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89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89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第955章 大唐唯一的敌人

  一个帝国想要生存下去,便是要解决内忧外患,大唐帝国的内忧就是愈发激烈的政治斗争,在内部的争端略微被盖住之后,整个朝廷便将视线都转向了外边。

  而恰巧在这个时候,吐蕃再次进犯了大唐。

  在大唐刚刚建立的时候,周围到处都是强敌,但是经过贞观一朝的整治,现在大唐周围的环境,已经是诸夏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候了。

  对于中央朝廷来说,周围自然还是有敌人的,比如一直都被宰相们视作假想敌的燕王李恪,以及那些分封出去的诸侯国,但是对于大唐来说,却实在是没有几个。

  现在真正一直被李治所忌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吐蕃,从永徽开始,吐蕃就和大唐经过了几次战争,双方都奈何不了对方,吐蕃下来就会被大唐打,大唐也上不去。

  另外一个就是西域。

  当初李世民在的时候,双方达成了一致的协议,那就是尊奉李世民为主,但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太强,而且他有天启者的身份,所以西域玄门认可了他的身份。

  但等到李世民去世后,西域玄门的态度就再次暧昧了起来,尤其是等到洛玄奘去世后,在神葬之后,圣女赵黛儿登上了玄门大祭司之位,西域和大唐间的态度就再次暧昧起来。

  那个一直都被搁置的问题,再次被李治提了起来,那就是,谁才是西域的精神领袖,谁才是西域真正的素王之下第一,是玄门之主,还是大唐天子。

  如果是李世民时期的话,那这并不算是一个问题,李世民有足够的能力以及威望去取得地位,即便是如此,李世民实际上也在搁置这个问题。

  李世民有深刻的政治智慧,他认为非要去争个高低上下是没有必要的,他并不需要在每一个地区都至高无上,只要在大唐这个帝国体系中,他总能成为斡旋的那个人,那他自然就是最至高的天子。

  玄门之主的地位再高,没有他的首肯,那西域的任何东西都过不了中原以及草原,未来还有其他的区域。

  但李治的政治智慧就远远不如李世民了,他是非常想要在这个问题上,争个高低上下的,毕竟他的父亲太过于优秀,那他如果想要在未来大唐的历史上,不成为那个被忽略的君王,就要作出一番功绩,就算是这份功绩是表面上的,是他的父亲为了更长远的利益而主动放弃的,即便是如此,他也要把这份功绩拿过来,他必须完成开疆拓土才行。

  在许多人的眼中,开疆拓土总是功绩,但现实中却不是这么计算的,如果取得一份疆域,能够在未来永远的保存它,那自然是抢过来为好,但如果取得一份疆域,会在很快的时间中就失去,在这个存有的过程中,帝国中央还必须不断地失血,以及为此而招惹不必要的敌人,陷入不必要的争端,拖累整个帝国的运转,那这块土地就是没有必要去取得的。

  李世民在开疆拓土时,总是会考量这方面的因素,所以他并不是什么土地都要,他进攻是为了不让被人进攻。

  但李治不是如此,他去进攻,就是为了炫耀武功以及让世人知道,他有足够的武功,当然,世人大多愚昧,看起来李治的武功就的确是不错,但深究其中根本,李治的作为是遗祸无穷的。

  在永徽年间结束的时候,大唐在西域有过一场战事,在战后,洛玄云就被调到了安北大都护府,大唐和西域都默契的没有提这件事,就像是没有发生过一样,但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大唐和西域间,已经出现了裂痕,巨大的裂痕。

  只不过双方都很有顾虑,而且有大量的贸易在支撑双方之间的交流,所以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的在官方层面上进行对抗,打完之后,西域该复国的复国,大唐该收兵收兵。

  谁都知道,战争可能就在下一次,但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的战争什么时候到来。

  在这种情况下,吐蕃就抓住了机会,既然大唐和西域间的关系变差,那就不用担心被两面夹击了,于是吐蕃再次下山,而此刻的吐蕃,正处于一个小巅峰期。

  高原上的人口,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虽然没有具体的计算方式,但一定是超过千万的,这已经完全是帝国的体量,当初的四大帝国,也只不过是这个体量而已。

  这么庞大的人口,加上气候变暖而造成的畜牧业繁荣,让吐蕃的战争潜力,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

  更不必说,现在的吐蕃虽然是权臣在位,但这权臣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真正的将国内凝成一根绳,再加上一位卓越的统帅,论钦陵,现在的吐蕃基本上满足了洛氏一直以来所说的,统一天下的三要素。

  要说这论钦陵,客观来说,的确是生猛的很,这些年来和唐军交手,普通的将领都不是他的对手,必须得唐军大将出马才行,而且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真正的让他吃过大亏。

  此番依旧是由论钦陵带队,吐蕃每次都会袭扰中原的凉州,其中的战略意图实在是过于明显,就是为了截断中原和西域,无论是之后从商队上获利,还是断绝双方之间的联系,都是上上等。

  大唐在青海道所设置的诸国,现在基本上就只能起到监督的作用,面对一个帝国的存在,这些国家就连缓冲的作用都起不到,甚至现在就已经有被灭的国家了。

  不过或许是因为吐蕃也并不是特别想和大唐撕破脸,所以对于其中的贵族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杀害,除了在战场上碰到的,一般俘虏的贵族,都会用来交换赎金,对于比较贫穷的吐蕃贵族来说,这或许也是一种获利的方法。

  在意识到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这些小国来抵御吐蕃之后,大唐朝廷立刻就召开了一次针对吐蕃的特别军事会议。

  ……

  李治坐在上首,颇为愤怒的说道:“吐蕃每次来犯,都会略我百姓,朕甚怒之,诸卿可有什么办法吗?”

  诸位将军和宰相皆列在堂下,面对这个问题,其实能说的不算多,洛玄凌作为宰相以及军方大佬,当仁不让的先开口道:“陛下,吐蕃的士兵,并没有我大唐精锐,所依仗的只不过是高原而已,这是我大唐所熟知的。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谈论如何解决吐蕃问题,就是一句虚言,或者说,不可能。

  如果不是为了彻底解决灭亡吐蕃的话,那便仅仅是要抵御吐蕃,使大唐免受侵扰,那就只有两个办法。

  其一,原青海道是西燕国的土地,之前就是用西燕国来作为吐蕃和我大唐间的缓冲,现在如果在那里重新建立一个大国的话,就可以作为缓冲。

  但大唐好不容易才将那里化为郡县,现在又再次建国的话,岂不是前功尽弃。

  那便只有第二个办法,那就是在青海道上建立城堡,而后驻军,在那里建立一个彻彻底底的军事长城,然后沿着凉州等地,建立一整套的机动防御措施,只要吐蕃出现,我大唐军队就出击。

  但这样的话,耗费可能会多,就要看吐蕃和我大唐,谁先耗死谁了。”

  封建制度花费低,郡县制度耗费大,这是大多数人都清楚的,青海道那种地方,无论何时都注定是要吃中央财政的,无非就是吃的多一点,或者少一点罢了,洛玄凌所说的,实在是很难抉择。

  如果是李世民在的话,那李世民会果断的选择在青海道重新建立一个国家,对于李世民来说,任何不能长久保留的东西,都没有必要耗费精神去管,只要榨干它的利用价值就足够了。

  譬如青海和大唐,在流干青海的最后一滴血前,大唐绝对不和吐蕃开战,这就是李世民的想法。这种想法也可以用在突厥和薛延陀上,当初李世民准备让突厥复国抵御崛起的薛延陀,目标是一样的,在流尽突厥的最后一滴血前,大唐绝不和薛延陀开战。

  洛玄凌的话再次让朝廷上陷入了两难之地,无论是封建,还是郡县,都不是什么好主意,尤其是封建,现在朝廷刚刚在蓬莱上投入了资源,而且周围还有一大群诸侯国没有处理,现在还要在凉州这么关键的地方,再封一个诸侯大国,李治做梦都得吓醒。

  他可不是他父皇那个战无不胜的战神,现在他燕王兄待在漠北就让他感觉到相当的恐惧了,如果再有一个人留在青海,那他宁愿面对吐蕃。

  只能说幸好现在他已经迁都神都洛阳,就算是吐蕃的兵锋真的突破防线,距离他也有千里之遥。

  武曌对军事上没有什么天赋,但她还是将目光投向了洛玄云,问道:“陈国公,朕记得之前你和论钦陵交过手,你觉得我大唐应该如何应对?”

  洛玄云站起身抱拳道:“回禀天后陛下,论钦陵有古之名将的风范,但他也有缺点,那就是他出身小族,虽然天赋很高,但因为前人的智慧不足,所以他许多东西,都需要自己的摸索,所以在许多的细节上非常的粗糙,臣以为,只要派出沙场宿将,战胜论钦陵并不是极其的困难。”

  这便是洛氏对于论钦陵的判断,对于论钦陵的天赋,洛氏是相当认可的,甚至认为他的天赋完全不逊色于那些真正的古之名将,但一个人的成就,绝不仅仅看个人的奋斗,还要看历史的底蕴,就像是洛氏的底蕴,很多对于其他家族来说是终其一生都解不开的难题,但是对于洛氏来说,是小时候就会学习到的东西。

  这就是底蕴的差距。

  而吐蕃有什么底蕴呢?

  一个落后的奴隶制政权,如果不是遇到了大唐这个最先进的文明,就连奴隶制都进入不了,还处于部落制度中的国家,能有什么东西传承给论钦陵呢?

  没有兵书,没有战术思想,没有战略思想,没有各种耳熟能详的计谋,甚至就连名将的传说故事都没有。

  论钦陵的一切都要靠着自己摸爬滚打去学习,如果这种情况下,大唐还会输的话,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在洛氏了解了这一切后,虽然对论钦陵还是很重视,却已经不认为他会是大唐的对手了,尤其是现在朝堂上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内斗,在对外的战争上,有洛氏两位军方出身的宰相压阵,大唐内部是绝对不会出昏招的。

  当问题来到这里之后,李治便问道:“陈国公所言,朕以为极是,陈国公以为应当以谁为大将,才能击败吐蕃呢?

  虽然现在还不能彻底的解决吐蕃,但朕也决不能让他们侵略大唐的疆土,必须要毫不留情的将他们任何胆敢进入大唐的吐蕃人,都留在这片土地上。”

  洛玄云回想起之前他侄子给他写的信,当即沉声说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安阳郡公可以承担此重任。”

  安阳郡公就是薛仁贵,在平定了蓬莱的骚乱之后,他进封为郡公,算是真正的踏上了显赫最关键的一步,当然,爵位升的慢,主要还是因为他还没有简在帝心,而且对于蓬莱,大唐还不是特别的重视,如果他平定的是漠北之事,这郡公恐怕就要变成国公了。

  不过此番吐蕃来犯,如果他能率兵取得胜利,那一个国公爵位是绝对跑不了的。

  听到洛玄云举荐薛仁贵,李治略一思索,就觉得这个提议好,薛仁贵是现在除了洛氏之外,他比较信任的一个大将,如果真的由薛仁贵出马的话,经历过许多次战争的薛仁贵,或许就是战胜论钦陵的关键人选。

  一想到此,李治又转头望向武曌,“天后认为薛仁贵怎么样?”

  武曌对于对外军事一窍不通,于是将目光投向洛君薇,只见洛君薇微微点头,于是她便沉声道:“妾身不懂这些,天子认为薛仁贵合适,那便让薛仁贵前往,无论如何,等到得胜之后再说,我大唐可不是吐蕃那区区贼子,想要侵犯就能够侵犯的。

  大唐,不可辱!”

  李治病恹恹的,现在也来了几分精神,略微提高一些声音道:“去将安阳郡公薛仁贵唤进殿中,就在这里,朕要点将。”

  宦官闻言匆匆离开,不多时便带着薛仁贵而来,薛仁贵没想到天子会突然召见自己,一走进殿中,却见到不仅仅天子在,还有天后以及一众重臣,皆在此处,顿时惊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还是径直向着李治拜倒:“微臣安阳郡公仁贵,叩见天子,天后。”

  薛仁贵当初以一袭白袍亮相于李世民之前,长的自然是俊朗非凡,颇有几分意味,此番一身官袍披在身上,有股凛凛的威风显现。

  李治一见就心生好感,于是笑着问道:“爱卿可知道朕为何召你进宫啊?”

  薛仁贵略一思忖,自己一介武将,还能有何事,于是抱拳道:“可是何处有宵小作祟,惊扰圣驾,要让微臣前来平乱吗?”

  李治闻言朗声大笑道:“爱卿猜对了一半,的确是需要爱卿率领军队,但不是什么宵小,是吐蕃的论钦陵,率领十万大军出高原,又要侵略我大唐边境了。

  朕问计群臣,陈国公举荐了你,说你是能够担当大任的人,天后也不曾有什么反对,现在你认为你自己能够撑得住这个重任吗?”

  薛仁贵一听,竟然是陈国公洛玄云举荐自己,而且天后也同意,当即就激动的气血上涌,抱拳激昂道:“回陛下,微臣有信心,无论来的是什么敌人,都能够一扫而空,区区吐蕃贼人,微臣泣血也必灭之。”

  李治闻言再次大笑道:“好,爱卿既然有这个志气,那朕就任命你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制五路总管,前往和那吐蕃论钦陵一较高低,守御我大唐边境。

  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朕都一一满足你,只要能够得胜就行。”

  薛仁贵刚想说没什么需要的,洛玄云已经提前开口道:“陛下,这五路总管的选择,不能随便,最好不要选那些功勋卓著的沙场宿将,也不要选择那些性格比较骄傲,也不要选择那些出身太过于高的,尤其是皇族和高门。”

  一听这话,薛仁贵的眼神顿时就变了,望着洛玄云有些感激,他本身则肃然起来,抱拳道:“回陛下,刚才陈国公所言,正是微臣所需要的。”

  薛仁贵出身贫寒,而且功勋不够,可以说是除了能力,一无所有,很多出身高门的人是看不起他的,当初就连李世民都差点因为这个出事,当初平定薛举的时候,差点兵败,战场上一但发生因为看不起而不尊奉军令的事情,那结果可真的是不堪设想。

  所以洛玄云特意提醒他一句,就是担心出现什么意外。

  李治是个多聪明的人,立刻就听懂了,“朕答应了,这五路总管,由雍国公、陈国公和安阳郡公共同挑选,朕不干涉。”

  三人立刻齐声道:“圣明无过陛下!”

  第956章 天下暗流

  薛仁贵带着八千洛阳禁军奔赴关中,而后从关中的诸折冲府一路调兵遣将,颇有一种昔日汉廷禁军一路出征,征调六郡良家子的风范。

  在薛仁贵出征时,洛氏也有不少子弟跟随前往,尤其是没有爵位继承的次子,不少随着薛仁贵出征。

  宰相们一直在关注着青海战事,后勤大总管已经到位长安,为薛仁贵镇守后方以及提供粮草。

  洛阳城依旧在不断修建宫殿,从天圣年间迁都到神都之后,李治和武曌就一直都在修建各种宫殿和庙宇。

  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在任命薛仁贵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之后,他就再一次的因为头风而陷入不能视事的地步,甚至夸张到了,连续三次都没有上朝的地步。

  面对这种情况,李治不得不彻底将政务委任给武曌,让她咸决内外诸事,而后他又将洛君卓召入内殿中,在现在这种时候,只有少数几个人是可以进入他内殿的,洛君卓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李治而言,洛君卓终究是和其他洛氏子不同的。

  望着满殿的浮华,洛君卓心中满是感慨,当今天子和先帝还真的是不一样,先帝的时候,这里说不上素雅,但至少还是不奢华的,但当今天子和天后,都崇尚浮华。

  再看躺在病榻上的天子,面色枯黄,任谁看来都已经是油尽灯枯,命不久矣的样子,但稍微了解一下情况,就知道天子这幅油尽灯枯的样子,已经好多好多年了,谁都不知道天子还能活多久。

  洛君卓收起心中的思绪,来到病榻前,招手让宫女下去,几位宫女便福一礼之后退下去,洛君卓温声道:“陛下,臣来了。”

  李治缓缓睁开眼,眼前是一片光陆迷离的眩晕,让他有些难受,就是这种严重的症状,让他这些年不得不把权力让给武曌,如果他身体健康,还真的没有武曌二圣临朝的份。

  “紫阳,你来了。”

  现在的李治,心态已经比起前些年逼迫长孙无忌的时候,好了很多,毕竟现在所有能够和他作对的人,都已经被他彻底的搞倒了。

  这世上没有什么人是不会变得,尤其是君王,更不要说李治这种病魔缠身的人,就算一个人有再大的雄心壮志,在数以十年且根本就见不到未来的病痛下,也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什么别样的奢求了,也该让自己那颗不断躁动的心沉稳下来。

  在进宫前,洛君卓就大致能够猜到李治想要和自己说什么,能在这个时候成为这个人,说句实话,洛君卓还是有几分欣慰的。

  “紫阳,你和朕认识很久了吧,有些记不清了。”

  洛君卓沉吟道:“陛下是贞观二年出生,臣是贞观三年出生,到现在的确是很久了,毕竟就连孩子都可以成婚了。”

  说起孩子,李治低声笑着说,“天后好像一直都想把太平嫁进洛氏,年龄和太平合适的孩子,就那几个,其中就有你的孩子,你是怎么想的?”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