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141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141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天下社稷不过就是民心的向背,若是天下诸国都能像洛国一样以王道养民,难道会有不强盛的吗?

  重视国中的民众,爱惜他们像爱惜自己的手足,君主如果做不到,就要换一个可以实行王道的君主,对国家来说,民众是重要的,而君主是不重要的。

  这就是民贵君轻的道理。

  您是洛国太子,想必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

  当然清楚,这一套就是洛国一直以来所做的,效果的确非常好,洛国在不使用严刑峻法的前提下,动员能力依旧极强。

  孟轲的思想从长远的角度刺破了各国的统治阶级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正如昔年孔子的遭遇一般,现在列国都想要短期之内就兴盛,所以孟子同样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但他的思想之中闪烁着光辉,儒家根据洛国幻想出了一个理想国,孟子则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在现实之中实现这个理想国。

  民贵君轻!

  这就是他找到的一条路,这条路自然不是要在洛国之中实行,他是要到其他的国家之中去游说列国君主。

  洛弘摇摇头笑道:“昔年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能用,这难道是因为孔子的学问不足吗?

  是因为列国的君主只想要称霸,所以不用儒家的学问。

  现在您想要游说列国君主,难道是认为他们会接受您的学问吗?

  王道何其艰难,洛国实行数百年才有成效,恐怕他们是等不及了。”

  孟轲飒然笑道:“太子,若是列国君主只想要称雄一时,那尽可以用严刑峻法,残民虐民之术。

  就如同现在的列国一样,贵族穿着精美的服饰,食用着山珍海味,但是民众却生活在困苦之中,终日劳作却不得食,还未成年就要踏上战场。

  两百年来,诸夏的人口不仅仅没有多,反而还更加的少了,这难道不是由于法术盛行,战争频繁而导致的吗?

  可见严刑峻法已经是天下的祸害,天下的民众定然已经非常痛恨它,如果这个时候有大国君主行王道,善待他的子民,难道天下之民的心不会到他那里去吗?

  如果魏国愿意施行王道,那么和他相邻的韩人就一定会奔向魏国之中,严刑酷法最厉的秦人恐怕会翻越高高的山岭,拖家带口的渡过汹涌的大河到魏国之中。

  难道这样,魏国还会输给秦国吗?”

  孟子的言论就是这样,总是能够说服别人,洛弘朗声笑道:“看来您是要往魏国而去了,还请成婚之后吧,父亲会为您赠书的,还有保护您的卫士,以及记录您言行的洛人。”

  ——

  孟子善言,雄而能辩,二圣之后,儒道明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第146章 往齐国去

  从洛国公室子弟的培养之中就能看出,洛国一向在意子弟的实践能力,认为坐在宫中是治理不了天下的。

  孟子的确是天才,但是即便是非常喜欢他文章的洛弘也认为他还是太过稚嫩。

  昔年的孔子也曾名满洛国,但他的思想真正成熟是在周游列国之后,是在教育了无数的学生之后。

  到了那时,孔子才彻底的返璞归真,成为了那个圣贤。

  孟子想要前往魏国之中宣扬仁义之道,自然是有原因的。

  魏国是最早变法的国家,但是变法的成果在历代的大战之中已经损失殆尽,所以魏国正需要新的道路来让魏国从疲敝之中恢复过来,而儒家在休养生息方面自然是要强于法家的。

  其次就是秦国的存在,魏人称呼秦人为虎狼,连续的失败让魏人畏惧秦人,秦国恰恰是霸道大行其是的国家,所以孟子要到魏国之中实行仁义之道。

  不过在洛国之中待了一年之后,孟子的想法稍微改变了一些,他决定先去齐国之中。

  因为孟子虽然不是刚刚来到洛国时那个籍籍无名的人物,但毕竟还不算是名满天下的大贤,直接到魏国之中的话,恐怕大魏王根本不会搭理。

  但是齐国就不一样了,虽然齐国公室为了证明自己,一直暗戳戳的想要甩开洛国单干,但双方之间的关系一直都不差。

  孟子是洛国的女婿,以这个身份前往齐国的话,齐王申是一定会见他的。

  齐王申就是之前击败燕国大军,收复齐国失地的太子申,他的威望在收复齐国之后到达了顶峰,加上燕国入侵齐国,导致大批的贵族战死,齐国公室的权力比起之前大了不少。

  随着孟子一起去的,除了他的妻子孟姬之外,还有洛国公室弟子之一,公子启文。

  公子启文是孟姬的亲哥哥,他同样很是喜欢孟子的文章,于是主动请缨要一路随着孟子游历,将孟子的言行和成长都记录下来。

  还有一批调来负责保护洛启文和孟姬的卫士。

  果然如同孟子所料,齐王申热情的招待了他们,对于孟子能够得到洛国的青睐,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洛国的嫡女有多难娶,没人比齐国公室更清楚了,毕竟他的体内就流着不知道多少洛氏的血。

  即便是齐国公室想要娶洛国嫡女,照样要看个人的品德和才能,人品不太好或者太无能的话,洛国是不嫁的。

  齐王申命侍女将酒爵奉上,向孟子问道:“孟子,洛侯和太子在信中都称赞您的才能,公子启文同样对您赞不绝口,想来您是具有大才的贤人了。

  六国伐齐致使齐国凋零不堪,寡人想要知道,如何才能使齐国恢复往昔的强盛呢?”

  孟子脸上浮现出微笑,慨然道:“很简单,只要大王仁义的对待您的子民就可以了。”

  齐王申就说道:“难道寡人对待齐国的子民还不够好吗?

  齐国之中的法度不像秦魏那样的森严,齐国之中的贵族不像楚国那样的猖狂,对待兵员的抽取也没有其他国家狠厉,这难道还不算是仁义的对待子民吗?

  齐国曾经因为此而兴盛啊,这是所有人都见到的。”

  出身管仲的齐法家和出身刑罚之术的三晋法家有天壤之别,所以齐国确实可以算得上法家治世里面比较温和的,而且取得的效果并不差,若不是六国伐齐,齐国就真的复兴霸业成为列国第一了。

  但是孟子不这样认为,擅长编寓言故事的孟子很快就说道:“大王,您认为齐国因为法度而兴盛,这或许是对的吧。

  但还请让我来给您讲一个故事。

  在宋国之中有一个农人,他第一年种麦,获得了大丰收。

  然后第二年种谷,邻人就对他说:‘种麦和种谷是不同的,你需要去学习新的种植方式。’

  但是他不听,还按照种麦的方式,最终颗粒无收。

  您的齐国就是这样,之前齐国强盛,人民富裕,所以您的法度显得并不严苛,您的税收并不严重。

  但是经过大战,齐国民众的生活已经困顿了,就连您的王宫,甚至都有未曾修缮的地方,这时再使用先前的法度,就会让国人产生严苛之感。

  正如您的手一样,伸到冷水之中,或许严寒刺骨,但还是能够忍受的。

  但若是您的手先放到热水之中,再放到冷水之中,您还能忍受吗?”

  齐王申摇头道:“先浸热水,后浸冷水,这是对犯人才使用的刑罚,寡人自然无法忍受。”

  孟子笑道:“明明是同样的一盆冷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区别呢?

  是因为您手的温度不同了。齐人同样如此,他们的境遇已经变化了,而您还在使用旧的法度,这难道是合适的吗?

  如果您现在更加仁义的对待您的子民,减免他们的赋税和劳役,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种地,留下余粮,这样就能养活一家人。

  年老的人可以活命,年幼的孩子有人供养,一家人都可以正常的生活,而不是被那些吏员逼迫的家破人亡。

  如果您能够做到这一点,难道会有人不感念您的恩德吗?

  若是您能够做到洛国那样,即便齐国暂时没有强军又如何呢?

  您将得到数百万愿意为您而战的士卒,您将有一个富裕的国家作为支撑。

  稳固国家所依靠的永远都不是险峻的山川河流和坚城雄关,而是国人的人心向背。

  这就是素王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了。”

  对于齐王申,孟子并没有一上来就宣扬王道,而是先明褒暗贬了齐法家一波,说他们现在已经不适合齐国了,应该抛弃掉。

  至于怎么做,听我的,走洛国那样的王道之路,好好的休养生息,别天天到下面收税,搞的国人家里的财产还不够交税的,到时候有钱有粮,国人感激你的恩德,自然就不需要担心其他国家了。

  听起来貌似没什么问题,但关键就在于时间。

  人心的培养是以十年计的,税收的减少是当时就能看出来的,十几年都足够法家完成一次强国的变法积累了,而王道才刚刚起个头。

  齐王申暗道:这是一位类似于孔子的贤人,怪不得洛国会看重他,但是仁义之道是不适合齐国的。

  齐王申并没有采纳孟子的政见,他心中还是怀着称霸的梦想,孟子心中虽然有些沮丧,但面上并没有显现出来。

  孟子在齐国之中讲学,同齐法家和齐墨辩论,别看齐墨是专门搞辩论的,但是孟子那可是极其少见的辩论天才,他擅长用各种比喻来证明自己的思想主张,而且他的文字非常的优美,经常性的化用诗经的赋比兴手法,来增强说服力。

  短短数月,就把专攻辩论的齐墨打的丢盔弃甲,至于专于实务的齐法家就更是不行。

  跟随孟轲而来的洛国之人那一车车的书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开始记录,然后当即就送回洛国之中。

  孟子还私下里和洛启文说道:“齐墨和洛墨之间,宛如萤火和皓月,这些人把墨家好的方面基本上丢尽了。

  齐墨对葬礼的奢侈浪费太过惊人,完全背离了墨家的节葬,空有墨家之名,而无墨家之实,还不如终日打打杀杀的楚墨,至少楚墨还同情穷困的庶民。”

  这话听的洛启文就是一乐,儒家弟子嫌弃墨家弟子葬礼太过浪费,这简直能够上滑稽集了,可惜不是宋人。

  以孟子的战斗力,如果不算洛墨的话,估计只有昔年的墨翟复生,才能和孟子一争高下,二代目巨子阳胜子大概率也不行。

  等到孟子和洛启文离开齐国之时,已经在齐国之中声名远扬的孟轲,齐王申自然亲自前来相送,“孟子有大才,寡人不能用,这是寡人的错啊。”

  等到齐国贵族离开,洛启文对身边的孟子笑着问道:“轲,明明有一身佐国的才能,却在齐国之中碰壁,作何感想?

  吾见到你在齐王面前畅所欲言,又在齐国之中辩论,并不是那些迂腐的儒生,你是通晓事务的。

  这些实务不用,而作王道之言,不觉得遗憾吗?”

  洛启文全程跟着孟子,他和孟子都不在乎能不能在列国之中身居高位,而得到富贵荣华。

  洛氏将嫡女嫁给他,就是让他不要为了金银财位而放弃坚持。

  对洛氏来说,孟子脑子里面所迸发出的智慧精华是最重要的。

  对孟子来说,践行自己心中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孟子洒然笑道:“心中怀着仁义,天下之间又有什么值得在乎的呢?

  昔年孔子有冢宰之能,却游历列国而不能得志,他的学生却有成为国相的。

  这难道是孔子的学问不如学生吗?不过是‘吾遵从素王之道’七个字罢了。

  今日在齐国之中未能达成所愿,不过是‘吾遵从洛国之道’,而不屈从君王罢了。”

  洛启文哈哈大笑,“好啊,就该如此。

  若是没有这样的气魄,怎么能够成为一代圣贤呢?”

  第147章 天命难道在秦国?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