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彷偟徘徊的年代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会碰到很多人很多事,可能遇到很多无可奈何,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有强者优势,弱者有弱者生存环境,相对强者来说,弱者可能有更多选择和妥协,因懂得适应和妥协,就会有更多的生存机遇。
1966年夏季,whdgm***开始了。
全国运动怎么搞我不清楚,我记述的只是我读书时,一个普通初级中学发展概况。当时只觉得运动来的那么突然,那么令人大惑不解。作为从没经过运动的学生,面对突然到来的运动,竟一时不知所措,根本不知怎么办了,一个为什么连着一个为什么在脑海浮现,这到底为什么?正常的学习秩序完全被打乱了。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师不能讲课了,少年求学的黄金时代不能学习了。人人都是那样不理解,人人从心里是那样接受不下来,昼夜徘徊在郁闷中。在来势汹汹的运动面前无人敢评是非,在那残酷现实面前,既看不惯又不知怎么办。在那突然到来的运动中,人人无法坦诚沟通,都陷入极度彷徨徘徊中。在教育战线出现这样运动,在历史上可能也不多见。为什么要搞文化革命?怎样搞文化革命?在我们临邑四中谁也不会知道。县里跟着省校跑,下边跟着县城跑,怎么为对,怎么为错,恐怕多数人都朦朦胧胧谁也不知道。这些十五六岁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没出学校门,无社会经历,也不知什么叫运动,更没运动经历,一时弄懵了。
记的运动开始的第一天,每人发了一支笔,几张白纸,让写大纸报,我不知写什么,问:“写什么呢?”一个高年级的学生自报奋勇:“写什么?写当权派,校领导执行什么教育路线?白专道路你不知道吗?任课老师教你二年了,放的什么毒你不知道吗?“我听后大惊,这不是大白天说梦话吗?这不是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吗?校领导贯彻又红又专的教育道路,怎么错呢?任课老师为了教好学生,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无私的把全部精力全部奉献在教学上,把知识苦口婆心传授给我们,怎么叫放毒呢?我要不是班主任老师家访,解决助学金,早就辍学了。我们学到的知识哪里不是老师教给我们的,尤其是我能够继续念书,多亏班主任老师,我完全凭着对党、对老师的感恩心,在校读书的,怎么无中生有的能说老师给我们放毒呢?把恩人说成仇人?真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但运动开始是相当严肃的,当时的形势完全是高压强制,不参加不行、看不惯不行、不表态不行,不站队不行,如给老师说句公道话,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老师添麻烦。在那令人恐怖的日子里,天天提心吊胆度日如年,严肃的政治运动下,人们被逼的想这想哪,几天的时间在人生的路上,好像成熟了许多。接连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我反复思考,还是躲躲风头为上策。我就想借机请假,和谁请呢?班主任老师已靠边站不管了,就和班长说:“家里有病人请假。”班长说:“我也主不了,有病人就走呗,谁问和他解释就是了。”
来到家才知村里也闹文化革命,斗支书斗大小队干部。我因在四中上学,不属于村里,好处没人找我,就是这样,我也尽量不出门,大部分时间一人坐在屋里闭门看闲书。在家待个多月,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想着这里挂着那里,怕这怕那,怕长时间不进校被以脱校处理,以后升学怎么办?怕长时间不参加运动,扣上消极抵抗运动的帽子,成为运动批判典型怎么办?考虑来考虑去,又心不情愿回到学校,来到学校才发现,学校已经大乱了。学校成立了好几个组织。都以本组织为中心,各行其是,用无组织无纪律无法无天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好处是秩序乱了,一个人在不在校,不知入了什么组织,也无人过问了。我在学校转了一天,发现学生之间感情完全淡泊了,见面微笑打招呼举止不见了,不是他那个组织的人,见面就和陌生人一样也不打招呼,我反而觉得这种环镜相对安静清闲了,无人故意强迫施加压力了,安稳了几天,觉得不在组织反正无人过问,不如借几本书躲在无人角落里,看看书消磨光阴。于是先找到图书馆管理员王老师,和他说明借几本书看,她说:“图书馆经常有学生来翻阅,说找有毒的书籍批判,运动来了图书也无法管理了,谁借谁作个登记,以后好有着落。我一听有门,就挑了几本书,现在想起来,有老舍的《出口成章》,冯德英的《我是怎样写苦菜花》的,及《红旗谱》、《青春之歌》等谈创作经验,和《作家谈创作》等,这些书至今还保存着,是那时留下的唯一纪念。书拿出来了,想反正老死不相往来,专心读书就是了。想到四中后边的一片菜地里,那里有一间小屋是种菜人住的,wg***中把种菜的人撵走了,屋里有床有锅灶,又远离教室和宿舍闹区,实在是读书的好场所,我把被子搬进去,简单布置了下桌椅被褥,清扫了下卫生就变为简易宿舍和书房,在这无干扰无吵闹的环境里,清闲幽静远离运动,实在是难得一方净土。很快就钻进了自由自在、专心读书的王国里,
这又是那时期留下的至今难忘的一件事,现在回忆起来还兴犹未尽。在书海的王国里,认识了历史,认识了社会,开阔视野,涉及内容海阔天空,游览在知识的海洋实在是无穷无尽,一看就入了迷,有时看一通宵也不觉得困,晚上看的时间长了就白天睡觉,白天看累了,就到菜园转两圈,放松放松继续贪读,这阵子全部精力都用在看书上,用专心致志来形容完全恰如其分。在这无是非的清净环境里,实在是运动外的世外桃源。这阵子精神状况极佳,竟忘记了当前是什么形势,忘记了在什么地方,忘记了外边的运动,完全沉寖在书本知识的海洋里,天天心情舒畅的漫游在书海中。本来读书时数学比较好,wg***运动却使我如鬼使神差爱上文学。现在回忆起来,以后走向创作之路与当时看书学习有相当大关系。在看了《作家谈创作》后,不但大开眼界,而且拓宽了思路,听他们说的,看他们写的,写书也并不是多么难的事,只要有信心有恒心不怕苦不怕累就能达到追求的目的。我是农村出身,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经历过来的,是能经受住这种艰苦劳动的,何况,这是一项凭个人努力不用求人就能办到的事,适应无人无关系,祖辈都是农村人,通过个人努力就能达到的目的。从此立志走创作之路,因为有了追求目标,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那阵子学生们都忙着搞运动,无人光顾这荒凉的菜园,外边轰轰烈烈运动反而给我留下宝贵的学习空间。实在是天赐良机,我非常珍惜难得
的机遇,朝夕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做着美好理想的作家梦。
十一、孤独的逍遥派
就在这倾心读书的一天晚上,校院里不知为什么,突然吵闹喧嚷火光冲天,我以为出了什么事,借着夜间悄悄到院子里,不看不知道,一看大惊,原来好多学生正在烧书,并一遍遍高喊口号“烧掉这些大毒草”。我对书已产生很深的感情,对烧书非常愤慨,但只能望书兴叹无能为力。发现学生们只顾烧书,谁也不会注意有什么人参加,我就借机掺在人群里,借着火光见到好书就用脚踢出来,乱糟糟的也无人发现,这次又无意中拣出几本好书,能记住的是《我是怎样写铁道游击队》和《我怎样写红岩》的等。回忆那一阵,觉得在人生中,又做了一件很有价值很有纪念意义的事,那是永远难忘的一个夜晚。根本没想到那是相当严肃的政治运动,这样的逆行举动,如果被人发现将会什么结果,将会定性为抵抗文化革命运动的反动典型,运动中的典型会受到多大的残酷折磨,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不寒而栗。因对书的爱好增长天胆,忘记了恐惧,忘记了做这件事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其实当时什么也没顾及,什么也没想,凭着爱好不顾风险办这件事,现在回忆起来,总算有惊无险闯过来了,实在值得庆幸。
好景不长,度过破四旧立四新的阶段后,学校红卫兵开始互相结合,分成两大派,一是东方红,二是八一八。两派清查人数都没有我,他们才知道,在临邑四中还有一个脱离运动的人。一些搞运动冲昏了头脑的人,本来无事找事,这下可找到个活靶子,两派都给我写大字报:”王传和是大逍遥派。“突然遇到这种局面,使我完全出乎意料,根本没想到一个读书的学生,变为运动的批判对象。我当时真吓坏了,因为在全校学生面前,我太孤立了,两派中都没有我,没有一人替我说话。在那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因观点不一致就大闹划清界限的时期,谁还吝惜这个不参加运动的可怜虫,我真正成了名副其实、没人打理的孤独对象。好处是对老师也批也斗,对学生光批不斗,经过几天的冷风热刺的苦闷、前边走后边指脊梁的孤独生活,慢慢的有些习惯了,心想凡正是这一堆那一块了,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谁批我也不反驳,谁写大字报也不看,只要不触及人身我就默默忍耐。为了解除苦闷,继续看书,没想到到了书的王国里,那些天文地理名人名句顿时战胜了当时的苦恼,就像来到另一个环境里,忘记了身边发生的这一切。他们见我还有心读书,认为没触及我的灵魂,就把大字报贴满我住的小屋,我也不闻不问。现在回忆起来,那事件养成了无可奈何的忍耐习惯,培养了心大量宽推开一切的包容性格。对后来走向社会处理事务上,沉着应对,即再后来不怕寂莫、坚持写书,与那段曲折磨炼功底完全有关,是被逼锻炼出来的坚忍性格。
十二、脚不沾地过天桥
在人生经历中,有好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刻意追求的不一定达到目的,出乎意料的可能意外成功。文化革命开展二三个月,全国大串连开始了,凡是在组织的都出去串连了,在冷冷清清的学校,才发现还有剩下的几个逍遥兵。有许向超、杨德同、蔺如兰、宫如香等几人,我们几个受冷落的人,属于对内无联系、对外无联系、对运动无联系、上下无联系的四无人员,确实逍遥在运动以外,孤零零的凉在空荡荡学校里,不愿意出校门怕人看不起,不愿回家怕人耻笑,因自尊心受到影响,看书也不那么专心深入了。直到几天后才通过县城一个学生,打听到大串连并没什么限制,只要在校学生,只要有组织、有介绍信,都能参加大串联,到那里都是热情接待。我几个人临时协商,成立“中国工农红卫兵“,并印了信签刻了章。每人带着几份介绍信,回家自由组织人员了。我回到村才发现,我们村在四中读书四个学生都还没走,六级赵法停、七级赵相征、王传训和我。我们四人协商一起出外串联。四人除王传训十三周岁外,我们都十四周岁,这个年龄都没出过远门,甚至连县城都没到过,这是第一次出远门,我们反复协商,路上一定要互相照顾,不论走到那里,本着一个原则不能分开。
那时期虽然生活困难,社会风气还是很好的,到哪里都有安全感。当时***提倡我们红卫兵,要经凤雨见世面,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出远门并没什么忧虑,根本不考虑那么多。那时到县城还没有公交车,四人步行三十华里来到县城,到县城才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有接待站,全国各地红卫兵,只要来到这里,都有专职人员安排吃饭住宿。我们被安排在县老酒厂,住了一夜,第二天坐公交车奔赴济南。
到了济南长途汽车站才发现,大串连的红卫兵人山人海,候车室、院子里,靠车站大街上,到处黑压压一片。为了维持秩序,解放军领着铺天盖地的红卫兵到处转,目的是让拥挤的人群拉成长长的队伍,路长人稀。我们四人手拉着手寸步不离的随着人群走,来到天桥北边,天桥两边有栏杆,相应路面就窄了,拥挤的人群突然前涌后挤,把四人挤散了。我挤在人群中间,脚不沾地从天桥北边涌到天桥南边。那种场合谁也顾不了谁,想不走也是不可能的,人流拥着你向前涌,只能身不由己的随着人群拥挤着向前挪动。
到了火车站,停着好几辆列车,车门全部打开,根本分不清哪些车去北京,哪些车去哪里,问上车的人谁也不知道,我的目的是去北京,参加***第四次接见红卫兵,往这车跑向那车问,几个青岛大学生说:“还这跑那里问,等车坐满了人,哪里都去不了。“我慌了,见近处人们正往车里挤,就随着人群挤了上去,到车上一看,真有些害怕,车厢里人挨人,座位上、中间走道上、行里架上都挤满了人,根本进不去,只好在两车厢连接处的门口挤在中间,直到挤的车门关不上了,火车才开动。
车里完全是人挨人,弯腰转身根本办不到,只能一个姿势站在车上,当时感觉浑身乏累,喘气也有些困难,直到坚持了一夜,天亮时火车到了长江,才知道这列火车不是去北京的,而是通往上海的专列。那时长江还没有大桥,火车分两段开在有火车轨的大船上,用船把火车运到长江南岸,轮船道轨与南岸陆地道轨对接上,火车再从船上开到陆地,刚到南岸就停了,让我们都下车说有欢迎仪式,我觉得松了一大口气,可暂时离开拥挤人群,能轻松活动活动了。下车看见大标语,才知是南京军区举行的欢迎仪式。那样的阵势,作
为农村长大的我,从没见过,解放军穿着绿色军装整齐站立两旁,一阵阵高呼:“欢迎你,***的客人。”我们那时穿的粗布棉袄、大裤裆的棉裤粗布棉鞋,黑瘦面容,标准的农村形象,从没见过这样的世面,在这种场合见到这种阵势,反而感到拘束不自在,手不知往那里放,眼不知往那里看,双脚就象踩在棉花包上,深一脚浅一脚的不知怎么迈,呈现出非常难堪尴尬的样子,把这样隆重热情欢迎仪式,变为说不出的不自在,反而觉得有点受气受罪实在别扭。欢迎队伍很长,走了不远,不少农村来的红卫兵接受不了这种热情接待,就什么也不顾的跑起来,直到跑出欢迎队伍,才有轻松的感觉。
十三、拖拉兵侥幸住外滩
在济南上车时,还是凉爽的秋天,过了长江南方的天气就逐渐热起来,在人挨人的拥挤车厢里,闷的喘不上气来,老是想吐。在我周围是几个青岛的女大学生,她们已受过良好的教育,言谈话语斯文有礼,一举一动体现较高素质。她们看我呕呕想吐,几个人自觉联合起来,共同哈腰为我挤出一点空间,让我蹲在车厢与车厢对接的胶皮处。蹲下后,顿时感觉阵阵凉风吹来,呼吸几口新鲜空气,才慢慢恢复正常。侥幸碰到几位善良的女大学生一路照顾,才使我安全顺利到达上海。
从济南到上海,整整走了两夜一天,车上既没水也没饭,一天两夜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不吃饭还能承受,就是渴的头晕目眩。在上海北站下了车,什么也不顾了,跑到车站饭店去喝水,在农村喝井水惯了,对城市消毒水气味还不适应,以为面条汤可能无味,要了碗面条,喝面条汤还是有那种药味,转了一圈也没解了渴,想,住下再说吧,说不定招待处的水没这种味。走出饭店使我大惊,本来下车时车站上是黑压压的人群,现在一个也不见了。这下可麻烦了,车站是流动人员中转站,没有接待人员怎么办?那时上海北站离上海还有不小的距离,来到这里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又是黑夜上哪里去住啊。我后悔下车不该脱离人群独自去找水喝,孤苦伶仃毫无办法。正想着怎么办,从远处厕所跑过一位女学生,见车站无人慌慌张张问我怎么办呢,我心里也很着急,见她那也很慌张的样子,我表面上故作冷静,说沉住气,接待站肯定有扫尾安排。正说着远处走过来一位铁路巡警,我忙过去和他说明情况。巡警说话很直率,他毫不客气的说:“要记住不要乱动,就在这里别动,沉住气等着,过一阵上海红卫兵接待站,会派一辆客车来,专门搜集你们这些自由散漫的拖拉兵。“这阵子说什么也不在乎了,只要安排住下就谢天谢地了,我们再也不敢乱动了,按警察说的在这里耐心等待。果然不长时间,来了一辆大客车围着火车站转,把这里那里零星人员搜集起来,没想到竟然搜集了满满一大客车拖拉兵。
更想不到的是,把这些拖拉兵安排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原因接待红卫兵的华东师范学院、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全安排满了,我们这些拖拉兵,只好安排在临时调出的接待处,南京路东头一座蘑菇石墙的大楼。住在大楼上,从东窗瞭望,黄埔江流水潺潺,游船来往,江岸绿树成荫,游人熙熙攘攘,自然形成的画景,令人望景欣慰。从南窗往外看,南京路两旁商店林立,拥挤的人群匆匆忙忙,进店的出店的你来我往,一辆接一辆的公交车水马龙,车流、人流,街道、楼房,处处似画,呈现繁华景象。服务员介绍,上海南京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方。我暗暗庆幸,多亏当了拖拉兵,才住上这样的好地方。
十四、上海串联第一天
第一次串联来到上海,以为上海对串连会有组织安排,制定规章制度,什么时间参加什么活动,一定会给我们个表格,在房间等到八点也没接到通知。到接待处问服务员有什么活动安排,服务员看出我是第一次出来串连的,微微一笑,客气的说:“串连活动都是根据当地运动重点需要,你们自由安排,多数红卫兵都到上海各高等院校,参观那里的whdgm***。”原来如此,我觉得参观大专院校的whdgm***,也许会弄清whdgm***的性质及动向,就向服务员询问各大院校的乘车路线,准备先到复旦大学参观学习。来到门口,才发现接待室的墙上挂着大牌子:“欢迎你,***的客人。”大感惊讶,原来上海作为***的客人规格接待我们。作为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没见过世面的农村青年,实在感到受宠若惊。
来到大街上,想,要不是whdgm***,我这个在家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农村青年,做梦也不会来到上海,何不抓住这难得机遇,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游览市容、开开眼界,也对一路的疲劳放松放松,熟悉熟悉环境再到大专院校参观,拿定主意后,又回招待室支了五元钱,作为一天的生活费用。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串连时期,串连的红卫兵确实享受特殊的待遇,坐车不花钱,住宿不花钱,吃饭不花钱,外出活动可以支钱,至于支多少个人自定,基本是要多少给多少,这也是作为***的客人的优越性。不过那时人的思想素质并不低,自觉性比较强,虽然随便支钱也没人多支,算计够一天费用即可。我拿着五元钱来到南京路,发现商店林立,货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我是在饥饿生活线上挣扎的农村青年,特别钟情食品商店,发现食品样式繁多色味俱全、琳琅满目造型奇观,见了就有食欲的渴望,而且不少食品非常陌生,那么多叫不上名字的食品,总想尝尝以吃为贵,不论贵贱都买点饱饱嘴福。这些食品有的在农村见过,但买不起,如糕点、蛋糕类的农村也有,但在家从来没有想买的奢望,有些农村没见过的食品,就更有食欲的渴望了。就这样各式各样买一点,边逛边买,边买边尝。那时的钱实啊,五元钱花了三元钱就吃饱了。剩下的两元钱正好够晚上一顿饱餐。可以这么说,我长这么大,第一次享受这样丰盛高级的饱餐。饱餐后才有闲心游街赏景,想既然南京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方,何不先逛逛整条南京路,于是在南京路坐上由东向西的公交车,见新奇繁华地方就下车,逛一阵再上车,这样上车下车不知坐了多少站,终于到了南京路的西头终点站人民公园,这时已是下午四点钟了。在人民公园停留片刻,因耽心晩了回不来,就又坐上公交车往回赶。就这样到了接待处已华灯齐明,新闻联播的时间了。洗了澡后才觉的疲劳,这才想起在火车上站了两夜一天,折折腾腾的睡了一夜,凭对上海的好奇心,又逛了一天南京路,实在是累了,躺在床上就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