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117章 海运优势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117章 海运优势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ps:第一更到!30票加更,现在已经60票了,今天会加更一章,有三更。

建奴在辽东全面屠杀汉民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首先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同时在头版揭露了建奴的各种暴行。

屠杀、剃头、奸淫掳掠,简直无恶不作。

建奴的行为经过报道后,果然引起了民间强烈的愤慨,紧接着朱由校在上发言表示:“建奴与辽东无法剿灭,当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军费不足。为了剿灭建奴,即日起朕将全面取消朝廷对皇室开支的财政支出,以减少朝廷的财政负担。”

朱由校在报纸上又作秀了一番,不少东林党在暗地里纷纷大骂皇帝无耻,这都能拿来作秀。

朝廷本来就没钱给皇帝了好不,按照惯例确实是每年给皇室二十万两银子。但是随着皇帝自己想办法开源,现在每年还要皇帝从内帑拿钱出来填财政窟窿。等于说皇帝这次作秀,就是拿实际上已经不存在的东西,来表装自己的伟岸形象。

这种无耻的行为,和后来的小鬼子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省下来的钱全部用来造军舰是一样性质的。

政治作秀向来如此。

尽管东林党在骂,但是朱由校这次作秀显然是很成功的,因为每年为朝廷省下了20万两银子的开支。同时又有不少评论员在边上煽风点火,指出皇帝有多么可怜、节俭,顿时煽情得不要不要得,让很多人对皇帝的印象大为改观。

实际上朱由校口袋里钱多着呢!特别是皇家资本开始发展之后,皇帝看不上朝廷那点拖欠多年的死工资,自然是非常正常的。

满朝文武也都清楚。但是大部分老百姓不清楚啊!

连日报道辽东汉民的惨状,以及朱由校对收复辽东的决心、付出,也让老百姓开始接受上千万两的军费开支。加上朱由校的一番作秀下来。倒是在各省弄到了二十多万两的军费捐款,倒是把朱由校搞得一愣一愣的。看来大明还是有很多心系国家利益的百姓嘛!

与此同时。前线的宣传则更加深入。

前线不仅用报纸进行宣传,而且还成立了宣传队,给军队、百姓宣传建奴的暴行,以及如何反抗建奴的侵略。

东江镇自然不用说了,苦大仇深的一大堆,只是稍稍宣传,就把全军同仇敌忾的气氛给调动了起来。

时间往往会淡忘一切,也会抚平伤口。历史上毛文龙被圆嘟嘟砍了之后。东江军陆续投降建奴,一来是朝廷让他们心寒,二来也是仇恨逐渐被时间给冲淡了。

但是有人不断的进行宣传,那就不一样了。再加上此时钱粮不断的往东江镇供应,赏赐也非常大方,这让东江军能没有后顾之忧的进行作战。

经过持续的宣传,东江军绝对是军心可用。辽东方面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不过相比东江军来说更加复杂。

此时全国上下都忙着秋收,南方各省官府开始征收赋税了。

就在这个时候,济民粮行再次跳了出来。开始在南方各省各州县收购折粮。这个行为顿时如同捅了马蜂窝,很快就遭到了南方各省官员的上书反对。

朱由校一律驳回,态度极为强硬的下了死命令。今年南方各省折粮只能卖给济民粮行。

与此同时,锦衣卫和东厂已经开始在配合济民粮行收购折粮了。南方各省地方官员一时间叫苦不迭。

这意味着他们将失去一笔灰色收入啊!

只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皇帝要把官府折粮指定卖给济民粮行,那些官员除了喊几句之外也没办法。

至于那些粮商,还不至于为了官府折粮去造反什么的,但对皇帝的造谣中伤是肯定有的。

反正虱子多了不怕咬,朱由校根本不在乎了。

在皇家银行的资金支持下,济民粮行很顺利的在南方各省吃下了大量折粮,足有1200万石稻谷。仅花了430万两白银。

这些折粮绝对是就是白菜价,这些稻谷加工一下。起码能有800万石大米,北方粮食1.5两一石。那就是1200万两白银,利润极为丰厚。

首先是国家税收,依旧保证了有那么多。同时还能赚到一笔丰厚的利润,扣除运输、加工成本,起码还能有500万两白银的利润。而加工、运输的成本去哪里了呢?这部分成本,则发展了皇家资本的粮食加工、海上运输等产业。

可谓是一举多得,极大的挽回了税收上的损失。

一番折粮收购下来,南方各省官员的倒霉日子显然还没过到头,很快朱由校就下旨催缴田赋,并且下旨,今年济民粮行收购折粮的州县,一律使用济民粮行所给银元上缴田赋。

很多官员接到这个政令,当场就骂娘了。

特么的,火耗也没了!

这次把折粮都卖给济民粮行的州县,拿到的全部都是皇家银行铸造的银元,每个重八钱三分。

现在皇帝要他们直接把银元上缴,不需要再铸造元宝,自然没办法靠火耗的名目进行贪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至于那些今年折粮没有卖给济民粮行的州县官员,倒是暗自庆幸啊!好在他们治理的州县位置比较偏一些,运输不是那么方便。

最惨烈的还是长江一线的各省,因为水运发达,运输成本低,成了此次济民粮行集中收购折粮的‘重灾区’。

以至于很多地方官员在一场秋收下来,自己竟然颗粒无收,简直快要抓狂。不过也还是有一部分官员并不贪污田赋,而是有另外的收入渠道,所以也感觉无所谓。

济民粮行这一票买卖是很划算的,不过粮食要变现成银子,还是得折腾一番,首先是在各省对这些粮食进行加工,可以分包给民资加工作坊或是加工厂去做。然后通过长江水运先运到松江府,再联系各地海商将粮食运往天津、登莱、辽东等地,其中大部分还是运往天津港。

皇家海运公司,以及钱万元的恒昌海运公司,当前船只都还不多。不过海商有船,这些海商也愿意揽货,只看运输价格是否划算的问题,价格可以谈,谈得拢就运,谈不拢拉倒。

海商贸易毕竟是被一些大海商垄断的,这些大海商手下还养着很多海盗,因此大部分民资海商所从事的活动还是普通揽运,特别是在长江流域。

长江上有很多大船,这些船也能走海路,只是风险略高一些,但沿着海岸线行驶的话,只要不是赶在冬天出海,风险是很小的。

渤海、黄海这些地区的恶劣海况,基本上是发生在冬季风时期,冷空气南下导致各种恶劣海况的出现,增加航行风险。不过冬天也还是可以出海的,只是风险大一些。

除了冬季海况不是很好,平时基本上也就是海雾问题。黄海中南部地区,以及舟山群岛等地区,都是海雾常见海域,能见度较差,很容易发生船只碰撞等航海事故。

海运效率显然不是漕运可比。

就海运还是河运的问题,明王朝两百多年下来,实际上已经经过了许多次的议论。海运的便利早就为人所知。

河运一来运输效率低,而且经常因为水患拉高成本,有时候运输极为艰难,大量消耗人力物力。每年许多对运河进行维护等等,这些成本都是很高的。

海运则不需要什么运输通道的维护成本,而且运输效率高,而且可以一步运达,不需要像河运那样,还要转陆运,再转河运,货物要倒腾来倒腾去的,过程中还要看守这些货物,河运显然极为麻烦,海运这些缺点都不存在。只是有时候会延期、飘没(海难),同时还会死伤兵丁,但成本依旧是比河运要低的。

但为什么最后海运争不过河运?

这自然是和那些官员的利益有关,如果漕粮走海运,那么他们如何从中捞钱?首先一个是漕运的损害,还有一个是商家的夹带,都是有油水的。特别是夹带货物,运输成本是转嫁给粮户的,相当于这些商人通过夹带,可以免费运输货物北上。

所以废除海运之后,又有数次提议开海运,其中隆庆年间就开过一次海运,效果十分良好。

但是隆庆年间的海运损害了官员利益,还有通州等地商人的利益。于是发生了一次海难,死了十二人之后,官员们便以此为理由,上奏废除了海运,那一年万历皇帝刚登基,小屁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而且事故中死了人嘛,要讲起道理来,还有什么比死了人更大的道理?

再有一个,明王朝走海路运输漕粮,所用船只的运量为1000石,相比河运的300石、400石浅船确实要高效率得多得。然而1000石的海船,排水量还不到150吨左右,这么小的船只,抗风浪能力自然差。

此时朱由校订购的海船,排水量都是1000吨以上的,抗风浪能力强得多了,运输效率更加强大。而且在北方运粮的话,只要不赶在冬天恶劣海况的时候航行,沿着海岸线行驶,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什么海难。(未完待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