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944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944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李靖突然问道:“中书令,如果陛下依旧如果先前那样支持太子呢?”

  魏征已经登上了马车,回身微微笑道:“那当然是件好事,但老夫年岁已高,恐怕活不到太子登基的时候,而左仆射的年纪也不小了。”

  说完便放下车帘,马车轰隆隆的离开。

  李靖坐上马车,只觉有些失魂落魄,他觉得魏征刚才的话有深意,“我的年纪不小了。”

  李靖只觉一阵森寒,难道陛下真的会在自己去世前,将我带走,让我去陪葬昭陵吗?

  ————

  古籍有载,一鲸落而万物生,一树枯而万花盛,草木犹此,武成王薨,州刺史迁十二,十二卫换五将,迁相一也。——《唐书注》

  第918章 于公如圣,于私徇情

  柔和曦光照进灵天阁中,洛苏手中翻看着一部书册,在他的对面,端坐着一个身着亲王服的胖胖的男子,笑容可掬,看着有些像是弥勒佛一样,正是风头正盛的魏王泰。

  “很多人来到我这里都会紧张,魏王却不紧张。”

  魏王一怔,而后伸手摸摸后脑勺,憨态可掬的笑道:“国师又不会害我,为什么要紧张?”

  “真是个妙人。

  书编的很好,很有才华,怪不得陛下喜欢你。”

  洛苏扬了扬手中的书册称赞道,李泰坦然笑着说:“能得到国师的称赞,是小王的荣幸。”

  洛苏笑出声来,“你心里有夺嫡的想法,却这么坦然的坐在我的面前,你是怎么想的呢?”

  对于洛苏这直截了当的话,李泰有些没顶住,这也太直接了,而且至少在表面上,只不过是李世民宠爱他,而不是他真的有什么想法。

  李泰苦笑道:“国师不要这么说,就像我是个什么阴谋家一样,况且国师您是九天之上的鸿鹄,又怎么会在意这些事呢?

  武成王虽然支持太子,但小王觉得国师对太子应该没什么感觉,毕竟我这位兄长,有些时候的确是荒唐。”

  李泰面上带着苦涩,但话中对李承乾并没有什么尊敬,在洛苏面前,他似乎觉得自己并不需要伪装什么。

  毕竟眼前这个人,大概是大唐中地位最为超然的一个人。

  洛苏不置可否,“这是魏王第二次来灵天阁了,能猜到我为什么又要见你一次吗?”

  李泰脸上这下是真的疑惑起来,这个他是真的不知道,也猜不到,没几个人能猜到国师的想法。

  “我想看看你才华到底如何,能承担什么重任,再看看这天下有没有你所能作为之事。”

  洛苏说出了一番让李泰绝对想不到的话,他虽然不明白洛苏到底想做什么,但他会问,“不知国师认为小王如何,可能承担重责?”

  洛苏颇认可的点点头,“很不错,天子的儿子里面,只有燕王恪能和你相提并论。”

  李泰的眼中陡然亮起光,这可是来自国师的评价,至于燕王恪,只不过是庶子而已,继承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

  二人间的气氛愈发良好,洛苏问李泰一些问题,李泰一一作答,条理清晰,意气雄浑,洛苏不住点头,对李泰很是满意。

  这让李泰更是兴奋,国师的态度如果传到父皇耳朵里,那本就受宠的自己,将会更加得宠。

  洛苏不是在装样子,他是真的觉得李泰很有才华,就算是不做皇帝,做个大儒也不成问题。

  正如李泰先前所说,洛苏并不在乎李承乾还是谁,在李世民的儿子里面,他很公正,绝不偏袒谁,就算是洛玄夜临终前的托付,也不能让他有所偏私。

  李承乾不行就是不行,洛玄夜他们是讲私情的,但洛苏的私人感情已经留在了一千五百年前,除了对洛氏以及嫁给洛氏的人,诸如李秀宁、长乐这些人,有舐犊之情外,其余人他并不在乎,只要能完成任务就好了。

  等到李泰颇有些意犹未尽的离开灵天阁后,洛苏望着他的背影,突然颇为遗憾的摇摇头,他觉得李泰有些太强势了。

  不是说强势的性格不好,这世上大多数成就大事的人,性格中都有强势的一面,强势是领导力不可获取的一面。

  但人要依据形势而动,在李泰上面,有太子,有天子,他强势给谁看?

  尤其是李世民也是强势的人。

  两个都强势的人,只有一个能够存活下来,因为这种人天然就会对立起来,讨厌和自己一样的人,这是人性。

  ……

  从洛玄夜去世后,又经过了一年的时间,李世民依旧有些不太习惯,最让他难受的是,最近又有一些流言开始流传,是关于太子的。

  这让他很是烦躁。

  他有一次忍不住和洛玄凌发牢骚道:“青玉,你说贞观以来,大唐如何,朕又如何?”

  洛玄凌很公正的说道:“大唐鼎盛,是盛世的景象,陛下是古往今来最顶级的圣王之一,并不比十殿圣王差分毫。”

  李世民听到这话却没有半点开心,反而叹息道:“朕完成了一个君王所渴求的功业,但为什么却没有开心,反而在这里做这些妇人之语,长吁短叹。

  青玉,你说为什么?”洛玄凌欲言又止,李世民直接随意坐在殿中,“你和朕有什么不能说的,别人害怕朕责罚,难道你还担心吗?”

  洛玄凌低声道:“臣不是担心陛下生气,而是在想如果说出来,是不是太伤陛下的心了。”

  这下李世民愣住了,他微微闭眼没有说话,良久才说道:“青玉,你说吧,从青阳去世后,就没有几个人能和朕说这些贴心话了,国事上,他们都是贤臣,但涉及到这些事,朕想听听你的看法,朕相信你是公正的。”

  洛玄凌闻言缓缓说道:“陛下,圣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家宅不安宁,那就不能全身心的去投入治国中,其实对于一个君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您是卓绝的君王,面对国事的时候,几乎总能听从正确的意见,就算是最艰难的事情,也总是能信心百倍的解决,所以大唐才会有现在的鼎盛。

  但一旦面对私事,您就不能自己,因为您是一个多情的帝王,臣不是说多情不好,毕竟您很清楚,五哥愿意为您效死,我们这些人围绕在您的身边,不仅仅是为了所谓的富贵,也是因为您的个人魅力,因为您的真诚。

  现在折损您心力的,全都是太子的那些事,他是您的儿子,所以私事,偏偏储位还是国事,您做不到公私分明,所以才会来回犹疑,所以才会备受煎熬。

  这是臣的一点看法,讲于陛下听。”

  于公如圣,于私徇情,这本来不影响一个帝王的功绩,现在大唐蒸蒸日上的国势就是明证,就算是李世民天天这么纠结,但大唐依旧被他治理的没有问题。

  但公私不明让李世民自己接受不了,只能煎熬。

  李世民听洛玄凌说罢,直接沉默了良久,“青玉,你说朕该怎么办?”

  怎么办?

  劝说李世民的人不是一个,但这玩意怎么劝,喜欢一个人就是喜欢,喜欢一样东西就是喜欢,谁会因为别人的劝说,就真的改变喜好呢?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句话岂止是说说而已,不要说李世民,就算是洛氏子,又有谁真的改变过性格?

  洛玄凌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去劝说别人做到,那可实在是太搞笑了。

  李世民要是真能改掉这个,他就不是李世民,他要是能不感情用事,那当初那个被太原诸豪杰所敬佩的太原公子就彻底消失了。

  见洛玄凌不说话,李世民就知道洛玄凌的意思了。

  他轻声道:“如果朕把这件事从私情变成彻底的公事呢?比如将朝廷的重臣都塞到太子东宫中。”

  洛玄凌一听就知道李世民这是真的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但可能是李世民有些被自己气的神志不清了,竟然会说出这种胡话来。

  他立刻劝说道:“陛下万万不可,还请三思。”

  洛玄凌和太子没什么关联,他比洛玄夜还纯粹,就是李世民的重臣以及亲家,让太子拥有强大的实力,对李世民不是好事,所以洛玄凌毫不犹豫的劝说李世民。

  从本心来看,洛玄凌其实并不在乎太子会不会真的被废,刚才也是李世民问,他才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且李世民的年纪还不算是太大,太子拥有这么强大的实力,父子间产生冲突的可能更是大,万一太子尾大不掉,万一走到不好收拾的时候,那岂不是更加糟糕。

  无论出于何等原因,都不能让太子府的实力继续膨胀了。

  李世民一说出口就知道自己所言的确是不妥,李承乾可是李氏的子孙,现在李靖在东宫,就已经让李世民颇为如鲠在喉了。

  从洛玄夜去世后,李世民就将玄武门的守将换成了洛玄凌和尉迟敬德,可见李世民心中的担忧。

  ————

  政治清明、海清河晏、百姓富足、万国来朝,天可汗的命令从东海之滨到西域天山,天子的光辉前所未有的照耀着一万里的子民,史书上盛赞这个盛世,几乎所有的百姓都称颂贞观天子的圣明无过。

  但本该自豪和骄傲的李世民,却只深陷于亲情中不可自拔,左右为难,这似乎是任何一个人情味足的君王都会遭遇的问题,他何尝不知道该要如何做呢,但面对着泪眼婆娑称呼他“父亲”的儿子,他又怎么能冷酷的去决然而为呢?

  笔者突然想起在这片土地上所流传的那句古话,“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当李世民因为真性情而得到大批文臣武将矢志不渝的效忠,他终将因为真性情而失去同样多的东西,冷酷的君王不会成为李世民,冷酷的君王不会如李世民这般辗转反侧。——《唐帝国兴衰史》

  第919章 开分封的前奏

  唐帝国内部有太子和魏王事,外部情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易》中说“唯易不易”,素王说,“唯变不变”。

  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大唐对外的情况同样如此,一鲸落而万物生,冬突厥的倒下,带来了薛延陀和铁勒的崛起。

  西突厥的衰落使西域战事告一段落,大唐的建立,以及包容开放的国策,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对商品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增加。

  汉朝的时候,西域诸国就依靠着联通汉朝和中亚以及极西国度的商贸来发财,沿途的国家都赚的盆满钵满。

  数百年的乱世让商业几乎停滞,导致许多沿途的国家都因为财政枯竭而败落,庞大的中央帝国,就是世界经济毋庸置疑的心脏。

  现在大唐的强劲复苏,带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再次开始蓬勃起来。

  国家的兴盛和衰落,就在这其中浮沉。

  大唐消灭了冬突厥这个威胁,新的威胁出现在大唐北方,那就是薛延陀,薛延陀和燕王恪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大唐给予了燕王恪一些帮助,但并没有派出士卒,因为在燕王恪被分封在漠北的时候,就已经带走了大量的政治和军事资源,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燕王恪的作为,看看这位宗王,到底成色如何,能不能承担的起为国藩篱的重任。

  燕王恪在初期的确是遭遇了些许不利,毕竟他初来乍到,对草原还不太了解,但这并不是他没有处理掉薛延陀的原因。

  在贞观十一年的时候,薛延陀还没有强势到,彻底一统漠北的程度。

  尤其是洛玄星愿意给他提供帮助的情况下,李恪有把握平定薛延陀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

  之所以会延续一年,是因为李恪发现,这是一个他掌控漠北诸部族的大好机会。

  在他来草原之前,洛苏和他说过不少,其中大多是大势的提点,这让李恪总是会在关键时刻想起一些事来。

  战争,不仅仅会带来损失,同样也会让人在战争中崛起,攫取权力和财富,当初汉朝的时候,那些镇守边疆的大将,擅自挑衅边境的胡人,最终利用战争牟利,上赚朝廷拨下来的军费,下抢胡人部落,剥削兵卒,这种事屡见不鲜。

  李恪初来漠北,威望不足,各部族的首领,以及漠北诸可汗,都对他表面恭敬,但实际上不在意,乃至于轻视,他们臣服于李世民,是因为李世民煊赫的武功,李恪可镇不住他们,生活在草原上,只认拳头大小。

  李恪了解到这种现状后,就有了利用战争削弱反对自己的那些部族的想法,然后将自己身边的十二部,在草原上扶持起来,建立一个围绕自己的漠北集团,而且战争不结束,他还可以再从朝廷收刮一些军费,以及要一些特权,进一步释放天子对自己的约束。

  在中原有一个词叫做“养寇自重”。

  而李恪现在做的就和这件事差不多,利用战争来合法的壮大自己的实力,将天可汗的威望转移到自己身上,将安西大都护府掏空,转而用燕王府来取代。

  只能说真不愧是洛苏看重的宗王,才来到草原上一年时间,就已经摸到了草原上的政治规则,还能灵活运用。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