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七十章 太府寺的第一个成果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七十章 太府寺的第一个成果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慧儿已经长大了,徐孝德年过四十,也不知道还能再教女儿什么,只想她平平安安的。

徐孝德再道:“有劳县侯照拂,老夫回去之后再与家中送去书信。”

徐慧上前一步,“爹爹,此事让女儿来办吧,爹爹还要应付朝中的事情,不便分心其他。”

她用一种很强势的态度告诉了自己的父亲,这件事她来办,不用父亲插手了。

她为家中分忧,完全可以一人当之。

徐慧又道:“家中齐聃与齐庄兄长向来没有主见的。”

说起了家中两个儿子,徐孝德没有反驳慧儿的看法,这两兄弟从小到大缺少主见,更多的是从流而为。

面对现在慧儿的强势与有主见,徐孝德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也就当初自己任御史之后,江南东道的旧亲眷来投效,都已拒绝了。

徐孝德也明白家中的到了如今根本指望不上这两个儿子,也唯有这个一直在骊山学艺的女儿,有主见也有才略。

他又与徐慧嘱咐了一番,便又离开了。

一番长叹,终究还是先让慧儿的母家也就是她母亲的亲眷一家人去办这件事,之后再慢慢地带动以前的旧亲眷加入到这件事当中。

第二日,徐孝德便写信给了家中,书信过了半月才有回信。

只是回信来得很快,六月的时候,徐慧拿着家中送来的信件,言语中有叔伯一辈的苛责与质问。

对此徐慧只是轻描淡写说道:“他们不愿也就罢了,从此分家。”

小武低声道:“嗯,确实该如此,该舍弃当舍弃,如此决断不下的人,往后只会成为累赘。”

种植茶叶之事,徐慧只是带动了母家的人,父家人的反对很强烈。

徐孝德不是一个善于打圆场的人,与其让父亲两头为难,不如再自作主张一次,至此分家。

对徐慧的决绝,李丽质很吃惊。

三人是一起长大的,从小时候相伴至今,李丽质很讶异徐慧竟有此等决心。

李丽质刚练完弓回来,放松着肩膀又道:“这么一来,你就没有退路了。”

三个半大女孩坐在屋内,低声聊着。

小武劝道:“此事若不舍弃,以后会有更多的麻烦,师妹做得不错。”

本来李丽质还想劝她,又突然笑道:“倒是有些羡慕你,可以说割舍就割舍。”

身在皇家,李丽质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摆脱不了,又想到那些宗室,“我们就不一样了,小武的父亲是应国公,皇室那边宗室叔伯一大群,也只有你适合与老师那般可以来经营骊山。”

弟子们都是要继承衣钵的,徐慧的束缚是最少,也是最有机会继承老师衣钵的人,尤其是在经营一道上。

三人现在可以看骊山的账目,徐慧是最用心,能够帮着老师解决很多经营上的事情。

现在老师又怀着身孕,师父整日不是忙着匠作就是在耕地,骊山绝大部分的账务都交到了徐慧手中。

李丽质和小武都看得明白,这是迟早的。

小武鼓励道:“师妹将老师的家业经营好,我将老师的数术之道学好,将来要将骊山山门的发扬天下。”

这是小武的目标,而且小武是最有天赋的弟子之一。

徐慧重重点头,“师姐一定可以办到的。”

李丽质是骊山的山门首徒,她脸上带着笑意。

“师姐的志向是什么?”

看两个师妹齐齐看向自己,李丽质避开目光,“我能有什么志向,还有这么多弟弟妹妹要照顾,皇家宗室这么多的事,哪能有我的立志的机会,又哪儿能轻易立志。”

小慧与小武立志很容易,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可这对李丽质来说这件事很沉重,身为皇家子嗣,她对这个身份有很清楚的认知。

看着小武与小慧这般立下志向,她笑道:“今天师父说要烤肉吃,我们也帮着去准备一些饼。”

小武也点头,“师父近来喜欢吃饼。”

今晚家中吃烤肉,张阳用木签子将肉串起来,将肉放在铁架子上炙烤,小清清目光直勾勾看着肉串的肥肉的油水滴下,咽下口水。

眼看她距离炉子越靠越近,熊大看不下去,肥硕的身躯扭动着走来,叼起小主人的后襟,将她带离。

从小到大这一幕屡屡上演。

听着小清清对熊大的数落,婶婶捂嘴轻笑,熊都是喜温暖的,它小时候被炉子的火烧了一片毛,记得那时是冬季,从此它便不愿意靠近炉子。

而后它觉得炉子是个危险的地方,只要有明火的地方它都不会靠太近。

动物也有灵性,尤其是熊大还这么通人性,保护小主人是它的职责,它就要带小主人远离危险的地方。

关中到了六月,眼看就是一年的夏天,上官仪的葡萄架子有了巨大的成果,葡萄架子上结出了葡萄。

葡萄很小,比芝麻稍大一些。

上官仪摘下一颗尝了尝,脸上带着笑意。

他尝了一颗,又觉得不够甜多半是水土的缘故,这是西域送来的种子。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他觉得可以改变土壤的肥力,来年换上更好的土壤,就能够种出更好的葡萄。

张阳带着李玥来到骊山的驿馆,今日要去看看身孕如何。

医馆内一如既往地安静,孙思邈诊脉片刻点头道:“脉象很不错,敢问公主殿下胎动如何?”

李玥扶着自己的后腰道:“每日都有,有些天三四次,有时候一动就是小半个时辰,这孩子比小清清更闹腾。”

孙思邈笑着点头,“脉象很好,公主殿下的气色也不错,胎动也正常,随时准备好临盆,多半在七月就要生了,快则半月,晚则一个月。”

听到这个消息,李玥如释重负,“又是一年,等这个孩子出生,可是一番好等。”

排在屋外还有不少孕妇,这两年骊山也在大力增加人口。

本来骊山的人口是不多的,随着大家的生活好起来,这两年每年都有四五个孩子会出生。

现在最多的孩子就是孩子,刚长成四五岁大的孩子,很是玩闹。

这让骊山不论到了哪里都是闹哄哄的,家家户户都管不过来。

夫妻俩走出医馆,不敢多打扰孙神医,村子里还有几个正准备临盆的妇人。

李玥撑着后腰面色稍显轻松一些了,“往后家里又多添一个孩子,婶婶们已经准备好了衣服,还有不少是小清清以前穿过的,正好给这个孩子穿。”

其实村子里的孩子也是这般,一家有两个孩子的,总是大的那个穿不下的再留下来给小的穿。

要不就是隔壁人家刚生了孩子,就会送一些以前孩子穿过的衣服,家家户户就都这样传递着,互相帮着。

你家孩子出生了,我家孩子穿不下的衣服送给你们家,总能穿得上。

因为公主殿下与县侯是勤俭的。

骊山的主人是勤俭的,如此一来骊山的乡民也都勤俭了起来,随着旧衣服的传递,这种勤俭朴素的传统一直延续着。

也象征着邻里间的友好,也显示着骊山的团结。

夫妻俩走在村子里的小道上,这里的村民都投以恭敬的目光。

当有调皮的孩子们走上前,就会被他爹娘一个巴掌打在后脑勺上,然后孩子也恭恭敬敬向公主殿下与县侯行礼。

李玥向来不会打扰村民们的生活,要是这位骊山的女主人时常在人前走动,难免会让这里的乡民拘束。

家里的生活与乡民的生活互不干扰是最好的,村民们对骊山顶上的主人家敬重,他们时常告知孩子们,要记住公主殿下与县侯的大恩大德,心怀感激。

这样一来骊山上就成了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村民们也会一起保护骊山。

如今五岁大的孩子,应该是懂事起就知道了骊山上住着的是公主。

辛勤的人们组成了家庭,这个家庭处处充满了家庭的温情,这便是最寻常的人家。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家组成了中原大地上最辛勤的中原人。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的人们都是勤劳的。

这种天性也能在骊山的乡民身上看到。

三岁大的孩子没有体会过当年的辛苦日子,也全靠父母的言传身教。

村子里的书舍已经扩建了好几次,随着村子里的孩子们越来越多,武士彟与欧阳询让一些年长的孩子给年幼的孩子讲课,他们的压力也能小一些。

不过这么下去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回到山上,张阳还要打算要扩建书院,至少先建设一个稍大的书院来给孩子们有个可以读书的地方。

徐慧想要分家的书信送去江南东道的族中之后,回信迟迟没有来。

只是几天之后,徐慧的母亲让人送来了书信,说是种茶叶的山地已经定好了几片。

这天徐孝德又来村子里,张阳给他倒着酒水,“想来你现在两头为难,要不朝中高告个假,在村子里住几天。”

徐孝德摇头道:“倒也不必,只是觉得不知不觉间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也有能力了。”

说完话他又笑了笑,“县侯也是做父亲的人,也会体会到的。”

张阳连忙给他敬酒,“那我以后要多向你讨教。”

上官仪和李泰两人嘴里吃着葡萄,也端了一碗,“这是我们太府寺自己种出来的葡萄。”

徐孝德吃了一颗便诧异道:“竟然不苦不涩?”

李泰笑着解释,“都说南橘北枳,也有人说关中种不好葡萄,实则不然,只是要挑选合适的时节,换了一番水土之后,便也能种出来。”

上官仪又道:“虽说没有西域的好,种出这点也是难得。”

徐孝德喝了就是痴痴笑着,嘴里吃着葡萄又道:“有点想念大安兄弟了,也不知道他现在在辽东如何,老夫一直惦记着与他再相见,我们三人要在骊山共饮。”

一想到三人当初一起在东宫为官,徐孝德是个嘴碎的长史,大安又是一个殿前伴读,而自己又是掌事,三人当初在东宫一起陪着太子读书,一起应付郑公的画面。

还有吵嘴争执,太子打着圆场,这些场面如今想起来甚是怀念。

只是如今不一样了,当初的三人都离开了东宫。

大安这一去就去了辽东,在辽东任职已有三年。

徐孝德成了御史。

张阳再想到自己的处境,一声叹息,“礼部送来的消息说高句丽的渊盖苏文将高句丽王软禁了起来,如此王命出不来,其中高句丽的旧贵族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眼看就要闹翻天了,那么大安距离回长安也不会太久了。”

徐孝德点头道:“甚好。”

徐慧提出要和父系家族的人分家这件事,徐孝德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再者说当年徐孝德落寞的时候,只能住在河朔一带保全自己。

而那时候徐慧的父系一脉没有伸出援手帮助,更没有过问这件事,现在徐孝德在朝中站稳脚跟,父系一脉的堂兄弟反而要上门希望他给族中子弟一些帮助。

那时候徐孝德决然拒绝了,这件事也是当初亲口听他说过,骊山过年躲了一些时日。

已经有了排斥心理,现在徐慧提出要分家,徐孝德没有一句反对的话。

反而默许了徐慧的这种行为。

徐孝德本就是个不强势的人,他要是强势当初也不会躲到骊山。

看他喝得醉醺醺的,李泰只好让自己的侍卫带他回去。

张阳回到了骊山上,媳妇这些日子就要生产了,最近常常陪在一旁,就连车间也好几天没有去了。

等着这些天孩子出生了,再准备再造一把燧发枪。

太府寺的成果送到了陛下面前,一碗细小的葡萄,吃着倒还真是葡萄那味道。

葡萄这个东西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初西域的大宛国内发生政变,新的大宛王上台后,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以表示臣服。

那时候大汉朝还有先秦战国遗留的风气,西域的王觉得送去儿子,给汉王朝的皇帝做质子,便可以换来安定,也带去了葡萄种子与种植技术。

当年汉武帝早就听张骞说过葡萄这个东西,只不过那时候葡萄成了只有王宫中才有的食物,寻常人根本吃不到,也没有得到广泛地种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