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六十七章 遇文本没好事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六十七章 遇文本没好事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魏征看着眼前的一片田地最后目光落在了远处的一处菜地上,菜地就在田埂边上,倒是不占用耕种田地。

直到张阳和李泰还有上官仪一起到了,魏征这才收回眼神,“骊山的菜地倒是经营得不错。”

“郑公说笑了,这些都是闲暇之余种的,我们还有一个苗床,有我们培植的作物。”

张阳说着话又道:“文本兄,你怎么也来了。”

岑文本尴尬一笑,“来核对骊山酿酒场与造纸坊的账目,只是魏王殿下什么时候可以用上纸张回收术,上个月的账目下官看了,朝中有亏损了六十贯,陛下因为这件事几次来过问。”

造纸坊本来就是亏损的,更不要说满足朝中的用纸需求,如此一来亏上加亏,一个月亏六十贯,还是生产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也好在如今规模不大,要是扩大规模只会亏损得更多。

李泰最近忙着蒸汽机的事情,根本顾不上其他。

张阳拍了拍这胖子的后背,示意他先不要讲话,便帮着解释道:“纸张回收术还有许多技术方面的事需要解决,况且魏王殿下还要看着整个骊山的建设进展,没有这么多闲心,等有空了我们会提上日程。”

看他还是有些不放心,张阳又道:“这造纸坊有三成利也是骊山的,当初与陛下交易的时候说得很明白,一些经营都让骊山在做主。”

既然经营交给了骊山,至于何时扭亏为盈也是骊山的事。

岑文本叹道:“下官会向陛下解释的。”

张阳笑道:“今年东海江南一带又送来的不少茶叶,还是徐御史让人送来的,都是今年的新茶叶。”

徐孝德本就是东海徐氏望族的人,在江南一带的亲眷也算是有人脉。

徐慧得知了炒茶叶已经风靡了关中,便让他父亲托人买了几片山地用来种植茶叶,这丫头得知江南的气候适合种茶叶之后,便劝说父亲去安排家乡的亲眷去办此事。

徐慧是个很聪明的姑娘,说是在骊山做弟子,也会为家里着想,东海徐氏落寞了,早已不是当年,可她觉得可以通过茶叶生意,让东海徐氏再次富裕。

还能借骊山的商路卖往关外,她帮着李玥整理账目的时候,就发现了茶叶一出关外价格就翻了好几倍,三两炒茶叶在关中是一钱,到了关外价格可以卖到十钱,十五钱。

如果江南种出来的茶叶足够好,甚至可以卖到百钱。

当然了这些茶叶在江南的种植情况确实很好,在南方尤其是淮南与东南一片的气候都很适合种茶叶。

所以茶叶一度在南方都是廉价物,徐氏广种茶叶买下了不少的山地,在江南这些茶叶是不值钱,但是去了关外价格就可以翻几倍。

这丫头很敏锐地把握到了商机,种不出粮食的山地可以用来种茶树,如此一来徐氏从前两年开始就大力种植茶树,现在骊山绝大部分茶叶也都是徐孝德那边的人送来的。

将这些茶叶送到关外,也不过是骊山顺手为之,李玥很乐意帮这位得意弟子的忙,弟子越发优秀,她是越满意的。

一阵春风拂面而过,张阳将思绪收了回来,李泰的侍卫已经泡好了茶水。

张阳举着茶碗道:“有件事我在意许久了,朝中过问长乐公主的婚事,是不是也过了魏王的婚事。”

闻言,李泰的神态也有些扭捏,他拿出一副不在意的态度,又不愿意离开。

魏征喝下一口茶水,“朝中倒是有说起这件事,只不过你们骊山的规矩,男女当真都要二十岁才能嫁娶。”

张阳重重点头,“这是我们骊山的规矩,往后这个规矩还会一直在。”

魏征颔首没讲话。

骊山的孩子要健壮,要聪明,要更有活力。

坐在一旁的上官仪终于开口道:“郑公有所不知,县侯与公主殿下立下这个规矩已经有四年了,这四年间我们骊山有新出生的孩子十五个,而且少有难产,也没有早夭,孩子们都很健壮。”

魏征低声道:“健壮的生父母,孩子自然也是健壮的。”

上官仪又道:“但不足二十岁的女子所产孩子,往往都没有顺利,太府寺除了要照看田亩耕种事宜,也对照了各地的人口,十六岁以下的女子生产,早夭难产甚多,西域与突厥人更是野蛮。”

“下官以为不论男女二十岁再谈嫁娶才是我大唐素养的体现,有些……”

话语说到这里,上官仪又住口不言,在这个时代与人辩驳纲常之事是很愚蠢的,因为你根本打不破这种陋习。

就像是你在皇帝面前谈自由与平等,是一个很愚蠢的主意。

这些年上官仪的感受很多,他的变化也很多,是最适应骊山新制度的人,也是第一个在地方上践行骊山价值的人。

骊山的价值与主观与很多地方都不同。

魏征笑道:“好了,老夫此次来骊山是与张阳来谈西域人的教化之策。”

张阳拱手道:“郑公请讲。”

看这小子的态度还不错,魏征沉声道:“此事朝中也有顾虑,用圣贤书籍教化西域人是否合适,更不要说回鹘人,一旦他们生了动乱,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朝中办事也是有成本了,虽说现在的天可汗终于不像是当年这么穷,也是因为有了些家底。

虽说现在度支郎的事情一直到了房玄龄手中,可朝中拮据用钱的情况依旧没有解决,马上就要又一年的科举,现在长安城还在忙忙碌碌地准备。

科举,支教事业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本来是不想要皇帝这么快就修凿太液池,天可汗刚有点钱了就想要大手大脚地花用,所以一开始修凿太液池张阳是抗拒的。

将造纸术卖出去之后,李世民得了二十万贯,这二十万贯给了这个天可汗很大的底气。

往后一段时间朝中都不会缺钱。

但流入的银钱除了赋税依旧很少,用皇帝的眼光来看他觉得一文钱到了骊山,骊山就可以将这一文钱用出三文钱的效果,乃至十文钱的作用。

殊不知这是用中原的造物去收割关外的成果,中原太穷了,唐人又都是蛮横的。

骊山已经不满足在购买力孱弱的中原乡民之间内卷,西域的贵族才是值得收割的好客户。

这样的客户又像是吐蕃人,回鹘人,或者突厥人。

这都是骊山能够给朝中创造的效益,所以当初设置关内关外货税的时候朝中没有太大的阻力。

只是争论了一段时间,这件事就办下去了。

投入有回报是好事。

支教和科举虽说短期没有收入,但科举让长安城产生了一种虹吸效应,吸收了整个中原所有的有志之士,有才学之人,通过科举这些人可以入朝为官。

这也是朝中能够继续维持科举的原因。

但眼下这个教化西域人之策,很明显是一件收益不稳定的事情。

岑文本低声道:“让西域人也参加科举,是否可以事半功倍,这是下官听朝中有人议论,说起了这事,这件事是唐善识说的。”

张阳摇头道:“西域人不直接参加科举,长安城再行开辟一个官邸,专门用来教化西域人,而什么人可以来学,朝中可以仔细挑选,这种人最好是吐蕃或者西域贵族子弟,这些子弟在关外的地位越高,影响力就越大。”

魏征闻言,稍稍颔首,“你的意思是教化之事与科举不同?”

“郑公说得没错,朝中挑选西域贵族子弟来长安进学,派出专人教学,让他们明白儒家典籍的要义,而且需要考教,学习成果满意之后,才能离开长安城回到故地担任族长或者首领。”

岑文本猜疑道:“若是他们不来呢?”

“文本兄多虑了,有我大唐的背书,有我们大唐的直接任命与保障,众所周知大唐的信誉是最好的,不用我们自己去挑,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而且对此我们可以收取很高的费用,西域贵族远比我们想得要更富有。”

魏征对西域的贵族没有概念,其实经过前隋或两朝的发展,西域的贵族早就积累出了一笔很大的财富。

张阳又道:“郑公可还记得当初的高昌王父子?”

“老夫自然还记得。”

“高昌王夫子被他们奴役的奴隶活活折腾死之后,很多聚集在高昌的贵族也都离开了,后来高昌重新被接管,可高昌没有就此失去生命力。”

“它地处西域的咽喉,高昌换了人治理之后,原本的那些西域贵族又回来了,商贸也重新恢复,而高昌的赋税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恢复到当年的水平。”

“外交院有很多记录都记载了许多贵族的来历,还记录贵族财富往来。”

岑文本沉默不语,一开始在朝中听到教化蛮夷,心中还没有底气。

听张阳这么一说总算是有了方向,他正色道:“可惜了,你怎么就在太府寺,你该来中书省的。”

魏征一脸赞同地点头,“确实可惜了,念你依旧身兼中书侍郎,往后有别的想法了,多写奏章给朝中,前两月还算是有奏章,怎么这两个月你又不写了。”

“陛下广纳谏言,臣子出言劝谏也是应该的,说来老夫一直不愿意看你就此离开礼部,事与愿违,老夫虽不知道你与陛下之间发生了什么,可老夫以为你若能让大唐强大,不能听之任之。”

魏征的话语换个意思就是,如果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对的,应该和当今陛下叫板,而不是现在顺从。

张阳笑道:“郑公,我从来没有放弃过礼部,礼部是我一手带出来的,许敬宗也是我的信得过的人。”

“好了,不说了这些。”魏征看着张阳的目光带了几分赏识,这种知进退的人,能够活很久,有手段的早晚也会重新回到朝堂,张阳太年轻了,至今还未到三十。

越年轻机会就越多,选择就越多。

对张阳的将来,魏征还是很有把握的。

就像他说的,许敬宗是个信得过的人,礼部的一切都没有变动,自己就算是不去礼部,外交院也能正常运作,也能够将事情办得很好。

魏征是个敢与皇帝叫板的人,是一个敢于与皇帝刚正面的人,人死不过是百来斤。

这些虚名算得了什么。

活个光明磊落,无愧于心,该说就说,该骂就骂。

在拒绝内耗,拒绝内卷上,魏征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先河了。

也难怪朝中会有人议论,我张阳会成为第二个魏征。

众人喝着茶水,张阳与魏征说着教化蛮夷之策,这个方略其实很简单,首先招收学子,学子挑选上要选在西域地位显赫的人,并且要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年纪已经大了的人,他们的价值与观念已经僵化了。

能够教化,并且塑造的人,二十岁以下是最好的。

而西域的贵族子弟有声望,有人脉,再有大唐的学历背书,他们的地位会更高,影响也更大。

如此再利用这些人去教化其他蛮夷,中原的圣儒精神就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播。

说完这些,张阳送别郑公,“孔夫子他老人家说过有教无类,若是能够用圣人典籍可以教化更多人,这也是一件大好事,我辈义不容辞。”

魏征此刻心情有些怆然而涕下的感觉,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的心情是高兴,还是生气。

不多时,李泰也带着岑文本也走出了村子。

张阳笑道:“文本兄,在下算是发现了,每一次遇到你都好像没有好事。”

“张侍郎,这说得未免不合适吧。”

“怎么不合适了,很合适的。”张阳清了清嗓子,“每每见到文本兄,在下总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上一次的士族老先生的,还有官学的事情,光是那一次文本兄害了我不止三回。”

岑文本欲言又止,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再一想还是笑着道:“张侍郎说笑了,下官来相见都是为了朝政大事,哪里是害张侍郎。”

说罢,他爽朗一笑,便迈步走去,一路朝着长安方向,大步向前。

张阳与李泰发愁地看着他,“魏王殿下,此人怕是还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下次来要不将他赶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