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六百四十六章 饭桌上的窘况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六百四十六章 饭桌上的窘况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雨水下得不大,可也让人心烦,整座骊山都在朦胧的雨水中,从山下看,看不清山顶的状况。

骊山上,弟弟妹妹吃了烤肉便在藏书阁中忙活,三张巨大的图表挂在木板上,图表上记录的是年份地区和粮食收成,另外两张图表,分别记录了各地作物种类与时季。

张阳翻看着刚刚整理出来的册子,“只有这些吗?”

徐慧抬首看着师父眉头紧皱的模样,又道:“应该是没有落下的。”

为此她还踮起脚尖瞧了眼册子。

来回翻看着,张阳又不解道:“对关外的农作物的记录都没有吗?”

徐慧眨眼思索着,“师父说的那些应该不在太府寺的记录当中。”

“嗯?”张阳先是诧异。

徐慧又解释道:“太府寺记录作物与粮食收成,但关于关外的作物属于关外风土一类,这类记录应该是在国子监或者弘文馆,要不就是现在的外交院。”

要不怎么说徐慧出身书香门第。

一拍脑门差点忘了这回事,朝中各部都是各司其职,互相交流的机会很少,而掌管农桑的太府寺也不会去过问朝中各部做了什么,相比于各部的呈报,中书省反倒是起了一个资料分类与分配的职责。

事有轻重缓急,中书省多半也只是看一眼,就像是看报一样,过一眼就算了。

自武德以前对关内外的记述显得很零散,张阳无奈地坐下来,“这差事真难办,餐桌上的事情看似简单,可我一个太府卿竟然还要从最基本的收集资料开始。”

徐慧回道:“师父,太府寺有主簿有监丞,可以让他们去寻找相关的卷宗。”

太府寺建制不全,人手就这么三个,张阳犯愁道:“调阅各部卷宗靠个主簿和监丞多半没办法过问,官阶太低了。”

“师父也不必太过担忧,太府寺卿其实是个很清闲的差事,师父为了朝中社稷已经忙碌了数年,忧心了数年。”

想到了师父时常在家中莫名指天骂地发脾气,她如是道:“朝中重臣下调到清闲职位,是陛下有了让师父放松安心的意思,往后就不用为这些事情烦忧了。”

闻言,张阳古怪地看着她,徐慧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先前自己还是经过老师提醒。

而徐慧却可以一语道破。

她确实比其他孩子更加聪慧。

说完话,她便又与小武去整理卷宗。

李世民想要收拢权力,以他的心思,他绝对不会把外交的权力单独放在我手里。

所谓的调任先是给个尚书省侍郎挂个虚衔,再是兼任太府寺卿。

这是要自己养老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如无变动,如无需要在太府卿这个位置上自己坐很多很多年。

专心地研究作物便可以,至于朝中的其他事情则不用自己去参与了。

张阳不由得苦笑又觉得有些满意。

苦笑是因为李世民终于架空了外交院的权力,从而收许敬宗等人的人心为他自己所用,被皇帝算计并不好受,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将局面给定下了。

满意的是自己只要管管农桑,其余的事情就不用参与了。

张阳走入自家的温室,卷心菜的种子其实和油菜差不多,去年的时候家里就攒了不少。

从温室中拿出一部分的种子,用布包成一个个小包。

看了眼女儿正在她母亲的监督下学着写字,每当她想偷懒的时候,李玥总是正色一眼,她又委屈地撅着嘴继续握笔在纸上学着写字。

张阳多看了一眼,便带着种子下了山。

还是新年第一个月,村子里已经开始为了今年的耕种开始忙碌,农忙时节还未到,可今年连续的大雪,这两天又接连下雨,要将田地重新翻上一遍,让太阳好好嗮嗮。

打了一声唿哨,等了片刻,那三河马便匆匆而来了。

牵着它的缰绳,张阳对正在家中吃着饭食的上官仪,“上官兄,可否与我去看看周边村县。”

“也好。”

他放下碗筷,当即应声。

村子里也有养马,除了关中的那些黑白两道有关系的马贩子,权贵人家的马匹也不能养多,不然也会被查问。

村子里养的两匹马儿平时都是用来拉货物的。

俩人出了村子,张阳让马儿慢悠悠走着,沿着渭水河一路朝着东南面而去。

沿途观察着田地里的状况。

上官仪策马在一旁,自己身下的马儿比县侯的三河马又矮一头,天山脚下的马儿看着就是不一般,是上好的战马。

张阳低声问道:“这些田地都是用来种粮食的吗?”

“都是用来种粮食的,各乡各县都是如此。”

关中田地过分开垦已经成了常态了,他们将树林砍伐去,开坑成田地,将山林推平成良田。

战争时期更是会坚壁清野,因此关中的植被被破坏得很严重。

路过一个村子时,张阳翻身下马拉着缰绳走入这个村子,正是午时用饭,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吃着。

这里是渭南地界的一个小村子,人们穿着并不算好,都是旧布缝缝补补的衣裳,甚至有人家在这个还寒冷的季节穿着草鞋。

张阳好奇问道:“这位老大哥,你们家今日吃什么?”

这位老汉年纪在六旬左右,面对牵着战马的来人,再看对方的衣着一时间很疑惑。

照理说拥有这等战马的都该是权贵人家,看对方的穿着简单。

张阳自我介绍道:“我是太府寺卿,来问问乡邻们的家食,我就住在骊山。”

那老汉的目光越发狐疑,“你们骊山的人平时不出来。”

张阳尴尬一笑,“是吗?”

说着话,那老汉身后的家门中走出一个妇人端来了一碗黍米粥。

张阳看了碗中的粥,粥倒也不算薄,其上有几块肉干。

“家里就吃这些,你们要是饿的话,这碗便给你吃了。”

那老汉说着话,一看来人的模样,再听是骊山来路,自然是得罪不起。

渭南一片的人都知道,骊山是一个很尊贵的地方,据说天可汗经常去,而且天可汗的孩子与天可汗他爹就住在骊山。

周边村县的人都不敢得罪,更不要说靠近骊山了。

听说就连靠近骊山的野兔子都会被一箭射死。

在这些传言中,骊山早已成了渭南地界的禁地。

那老汉本着不得罪的心态,递上手上这碗粥,希望对方不要为难他们家。

“你们家里人都吃这些吗?”

那老汉回道:“某家要去干活,自然可以吃点肉,粥水里放了盐,家里的妇人小孩只是淡粥。”

在这个老汉的带领下,张阳与上官仪走入这户人家。

这是典型的关中人家,家里并不富裕,也很破落。

粮食都放在一个瓦缸中。

家中的妇人带着孩子低着头躬着身子,面对眼前的来人都不敢抬头,这也是因为她们看到了门外的战马。

有战马的人家是他们得罪不起的。

张阳在这户人家转了一圈,发现了一些醋芹。

再看看那个孩子的脸色,孩子十岁左右,看着与李治一个年纪,他的脸色看起来干黄。

这是长时间没有吃蔬菜的缘故,张阳用目光又看了一圈,递给这个老汉一个布袋子,“这是一种蔬菜的种子,你们这个时节将其种下,半月便可以出芽,两月便可以长成。”

老汉恭敬地双手接过。

张阳又问道:“你们家就不打算养一些鸡鸭吗?”

老汉恭敬回道:“贵人有所不知,这鸡鸭都是吃粮食的,哪里敢养。”

张阳出了门再次拉着马儿的缰绳,前前后后去了好几户人家,遇到的情况都差不多。

倒是找到一户人家养着一些鸡鸭的。

张阳招手唤来一个小孩,好奇问道:“我看周边的人家都没有养鸡鸭,他们家为何养了。”

那孩子回头看了看三五只鸡,又看眼前这个古怪的人没有讲话。

张阳拿出一枚铜钱,“你要是告诉我,我就将这枚铜钱给你。”

那孩子眼巴巴看着铜钱回道:“因为他们家以前是佃户。”

张阳再问,“就算是佃户,也不能随便养鸡鸭吧。”

“大人们说他们家和县丞有交情。”

了然点头这就对了,养鸡鸭像是一件不能提的事情。

在这个孩子幽怨的目光下,张阳又将铜钱收入腰带,反手递给他两颗干枣,然后走远……

上官仪解释道:“村县为了让上报的粮税丰厚,自然尽可能地将粮食收整起来。”

粮食的收成事关政绩,地方县里的粮食越多,乡民们手中的粮食反而越少。

大唐盛世的开端不该是这样的。

天可汗的权力越来越大,民心是最朴素,但乡民们的生活依旧没有太大的改观。

张阳离开这个村子,又走向另一个村子,每每去过一户人家,便将手中的种子交给他们。

又送出去一包种子,上官仪终于忍不住问道:“就算是县侯将种子给了他们,他们也不会去种的。”

“我知道,在乡县对粮食苛责的要求下,县里不会让多余的耕地去种植蔬菜。”

所谓上行下效,这种各县内卷的形势下,蔬菜种植与家禽养殖一直都在高压的环境下不得发展。

就像上官仪说的,如果上面的想法不改变,下面的乡县也很难有改观。

回到骊山已经是傍晚,张阳回到家,心情不是太好。

李玥好奇道:“夫君今日去做什么了?好似兴致不高。”

她拿出一张纸,上面歪七扭八写着三个字,这就是女儿的名字,张清清。

字很大,字迹也很不好看。

张阳回头看向女儿,她正心满意足地吃着婶婶烤好的羊肉,她心心念念烤肉已经很久了。

弟弟妹妹还在烤着肉吃,宁静的骊山只有小熊在池中游水的动静。

说来女儿才两岁多,过了今年就奔三岁。

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已经很厉害了。

媳妇对女儿的要求很高。

张阳喝着茶水道:“我家女儿真是天赋异禀。”

“哪来的天赋异禀,她那是照着写的,让她独自一个人去写怕是不行,就像是画个图照样画而已。”

“今日去看了看我们骊山的附近的乡县,算是窥得中原粮食丰收背后的一角陋象,虽说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觉得也该变一变了……”

听着夫君讲述今日出行所见所闻。

李玥低声道:“就像夫君所言,一地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但乡县如此争抢功劳的情况下,各地也是如此的这般情况,也不少见。”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重中之重,民生归民生,粮食归粮食。

不能因为一味多种一亩半亩地而扼杀了民生。

矫枉过正就扼杀了作物多样化发展。

藏书阁内,有一堆堆的卷宗都摆放着,看着巨大的图表,除了贞观二年到三年因为中原旱情,粮食骤减,贞观五年开始粮食收成才有起色。

自贞观六年开始中原便开始粮食丰足。

根据作物多样化的种植,增加南北粮食作物流通与鼓励乡民自家散养鸡鸭的目的,张阳书写的一份奏章。

至少这个盛世,寻常乡民吃个鸡鸭蛋不应该是一件难事。

这是人们除了肉食以外,最基础的营养所需。

张阳在奏章上写着,“为这大唐所有人的饭桌上有更丰盛菜肴,为了各地乡民孩子都能茁壮成长,让年迈老人能够不再分出吃食给年轻人,让孩子能够更加的健康,让成长所需,体力所需更好补充,请陛下给予太府寺调度作物之权,放松田亩限制之权,但有举措可请中书省批复……”

再继续在奏章后续写上原因与自己的见闻,一份三百余字的奏章写好了。

张阳又自己看了一遍,这是自己做官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写这么多字的奏章。

无论是中书侍郎,还是礼部尚书,这也是自己做官最认真的一次。

在太府寺这个位置不得不认证,况且还有老师教导,管着大唐人的饭桌,这种事情怎能放松小觑。

搁下手中的笔,张阳看向窗外,夜色已深。

李玥用热水泡着脚,安静地看着手中的书卷。

“媳妇,我好像能够看到我晚年的样子了。”

李玥轻笑道:“只要夫君不涉朝中权争,这样也挺好,闲来还能照顾照顾女儿。”

小清清正盘着她的小短腿坐着,一脸凝重地看着眼前这幅新拼图,这是她的下一个挑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