方的边关不能防御,铁蹄轻而易举就能撕碎一切的防线出现在大汉的中心。

  贾谊毕竟是不懂军事的纯文臣,所以自然会忧虑这一点。

  洛景闻言笑道:“丞相您实在是杞人忧天了,除非素王降世,否则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事,就没有一方一直胜利的。

  大汉的失败是迟早会遇到的,但是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瞻前顾后,从高皇后开始,大汉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即便是失败,那也要拖死外敌,长安的府库之中有多少粮食和甲胄您是清楚的,大汉朝这些年在仅有的土地上喂养了多少马匹您也是知道的。

  纵然失败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大汉都能拖得起,匈奴人的确是强悍,甚至在历次的冲突之中都能够和汉军达成一比一的伤亡,甚至有时候汉军的伤亡还会超过匈奴人,但这又如何呢?

  大汉是千万人口的大国,而匈奴只不过是百万人口,耗也耗死它!

  您是丞相,只要保证战争的后勤没有问题,尽可能的为战争的胜利去做就可以的,其他的交给将帅。

  大将军周亚夫治军甚严,细柳营在历次平叛和清剿蛮夷以及进击西羌的战争中都斩获颇丰,有这样的强军和擅长军事的统帅。

  对匈奴的战争还不需要太过担心。”

  这番话算是说服了贾谊,他和周亚夫共事将近二十年,对于周亚夫的能力还是比较清楚的,堪称汉室的定海神针,而且贾谊到底是能够担任数十年丞相的人杰,很快就将心中的那些担忧的思绪全部压了下去。

  “看来谊之后就要开始收集关于匈奴的消息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到陛下问起时,也显得尽心尽力。

  君侯,之后有了关于董仲舒的消息,您直接派人到丞相府之中寻谊即可,谊这便离开了。”

  洛景抱拳行礼道:“丞相慢走,有了消息景会立刻到丞相府中告知您的,国家社稷还要您多多费心。”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