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四十七章 深入群众搞基础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四十七章 深入群众搞基础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是呀,我现在都有女儿了和以前不一样了。”张阳低声回道。

深夜又下起了雨水,从主屋的家门口可以看到弟弟妹妹的住处已经吹灭了灯火。

小武和小慧有各自的房间,又过了半个时辰她们的房间也吹灭了灯火。

只有主屋的油灯还亮着,张阳坐在屋前,空洞的黑夜看不清远处,只能听到雨水落在屋檐与华清池的动静。

李玥抱着女儿去睡了,张阳还在想着眼前耕种事宜,有道是万事不能脱离群众,需要深入群众之中,才能了解群众所需,深入了解现在乡民的生活才能做出合适的举措。

就算要鼓励农作物的多样性,不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果然万事离开了群众都很难,没有群众基础什么事都干不成,鼓励作物多样性需要一步步来,各地各县的民情也不同,需要慢慢来。

离不开群众,也离不开乡县当地的支持。

还需要朝中给予各地记录的水土状况,思量完这些,张阳这才回屋,媳妇与女儿睡得真香。

轻手轻脚关上屋门,自己在地上的铺盖上睡下,心中期待着媳妇肚中的孩子平安出生。

长安城内,今日的早朝刚刚结束,李世民看到了骊山让人送来的奏章,他低声道:“张阳这两天都在做什么?”

王公公低声道:“回陛下,听说昨日县侯出了骊山去各地乡县看土地耕种的情况,还找了几户人家询问。”

“嗯。”李世民应声点头,继续看张阳所书写的奏章,作物调度之权,饭桌上的菜肴丰盛?

这位皇帝不由地笑了笑,“这小子倒也是一番热忱之心。”

不多时殿前的侍卫禀报道:“陛下,礼部侍郎许敬宗求见。”

闻言,李世民放下了奏章,“让他进来。”

“喏。”

开朝后的这些天,礼部上上下下将大朝会的事情都安排了下去,想着他现在也该来禀报了。

现在便来了,见人入殿还未行礼,李世民拿起手中的奏章道:“不用多礼了。”

许敬宗颔首道:“陛下,礼部已经派出了三位使者前往吐蕃,并带着十位官学夫子前往吐蕃,按照陛下吩咐礼部也派出了使者前往辽东,一来传旨意任张大安为礼部侍郎,继续主持辽东事宜,二来送去陛下国书给高句丽王,令他来朝。”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你在礼部办事一直很得力,自从河间郡王离开礼部,张阳建立外交院之后,礼部许多事情都是你在忙碌,这些天辛苦你了。”

许敬宗躬身行礼,“臣与张尚书一样心系社稷,万不敢怠慢。”

正眼看着他,这是李世民第一次仔细看着当初的这位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你是张阳的左膀右臂,有了你才有了现在礼部这个局面。”

“陛下,臣定当尽职,礼部上上下下皆是为了社稷,为陛下分忧。”许敬宗将身子放得更低了,他低声道:“陛下如此说,臣……臣惶恐。”

李世民站起身走上前,轻拍了他的肩膀,“张阳对礼部不管不问,朕还让他兼任了太府寺卿,他一个人也是分身乏术,如今他已入中书省,更是尚书省侍郎,朝中这么多事情,不能都让他一个人来做。”

闻言,许敬宗将身子放得更低了。

殿内宫人们低着身子,王公公收拾了一番桌案上散乱的奏章。

陛下还在说着话。

“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不能空置,朕也不能看着你是侍郎却一直要做着礼部尚书的事情,礼部尚书这个位置就是你的。”

“臣定不负陛下所望,往后定当尽心尽力。”

李世民笑着颔首,“朕也清楚,长孙无忌时常与朕说过你当初在秦王府品行不端,但朕也看重能力,这两年朕也询问过,现在你已成家有了家室,品行好了不少,在当年也没什么大错,将来这礼部重任还是要交给你,至于辽东的事情一切可以照旧。”

许敬宗低着头不敢多言,闻言再言道:“臣明白了,臣先告退了。”

“嗯。”李世民应了一声,便坐回去处理奏章。

等走出甘露殿,许敬宗走到一处殿前,抚着自己的胸口平顺着呼吸,在甘露殿在陛下面前时候,被压得喘不过去。

陛下就几乎要直说你是为张阳做事,还是为朕做事?

许敬宗就要重新迈开脚步,脚步不自觉发软,扶着墙走了好一段路。

见过陛下之后,许敬宗来到礼部放松了片刻,匆匆让人备了马匹,先嘱咐外交院的事,便急匆匆赶往了骊山。

眼下,张阳还在为了田地里耕种的事情发愁,听着几个老农议论耕种的事宜。

这些老农的耕种经验很多,听着他们讲述,张阳记录着一些耕种的细节,就比如说水渠修建的时候,要重新平整地势,种粮食与种蔬菜是有区别的,蔬菜会抢夺土地的肥力,而不论是种果树还是种蔬菜,比粮食更需要土地的肥力。

所以田亩和菜地要分开来,正记录着这些,就闻到了茶叶蛋的味道,抬眼一看果然这个胖子吃着茶叶蛋而来,“姐夫,许敬宗在村口找你。”

张阳接过他递来的茶叶蛋,将手中的小册子放入怀中,一路剥着蛋壳便问道:“他来做什么?”

李泰嘴里嚼着蛋,将剩下的茶叶蛋分给自己的侍卫。

“魏王殿下现在一天吃几颗茶叶蛋?”

“一天也就一两颗。”李泰悠然道:“本王平时煮一锅,余下的都分给自己的侍卫。”

话语顿了顿又道,“姐夫,咱们村子里的蛋太多了,做咸鸭蛋都吃不完。”

张阳点头道:“可以拿到长安城去卖。”

鸡鸭蛋到了长安城卖得也并不好,咸鸭蛋的秘方一直在骊山,到时都可以想办法腌成咸鸭蛋卖出去,也可以煮茶叶蛋卖出去。

一来可以消耗村子里的蛋存量,二来可以换一些银钱。

光是骊山的蛋就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别说改善民生了,养殖业更难。

你要说送礼送一篮子鸡鸭蛋,人家也不见得会收。

但要是送一篮子咸鸭蛋,对方就会很高兴。

两人吃着蛋走到了村口,见许敬宗还穿着官服来来回回在这里踱步,一副很忧愁的模样。

“老许,你这是有心事?”张阳笑着招呼道。

“下官确实有些麻烦事。”

“难道是你养外室的事情被你夫人知晓了?”

许敬宗连忙解释道:“县侯,莫要笑话在下了,家中有悍妻,岂敢养外室。”

“那是你要去杀玄奘和尚了?”李泰也问道。

“玄奘和尚怎能说杀就杀,魏王殿下说笑了。”

许敬宗解释着又叹道:“是下官早朝之后去见了陛下,与下官说了一些话,这些话也想要告知县侯。”

李泰在一旁坐下,准备听一听。

陛下安排吐蕃又安排辽东事宜,许敬宗说起了教化吐蕃诸部,由郑公开口,礼部去办,并且还要召见高句丽王。

当然以现在高句丽的形势,那高句丽王不见得会在这个时候离开,渊盖苏文此刻带兵作乱,高句丽王能否继续坐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还说起了陛下答应了让许敬宗担任礼部尚书。

张阳低声道:“如此说来陛下让你担任礼部尚书,但没有旨意,也没有正式的任命,吏部也没有登案造册?”

李泰坐在村口的石头上,漫不经心道:“既然父皇答应让你任礼部尚书,你就一定是。”

换作老师的角度会怎么考虑这件事,如果换作是老师他一定能想到更多,张阳思量着,片刻后言道:“陛下是在等你的成果,不论是教化吐蕃人还是平定高句丽,只要你办成这件事,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便会交给你。”

“下官还是以为礼部离不开张尚书。”

张阳叹道:“老许啊,你觉得陛下想要的是什么?”

许敬宗躬身道:“社稷功业。”

“社稷功业之前便是权力,礼部的外交权要交给一个绝对信得过的人,陛下信不过我,也不见得信得过你,只有陛下什么时候信得过你的时候,才会正式将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交给你。”

张阳又道:“既然说了辽东的事情一切照旧,那么骊山与外交院的关系也一样照旧。”

“就算下官升任了礼部尚书,礼部的一切还是如张尚书在时一样,一切都不会改变,我等皆听张尚书号令。”

“老许,你还是不明白陛下的意思,等回去之后,你再好好想想,既然来了骊山,便一起用饭如何?”

“也罢,下官谢过魏王殿下,谢张尚书。”

李泰人备了宴席,许敬宗坐下来之后便一次次举杯敬酒,骊山的酒烈度高,他还不停地灌着。

直到他醉醺醺站不稳,李泰才让侍卫送他回去。

许敬宗被送到家,稍稍醒了醒酒,这才从昏昏沉沉中回过神,这哪里是任命,这就是一次张阳与陛下之间的交换。

说来说去就是利益的互换。

陛下用一个礼部尚书的位置与张阳达成了交易。

许敬宗自嘲地笑了笑,自己就像是个传话的人,说不定陛下早就料到了会去骊山见张阳。

所以张尚书这才一直顾左右而言他。

陛下想要礼部这么多年建设出来的果实,而现在礼部这棵树还要依仗张阳。

外交权力一年比一年重要,陛下难道会熟视无睹吗?

如此一来便有了这场交换。

陛下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来执掌礼部,这个人不能是别人,而是礼部中需要有个信得过的人。

许敬宗想得明白,陛下为什么会选择自己。

还不是我许敬宗最早进入礼部,是参与礼部一步步壮大至今,直到现在张阳退出朝堂。

而陛下想要架空张阳的权力,才会想着谋夺礼部尚书这个位置。

这一来二去之间,便有了这场交易。

礼部交出了都护府职权,任由朝堂去争夺,而为了保住辽东形势张阳一定会将都护府职权交出去。

陛下让礼部弃车保帅,同时为了稳住张阳,并且还要继续号令高句丽王来朝贺天可汗称臣的同时,提拔我许敬宗任职礼部尚书,并且让现在的礼部一切照旧。

陛下得到了都护府职权,张尚书得到了他想要脱身朝堂的目的。

同时陛下得到了礼部尚书这个位置,而保留了张尚书多年在礼部的谋划。

一前一后,张阳与陛下之间的交易就达成了。

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这贞观十一年第一个月还没过去,许敬宗就感觉整个礼部地震了一般。

一朝一夕之间,一句承诺,一句回应便达成了。

张阳与陛下的交易就行得很隐晦。

许敬宗自认自己不是一个蠢货,酒醒之后他终于看明白了。

权术斗争之下,张阳为了礼部支撑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也要撤手了,礼部大势已成,就算是没有张尚书,一切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而就当那些高昌兵马去了波斯之后,礼部也发现了与这些高昌人断了联系。

这一切早有预谋,这一切早有安排。

许敬宗感觉到脊背被汗水浸湿,君臣之间可怕的斗争在不动声色中进行,而自己就在这场局中,先前还得意不自知。

张大象和大素在礼部也有些年月了,张大象本是邹国公的长子,他要承袭家中爵位,也早晚会离开礼部。

大素已经被封为中书舍人,兼任礼部侍郎,他也早晚会走。

而远在河西走廊的狄知逊,此人治理河西走廊有功,此等人才回来之后便是礼部侍郎,但以后不会一直在侍郎这个位置上。

还有大安和裴行俭,两人一个远在波斯,还有一个远在辽东。

这俩人的才能非常之高。

放眼整个礼部,不知不觉从当年的破落礼部,现在俨然人才济济。

此刻,骊山上,张阳每天都会去自己新建设的车间忙碌一两个时辰,弟弟妹妹对车间很好奇,也不知道姐夫整天都在里面忙什么。

问起时姐夫说他要造一个十分了不得的东西。

只有李玥知道,还不是之前的燧发枪造得不好,需要重新打造。

忙里偷闲陪陪女儿,张阳还要继续专研耕田之策,并且打算见一见现在太府寺任职的一个主簿和那两位监丞。

身为太府寺卿,也是一把手,总不能连自己的下属都不见。

先推动渭南各县搞种植蔬菜,散养计划,并且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往后慢慢改良,张阳相信只要有成效,便可以广而告之,群众的能力才是最强大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