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六十六章 用也要慎用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六十六章 用也要慎用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孩子有学好的,也有学坏的,张阳更希望孩子可以学好。

小清清继续数落着熊二与熊三,等她数落完,张阳好奇道:“你是怎么分辨熊二和熊三的。”

她坐在板凳上有些得意,“熊二的眼睛比熊三小一些。”

张阳侧目一看,“嗯,还真是这样。”

屋内,李玥如今弯腰都困难,她只能坐在躺椅上歇息片刻,目光看向家门口,这父女俩正观察着家里的小熊。

只是看了片刻,她俏脸带着笑容,心中又期盼着孩子出生。

春雷在天空炸响,上官仪难得去长安城,他今天要去一趟门下省,拿今年两淮之地送来的耕种奏章。

只是这雨来得不是时候,上官仪从门下省带了一包袱卷宗眼看着漫天大雨落下,只好站在原地。

在骊山久了,上官仪很少会穿着官服在人前。

这身官服如今也就穿了一次,如今还是崭新的。

圆领的官服有些不合身,他不自觉又提了提领口。

正在众人驻足等着雨水停歇的时候,李承乾也匆匆来到门下省,先是看到上官仪有些讶异,便让一旁的侍从放下手中的伞,笑着问道:“难得见到太府寺的人来朝中。”

上官仪先是对李承乾行礼,“太子殿下。”

李承乾也看看眼前的大雨,“孤记得,父皇几次想要请你入朝为官,你都拒绝了,这是为何。”

如今的上官仪已经年近四十了,他笑道:“因下官本领尚浅,不敢受陛下赏识。”

“能将一个破落的村子,治理成如今这般,孤以为骊山能够富裕,有你的功劳,你也是清楚的。”李承乾颔首道:“张阳此人如何?他确实有远见,但要说治理他没有你这般的本事。”

雨势越来越大,有些许雨水落在身上,上官仪提了提肩膀上的一包袱的奏章,“太子殿下此言差矣。”

李承乾闻言先是愕然,便道:“还另有高见?”

上官仪抚须道:“太子殿下看张阳不能只看他的所作所为,骊山的诸多事宜下官确实是下官在主持,但骊山若换一个主家,难道只有下官一人就能富裕吗?”

听到他反问,李承乾欲言又止。

上官仪突然笑了,他抚须道:“张阳确实是个不善治理的人,可他知道如何治理才是最好的,经营调度,统筹把握他确实不如下官,但要说人心所向,团结乡里,下官没有张阳那般慷慨。”

“太子殿下,张阳他时常与下官说,要走入群众中去,走入他们的生活琐事中,知道他们的切实需要,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并且找到一个大致的脉络,打好群众基础,如此才能大展宏图。”

“这才是骊山的富裕之道,让太子殿下见笑了,下官对自己的本事很清楚,也很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只要骊山的主家还是张阳,哪怕是下官不在骊山,但凡换个县官,骊山也能成为关中富裕之地。”

“所以呀……”上官仪叹道:“太子殿下将张阳看得太浅了,不是下官成就了骊山,是骊山成就了下官,所以下官不愿意接受陛下的好意,是因为要学得太多了,尤其是县侯一直以来秉持的群众所需理念。”

李承乾听得眉头紧锁。

“下官如今也还在琢磨,就说那骊山的一切建设都是用于民生,听张阳说过,他往后还要盖一个很大的书院,让技术的传承流传不息。”

“县侯一直主张促进骊山的技术发展,不论投入多少银钱都在所不惜,下官斗胆问太子殿下,官与民是什么样的。”

李承乾稍加思量便回道:“官吏治理一地乡民,让一地乡民有田地耕种,有安生之处。”

又是一阵风吹着雨水进入屋檐,门下省是个很忙碌的地方,偶尔还有三两官吏冒雨出入。

带着凉意的雨水落在身上,李承乾也不想寻个地方遮挡,继续听着。

“太子殿下,若是反过来呢?”

“反过来?”

这给李承乾闹疑惑了。

上官仪解释道:“很多人总是看到了骊山的富裕,却不知骊山治理的真正意义,官吏治理一地乡民,终究是束缚,束缚得越紧问题就会越大,倘若可以真正去考虑乡民们想要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番话说完,上官仪重重点点,“嗯,走入群众中去。”

李承乾沉默了,被上官仪这番说教给驳得无言以对,从来不是上官仪造就了骊山,而是骊山造就了上官仪。

上官仪又道:“太子殿下,当初张阳在东宫为官,想来也该看明白才是。”

“他与孤说过,只是……”李承乾讪讪一笑,“还真是一个古怪的人。”

上官仪拱手道:“太子应当走入群众中,好好看看各地乡县的风光,会有感悟的。”

“孤明白了。”

在门下省的屋檐站了好一会儿,雨水便停下了,上官仪迈开脚步,“下官就先告辞了。”

李承乾连忙上前一步,“麻烦回了骊山告知张阳,说孤愿意走一趟骊山,与他相谈。”

上官仪躬身行礼,便离开了。

一场雨过后地面很湿,阴沉的乌云笼罩在长安城的上空,李承乾脚踩着湿漉漉的地面走回东宫。

至于太子身边的侍从也完全听不懂上官仪的话语。

此刻中书省内,陛下去了一趟骊山就带了话语,这些话交给了房玄龄之后,便在此地议论了起来。

魏征一直以来秉持教化方略,在他看来这是好事,无非就是多花费一些人力。

长孙无忌神色凝重,“用我们中原的圣儒典籍去教化他们当真合适吗?”

话语一出,中书省内就带着火气,本来众人都对都护府职权的旁落心有不满。

现在又说起教化之策,这必然又是都护府的事情,这下火气更大了

武将的人都是带着兵马镇守一方,但教化西域人的事情自然要落在文官的头上。

武将不会插足这件事,礼部主要掌握诸国之间的往来,也不会过问此事。

这件事就非中书省莫属。

赵国公的一番话,让众人安静下来。

早朝这才刚刚退下来,一场雨也才刚刚停歇,有人心中抱怨因为骊山县侯的一句话,多半又要吵起来了。

这朝堂还能不能消停了。

本以为这位县侯离开了朝堂,现在住在骊山可以不过问朝中的事情。

朝中也可以安静一些时日,眼下呢……他人在骊山还要给朝中出谋划策,偏偏这件事还挺有道理的。

陛下有了决意,此事就落在了众人的头上。

赵国公的话音落下,中书省内沉默一片,或许长孙无忌的话语多少带着一些抱怨,但众人都不敢应声。

于是许多的目光都放在了郑公身上。

长孙无忌又道:“若是地方佯装接受教化,地方文吏松懈,又当如何处置,老夫听说那张阳就是与陛下会说了一两句,就因为这一两句,让我们这么多人在此思量,岂有此理。”

说完话,赵国公拿起茶碗喝下一口茶水,又重重将自己的茶碗放下,以示自己的不满。

岑文本想说一两句,可见到长孙无忌与他身边那几个文臣都黑着脸,又只好将话语咽了下去。

房玄龄的目光一直看着手中的奏章,没有要讲话的意思。

众人的目光再次落在了魏征的身上。

说来有意思,这中书省众人的目光一直在朝中三位举足轻重的人身上打转。

安静半晌,魏征终于站起身,“老夫去见张阳问个清楚。”

闻言,岑文本连忙清了清嗓子,“郑公,下官正好也要去一趟骊山的酒场。”

如此岑文本便也一起离开了中书省。

长孙无忌又喝下一口茶水,其实摇头一叹也离开了。

在场的众人这才都长出一口气,随着郑公与赵国公的离开,中书省内的巨大压力终于是不见了。

大家也开始各自忙着自己的手头上的事情。

宫里本来就忙得焦头烂额,现在又多生事端,谁都喜欢事情少一些,简单一些。

可唯独总会有一些差池和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事端进来。

郑公与赵国公之间越发地不和,这种冷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若两人的立场都是一样的话,这贞观一朝的朝堂该是多么地美好,除了武将。

长孙无忌离开不久后,房玄龄也走出了中书省,他迈着脚步一路走向承天门。

一路上的宫里的侍卫纷纷行礼,对这位房相表达敬意。

他走入承天门,进了宫中便一路走向甘露殿。

李世民正在看着西域的奏报,心中要说不牵挂波斯的战事是假的。

天可汗如今比谁都想要知道裴行俭与王玄策到如今为止,战果如何了。

“陛下,房相来了。”王公公的话语声在殿前传来。

“进来。”

殿前安静了下来,不多时房玄龄迈步走入殿中,他面对当今陛下双手作揖躬身行礼。

李世民笑道:“这裴行俭当真是个人才,用一群西域散兵游勇打退了大食人。”

见他依旧躬着身子,李世民又笑道:“私下里,你不用如此多礼,且看看波斯送来的地形图。”

房玄龄这才收回手,重新站好,“敢问陛下,是否要重新重用张阳。”

好像早就知道房玄龄要来问这件事,李世民叹道:“朕不过是问他此事的轻重缓急,终究还是要看朝中的商议。”

看他还为难的神情,又道:“朕清楚,你对张阳一直以来都有成见,他是个古怪的年轻人,也是个行事果敢又有手段的人,如此人物你屡屡劝朕慎用。”

房玄龄颔首道:“陛下,张阳此人可用,但不能信任,陛下需提防,需有人看管他。”

“还有,若陛下真还要继续用他,不如将他请回长安,礼贤下士不是坏事,请回来之后需要有人看住他,让他受制于人才是。”

要请张阳再来长安吗?李世民不住摇头,“要让这小子来长安难,他就算是要来,也不会久留。”

张阳确是个人才,这样的人若能留在朝中为社稷所用是最好的,但事有例外。

别人不清楚,跟在陛下身边这么多年的房玄龄难道不清楚吗?

陛下屡屡要磨去张阳的棱角,让他臣服,让他收归陛下所用。

但这小子屡教不逊,一直都没有诚心的臣服之意。

这样的人杀了可惜,就算是用他,也要一边用一边提防。

房玄龄再次行礼,“陛下,恕臣斗胆,若陛下不能收服他,便将他圈禁在骊山。”

李世民错愕一笑,“朕还以为你会进谏杀了他。”

房玄龄会心一笑,“杀了可惜。”

朝中都是聪明人,包括长孙无忌与魏征,大家都知道陛下的心意,大人物要对付张阳很简单,对他们来说很简单。

陛下可以让他登于高堂,他们说几句话也可以让陛下将张阳雪藏起来。

君臣之中,陛下最信任的就是房相与魏征,当初走得最近的长孙无忌早已疏远。

接下来,房相与陛下说着西域都护府的教化之策。

这件事罪魁祸首,张阳正与上官仪看着葡萄架子的建设情况,还有一些胡瓜的长势。

“葡萄可以长在架子上,这样一来可以节省我们的空间,若是能够种出来,我们还可以扩大种植,到时候村子里就有自家的葡萄吃了。”

张阳说着话,心里憧憬着。

太府寺的事业蒸蒸日上,嗯!多好的一件事。

正打量着抽芽的胡瓜,李泰脚步匆匆而来,他最近又胖了,跑起来脸上的肥肉还在抖动着,“姐夫,姐夫!郑公来了。”

“来就来,你慌什么。”

张阳言语随意地应付着,但转念一想,“你说谁?”

李泰平复了一番自己的呼吸,“郑公,还有岑文本。”

岑文本都快成为骊山的常客,隔三差五就来看看酿酒场的情况,朝中就指着这些酒水,就像是等着鸡下蛋,给朝中提供利润。

酒水卖到关外去,又因为关外新增货税的缘故,骊山也可以多挣一笔钱。

张阳揣着手与上官仪,李泰三人一起来到村口迎接。

郑公已经在岑文本的带领下进了村子,李泰的侍卫也不敢拦着。

三人确认了郑公所在的方向,便又齐齐从村口折返,来到村子北面的田地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