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七十一章 葡萄与朝政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七十一章 葡萄与朝政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李世民拿起一颗葡萄放入口中,新鲜的葡萄吃着感觉很不错,他颔首道:“骊山种出来葡萄的事有多少人知道?”

王公公站在一旁回道:“那葡萄架子就在村口,想来骊山种出了葡萄这种事很多人都知晓了。”

见陛下沉默着不说话,王公公又道:“说是骊山还在种植其他的作物,还有不少瓜果也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说完话,他微笑着低头,等着陛下的反应。

李世民皱眉看着碗中的一颗颗葡萄,沉默良久才沉声道:“告诉阎立本,让他抽调人手给太府寺兴建一个官邸。”

“喏。”

王公公躬身离开去传旨意。

皇帝是个有野心的人,很多事情到了天可汗面前就变得不一样了,原本葡萄只是葡萄而已。

太府寺的初衷是希望葡萄可以成为寻常百姓们都能吃得起的水果,不再是权贵和王侯才能吃得起的特例。

可天可汗见到了葡萄之后,当即召见了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商议。

与太府寺不同的是,皇帝看到了葡萄,这件事便和朝堂态度有了关系。

若是中原有了自己的葡萄酿与葡萄,西域的价值便会降低。

关中的水果不再受西域限制,西域的进贡的葡萄与葡萄酿的价值便没有这么大。

天可汗需要好好考虑一下西域与大唐的关系,往后的朝贡也该不一样了。

而身在骊山的张阳还不知道,因为葡萄这么一种水果,在朝中掀起了什么样的风波。

现在太府寺还在为了大唐的水果蔬菜自由而努力,为了中原作物的多样性奋斗。

对张阳来说,这是正差事做一辈子都不会觉得累。

让葡萄,胡瓜等作物成为寻常百姓都能吃得起的水果,人们所需的营养离不开水果,这就是现在上官仪与张阳共同的目标。

两人站在葡萄架下,上官仪抬头看着一颗颗小葡萄,“这些葡萄还是不够吃,应该多种一些才是。”

送给皇帝一碗葡萄,村子里的人都不忍吃,现在能够种出来的葡萄不多,再采摘一些就没多少了。

张阳拿着小刀,给葡萄做着嫁接,六月份左右给葡萄做嫁接是最好的,将嫁接的主干拿起来,检查砧木在较平的一边从中间切开,再插上三两个支穗,将其嫁接到比较粗壮的支脉上。

研究作物就要了解培植方式,嫁接法可以提高作物的收获率,到了**月应该还能结出不少的葡萄。

这是张阳第一次尝试嫁接法,也不会能否成功,暂且试一试,避开雨季了,希望这些天都是晴朗天。

张阳将嫁接好的嫩枝用麻皮固定好,仔细打量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放心。

“现在我们做的这些都还只是尝试,往后等我们的培植的技术成熟了,就可以推广下去了。”

张阳走出葡萄架子,又嘱咐道:“那些干燥的骨头敲碎之后铺在地里,用泉水泥再盖上一层。”

上官仪点头,“这就去安排。”

葡萄不好种,主要是种葡萄太需要光照了,而且还需要土壤的肥力。

西突厥种出来的葡萄甜也是因为这个时节,在西突厥的光照充足中原都已经入夜了,西突厥西北一带还是白日,还有光照。

地理位置决定了西突厥种植水果的优势,纬度大,晴天多,日照强,给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中原自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只能培植上下功夫,培植出适合关中土壤种植的葡萄。

张阳拿着一碗葡萄回到山上,看着媳妇还在为了将要出生的孩子做着织着布鞋,将一碗葡萄放下。

然后一手夺过她手里缝到一半的鞋子,“等孩子出生了,要穿鞋子还没到时候,吃点葡萄。”

李玥俏目先是不满地瞪了一眼,纤细的手指拿起一颗葡萄放入口中,细细品尝着,“新鲜的葡萄确实比葡萄干的滋味好。”

给他收拾着桌案上的针线,张阳耐心地道:“葡萄干更甜一些。”

“还是喜欢自己家种出来。”她吃着葡萄眯眼笑着,“往后我们中原要吃葡萄,都不用看西域人会不会送来了。”

张阳将线从针上取下来,低声问道:“现在看针线还费劲吗?”

李玥稍稍点头,“嗯,不好看清,还是东阳帮我的。”

“你这是看书久了。”

“那我不看书了,会不会好点?”

张阳看着她已经收起了笑容,一双眼眸眨了眨的,“我去做个视力测试表。”

“那是什么?”

“一种测视力的方式,让我看看严不严重。”

李玥闭着眼仰头躺下来,放松着眼睛。

张阳又道:“你最近看书看账目,距离书卷就有点近了,可能你自己都没有发觉。”

一旁的王婶讲道,“朝中很多上了年纪的朝臣眼神都不是太好,有些老人家都认不清人。”

近视是一种不可逆的症状,更不要说在现在的大唐。

家里很安静,弟弟妹妹们正在午睡,小清清也躺在宽敞的熊背上睡着。

她已经将熊背当成了第二张床。

也都是被这头熊给惯。

安静的华清池边,将原本的温泉池改造成一个温泉瀑布,砌了一道石墙,石墙是斜着阶梯的向上的,水流从石缝中流出来,就成了一个小瀑布。

家里安静下来的时候,听着水声也是不错的。

婶婶的视力向来不错,张阳也觉得自己的视力最近越来越差了。

一个山字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依次往下写,以婶婶的视力做基准就能对照出媳妇的视力。

等李玥休息了片刻,见夫君已经画好了视力表,“这要如何使用。”

张阳指着图表上的小数道:“你看这个标注,自上到下从三点零到五点一。”

她又是端详了片刻,“如此一来就能知道我的近视程度了。”

指着远处的一条横线,张阳笑道:“你站在那儿,蒙住一只眼,来辨认图标上山字的方向。”

李玥闻言,按照这个方法看着辨认。

张阳拿起一根细竹竿,指着四点二那一列,“记住了,看不清就是看不清,不许瞎蒙。”

见媳妇点头,张阳指着一个字,“朝哪边。”

李玥伸手指了指右边。

看着公主殿下视力不好,本来不算是一件好事,但看夫妻俩这番试探,两位婶婶一边收拾家里满是笑意,这种游戏很是有意思。

反复试了一遍,李玥右眼确认在四点七这个范围,这已经是她的极限了。

张阳冷哼道:“竟然不说自己看不清,当真是瞎蒙,无妨我多试几遍也能猜出一个大概,接下来就是左眼。”

“夫君也试试。”

夫妻俩就这样互相测视力,一直到弟弟妹妹午睡醒来,孩子们也是有样学样,互相测试着。

夫妻俩的视力得出了结论,李玥的右眼在四点七,左眼在四点二。

“夫君的视力竟然还能保持这么好。”

张阳笑道:“因为你最近睡前总是看账目与看书。”

以夫妻俩现在的视力来说,影响日常生活倒是说不上,不过造眼镜需要提上日程了。

骊山如今的玻璃制造还停留在当初造琉璃顶的时候。

近视眼镜需要更高的透光度。

“姐夫,这个南瓜怎么还没长出来。”李治看了一眼苗床又走了回来。

弟弟妹妹刚睡醒都坐在华清池边,一个个无精打采。

这些天只能听课了,孩子们也自由了许多,因为李玥怀孕到了最关键的阶段,随时都会临盆。

“晋王殿下不要着急,说不定再过半月就会长出来。”

南瓜本来就种得晚,只能耐心等待。

等孩子们休息了小半个时辰,张阳拍手对弟弟妹妹说,“今天我们练游泳。”

“姐夫我想学骑射。”高阳第一个开口。

这高阳在骊山都快成问题儿童了,张阳苦恼道:“等你们十五岁之后,才能练骑射。”

高阳掰着自己的手指数着,一年又一年,她距离学骑射还差五年,拉着一张小胖脸很不开心。

让宫女给弟弟妹妹换上了泳衣,泳衣是丝绸与棉布做的。

小清清也想去游泳,正要搁下手中的笔偷摸上前,却又被熊给叼了回去。

她满脸的委屈,双手无力地垂着,双脚无力晃荡。

先带着她们做游泳前的准备运动,热身完毕。

张阳打了一声呼啸,弟弟妹妹齐齐下水游着,她们一下水就精神了许多。

在池边放好一张椅子与一张桌案。

炉子点好,将一壶水搁在上方,煮着开水悠闲坐着,一边盯着弟弟妹妹游泳。

哪一个潜下去没有浮上来,张阳就要当即下水将孩子捞上来。

游水半个时辰,在骊山的教学中,游泳是一样必须要会的技能。

那头小熊也想去华清池游,小清清抓着它的耳朵拎了回去,她不能下水游泳,也不许这头熊下水。

以至于小熊只能趴在女主人的脚边幽怨着。

李玥习惯地将双脚搁在它的背上,闭目养神。

等孩子们的游泳结束之后,便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她们不是在踢藤球,就是在跳绳或者打羽毛球。

张阳挑拣着家中的玻璃,这都是当初用来盖琉璃顶的玻璃。

家里的灶台内还烧着,张阳推动几下风箱要让火烧得更大一些,火光通红。

汗水滴答滴答地流着,张阳将玻璃又烧了一遍,看着软化的玻璃,用两根铁棍拉长,拉薄之后便晾着。

玻璃冷却之后,有不少的沟壑,想要做出厚镜片是不可能了,做一些比较薄的镜片倒是可以,透光度尽可能好一些。

第二日早朝,张阳从地铺上坐起,舒坦地伸了一个懒腰,早早去看自己晾好的玻璃。

玻璃的透光依旧不好,看来光是反复煅烧来去除杂质,现实给了当头一棒,烧来烧去没有变化。

心中合计之下,打算用硼砂试试。

每天先去看看苗床中作物的长势,再是回家照顾弟弟妹妹,陪陪媳妇,便是自己一天的流程。

南瓜到了抽蔓期,张阳拿着刀裁去一些发软又长势不好的枝蔓。

将营养不好的枝蔓剪去,如此一来能够提高果实的收获率,还有坐果率。

再给南瓜施了肥,接下来就等着南瓜长出来了。

婶婶送来了朝中的消息,“县侯,朝中有消息说,阎大匠带着人要给太府寺修建一个官邸。”

张阳颔首揣着手叹道:“陛下会错意了呀。”

王婶不解道:“县侯,太府寺能够种出葡萄,得到了朝中很多的赞誉。”

婶婶今天去长安城采买一些物资,还带来了许多消息。

这些消息都有些片面,太府寺种出了葡萄,除了好的声音,一定还有不少的议论,坏影响也是有的。

比如说朝中的人担心西域人会多想,会让天可汗对西域人的态度变差,人家也不会坐视这种事情发生。

就怕因为葡萄引发战事,这该如何是好。

可就算是这样,谁也不能阻止太府寺发展作物。

李玥疑惑道:“为何说朝中会错意了?”

张阳解释道:“太府寺要在群众中生存,发展作物离不开的是乡野间的老农,反而与朝中没什么关系,太府寺的做事章程总不能一直坐在官邸中,而是要走进山间田头,多与群众交流沟通。”

“要是整日在官邸装装样子,还如何培植作物?”

见媳妇一脸不解地看着自己,张阳又道:“现在需要的就是田地分配的便利,各县为了自己的成果,在粮食上一直在内卷。”

“着力开垦田地,却不考虑民生,太府寺所需要的就是用作物,用蔬菜水果来改善民生,田地分配才是我们太府寺的需要,而不是一味追求粮食产量,从而将菜地,树林挖了去种粮食。”

现在中原的粮食已经到了一种饱和的地步,粮食多了,人口增长依旧缓慢,粮价一直在跌。

张阳皱眉道:“我估计今年夏收之后,关中的粮食多半要到四钱一斗,培植蔬菜与瓜果就显得很关键了,也能从一定情况上来缓解眼下的窘境。”

“多卖一些蔬菜水果,也能增加寻常人家的收入,而不会一直内卷去种粮食导致了越发内卷,有机会我想和你父皇聊聊这方面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