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786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786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在军事上萧衍相当的有发言权,他叹息道:“即便是魏国有动乱,但益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这个机会可不容易啊。

  即便是朕亲自领兵,也没有把握能够攻入益州,当初楚氏丢掉益州实在是太过于无能,导致我大梁现在如此艰难。”

  洛显之闻言却认真道:“陛下,臣虽然对军事不是非常精通,但纵观史籍,有多少攻城的战争,是真正的攻下城池的呢?

  上兵伐谋,中兵伐交。

  最下策才是真正的攻城,现在魏国中有动乱,益州本来就是魏国的粮草之地,这里是曹髦的亲信在镇守,而且还有益州本地的士族。

  现在曹髦在长安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朝廷还没有找到杀皇帝的凶手,这让曹髦的亲信如何去想,据说死在长安的士族也有不少,那这些士族又会想呢?

  镇守益州的人会不会担心被现在主导长安的曹承嗣所报复呢?

  臣以为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将益州直接策反过来,而不是死伤无数的军士,还不能顺利的攻下。”

  萧衍闻言点点头道:“灵秀,你说的很有道理,如果真的能如此收回益州,朕一定给你记大功一件,之后朕再给你加官进爵,就没有人能够说得出什么了。”

  江东洛氏已经是公爵,在爵位上肯定是加不了,但食邑是可以加的,而且洛显之现在的官职还不算是高,如果能有收回益州的大功,那不仅仅萧衍直接任命他为尚书令的影响会全部消失,甚至就算是再往上加一点官,也是能够被接受的。

  洛显之则不在意这些东西,于他而言,这些东西都是注定会得到的,那便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

  他所想的唯有自身功业的建立和梁国的兴盛,以及他所能给后世所留下的东西。

  洛显之在萧衍有些诧异的目光中跪拜在地上。

  这样的大礼是洛显之极少才会有的,这个时代君主和臣子的关系也没有这么差距大,尤其是洛氏和萧氏之间。

  洛显之高声道:“陛下,魏国之事,臣深恨之,弑君之事,极恶。

  臣出自洛氏,自幼便受族中教导,这等大事,将会使天下道德大坏。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臣敢肯定,现在的魏国小皇帝,绝对不可能长久的坐在这个位置上,魏国中的动乱就要从现在开始了。

  臣很担心大梁也变成那副模样,这世上大多数的人都迷信军队的力量,都迷信士族的力量,但却不知道掌握这些东西的本质。

  臣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能力,只希望陛下能保持现在的初心,这世上并没有那么差,这世上的忠臣也没有那么少。

  大梁的思想风气从现在开始改变,就能够成为诸国中的清流,只有文明才能够使一个国家长盛不衰,只有道德才能够使一个政权稳定不乱。

  臣很担心陛下陷入那种一切都要使用权术的境地,这种东西,就由臣来用吧,陛下只要团结国中众人就可以了。”

  萧衍从未见过洛显之这么认真的模样,从未见过洛显之说这些腐儒之言,在他的印象中,洛显之是个手段非常凌厉,天赋超绝的执政者,是洛有之最好的继承人。

  但是现在一个他从未见过的洛显之就这般出现在他的面前,萧衍突然知道了什么叫做“我心光明”,这个词大概就是用来洛显之这样的人的。

  他的手段那么凌厉,甚至称得上是狠厉,面对政敌基本上是砍瓜切菜一样的横推过去,毫不犹豫的让无数人或者死去,或者流放。

  但他的心却这样的光明,正如他刚才所说的那样,有理想在其中。

  萧衍感慨道:“朕曾经有青云那样的臣子,现在有灵秀你这样的臣子,朕大概是最幸运的那个人了。

  希望你我君臣能一直携手,就这样。”

  就这样。

  ————

  在南北朝时期,时人普遍认为是魏国大将军曹林弑杀了魏悼帝曹髦,我们知道并非如此,但曹林身为弑君者,却并未受到惩罚,甚至他的儿子还籍此位居辅政,这是一个极坏的榜样,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新一轮的道德崩坏从此而始了。

  笔者所在意的点则是,在一部当时的典籍中有一位亲历者记录了一段文字,“时曹承嗣曰:‘洛氏已没,无为振作,青史变作,仅此而已’,吾哀叹而不能言。”

  这样的感慨,证明这件恶**件的发生,与洛氏消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敬畏已失,道德崩坏!——《诸夏裂变·洛氏消失之后》

  第816章 践踏庙号体系!

  夜色朦朦天上带着一轮犹弯钩之月,长安延绵不绝的建筑在夜色下隐没,大半个长安城漆黑一片,皇城中处处大亮,贵人区域中有星星点点的光。

  大将军府中,灯火通明,夜晚时分,却有不少人聚在这里,众人围着曹承嗣而坐,都是曹承嗣的亲信,曹承嗣摩挲着手下的扶手,缓缓道:“如今国中初定,今日将诸位召集而来,是有一番话要交待。”

  众人立刻都直起腰板,垂首听着曹承嗣言语,曹承嗣微微笑道:“皇帝年幼,需要贤臣辅佐,如今有几位大臣共同辅佐皇帝,然而人无首不能行。

  自古以来,从未听过有几位臣子辅政而不分上下尊卑的。

  现在这般,我认为是取乱之道,诸位以为呢?”

  众人闻言当即应和,“卑职以为左将军所言有理,且国家有能者居之,左将军有匡扶天下的才能和志向,应当成为执大魏之牛耳者。”

  虽然没人直接明说,但所有人都知道曹承嗣这是发出了夺权宣言,要开始准备斗倒其余的辅政大臣,成为大权独揽的那个人了。

  在魏国中,有这样的“优良”传统。

  当年曹睿让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辅佐曹芳,最后的结果是曹爽和司马懿争斗激烈,甚至发展到生死相向,曹爽大权独揽,司马懿完全失去了权力。

  有这样的优良传统在,曹承嗣又怎么会甘心和其他人一起辅政呢,况且权力这种东西,曹承嗣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必须要有一个领头之人。

  曹承嗣的堂弟,也是他从小到大的玩伴,河东王的三子曹成沉吟后抱拳问道:“兄长,现在朝廷初定,先帝的那些旧部该要如何去处理?

  凉州和益州都有大行皇帝的人,尤其是益州,镇守益州的将军就是先帝的人,弟担心他会因为先帝的事,而背叛大魏,益州士族也都是首鼠两端之辈,只想在蜀中苟安,指望他们是不可能的。”

  魏国重用宗亲在洛水之誓后是贯彻到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朝中重用宗亲,各方面的镇守大将就更不必说。

  镇守益州的将军自然依旧是宗亲,而且还是曹髦血缘上的近亲属,是曹髦未曾过继给曹睿前的叔父。

  但正是宗亲,才更可能害怕被朝中弑君之人清算,人的利益是不因血缘身份而变化的,正如燕国慕容氏夺取燕氏皇位时,还有燕氏皇族站在慕容承光一边一样。

  曹承嗣脸色微变,若是镇守益州的大将背叛,那魏国将遭遇重创,将会彻底变成中原四国中最弱的那个国家,而且仅仅凭借关中和凉州,真的能够扛得住燕国的继续进攻吗?

  曹承嗣可不是为了做亡国之君的,他的目标是成为那个一统**八荒的承天受命之人。

  益州曹律会不会背叛?

  曹承嗣扪心自问,如果不做什么补救,只要梁国愿意接纳,那曹律是一定会背叛的,这都不需要如何去思考。

  必须拖住曹律,至少短时间内不能让他投向梁国。

  这个念头几乎在瞬间出现在曹承嗣脑海中,“诸位认为该要怎么办?”

  先是一阵沉默,然后有人提议道:“如果真的想要稳住曹律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将他召回朝中,暂时将他稳在蜀地,许诺在他生前不将他召回来,让他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这样他就能感受到朝廷的诚意。

  等到国中的局势彻底稳定,之后再做什么,那就有裕度了。”

  这番话和曹承嗣的想法不谋而合,就是一个字,拖字诀!

  先把现在的魏国稳定住,至于以后的事情,一件件的解决,总有全部解决的一天,现在就是要控制着局势,不让它往更差的局面滑落。

  至于将曹律封成封疆大吏会不会让他尾大不掉,那不是曹承嗣现在考虑的问题,只要梁国不变强即可。

  “不仅仅是曹律的问题,还有其他人,或者说是整个大魏中,和先帝有关系的臣子,都有这种问题,如果不解决,大魏现在的政治危机就不能解决。

  如果人心不能安定下来,我们大魏就会在诸国的竞争中落在后面,甚至陷入亡国的危机中。”

  曹承嗣沉吟了一番,脑海中渐渐浮现出一些东西,他将之讲出,满堂震惊,争论几番,渐渐归于平静。

  翌日。

  太阳照常升起,自政变后,大朝会的频率比过去那些年多了太多,这么高频率的大朝会,自然不是商量政务,而是给所有人一个沟通的场合。

  太后抱着皇帝出现在大朝会上,四位辅政大臣站在所有人之前,这四人全部都是曹氏宗亲,以曹承嗣的威望,自然不可能全部继承曹林的政治遗产,他能一跃而起,已经是占据了身份和政变时的得利。

  群臣站在殿上,曹承嗣上前,他要开始讲昨晚所商议的,当然他不可能说曹律可能会背叛,弑君这件事没有证据,在魏国官方层面上,这是梁国奸细以及被梁国收买的宦官一起做的。

  在众人的目光中,曹承嗣高声开口道:“诸位同僚,近日在国中有一些流言在别有用心的人之间流传,本公很是心痛啊。

  这些人难道是要毁了大魏的名声和社稷吗?

  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这些话会成为敌国刺向我大魏的刀剑吗?

  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这样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本公听到了列祖列宗在唾骂,本公听到了大魏的百姓在厌弃,本公见到了无穷的血泪,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先帝崩于奸人的手中,这是我们所一起确定的,青史上记载着,就算是山无棱也不能改变,就算是黄河消失也是真相,但是先帝的些许旧部,担心先帝是死于国中大臣之手。

  本公深深的悲痛,我们本是袍泽,却落到了现在这种相互怀疑的境地,本公又深深的理解他们,因为他们对先帝的忠诚,就如同本公对陛下的忠诚一般。

  本公在长安城,于是能够知道真相,他们都远在千里之外,不能知晓长安城的局势,于是被奸人和谎言所迷惑,这是合理的。

  本公认为,为了不发生同室操戈之事,为了不让燕国和梁国能够趁此机会进攻我大魏,给予镇守益州的镇南将军曹律更大的恩典。

  让他知道,朝廷对他的忠诚是万般认可的,本公建议,擢升曹律为征南将军,食邑增加一千三百户,再加使持节,让他世代镇守益州,有了这些,想必他能够知道朝廷的诚意了。”

  哗!

  曹承嗣此言一出,立刻就在宫殿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凡是对政治敏感的人都知道,曹承嗣这是在安抚先帝旧部的人心,然后就联想到益州可一直都是梁国和魏国交锋的重点,曹承嗣这是担心曹律直接投降梁国,才许下这样的重诺。

  但这种直接分陕而治的赏赐,还是有些超过众人的心理底线,而且仅仅这些不一定能安抚住曹律的心,这种政治承诺,在魏国中早就没人相信了。

  实在是魏国从建立的时候,就卸磨杀驴,而且短短几十年实在是太乱,让人心中都不安稳,越是现在给的多,曹律可能就更担心,这是缓兵之计。

  虽然在某种情况下,的确是没错,这就是缓兵之计,等有机会,曹承嗣肯定要将曹律抓回长安生吞活剥的。

  曹承嗣见到所有人都在沉思,没有什么人反对,于是又说道:“本公还有一个想法,现在就讲于诸位听,本公认为先帝于我大魏有大功德,应当给先帝上庙号,以向后世夸耀。”

  庙号!

  在曹承嗣说出这句话后,整座宫殿都安静了下来,几乎是落针可闻,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望着曹承嗣,他们无法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庙号?

  给先帝曹髦上庙号,他配吗?

  但曹承嗣神情肃穆,完全没有半分开玩笑的心思,那些心思活泛的人立刻就猜到,这还是在向曹髦的那些旧部示好,这是要彻底的盖棺定论,但用庙号来盖棺定论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当即就有人高声问道:“左将军,庙号制度事关重大,先帝的确是有大功,但上庙号是不是有些不妥?

  在汉朝时,只有汉太祖、汉仁宗、汉太宗、汉高宗、汉中宗、汉世祖这六个庙号,除了汉仁宗之外,另外五人都是能够竞争古之圣王的君王。

  我大魏,是不是……”

  他说话还是比较委婉的,没有直接说曹髦不配,况且就连曹操都没有庙号,曹髦怎么可能得到庙号,这是众人普遍的心理。

  曹承嗣内心中一阵嘲讽,这些人脑子完全转不过来,什么传统,那有什么用,只有利用这些规则的人才能够得到更多。

  他肃然道:“诸位,汉朝的君王的确是有大功德,但我魏国的君王并不比汉朝差,诸位不可厚彼薄此,如今之世,谁能比先帝更有资格取得庙号呢?”

  这问题问的就让人很难回答,难道他们还真的能找到一个外国的君王去说,比曹髦更强吗?

  曹承嗣环视一周后说道:“看来诸位同僚都是认可本公之言的,本公就知道,先帝乃是天纵之姿,得到一个庙号,岂不是轻而易举。”

  曹承嗣实在是过于离谱,有些要脸的士人受不了了,直接出列大声问道:“左将军,下臣有一言想要问,就连武皇帝和文皇帝以及明皇帝都没有庙号,难道您认为先帝得到庙号是合适的吗?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