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798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798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臣以为,应当肃正这样的不正之风,排查梁国中的所有僧人和道士,允许百姓告官,只要有百姓告官,我们就按照大梁的律法去清查。

  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经给这些僧人和道士都有一份专门的律法。

  我们向整个江左公布这些人的罪恶,然后取缔他们的资产,而后将那些愿意听从朝廷命令的僧人和道士,都下发来自陛下的证明。比如寒山寺这种寺庙。

  此举的主要目的就是将那些自己兴建的寺庙,以及地方所兴建的寺庙,全部打击至灭绝,以后只有朝廷所建立的寺庙才是正统。

  这些朝廷所立的寺庙,自然要给朝廷交税,他们的土地状况都要接受朝廷的监管,这样不仅仅能夺取很多财富,还能以后源源不断的取得财富。”

  洛显之心知想要消灭道佛是不可能的,只要道观和寺庙存在,百姓就一定会给这些东西花钱,他现在所想要的,就是把寺庙这种敛财机构暗地里化为朝廷所有。

  以后寺庙敛财的钱,上贡国家。

  萧衍沉吟了一下后问道:“灵秀,在我大梁民间,朕知道有不少卓有声名的道观和寺庙,这些不在我朝廷掌控中的寺庙该要如何做呢?”

  洛显之毫不犹豫的说道:“愿意服从朝廷的,就将他们招安,不愿意服从的,便驱赶走,将那些愿意臣服的放过去,只要道观和寺庙在那里,谁会在乎僧人和道士换掉了。”

  萧衍沉默着点了点头,又踱步思索着,虽然没有挑明,但二人都心知肚明,这次表面上是针对道教和佛教,但真正会遭重的就是佛教,道门只能说是顺手收拾。

  这当然不是道教的教义就有多好,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恰恰是道教很失败的一个点。

  道教的源头是道家这个可以用来治国的哲学,这就导致道教的很多思想都有现实的部分,道家在向道教转化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很多佛教的东西。

  结果造成了一个事实,儒释道三派。

  道家是世俗不如儒家,宗教不如释家,在朝堂上被儒家打的满头包,在民间传播宗教上又被释家打的抬不头来。

  可以说作为一个学派不合格,作为一个宗教也不合格,两不沾,这就是道教的尴尬场面。

  好在对长生的追求一直刻在诸夏之民的骨子里面,而且道教的确是有哲学性的一面,尤其是老庄学派的逍遥,很是吸引那些向往自由的人,所以道教永远不会消亡。

  不显山不露水,就不会如同释家这样被洛显之这样的政治家盯上,这倒也是好事。

  比如给佛像塑造金身的释家这次就被洛显之盯上了,而用泥土身塑造神像的道教就没事,这不得不说是道教的智慧。

  萧衍在殿中不断踱步,终于深深叹口气道:“灵秀,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朕会下诏将此事全权交予你负责,记住,不要让朕背负践踏神佛的罪名啊。”

  这就是让洛显之不要杀人,或者杀人也不要让别人知道,不要将这件事情闹大,一定要妥善处理。

  洛显之当初知道,他就算是要打压佛教,也不会特别粗暴的进行,尤其是那些佛经,他是一本都不会动的。

  他也不虚伪寒暄了,直截了当的躬身道:“陛下还请放心,这不会是佛法的落寞,反而是佛法的兴盛,那些真正的高僧,会赞颂您的名字,甚至给您菩萨佛陀转世的美名。

  佛门虽然是从番邦传来的,但两三百年,已经彻底融入我诸夏中,这是我诸夏瑰美的文化,臣会完整的保存每一部佛经,每一个佛教的器具,甚至包括那些寺庙,也都会完整的存留。”

  听到洛显之将诸夏二字说出,萧衍就知道洛显之会认真了。

  这番话的确是洛显之发自真心的,在洛显之心里,这些佛门的经文和法器以及其余物件,太珍贵了,甚至远远比人要珍贵,洛氏一向都非常珍惜这种能代表文化和历史的东西。

  洛氏这么多年来,层出不穷的宝物,不就是因为自古传下来的喜欢收藏的嗜好。

  王羲之曾经在会稽郡时的兰亭集序,还有在建业城外的曲水流觞序,都被他找机会弄走了,不仅仅如此,还有许多文化方面的字画等,都已经进入了洛氏的宝库。

  洛显之已经想好了,此番整治佛门,要将那些孤本的佛经等等,全部都拿走,等以后主支回来,就将这些东西给主支一份,江东洛氏,也不算是辜负这个姓氏。

  若是萧衍知道洛显之的这些想法,定然会笑自己实在是太过于小心,洛显之比他有分寸的多。

  要知道洛显之可是执行打击门阀的重任后,还能够让门阀一边骂一边合作的人。

  门阀不是贱,他们是感觉,反抗不至于,不反抗又很难受,洛显之能卡在这个其间,可想而知他有多么的举重若轻。

  虽然这么做,必然导致改革不够彻底,留下了大量的残余,但彻底的改革在江左本就是不可能的,除非将所有的门阀都连根拔起,否则做不到,但那么做,和毁灭梁国又有什么区别?

  洛显之现在所做的,已经是当下对梁国来说,最好的选择。

  ……

  对于皇帝能够下定决心,洛显之自然还是欣喜的,这证明萧衍的确是老了,但还没有彻底失去理智,还没有彻底沉迷在虚幻的宗教中。

  只要如此,那就说明还有得救。

  他回到尚书省,来来往往的官员对于洛显之的突然出现,已经见怪不怪,对于这位长官,现在所有官吏都等着他升官。

  毕竟洛显之三天两头的进宫,皇帝陛下一有什么事情就找他商议,至于其他的三公,却得不到这样的殊荣,很多人只有大朝会的时候才有机会见到皇帝。

  洛显之的权力是远远超过那些三公的,不仅仅是尚书省,主要就是他实际上执行着宰相的职能。

  尚书省和中书省这两个部门,中书省是在宫中办公的,尚书省则是在宫外,所以洛显之要两头跑。

  现在的洛显之最大的欠缺就是没有开府,尚书令这个官职还不够,洛显之一步升到三公当然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所有人都等着皇帝给洛显之加开府仪同三司。

  有了这个文散官的官职,再加上尚书令,或者是录尚书事,洛显之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面再一步步成为真正的三公,乃至于重启丞相的官职,那就都是后话了。

  现在的尚书省和洛显之刚刚来此的时候,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左右仆射的人选都已经换掉,诸多司部的人选也已经换掉,现在的尚书省是洛显之的一言堂。

  他对尚书省的调整,不仅仅是建业的人员,最重要的还是从尚书省所延伸出去的地方官员,那些人才是他执政的根基所在。

  正如他一直所强调的一支能够贯彻意志的官吏队伍,这支经过了数年调整的官吏队伍就是他所发起士族造假案的底气。

  而现在,对佛门的打击同样要依靠这支队伍。

  洛显之执政不喜欢直接从朝廷下令,这和他的父亲洛有之完全不同,洛有之就喜欢直接以朝廷的煌煌大威压着官吏去执行政策,突出一个快速。

  而洛显之则喜欢顺势而为,比如士族造假案,他先从一个小县的士族入手,掀起舆论的惊潮,然后再顺势开始清查这件事。

  现在对付佛门同样如此,甚至可以说是更要如此。

  佛门在梁国有很深的根基。

  那些高僧连皇帝都能影响到,更不要说那些权贵,很多权贵以及家人都喜欢礼佛,就连洛显之的母亲也有时候会礼佛。

  不仅仅是权贵,普通的百姓同样如此,没有缘由的就整治佛门,那就是给自己找事,光是各种麻烦就足以让政策执行不下去。

  尤其是皇帝萧衍还明确说了,不能逼迫太过分,这就相当考验手段政策。

  不过对洛显之而言,整治佛门比整治士族要容易得多。

  毕竟士族手里面是有兵的,如果真的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那后果还真的不堪设想,而佛门则好欺负多了,就是一个待宰的肥羊。

  尤其是佛门的破绽实在是太多。

  洛显之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佛门中的藏污纳垢实在是太多了,而这些事情都会成为他刺向佛门的利剑。

  尤其是他这个身份,江左洛氏!

  当初用这个身份来整治士族的时候,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用清理门户的理由去清理士族,让几乎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

  现在再用洛氏这个身份去整治佛门中的败类,又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这种手段简直是百试不爽。

  只能说感谢老祖宗,给了后世子孙太多的便利,这种拥有解释权,然后降维打击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虽然最后还是要落在实处,虽然同样要承担很多的责任,但相比得到的好处,这些代价都是值得承受的。

  在建业城中,洛显之寻找到的告官之人,已经准备好了。

  洛显之会安排一批人来揭露佛门的一些罪恶,而后顺理成章的开始干涉,这是他屡试不爽的招数。

  洛显之将左右仆射叫来,直接安排道:“最近将手头上的公务都放一下,尤其是出巡州郡的使者,让他们都回建业来,本公有事安排。”

  嘶!

  洛显之这话一出口,左右仆射对视一眼,立刻就知道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了,将出巡州郡的使者唤来,这可是当初士族造假案的时候,才有的声势。

  二人现在也算是洛显之的人,当即问道:“令秀公,这是发生什么我等不知道的大事了?”

  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掌握着整个国家中的机密大事,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瞒得住他们两个,但现在他们两个竟然什么都不知道。

  这相当的不合理。

  洛显之扫视一眼道:“你们很快就知道了,这是陛下交待下来的事情,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甚至是关系着大梁国政的大事。”

  洛显之说得这么严重,二人立刻就不再询问,而且立刻就知道,这件事恐怕是皇帝和洛显之商议的,就如同当初的士族造假案一样,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就大爆发了。

  现在这件事恐怕依旧是如此!

  望着二人离开的身影,洛显之的眼神晦暗下来,开始盘算即将治佛的规模。

  ————

  洛显之毋庸置疑是南朝最杰出的宰相之一,唯一一位能够与他相提并论的是他的父亲洛有之,那个时代的人这样赞誉他们——“一门父子皇者客,江川千古名相家”。

  洛有之和洛显之的一生是繁华而璀璨的,与绝大多数碌碌无为的执政不同,他们有为人称道的开创性政绩。

  洛显之的一生带着奇异的色彩,三大案经由他而诞生,他对南朝中央集权的成就做出了突出贡献,打击妄图分裂的门阀士族,以及打击肆无忌惮野蛮发展的宗教势力,都是如此。——《南朝史》

  第824章 人心已乱1

  魏国长安,阴沉凝聚,渭水滔滔,却带不走一丝的凝重。

  整个关中都笼罩着低沉的气压。

  河东大败。

  河洛大败。

  关陕以东,魏国已经尽皆失去,只留下关中、凉州、蜀中。

  蜀中自立,与朝廷愈发离心,乃至于隔绝内外所通。

  凉州偏远,多有异动。

  魏国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中。

  朝廷之上。

  曹承嗣咆哮道:“果真无能到了极点,身为大将,却招致这等大败,几乎丧国亡族,不杀不足以定大魏人心。”

  曹导死在了战场上,其余人却带着枷锁跪在殿中,这些人皆蓬头垢面,身上的囚衣破破烂烂,有的人嘴大大的长着,口水止不住的往下流着口水,这些昔日的贵人,如今却落到这幅田地,实在是败的太惨,必须要有人承担罪责。

  若是有敢于担当的君王,自然能一力承担。

  但如今的魏国,皇帝是个娃娃,太后是个深宫女流,曹承嗣巴不得他们死,其余群臣又没有资格。

  这些出征的将军,唯一的结局就是死。

  他们能活到现在,是因为曹承嗣不确定燕国会不会直接进攻关中,现在慕容恪直接被金牌召回,身为阴谋家的曹承嗣立刻就知道是自己的反间计发挥作用了,他瞬间放开了手脚。

  殿中只能听到曹承嗣义愤填膺的声音,跪在地上的囚犯在来时的路上故意被塞上了嘴,导致现在基本上全都哑了,控制不住的流口水也是因为根本就合不住嘴。

  只能听到嘶哑难听的吼声,以及张牙舞爪的想要爬到上首去述说自己的冤屈,见到这一幕,太后感觉有些害怕,皇帝更是直接被吓得哇哇哭起来,太后抱起皇帝,留下一句“此事便交予金城王处置,予先带皇帝离开,以免这些罪人冲撞了皇帝”,说罢就匆匆离开。

  太后的离开仿佛是抽走了殿中人的最后一束光,他们的手依旧向前伸着,却不挪动,只是呆愣的看着太后匆匆逃之夭夭的背影,以及曹承嗣那强行克制也克制不住的愈发明显的笑容。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