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118章 漕运改革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118章 漕运改革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漕运这个东西,肯定是要治理的。如今每年朝廷有四百万石的漕粮北运,一般情况下只够两百万石左右,剩下的只能折色或者被损耗掉了。

损耗高,漕丁负担大。漕丁也要生存啊!官员也要弄钱啊!所以上下其手,大家一起来。官员吃拿卡要,漕丁也私自夹带,或是中途偷粮,然后上报成损耗什么的。漕运船只返回南方时,还能运一船盐回去。

漕运如何治理,海运如何具体操作,朱由校给袁可立写了封信,和袁可立商讨了一番。毕竟此时袁可立总督登莱,漕运改走海路肯定是要袁可立主持的。

袁可立很快给朱由校回了封信,并未正常上奏折。毕竟这是君臣私下商议,上奏折就会经过内阁。

“老臣以为,海运甚是便利,无河道堵塞之忧,也不似河运之艰辛,即可减少损耗,又可节省民力,甚是可行。然河运毕竟维持多年,一时之间全部废除恐生事端。应先采取河海并行之策,如今年漕运四百万石之漕粮,陛下可裁剪河运一半份额,分于海路起运。由淮河入海,风险最低。若明年,则可分三百万石漕粮于海路起运,逐年递减则较为妥当。”

看到这里,朱由校不由点了点头,还是袁可立这样的老臣有经验啊!他原本还想直接把河运废了了事,并未太深入的思考漕运的利益问题。

漕运损耗确实大,但同样也养活了很多人。

漕丁尽管有负担,但漕丁同样也有灰色收入,因而确实是可以维持的。相当于是国家这种损耗,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那些贪官什么的,自然无需考虑他们的利益。但是漕丁方面却是得考虑一下。

突然间废掉了河运,一些专业漕丁岂不是失业了?

袁可立建议的逐年递减,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反正河运漕粮就400万石定额。每年减少一点,给漕丁转业什么的。留个缓冲的时间,也就不会出什么乱子了。

最后河运不再运输漕粮的时候,那些官员、商人爱怎么折腾河运就怎么折腾去,想要搭国家的顺风船,做春秋大梦去吧!

到时候漕丁们弄不到漕粮,却是影响收入。不过国家也不需要他们承担运费,同样也减少了负担。

到时候京杭大运河等河道转为民用,这些漕丁依然也还有就业岗位。到时候国家没有粮食从河运过。也没人能挖得了国家的墙角。至于河道哪里堵塞了,也不需要朝廷花钱去疏通。顶多五六年,河运就要废掉大半。

到时候漕运全部走海陆,海上不需要折腾来折腾去的,也没地方可以倒腾船上的粮食,只要不发生什么海难,基本上是没有损耗,商人也别想利用漕运夹带私货了。

袁可立在信件后面继续写道:“而海船方面,宜用大船,不惧寻常风浪。亦不容易淹死兵丁。再则三千料之大船,一次可运粮6500石,且航速较之小船犹快。所需船丁且少。若自淮河入海,一月之内便可将漕粮运达天津等地。则每年朝廷可无需承担漕运之损耗,又可自南方调运更多粮食,可谓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只举。”

朱由校算是明白了,这海运的便利性,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的。只是海运无法挖国家墙角,所以那些臣工们都建议发展河运。

河运撑死能有什么发展,海运才是这年头最有发展前途的运输方式啊!

要知道科学实验证明。船只的排水量每增加2倍,所需的推进力仅增加1.5倍。所以船只造得越大,动力装置所占空间比例就可以越小。同时燃料也可以携带更少,从而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储存货物。

这年头的船只是用风帆,虽然不用燃料,但也是一个道理的。因为大船可以使用更大的风帆,相同船型的帆船,只要排水量更大,航速就能更快。

而且船只越大,抗风浪能力越强。

有了具体方案,朱由校便直接命令李朝庆拟旨。

“传朕旨意,命登莱总督袁可立主持开海运粮,河运漕粮定额减至两百万石,所减两百万石漕粮,皆由淮河入海。”

淮河入海因为有岛屿可以避风,小船要安全得多。如果是千吨级大船,那倒是无所谓,可以直接从松江府出海。

当然,大船造价贵。

小船造价比较便宜,而且制造周期也比较短。大明是一个水运十分发达的国家,南方到处都是船,不过大吨位船只却并不是太多。

圣旨一下,东林党顿时有闹起来了。

此时齐楚浙宣党都已经被东林党逐出了朝堂,这漕运的利润可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了。突然皇帝不搞河运,跑去搞海运了,这岂不是煮熟的鸭子就飞了吗?到时候他们难道还能跑到海上去倒腾?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海路运送漕粮,中途根本不需要停船。哪像河运,这条河换那条河,中间还要走一段陆路。这个时候随便倒腾,漕丁卖掉粮食,商人便把私货塞进去让漕丁夹带,运费都是国家出的。

于是就形成奇葩的局面,朝廷让漕丁出运费,漕丁把朝廷的漕粮卖掉一部分报为损耗,又把商人的私货带上,结果成本还是朝廷出的。这些漕丁实际上就是粮户,他们参与运输即可不用缴纳田赋,但是这成本却比田赋要高出好几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除了运输粮食的船,商人手上还有不少船,直接向北方运输商品,河运的成本比陆运低,还是非常划算的。

运河是朝廷修的,这些商人要走运河,自然得交过路费的,所里漕运总督历来是一个油水丰厚的职务。

东林党马仔们在大佬的指挥下,纷纷向皇帝上奏。

各种奇葩的理由一大堆,什么延期、飘没、伤亡事故,总之就是全面否定海运,同时绝口不提河运的各种弊端,特别是如今大明的漕运已经收到了黄河的严重影响,而开凿了几十年的中运河如今依旧还没有完工。

这条中运河要想完工,还得投入较为庞大的人力物力。杨国瑞本来想建议由皇家银行出资修建,然后在运河上设卡收税。不过朱由校感觉成本太高,还不如把修中运河的钱拿来造货船,这反倒显得更靠谱。

毕竟中运河修起来,依旧还是让商人捡了便宜,而且没有个几十万人是修不起来的,太过劳民了。

货船造出来是自己的,想运什么就运什么。海洋那么宽,什么地方都能去。商人要想走海路运输也行,先交运费再说。

海运显然也是可以垄断的,特别是大宗商品运输。至于那些以快速、灵活揽运的中小型商船,倒是可以让民资发展。而那些运输大宗商品的大型货船,运输路线比较固定,而且不需要什么灵活性,无脑垄断也不会让老百姓感到不便,只要把船造得足够大,降低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就行。

海运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但这只符合皇室的利益,显然并不符合东林党大佬们的利益。

朱由校面对这么多反对开海运的奏章,突然间又有些恼火。最近他涵养还是不错的,知道了东林党什么尿性,所以一般犯不着和东林党发火。

可是这次东林党瞎比比了半天,裁减河运漕粮定额的事情楞是拖着没办,一直拖了他将近一个星期,朱由校期间数次责令户部给事中督促此事,这才把这条政令实施了下去。

政令是下去了,可朱由校却是被气得想要直接砍了户部给事中。于是把魏忠贤找了过来,问道:“齐楚浙宣党的官员联络得如何了?”

魏忠贤欣喜的报告道:“皇上,这段时间已经收编了不少齐楚浙宣党官员,足有四十多人了。”

“四十多人,嗯!倒是勉强够用了。”朱由校摸了摸下巴思索起来,这四十多人撒到六部和内阁去,倒也差不多的样子。再保留部分可堪一用的东林党,以及一些无党派官员,朝廷的构架还是能搭起来的。

当然,天下读书人这么多,谁来当官也不会比这些整天拿钱不办事的东林党更差了,只是朱由校暂时还得一定程度的按照规则来玩。当官最少都要是举人功名,并不是想让哪个读书人来当就哪个读书人来当的。

看了看魏忠贤,朱由校挥手道:“你先回去吧!继续收拢一些人,朕随时有用。”

“是,皇上。”魏忠贤见朱由校依旧坐在那里思考问题,这段时间魏忠贤已经摸不太清楚皇帝的心思了,也不知道皇帝在想什么。

不过好在,知道皇帝的目标是什么。

朱由校的心思确实有些复杂,此时他手上抓着一堆东林党的罪证,还笼络了一批齐楚浙宣党马仔。

这次东林党在漕运的问题上把朱由校搞得十分恼火,长久以来压抑的情绪已经快要彻底爆发出来了。

“到底是一锅端了,还是分批干掉呢?”朱由校头疼的思考着这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未完待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