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七十二章 儿子官比爹大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七十二章 儿子官比爹大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李世民是一个行事作派蛮横的皇帝,在外面的名声中他是一个仁德圣明,万人敬仰的天可汗。

这毕竟是要树立好形象的。

因为皇位得来本就不正,李世民很注重自己的言行,算是严于律己了,如此好不容易换来一点好评价。

张阳觉得以自己对这个皇帝的了解,与他说清楚往后的局势除了惹恼皇帝,只不过是添堵,粮食大计上更不会有退让。

写了一份奏章说清楚了自己的担忧,便让婶婶交给了上官仪。

让上官仪再写一份送去朝中。

任职太府寺卿也算是自己最尽职的一段时日。

通往山下的小道上,杨婶正带着一篮子菜上山遇见了拿着奏章的王婶。

“这是县侯又写了奏章吗?”

王婶叹道:“当年任礼部尚书都没见县侯写过这么多奏章”

杨婶一声叹息,“这县侯呀,为陛下办事总是不上心的,看县侯如今为了关中作物的事,忙前忙后,事事亲为,还要时常写奏章。”

皇帝与县侯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

县侯就是这样一个人,要为皇帝办事他宁可放弃整个礼部,也不愿意听之任之,他一直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认为是对的事情也不会与皇帝妥协。

杨婶笑道:“公主皇子们,整日喜欢吃肉,公主殿下嘱咐说要给孩子们吃点素菜,也不能总是吃肉。”

奏章送入朝中,过了三两日又没了回信。

看来这一次给陛下的建议不出所料地没有反应。

闲来无事,张阳翻看着近日送来的卷宗,到了今年八月各地的粮食可以收获了。

“去年的时候,太原产粮三百七十万石,范阳两百二十万石,其中最多的就是稷,麦,菽,南方多是稻米,河北多是麦。”

今年的气候来看只会比往年更多。

张阳苦恼地放下卷宗,看了眼又在织衣服的媳妇,“粮价又要跌了。”

李玥笑道:“既然已经知道粮食的价格会下跌,朝中也会知道吧。”

扫心一叹,张阳摇头道:“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叫不醒现在这个膨胀的皇帝。”

放下手中的针线,她好奇道:“如此说来只能坐看着粮价下跌?”

“给你父皇写了奏章,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在意,对朝堂来说只知道粮食越多越好,但这种压力也会压得种田的农户喘不过气来,豆子容易储存,麦子的价格大多不会下跌,黍米与稻米的价格肯定会下跌。”

相对来说豆子和麦子的价格反而是最稳定的。

张阳颔首道:“太府寺自然要看粮食的收成,也要关注粮食的价格,太府寺只有奏报之权,没有处置之权,我们该做的事情也都做了。”

太府寺能做的事情只有这些,接下来就要看朝中的举动了。

拿起桌案上的奏章,这是关中河道的建设卷宗,当年有个叫郑国的人修建了郑国渠,郑国渠西连泾河,连绵一直到了洛河,这条水道造福了关中。

造就了现在关中的富裕,也为始皇帝一统中原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百余里水道沿线,让很多原本荒芜的土地,成了良田。

让更多的乡民得以回到关中耕种,增加了粮食产出,提振了人口。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便是郑国渠的贡献。

这是世界第一处大规模开凿河渠灌溉田地的所在。

张阳瞧着卷宗上的记录,以及河道的记述,如今的郑国渠依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一幅地图,对照着关中地图,这八百里秦川腹地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小清清又在熊背上睡着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她最近很爱睡觉。

“孩子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毛病,总是不喜穿鞋,爱穿草鞋。”

说罢,李玥的目光瞪了眼夫君脚上的草鞋。

张阳讪讪一笑,“改天好好给她立规矩,让媳妇烦心了。”

李玥气馁地一抿嘴继续织衣服,看夫君瞧着手中的地图有一会儿了,好奇道:“这图有什么古怪吗?”

将地图铺平,入眼的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各个河道,张阳喝下一口茶水,“看着是不是觉得什么地方很奇怪。”

“这秦川腹地有什么古怪的?”

张阳还是摇头,“不应该呀,我记得从泾河到三原县应该还有一条水道来着。”

“郑国渠是在泾河以东,什么时候北上去三原了。”

一语惊醒了梦中人,张阳一拍脑门,“我糊涂了,泾惠渠还没开挖呢。”

这泾惠渠是后世才挖出来的,就是为了解决旱情。

有时候习惯久了,都快忘了这件事。

看着地图本能地以为这里就该有一条河,现在才觉得不对劲。

自宋以后,关中腹地的水位渐低,很快泾河也引不出水之后,关中屡屡遭旱,因此宋以后关西一片总是会闹出旱情。

如今来看泾河的水流还不错,内涝也时常有之。

也不知道现在李世民会不会答应修建泾惠渠来分流水道,让三原县以西一片的荒地也成为沃土。

一想到太府寺只有奏报之权,张阳就觉得头疼,束手束脚的感觉很不好受。

心中烦闷,只能将这地图放在书架上,本想着眼不见心不烦,可要是这个泾惠渠不修建,关中迟早也会因为泾河枯竭,导致干旱。

干旱不在当代也肯定在后世,会让关中人口锐减,也会让关中成为荒芜之地。

心烦意乱之下,张阳还是写了泾惠渠修建之事送入朝中,让天可汗看看。

前后两份奏章,进入朝中久久没有回响,张阳很想去朝中问问那个天可汗,你那忧国忧民要励精图治的心去哪儿了。

心里是这么打算的,媳妇这些天随时都要临盆,只能先搁着。

关中的六月是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来来往往于田地间收麦子,当风吹向骊山的时候,甚至可以闻到粮食香味。

李玥与王婶走在池边,下腹一疼便再也站不住脚了。

听闻媳妇惊呼,张阳连忙跑上前抱起她,“是不是要生了?”

李玥面色泛白点头。

“县侯快将公主殿下送入房中。”王婶一边嘱咐着与杨婶一起走入主屋开始忙碌,拿起炉子上的热水便准备接生。

房门被重重关上,张阳只好在房间外等着。

见女儿眼巴巴看着自己,张阳也看着她。

小清清抬着头问道:“娘是不是要生娃娃了?”

张阳让自己神色尽可能轻松一些,点头应了一声。

不多时,弟弟妹妹也围了上来,纷纷等着屋内的情况。

屋内时不时传来一声惊呼,张阳焦急地等在门外,实在耐不住心便推开门走了进去。

婶婶们的动作很麻利,配合得也很好。

张阳坐在床边看着她泛白的脸。

只是这么一看,李玥突然一笑。

“都这个时候了,你怎么还笑?”

“我觉得一定是儿子。”只是说完这句话,她的面色又是一阵泛白,冷汗不停地从额前流下,忍着剧痛。

过了半个时辰,终于传来了婴孩的啼哭声。

婶婶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笑道:“恭喜县侯,恭喜公主殿下,我们有小侯爷了。”

“是……是吗?”李玥虚弱地接过孩子,满脸的幸福,也很虚弱。

王婶又道:“孩子生产很顺利,这就去请孙神医。”

杨婶熟练地收拾着屋内,将被褥也换下,拿去清洗,再是打开了门窗,通风好一会儿才端着水盆走出房间。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婶婶们的动作也是有条不紊。

房门打开这才让弟弟妹妹们进来。

孩子就躺在襁褓中,弟弟妹妹围在一起看着这个刚出生的孩子。

小清清爬上了床榻,看着自己的弟弟好奇道:“好小呀。”

李玥疲惫地讲道:“你小时候也这么小。”

“那我小时候一定比弟弟好看。”

李丽质起身道:“皇姐要休息,且去外面,不要打扰。”

见李治还想多看一眼,李丽质拎着他的耳朵离开,一路上李治还叫唤着疼。

小清清也跟着离开了。

李玥看着刚出生的儿子,它的鼻子正在用力吸气出气,“你看他的呼吸多么用力,给他取个名字。”

还在思索着名字,王婶已经带着太上皇与孙神医到了家门前。

孙思邈诊脉了一番,又看了看孩子,伸手抚在孩子的胸口,感受着心跳,点头道:“这孩子将来会很健壮,生产顺利,母子都安好,老朽准备一些补充气血的药材便可。”

张阳连忙道:“有劳孙神医了。”

孙思邈又道:“村子里还有几个妇人也要临盆,老朽先告辞了,赶去下一家看看,晚些会让人将药材送来。”

送走了孙神医,李渊正左思右想,“朕要给他封个什么呢?”

小清清一出生就是郡主,又被赠予武德印,女儿的殊荣可想而知。

眼下又得了一个外曾孙,让这位太上皇很是烦恼,最后他终于点头了,“朕封他为关西侯如何?”

“慢着。”张阳顿时不乐意了,“太上皇,我还只是一个骊山侯,我儿子是个关西侯,儿子的爵位比做爹的都要大,这不合适吧。”

李渊又陷入了沉思,或许也觉得不合适便问道:“这孩子有名字了吗?”

张阳也是惆怅着坐下,不知不觉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回道:“还没想好。”

一老一少坐在屋门口,各自陷入了沉思。

李泰和李孝恭匆匆而来,他一身狼狈,“姐夫,姐夫!皇姐生了?”

张阳缓缓点头,“是个儿子。”

李泰身上还有不少的油污,头发上还有些沙子,衣服脏兮兮的,看样子刚从铁匠坊出来,他拿出怀中的一块令牌,“这是魏王令牌,见它如见本王。”

伸手就接过令牌,张阳也不和这胖子客气。

李孝恭嘴里还嚼着羊肉,“就知道你家要得个小子,老夫猜得不错。”

说着话,他拿出一叠契约,“某家三百亩良田送给这孩子了。”

张阳诧异道:“三百亩良田?河间郡王您这是……”

李孝恭也在一旁坐下来,“这些田产就在泾河以北,你又是太府寺卿,需要田产来安排种作物,顺手的事情。”

“王叔想得好,如此一来让自家的田产先种出葡萄,两家都能得益。”

李孝恭爽朗一笑,“就种葡萄,三百亩的葡萄,哈哈哈!甚善。”

他爽朗地笑着,好似作出了一个很英明的决定。

这个做法是英明的,今年夏收之后,粮价必然下跌,这种下跌的形势在来年夏季之前都不会改变。

如此还不如种一些其他作物来保住田亩的价值,葡萄当然是最好的,第一个响应骊山,培植果蔬,也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李孝恭这算盘打得不错。

注意到张阳与李泰的目光,李孝恭面色赫赫,“其实上官仪向老夫提议的,也就听了这么几句话。”

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有太府寺的第一手消息,再加上官仪审时度势,作出这种决定也不奇怪。

这么聪明的决定,李孝恭肯定想不出来,如今一说是上官仪建议的,又觉得不奇怪了。

李渊不耐道,“你小子还没想好名字吗?”

张阳抬眼看着李泰,李孝恭与李渊,揣着手惆怅一叹,“还请河间郡王,太上皇给个字。”

李渊抚须道:“玥儿从小到大都不容易,别看她小时候柔弱但其心坚韧,朕就给个心字。”

李孝恭思量片刻言道,“凡事都为求安,骊山为了求安,你张阳求安为骊山,便给一个安字。”

李泰最后念出声,“张心安。”

一家人四代同堂是最好的,李渊很高兴,豪爽道:“今晚朕要不醉不休。”

很好的一个名字,念着像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名字。

有了这个名字就足以体现这个孩子的不凡,这名字中的两个字是当今太上皇与河间郡王所取。

长安城内,皇宫,李世民也听说了玥儿生了孩子这件事,他迟疑道:“张心安?”

王公公回道:“是太上皇与河间郡王取的字。”

李世民听得直摇头,“这父皇怎能随意给孩子取名。”

王公公又道:“太上皇还说了,要给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封关西侯。”

先前张清清的小郡主也就罢了,现在太子的儿子还没给赐封,怎么能先给了张阳的儿子一个关西侯,“父皇真是胡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