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417章 惊人的变化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417章 惊人的变化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天启十二年岁末,新一年的财政预算终于出炉,财政预算规模达到了12亿元,加上了2亿元的铸币税,以及明年财政预算的增长也抛了1亿元上去。

军费支持达到了3亿元的空前规模,不过未必够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人工成本已经不像过去那么低了。官兵待遇,如今一个月都在5元以上。平时倒大部分是义务兵,不需要支付军饷,只负责伙食,每个月发给5角左右的零花钱。

但是战时是向参战士兵发放军饷的,同时死伤抚恤金也有所提高,各个方面都提高了军事开支。

天启十三年对蒙军事作战的战争预算是2亿元,所以朱由校这次亲征蒙古,还是得悠着点,否则很容易超出战争预算。

其他的预算,行政支出成本上升到了8000万元,所占比例不到财政收入的10%,还没有到非常离谱的程度,属于正常的水平。公款吃喝之类的问题,在天启十二年治理得十分不错,官方人员出差的花费也得到了控制。

教育方面的成本在天启十三年的支出达到了3亿元,全面在新政各省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同时内阁和朱由校商讨过后,决定在将官方义务教育办到南方各省去,朝廷将在天启十三年在南方各省修建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并对外招生。先把教育搞起来,改革的事情后面再说。

各类建设经费则达到了5亿元,包括2亿元的战略铁路项目。这个战略铁路,也就是在蒙古和西域等商业化意义不是那么大的铁路线上动工。这方面的钱由朝廷直接拨款。而商业铁路则由国有资本投资建设。

同时在城镇设施建设上,则拨款了2亿元,用于建设各种城镇基础设施,剩下的钱则是用来建设公路和水利设施的。

天启十二年之后,北方各省的水利工程基本上该修的也都修完了,需要建设的大工程也没有多少了,剩下的小工程地方政府主导修建就可以。水利方面的建设的投入可以大幅度的减少了,日后每年只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就可以了。

公路方面的建设也基本搞定。干线和主要支线也已经修建得差不多了。没修的基本上也不打算马山修,毕竟如今修公路还不如修铁路。等铁路修好了,再考虑修建连接一些省份的公路。

乡镇公路之类的设施,这是需要继续修建的。局部的公路网依旧非常重要。毕竟火车不可能通网每一个地方。马匹运输依旧占据很大的比重,只不过不再用马车进行长途运输罢了,短程的运输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用到马车。

建设的主要重心,此时基本上都在铁路和城镇基础设施方面。

城镇基础设施和铁路的建设活动,可以为进入城镇的工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国企投资建设的商,也可以解决工人们的住房问题。这方面并不是很难解决,进入城镇的工人,只要努力工作,基本上4到5年的工资就能买上一套商了,民房价格就更低了。

所以进入城镇工作的工人,没有如同后世的农民工进城那样买不起房子。主要是这年头也没有那么多炒房的人,毕竟朝廷没有在土地交易上谋求收入,对于民房的产权也是承认的。

正所谓足则让、不足则争。

当房产越是不足的时候,越有人抢购、炒作。然后待价而沽,导致市场资源进一步的不足。

当资源比较充足的时候,人人都没有紧迫感,也就不会去抢购什么的,炒作空间就没那么大。

此时大明正在进行大范围的圈地运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朝廷也必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国有资本也必须加大房地产开发规模,保障进城的农民工不用被房子的问题所困扰。

一旦连基本的安居都做不到,社会矛盾就会变得很尖锐。如今大明能够掠夺外部。也没有什么外部商夺大明的市场,官方不需要依靠房地产来回笼资金,如果连安居都保障不了,一头撞死算了。

连年建设力度都有所增加。天启十三年是城镇建设投入最大的一年。民资企业在天启十三年的日子将更加不好过,民间商人投资规模缩小,也需要官方和国有资本加大建设规模来保就业。

至于对蒙战争,还没有达到需要动员全国百姓的程度,因此平时咋样还是咋样,不会施行战时市场管制。不用将所有工厂和大部分人口,都投入到战争生产之中。市场经济该怎么还是怎么发展。

天启十三年的铁路建设项目,则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直接参与建设的工人数量将达到三百多万人。

支线铁路将大量开工,工人也是就近招募。

同时修往四川、湖广、江南的三条干线铁路也将开工建设。经过新政改革,朝廷已经把新政各省变成了一个劳动力具备价值的环境,不似过去大部分人口窝在农村,很多时候无所事事,劳动力闲置、浪费。

劳动力值钱了,百姓民生自然也就改善了。

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下,老百姓不愁没事做,工作岗位总是有的,只是好一点差一点的区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此次对蒙战争,更是增加了就业岗位,各种作战物资都是用钱买的。所以天启十三年的经济局势不会太差,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样的经济局势则是非常不错的。

财政预算结束之后,春节也就来临了。

天启十三年春节之后的大明,将加速对外扩张的步伐,正式向亚欧大陆的广袤腹地展开新一轮的版图扩张。

而这个春节则是过得非常惬意,朱由校在皇宫里面摆了宴席,宴请朝中大臣,以及国有资本财团的高层官员和财团内的大资本商人。

这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利益集团的欢庆时刻,而且今年朝中基本上只剩下了汉皇党官员,就连北方新政各省,大部分官员都已经变成了汉皇党。所以现场没什么苍蝇,朱由校被众星拱卫。作为绝对的利益代言人,这个利益团体内部谁都不喜欢皇帝出事,终于是不复昔日提心吊胆的生活了。

如今的京师,可谓外松内紧。戒备森严。

民间存在大量厂卫特务,时刻举报可疑人员。同时那些反对派官员已经被清理出京,也没有那么方便的谋划刺杀、毒杀等行为。宫内的防备更是进一步的提升,禁卫军是经过金挑细选的。

宫内太监宫女待遇很好,也对朱由校的安全很上心。随着皇家有钱了。那些太监宫女的工资是直线上升,如今即便是刚入宫的小太监,一个月都有十元的俸禄。当然入宫的太监也少了,而且严禁民间私自阉割男童。

太监宫女们平时不缺钱花,年纪大的时候还可以退休养老,死的时候皇家帮他们风光下葬,选的还是风水宝地。

过去宫外人员能够买通宫内的太监宫女,不就是用钱么,不就是那些资本商人有了钱之后,大肆向宫内渗透。

如今这些太监宫女不缺钱了。只要不是真的贪,一般人对皇室提供给他们的待遇都是非常满意的,已经大幅度的杜绝了太监宫女被宫外人员用钱收买的可能。

而且这些太监宫女们有了钱,那些为了钱财争斗的龌龊事也少了,宫内为此安生了不少。

在防止江南资本向宫内渗透方面,厂卫也在暗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倒是抓了不少试图向宫内渗透的可疑人员。

那些江南大资本势力发现向皇宫内渗透没什么卵用的情况下,这种渗透活动也逐渐减少了。

到如今朱由校才感觉自己比较的安全,心里总算是没那么慌了。这些年安全状况的改善,也和自己组建的利益集团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

皇极殿里的这场宴会。一阵觥筹交错,各种歌舞表演,人人脸上笑容洋溢。在过去的一年,场内所有人都享受到了丰厚的利益。在场的人当中,基本上都拿到了国有资本财团的盈利分红。

作为高层行政、国企官员,每个人都是有一定的股份分红的,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持有股份,谁上任谁拿分红。

又有地位,又有钱。对于一些有点理想的官员来说。和自己的理想也不冲突,还有什么比当前更好的局面。

但是资本的胃口是无穷无尽的,这次宴会上这些明王朝的高层份子,一个个都大力支持大明继续向外进行扩张,更加支持征伐蒙古。

蒙古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谁也不知道哪一天就再次被攻入关内来了。而且攻打蒙古有足够的长远利益。蒙古的草原经济、商场,还有蒙古的矿产等资源,都是有利益存在的。

资本一旦掌握权力,其野心也就是掌控世界,消除一切威胁。

如今朱由校的封建王权已经资本化,国有资本已经成形。这个利益集团的野心,也已经开始膨胀。

特别这个集团已经充分尝到了对外扩张和殖民的甜头,加上大明如今改革之后武力强盛,自然是要好好收拾那些不安分的敌对势力。

在大明周边,对大明有明显恶意的,也就是蒙古的林丹汗了,这老小子还在和大明摆谱,不狠狠敲打敲打,根本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当然内部威胁依旧没有解决,威胁最大的依旧是江南那些大资本商人。但是南方的大资本商人此时的政治力量已经被打压了下去,他们手上也没有什么军权。武力上的威胁很小。

基本上解决了之后,这个利益集团就会把主要的扩张重心,放在大明的全面改革上面了。

这个春节一片欢庆景象,各省春节热闹非凡。皇家有皇家的喜庆,平名百姓也有自己的喜庆,有了不错收入的百姓,大量消费者各种商热热闹闹的过了个年,各新政省份一片歌舞升平。

如果不是南方各省还没有纳入改革,真可谓是一个太平盛世。

这年春节前,一名叫做顾绛的年轻人独自一人来到了北方,开始了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历程。

一路所见,极为震撼。

自海上来时,千帆竞渡,远洋者不知凡几。

当他在胶州湾下船之时,只见港口只上货物装运繁忙一片,各种各样的商海外运到了本土。

年关临近之时,青岛地区的百姓大量购买着各种商富足之程度,比江南更胜一筹。特别是这里的造船工人,他们收入丰厚,辛勤工作了一年之后,购买力非常强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市场上有从南洋、中南半岛、印度运回的香料、大米、水果。还有从镇东省运来的海鱼、鲸肉。

市面上还有各种从海外运回的珠宝、奇珍。同时还有大量的工业产纺织裘皮,以及其他各种生活用奢侈

曾经贫穷落后的北方各省,如今却工商繁荣,随处可见载满货物的马车在公路上穿梭。工业区里蒸汽轰鸣,最让他感到震撼的还是修到青岛的铁路。

这是顾绛第一次见到铁路,深深为北方的变革感到震撼。

他没有在青岛停留,而是在山东其他州县游历,继续深入了解北方的改革变化。一路上让顾绛震撼最大的还是北方吏治改革和规模浩大的圈地运动。

北方吏治并不像江南士族所宣传的那样,什么被阉党把持后一片昏暗,反倒是吏治清明,司法公正。

而且改革之后的朝廷,增加了乡政府编制,对地方掌控能力变得非常强大。而且没有什么官员敢公然欺压百姓,即便还存在一些不公的现象,也已经收敛了很多,不敢明目张胆的进行。

圈地运动则使顾绛感到震惊,农业公司大量兼并土地,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改变了千百年来的生活模式,进入城镇或农业公司成为了工人。

这让顾绛终于是看到了这些普通百姓的疾苦,有些离开土地的农民身无长物,有的在迁徙的过程中妻离子散。

但另一方面,那些进入城镇的工人,却又能很容易找到工作。官方和国有企业在到处大兴土木,修建各种设施。

很多问题,让顾绛想不通。

他不明白这样的模式,如何长久维持下去。难道永远都有那么多工作岗位?但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都属于改革的阵痛。那些进入城镇的工人,因为获得了工作岗位,生活水平有了十分迅速的提高。

一些早些进入城镇的工人,已经普遍在城镇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而那些在城镇中混不下去的工人,朝廷也有各种保障其生存的政策在执行。而且顾绛走访了很多地方,询问了很多不同阶级的人,得知过去经常受灾饿死人的北方各省,已经好些年没有饿死过人了。

此时北方各省地方上即便受灾,即便官府不赈济,老百姓也不可能被饿死。因为到处都在招工,有一把力气就饿不死。

而北方各省的社会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已经不是百姓与官府的矛盾,而是快速发展而迅速拉开的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矛盾。刚进入城镇的工人甚至一无所有,而那些商人则家产万贯。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感到满意,但在涉及到对皇帝的印象时,各阶级群体绝大部分都认为当今圣上是个好皇帝,抱怨最大的反倒是那些民资商人,他们感觉银行不放贷出来了,但也仅仅只是抱怨。

这名叫顾绛的年轻人,逐渐意识到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未来必将席卷整个大明。如今北方各省的凝聚力,已经变得空前的强大。

顾绛,也正是未来的顾炎武。

他决定继续游历北方,到京师、东北、西域等地看看,他此时已经彻底放弃了科举,而如今大明新政之后,入仕也已经不再只有科举一途。未完待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