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97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97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呃,因为皇帝管不了,所以暂时让天后代为管理。”

  “懂了,就像是在家里,我爹虽然说话算事,但如果我祖母发话的话,我爹也得听,那不就是太后嘛。”

  “对了,就是这个道理,天后就是能祭祀皇天的太后。”底层百姓用自己朴素的知识去理解朝廷的政令,对于这些讨论,通常朝廷都是一笑而过,在大唐,政治氛围本就宽松,老百姓则拥有比普通官员还要宽松的言论自由。

  武曌虽然对官吏很严苛,但她治下的普通百姓,生活的还是很不错的,她只是对有能力威胁她的喜欢赶尽杀绝,普通百姓这种完全不会威胁她的,她还是很宽容的。

  这些事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对于那些身在政坛上的人来说,影响之大,就完全不能用言语来形容。

  ……

  册封皇太女的诏令,按照规矩要移送诸州县,以及大唐国土所在的所有范围,包括在深山老林中的藩属国,也要知道这个消息。

  当然,朝廷的使者不可能钻到深山老林中,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通知,这些内附的部落,平时自己生活,到了朝贡的时候,就通过朝贡大道,赶到一个地方集合,然后由人率领集合进京。

  这就是朝贡体系。

  很多人一提到朝贡,就觉得是天朝上国为了所谓的面子,然后打肿脸充胖子去赐下很多财物,换回来的东西,却连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价值都不到。

  这么想,就真的把设计朝贡体系的那群聪明人当成傻子了。

  而且也把中央王朝的君臣,都当成好人了。

  实际上中央朝廷的君臣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傻子,他们选择这么做,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在古代王朝中,天朝上国物产丰饶,周围实际上物产也不错,但对于那些相当原始的部落来说,比如辽东深山老林中的那些部落,以及那些生活在山脉中的部落,那些物产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根本就没有将那些物产转化为生存物资的生产力。

  他们是真的穷,平日里也不是生活在城里,就连朝贡,都要朝廷修一条朝见之路,这条路的两边就生活着无数的部落,每次到了朝贡的时候,使者就在这条路上开始通知,收到消息的部落,大包小包的开始收拾行李。

  活脱脱乡下穷亲戚进城投奔的模样。

  这千里迢迢的要是不给点钱,让他们生活好点,那接下来面对的可就不是提着大包小包的穷亲戚了,而是提着刀过来抢东西的强盗。

  这强盗也抢不了多少东西,但他破坏的远远超过赐予的,最关键的是,朝廷也得多花军费,还没面子。

  至于犁庭捣穴,就是个笑话,但凡去过深山老林里面,也不会觉得这个计划有什么成功的希望,犁庭捣穴没希望,杀良冒功倒是可以。

  朝贡几乎是处理周围关系的最优解,我能打你,我也能让你活着,你别惹事,认我当爹,你把你们最珍贵的东西送过来,我也不嫌弃,回赐给你们一些东西,对于我天朝上国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你们这些只有几万,几十万的小部族,足够了。

  这就是朝贡。

  如今大唐的疆域之广,远超过去的所有朝代,李治去世的时候,来到神都洛阳吊唁的藩属国,不包括后来分封的内藩王公之国,仅仅外藩就有一百零三个。

  而这些外藩中,集中在北边的有五十三个,其中安北大都护和安东大都护,是负责这方面的关键人物,基本上大部分的外藩都由他们来召集。

  但安东大都护由辽国公负责,而安北大都护则在燕王之下,这就是朝廷忌惮燕王的原因,李恪这些年在漠北,能力和威望,都极强极高。

  此番朝廷的诏令自然是传到两大都护府,然后再由都护府向各藩属国传播。

  辽国公洛君骏收到诏令后,没有多想,便让人向辽东诸国传去。

  朝廷的使者到了哈拉和林后,就不一样了。

  燕王宫中。

  李恪身体不适,便由王世子接旨,燕王世子听后,大惊失色,万万没想到自己那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堂妹竟然会成为皇太女,他连忙带着圣旨去见自己的父亲。

  寝宫之中,李恪面色苍白的看完圣旨,脸上没有什么表情,没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良久才叹了口气。

  王世子立刻问道:“父王,朝廷立太平公主为皇太女,我们要不要做出什么反应?”

  李恪淡淡问道:“你说该做出什么反应?”

  王世子理所应当的说道:“当然是反对啊,这天下肯定有许多反对的人,我们抓住这个机会,闹他一番。”

  李恪从上到下打量着自己的这个儿子,看的王世子毛骨悚然,不自觉道:“父王,儿臣哪里说得不对吗?”

  李恪也不生气,只是依旧淡淡道:“没什么不对,只不过会将我们整个燕王一脉都拖进深渊而已,天后恐怕迫不及待的等着你造反,然后将你拿下呢。

  你也不看看她给太平选的丈夫是谁,是未来的洛氏家主,从头至尾,这就是一场大联姻,辽东的辽国公,就等着我们燕国造反,然后出兵平定。”

  王世子先是悚然一惊,而后很是不服的说道:“我大燕有铁骑十万,就算是辽国公尽起安东大都护府之兵,又有何惧哉?

  我们可不是曾经的草原游牧,我们大燕能自己铸就盔甲武器和箭矢弓弩,天下雄兵,唯我大燕。”

  王世子越说越觉得有底气,面上满是自豪,经过李恪这么多年的发展,草原上的确是兵精粮足,而且一直都在参与战事,论战事素养那绝对是比中原高很多的。

  但李恪却不这样认为,“我大燕的确是有强军,但古来游牧想要和中原抗衡,那势必是要先将辽东以及西域控制在手中,这样才能在万里的疆域上,随意出击,不用担心被从腹地进攻,而现在辽东和西域都不在我手中,又怎么能够在战略态势如此不正确的情况下,和中原对抗呢?

  难道是指望中原犯错吗?

  况且虽然秦王兄已经三年没有书信送来,但他终究是在我身后。”

  王世子已经听不下去了,“父王,您不应该如此的瞻前顾后,秦王伯率领着大军越过乌拉尔山,已经彻底不在中原,只留下少数人时不时传回来消息,先不说他年岁已高,还能不能握得住刀,单单说形势,他也没有必要为了中原,而率军回来和我大燕死磕啊。”

  见到儿子这么直接的反对自己的想法,李恪终于有些忍不住了,“我本想劝告于你,但你却这样的执迷不悟。

  你也不看看那位国师还坐在洛阳,他是知道这件事的,但他却允许太平当皇太女,这说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认为根本就不需要担心我们这些外藩之国。

  我告诉你,如果你不放弃你现在的想法,这个偌大的燕国,本王绝对不会交给你,你给本王记住。”

  王世子从来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王发这么大的脾气,他的父王,是草原上的雄鹰,是草原上最受人尊敬的勇士,是可汗中的可汗,王中的王,但是他刚才却从他的父王眼中看到了一丝恐惧。

  “父王,那位国师真的有那么神吗?”

  燕王李恪郑重说道:“没有亲眼见过他的人,从那些传言中听到,只感觉像是看传说故事,是一个聪明智慧的人,但等你真正的见到他,见到不凡,听他言语,看那如同云散云聚的光,就知道什么叫做井中望明月,蜉蝣见青天!”

  王世子离开后,李恪的眼中爆发出激烈的寒光,他这么多年不南下,就是因为忌惮,他还记得当初国师拍着他的肩膀,让他好好在燕国待着。

  这么多年,尤其是后来他的实力越来越强,现在已经彻底完成了对漠北的整合,他有时候也会想念中原的花花世界。

  在漠北现在有十二家,同时也是十二个部落,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可以任意的调遣精兵,且各司其职,大量汉人的加入,让这里迅速的发展起来。

  在这里,他的命令优先级甚至比天子还高。

  漠北诸部落,只知有燕王,而不知有天子。

  但他还是不敢动。

  他每日每夜的等着洛阳突然传来国师去世的消息,但是没有,这位国师还活着,简直就像是洛氏那位昭圣王一样长寿,从战国时代活到了孝武皇帝的时代。

  而现在这位国师,在隋文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世间,结果现在隋朝都灭亡了,大唐都崩殂三个天子了,他还老神自在的待在洛阳城呢。

  两年前李恪的身体变差之后,他就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快要到了,说来他活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了,他不得不承认,燕国失去了南下的机会。

  至于自己的几个儿子,李恪不认为他们有这方面的能力,一旦自己死了,仅仅重新整合草原,都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毕竟自己的儿子可没有自己的威望。

  所以李恪的诉求已经从静观其变,变成了安守漠北,就让燕国顺顺利利的传承下去,太平公主被立为皇太女,洛氏和李氏的合作将到达一个新的时代。

  洛氏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任何人来破坏这份合作的,所以一旦有任何人胆敢造反,洛氏一定会倾尽全力,将一切都扼杀在摇篮之中。

  “要不要换掉世子?”

  李恪心头升起了这个想法,自己这一生功勋卓著,以后肯定可以在青史之上,留下一世英名,但在历史上,有多少名臣辛辛苦苦,最后却因为子孙不肖,而连累了身后名呢?

  还有多少人,一生努力才让家门煊赫起来,却因为子孙不肖,而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就瞬间湮灭。

  高门大族为什么看不上骤然崛起的权贵,就是因为这种依托于皇权的富贵,太容易失去了。

  而高门大族虽然也要依托于皇权,但他们的根基终究是知识,可以一直传承下去的知识。

  看看凌烟阁功臣里面,现在还显赫的人家,已经不多了,能顺利退居二线,都已经是皇恩浩荡。

  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句话在依靠军功和皇恩的勋贵之中,真是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可不想让自己以及整个燕王一脉,落到那种下场。

  自古以来的宗亲,既容易显赫起来,又容易败落下去,而且一败就是难以翻身的境地。

  想到这里,李恪觉得不能拖,此番立下皇太女,是个教训诸子的好机会,于是当即唤人,让自己的儿子们都返回哈拉和林,他有要事交待。

  王宫侍从不敢耽搁,王子有的不在哈拉和林,而是在各地驻守,想要全部召集回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李恪又想了想,给李承乾写了一封信。

  第962章 秦国

  在亚欧大陆上,由于维度的不同,导致大致上,越往北温度越低,其中又因为山脉的阻隔,导致大西洋暖流落在大陆上不同,进而降水量不同。

  人类在全球气候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亚欧大陆实际上是一块大陆,名为世界岛,在这片土地上,从北到南,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地。

  中原一向强悍,却难以控制漠北,以及更往北的土地,自然不是中原人弱,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气候和距离。

  地球是个球,既然是球,那就越往北,就会越小,最后在北极会变成一个点,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绘制地图时,由于将地球展成平面,北方会被变大,所以西伯利亚看起来是如此的广袤无垠,但这是典型的视觉问题。

  实际上,从中原的蓟城出发到哈拉和林的距离,还真不一定有秦国距离燕国远,换句话说,对于李恪来说,大唐距离实际上更远。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不利于中原的地方,在中原周围有一条荒漠地带,从瀚海大漠,一直延伸到西域以及更西的土地上。

  沙漠的南端就是中原,北端则是一条从东到西的草原地带,这条草原东起呼伦贝尔,经过漠北燕国草原,然后一路延伸到西域,而后到达中亚,最西端则触及到了伊朗。

  这就是世界岛的乌拉尔山以东,也就是亚洲,从北到南,分别是冻土、草原、荒漠、草原、耕地,那片荒漠将南北分割开来,形成了诸夏文化为主的农耕民族和草原帝国为主的游牧帝国。

  游牧民族在这条草原带上,可以自由的行动,完全不担心补给,但对于中原来说,想要进入这条草原带,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穿过沙漠。

  当初让燕国镇北的时候,李世民就知道燕国是一定会脱离掌控的,那时想的便是肉烂在锅里,而洛苏想得一个针对燕国的后手,可不仅仅是西域以及辽东,还有秦国。

  燕王李恪为什么不敢南下,因为现在的燕国和曾经的游牧不一样,他向东和向西都被堵住了,而且秦国也堵在他向西的路上,和曾经那些在中原的争端中失败的游牧不一样,秦国把燕国后路断了,他一旦失败,可以说是难以逃出生天,除非去向秦王乞怜。

  李恪在这种情况下,给李承乾写信,心中所怀着的复杂心思,是难以言明的。

  ……

  秦国国都。

  在这座王都中,可以见到各种模样的人种,在贞观后期和李治时期,中原向秦国输送了大量的汉人武装集团。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发生过朝廷准备停掉这些人口外迁的建议。

  毕竟这是典型的损中央肥地方,增强地方实力的举动。

  但在李治即位的第十三年,那时齐王李泰也未曾去世,在一次重大的朝会时,诸王使者向朝廷发难,说朝廷中有奸臣,外迁诸夏以拓根基是大唐国策,现在朝廷中却有人反对,请李治将提出这些建议的人诛杀。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