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140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140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临终之前,洛策面对自己乏善可陈的一生感慨道:“没能生在邦周最鼎盛的时期,是吾终生所遗憾的。

  但没有生在邦周天命坠落的时候,这才是让吾感到不安的。

  吾心中有不详的预感,不知道未来你们会遇到什么样的磨难,但想必经历过风雨的洛氏子弟足以承担起任何的灾难。”

  洛策的话中有浓浓的担心,邦周在一步步的崩塌,洛氏的未来还充满了不确定性。

  洛理跪坐在榻侧,握住洛策的手安抚道:“父亲不要太过担心了,素王在九天之上庇佑着洛氏,

  血肉浇灌的土地之上才能生长出最美丽鲜艳的花朵,洛国的使命结束,才是洛氏的开端,家族之人早就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姬匿和洛策的逝去证明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昔年称王的君主在数年之间纷纷薨逝,在人治的时代,君主薨逝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楚国平稳的过渡到了下一任王,秦国国中的旧贵族则开始准备对变法反攻倒算,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燕国。

  燕国的强大,完全就是依靠燕昭王和一众贤臣所撑起来的。

  燕昭王的突然薨逝导致乐毅失去了最强的支持,新的燕王刻薄寡恩,不信任乐毅这个手握大权的上将军。

  春秋战国的经典情节——先君去世,和先君君臣相得的老臣被排挤,最终人亡政息。

  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不会得到任何教训。

  这一套流程在燕国之中再次上演,乐毅这位数遍历史长河都排得上号的顶级臣子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只能无奈离开了燕国。

  千金难求的重臣就这样被燕王自己排挤出了国家之中,赵国美滋滋的收纳了出奔的乐毅,还封他君。

  失去了乐毅的燕国,就如同被拔掉利齿的老虎一般,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之下,被齐国太子申打的大败而归,齐国一波翻盘复国。

  不过有燕国贵族说在齐**中见到了韩楚两国的军队,齐国之中来自洛国的商人同样极多,大批的粮草和武器由洛国运来。

  此事不知真假,但燕齐两国之间数年的战争,最终以两败俱伤收场,却是不争的事实。

  战争,积蓄力量,再次战争,这就是列国的日常。

  洛国的日常则是,学宫,还是学宫。

  洛国公室最关注的就是学宫,老祖宗这些年偶尔传来的反馈之中,学宫是重中之重。

  现在的洛国学宫之中,儒家越来越强盛,而强盛的根基就在于两个法宝——教育和拿来主义。

  百家相争,就像是列国之间的争斗一样,不仅仅是理论要分个高低上下,还要看人才的多寡。兵家是利器,只传授给最亲近的子弟,这就注定不会消亡,但永远不会大兴。

  法家、纵横家是当世的显学,一旦得到君主信重,就能从庶民一日卿相,但即便是师兄弟之间,斗争都极为激烈,动不动就是生死之分,指望他们能搞出一个团结的学派那就是做梦。

  道家的学问是当世的显学,但显要的是杨朱之学,真正的老子之学,反而少见。

  与杨朱之学同为天下显学的墨家,在入仕列国之后,渐渐地偏离了墨子的思想,不要说兼爱非攻,甚至就连节葬节用这些都不再坚持。

  齐墨夸夸其谈,已经脱离了墨家一直以来坚持的底层路线。

  秦墨完全成了和公输氏一样的工匠,为了秦国的大业而奔忙,要以战止战。

  楚墨则是一群游侠,轻生死,重然诺,但是精锐的墨者动不动就死一批,怎么可能传承的下来呢。

  洛理只想说一句,墨家正统在洛氏!

  还有一些衰微的学派,若是没有洛氏保存他们的典籍,并且用这些典籍来教育公族之中的子弟,洛氏毫不怀疑其中某些学派,会直接湮灭在历史长河的潮流之中。

  只有儒家是个意外,昔年孔子周游列国,虽然仕途上不得志,但是儒家却大大的兴盛起来。

  这些年依旧如此,儒家最优秀的那些子弟,基本上不受列国君主的重用。

  相比较那些动辄身居高位的法家子弟,君主们更愿意让崇尚王道的儒家子弟单纯的做个牌位,为自己塑造一层爱才爱民的形象。

  但儒家却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反而更多的人才源源不绝的涌现出来,这就是因为儒家的教育和传承做的实在是太好了。

  先是家族之中的传承,然后是通过收弟子蔓延到弟子的家族,还非常灵活的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这种以师徒关系为主,血缘关系为辅,还不头铁死磕的传承方式,想要断代实在是太难了。

  儒家的大儒们并不担心儒家传承的消失,甚至因为儒家中的人才太过繁盛,各个派系融合的百家学说不同,儒家自己内部发展出了不同的分支来争斗。

  幸好洛氏早就抄底了儒家,不论这些儒家派系怎么争斗,洛明公和孔子总是在最上面,而且还有素王,这位毫无争议的各学派公认的第一圣人镇压,翻不了天。

  和洛策精通道家不同,洛理算是儒墨皆通,即便儒家那么多的贤才,他依旧是最博学的大儒之一。

  而且洛氏之中的典籍之多是其他儒家子弟远远不能想象的,其他人还在闭门造车,洛理早就从浩如烟海的治政书中开始实践理论,在这个圣人不出的世道上,洛理认为自己已经是当世最杰出的儒生。

  直到他见到手中的这一份竹简,见到了这磅礴大气,言辞锋锐的文章,忍不住感慨道:“儒家又出一位贤人矣。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轻生死,重然诺,难道还有比这一篇文章写的更加彻底的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真是振聋发聩,百家著书,多是艰深晦涩,像是这样的文章,该是何等意气雄浑之人写就的呢?

  应当尊称其为子。”

  太子弘更是爱不释手,现在的洛国公室基本上都是道儒墨三家皆学,太子弘就属于比较喜爱儒家的那一类,“父亲,这位孟子不知道是哪国士子,应当让孔器立刻将这位大贤之人请来洛国。

  若是这位大贤之人还未婚配,便观其相貌,若是姿容尚可,应当以公室女子配之,想必公室女子见了这文章,都是愿意的。”

  洛理颔首笑道:“孔器既然将这篇文章送来,那就说明这位孟子是愿意来到洛国的,你赶紧去做,为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这位大贤,读读他的文章了。”

  第145章 孟子

  孟子被儒家的数位大儒共同送到了洛国,从中就能够看到儒家对孟轲的重视。

  许多儒家大佬都认为孟轲是儒家再次大兴的关键人物之一。

  百年来没有比孟子对王道理解更深的人了,洛氏喜欢王道,那么孟子的出现就能让洛国加大对儒家的扶持。

  洛弘终于见到了这位只见其文、不见其人的天才。

  果然很是年轻,与那些规矩守礼的儒生不同,孟轲行步走来,神采飞扬,有一种天下尽在掌中的意气风发。

  洛弘很满意,能写出义之大道的,就该是这样的人,刚刚见到孟轲的那一刻,洛弘就开始思索要将哪位公室贵女嫁于他了。

  之前的圣贤之人年纪都有些太大,现在遇到还未婚配的孟子,定然要收入囊中,然后就开始推动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太子,愿您千秋万岁,喜悦安康。”

  孟轲发自内心的向洛弘躬身行礼,他许多理论就是完全以洛国为蓝本,他要做的就是把洛国的道推行到天下。

  洛弘将孟子扶起,执手笑道:“愿素王与您同在!”

  这是洛国公室最高级别的祝福语,孟轲心中一热,颇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现在的他还只是个平平无奇的有些才华的儒生,虽然知道自己的文章被洛国公室所看重,但这般礼遇还是有些没想到。

  实际上以孟轲的性格,即便是一国之君站在他面前,如果不合他的意,他该喷还是要喷的,但是洛国不同,这里是他的梦中天国,自然是小心翼翼。

  “太子!”

  洛弘拉着孟子坐下,并未直接就交谈那些治国之道,而是笑着问道:“孟子才高,父亲很是喜欢您的文章和才华。

  听闻您还没有娶妻,家中只有令堂一人,吾有一堂妹,是公室中温婉贤淑,可为良妻的女子,想必是您的良配。

  父亲愿意将她下嫁给您,若是您愿意,离开宫中便可请示令堂,请媒人作聘提亲了。”

  轰!

  突如其来的喜事让孟轲整个人都蒙了一下,脑子里面只有嗡嗡嗡的响声,他根本就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

  什么叫天上掉馅饼?这就是!

  什么叫惊喜?

  惊喜就是洛国太子说要把自己的堂妹嫁给自己!

  洛国的公主,即便是数百年前周王室还强势无比的时候,诸国国君和太子依旧以娶洛国公主为荣。

  再看看齐国的公室现在能安稳的坐在齐国之中,不就是因为和洛国关系好,娶了那么多洛国公主,所以洛国一直撑着公室,否则昔年卿士作乱的时候,齐国早就步了晋国后尘了。

  孟轲直接拜倒说道:“母亲最是在乎言传身教之人,轲年幼之时家贫,但母亲却极其重视轲的读书之事,为此曾三次搬迁家居,最终在书院旁住下。

  洛国公室,天下闻名,是诸夏之间最有礼仪的,您公室之中的贵女公主,定然是知晓礼仪的淑女,轲不过是庶民,能得洛侯和您的垂青,这是上天赐下的恩典,难道能违背吗?

  轲回到家中便禀告母亲,母亲定然欣喜。”

  见到孟轲应下,洛弘脸上的笑容更是真诚几分,这世上虽然奇葩的亲戚很多,但想要成事,不依靠宗亲外戚的力量是不可能的。

  况且洛弘真的很喜欢孟轲,把妹子嫁给这样注定要青史留名的贤人不亏,至于嫁过去会不会受欺负,那就要问问是脖子硬,还是暗面武士的刀锋利了。

  有了这一层关系之后,孟轲明显完全放下了顾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儒家的大佬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费劲巴拉的想着之后拉拢的孟轲,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被洛国公室拐走了。

  孟子现在初出茅庐,很多方面的还不够成熟,但是身为天才就是能够作出非常之言,他不仅仅在义利之辩上有非常经典的结论,其他的方面同样有深入的思考。

  最关键的还是孟轲言辞犀利,文风雄浑,几乎每一句话都像是在作文章一般,能够将自己的道理完完整整的讲述出来。

  如果单独读洛孔二圣的书不明白二圣的思想,那么听孟子的讲述就能完全明白,这就是洛弘最看重他的地方。

  这是上天赐予儒家的传道之人!

  “素王曾经说过君主和臣子之间要互相尊重和重视,如果君主不在意臣子,甚至将臣子当成猪狗牛马一样的对待,那么臣子就应当向君主复仇。

  基于此,我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做了总结,用以反驳法家的君主至上之论,君主至高会带来祸患。

  因为这世间没有任何的王朝会永远圣王在世,所以臣子必须具有反制君主的手段和道义,以防止厉王和幽王那样的昏君乱政。”孟轲的思想很是激进,思想主张之中竟然直接就提出了限制君权。

  这是姬昭和洛氏所带来的影响,从姬昭开始,光是洛氏就摄政三次,又有荒王时期的共和,之后还有齐桓公放手让管仲理国从而称霸天下的故事。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之间造成了深远地影响,孟轲甚至想要像是君权天授那样,为臣子之权的存在必要性找到一个君主也无法夺走的道义。

  但是他目前还没有找到,臣权君授,这似乎是铁律。

  洛弘光是听着这些就已经相当的诧异,没想到孟子的思想竟然激进到这个程度,但是他很喜欢,欣然道:“您说的对,幽厉祸国,文公宣公皆是贤臣却不能制止,就是因为天子至高,对忠臣的谏言不采纳,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洛氏日后是要做很多年臣子的,当然不希望天子事事一言而决,邦周九百年已经让洛氏受够了那些无能弱智又非要事事冲在前面的天子。

  一个王朝之中,英明神武的天子并不多,甚至很多人连中人之姿都达不到,王朝的运转几乎九成的职责都要落到臣子的身上。

  从现在列国都在兴建直属国君管理的郡县就可以看出,日后郡县恐怕就是真正的天下大势了,这必将大大增强君主本身的权力。

  洛氏所担忧的可能出现的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没有封土赐下的情况,大概率会出现,这对于想要千秋万岁的洛氏来说,非常不妙。

  “素王在蛮夷与诸夏之间划下天堑,又建立分封,令诸侯在各自国中建立宗庙祭祀先祖。

  九百年来,无数诸侯国社稷破灭,但是其中有进入列国为卿大夫者,依旧保留了宗庙的祭祀。

  诸夏的天下重于王朝的社稷,诸国的社稷重于宗庙的迁移,祖先的宗庙重于在位的国君。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