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 第1002节

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 第1002节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8:07:41 来源:免费小说

  这样的分裂,如果分开的时间足够长,是真的会产生分化的,甚至渐渐变成两个族群,就像是当初前往草原的汉人被同化成游牧,百年后,谁还能知道他们的来历呢?

  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从汉人变成了匈奴人,鲜卑人,或者某一个东胡族群的胡人。

  六大王国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得不的分裂。

  但洛苏要的是裂国不裂族群,“在处理分封出来的王公之国时,加强统治阶层间的交流,是必要的政治手段。

  与此同时,应当从藩属国中选拔优质的官吏,进入中央朝廷任职,乃至于封侯拜相,同时应当派遣中原官吏,进入藩属国中担任流官。

  双向加大双方之间的交流,这是新朝所应当完成的任务,这是宗主国所应当做到的政治任务。”

  洛苏从洛阳出来,就是要看看这天下变成了什么样子,距离一道道政策的颁下,已经过去许多年,现在都已经发酵开来。

  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知道,一道政策到达下面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发布政策,地方实施,反馈,调整,重新发布政策。

  这便是治国之道。

  此番出来之后,在岭南和中南这里发生的事情,就让洛苏觉得很有趣,可以说是,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经过对世界本质的探查,洛苏断定那些商人最终一定会失败,但对于这种模式,他同样有一个猜想。

  那就是如果有一天,这些商人手中所掌握的力量,超过了土地所能够产出的财富呢?

  虽然从数千年前开始,农业就一直都是立国之本,存身之基。

  商业虽然来钱快,但任何明君圣主都知道,只有让百姓吃饱饭,国家才能安稳,国家大部分的精力都应该放在农业上。

  但洛苏自然能看到,商业在赋税中的比例越占越高,商人所掌握的力量也越来越强,虽然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提高,但事实上,曾经完全依赖土地的贵族,现在都开始用商业来让家族拥有更多的转圜余地。

  这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未来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洛苏只略微一回想,就见到了一切的根源,从一亩地的粮食产量越来越多开始,从水利的修建、农具的进步开始。

  从一亩地所需要耕作的人越来越少开始。

  从不需要种地的人越来越多开始。

  如果粮食产量能再次增加呢?

  中南半岛有种水稻,生长在宋国中!

  第965章 走过一路路,天下将何

  在洛苏离开后,他曾出现在这里的传言,渐渐在高层中传开。

  上次听闻洛苏消息,他在扬州,大部分人都能猜到,他是要去江南洛氏。

  到了江南洛氏后,再一路向南,很合理。

  岭南权贵很恐惧。

  生怕自己所做的事情被发觉。

  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能隐瞒住,谁能在国师面前隐瞒呢?

  有人如丧考妣的等待终局来临。

  但最终却无事发生。

  洛苏的马车已经往云贵高原而去,他要去吐蕃和天竺看看,在那里还有一个楚国。

  吐蕃。

  从数十年前第一次来到高原,洛苏就将这里视作中原的最大威胁,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强烈的高反让大唐军队难以攻上这里,在布置一众小国失败后,只能在青海设置了青海都护府,统筹诸方,形同立国。

  对于吐蕃。

  洛苏认为也只能依靠内部反间让其自乱,削弱吐蕃的潜力,至于真正的吞并吐蕃,以目前这种温暖的气候是很难做到的。

  其余地方,无论是漠北,还是东欧,还是海外,还是中南,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同样的优势,那就是汉人是可以大批迁徙过去的。

  但高原,大批量迁徙人口就是让人去送死。

  况且那些土地上,土著人口不多,所以能快速改变人口结构,而吐蕃,有千万的人口,想要改变当地人口结构,简直做梦。

  只能等待这种来之不易的水热条件结束,失去大量农耕的土地后,人口大幅度下降,吐蕃自然而然就失去这种称霸的能力。

  洛苏对吐蕃的关注不算多,毕竟吐蕃是区域性帝国,和大唐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没有高原天险,早就踏平它了。

  洛苏反而对天竺的关注不小,因为经过他所了解到的天竺历史,这里真的很奇怪。

  庞大的人口、肥沃的土地、传承悠久的历史。

  当一个国家拥有这三项特质的时候,会让人想起什么?

  煌煌诸夏!

  天竺之地也是这样,在恒河平原这片土地上,不乏强大的帝国,诸如孔雀王朝,亦或者贵霜帝国这种和汉帝国并列的帝国。

  但建立在这里的每一个帝国,都可以说是毫无韧性,一旦毁灭,就不再重建。

  每一个曾经征服这里的民族,都能称得上是骁勇善战,但一到这里,就会被同化,在下一次灾难来临的时候,被打为下一等人。

  现在汉人也到了那里,结局会是如何,洛苏想要看看。

  他并未多在吐蕃停留,就迅速的沿着那雪域高原的曲折之路,前往天竺。

  热。

  这种熟悉的热气扑面而来的时候,而后是潮湿的水气扑面而来时,洛苏就有些明悟了。

  在这里他见到了前来开拓的楚国贵族,这些楚国贵族已经穿上了天竺传统服饰,看样子是化身这里的高等贵族了。

  仔细想想也正常,宋王能顺利开拓是因为后面有那么多人在支持,别管身上背着多少债务,但起码现在手里有大量资源。

  楚王可没有宋王的条件,只能凭借自己,吐蕃没有彻底臣服,朝廷也不可能向天竺输送大量物资。

  唯一生存下去的方式,也就是混进当地的统治阶层了,对于种姓制度,洛苏有些了解,是一种宗教延伸出来的制度。

  洛苏之前认为这种制度并不会稳固,等级分明会出现在任何国家中,但统治者和统治群体会每隔一段时间变幻一次。

  高层想要凭借一种制度就压制底层是不可能的。

  事实也证明了洛苏的看法,盛极一时的孔雀王朝就是由低种姓建立的,在高低种姓的对抗中,高种姓并不总是获胜。

  但再深入了解过后,洛苏就彻底感受到这套制度的可怕,那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统治术。

  在天竺待的这段日子,洛苏再次深刻感受到了气候对一个国家族群的巨大影响。

  他找到了这片土地千百年来不断被侵略,族群性格的原因之一。

  那就是连绵的雨季。

  在这片土地上,从来都不缺乏想要统一的雄主,但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便很短暂的统一,但基本上在短时间内就会崩毁。

  如果说是因为意识的话,那庞大的同一宗教人群,实际上可以承担这个重任。

  洛苏在这里停留许久。

  这里是佛的发源地,在现在的中原以及西域,佛已经融为神系,而不单独作为一个宗教祭祀。

  洛苏在这里,了解了这个逐渐湮灭的教派历史,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他勾画出一幅过去的图卷。

  僧侣都有庙宇,在庙宇中诵经作法,但实际上最先的释祖是要求僧侣云游四方,不常定居的,但最终这条规则被释祖自己废弃了。

  释祖说在夏天的雨季,可以不用云游,找地方躲三个月雨季,就连释祖这种类似于孔子的人物,一个立志改变婆教的大能,都对雨季无可奈何,最终妥协。

  这雨季到底有什么恐怖之处呢?

  在雨季到来的时候,道路会被冲毁,桥梁也会断裂,到处都是漫出的大水,乃至于洪水,虫蛇蚁鼠更是层出不穷。

  如果类比到中原的话,那就是黄河和长江以及他们的支流,会在每年夏天,淹没无数的城池和土地,时间是三个月,那朝廷所修整的直道都会被冲烂,搭建在河流上的桥梁消失,生活在土地上的百姓,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会被淹没。

  一切都会被推倒重来。

  在下游的孟加拉区域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会在雨季被淹没,人需要生存在船上。

  在这种情况下,积累、勤奋,又有什么作用呢?

  帝国的统治所依赖的就是四通八达的道路,能够传达朝廷的诏令,进而控制、指挥那些官吏,同时让军队在情况有变的时候,顺利平叛。

  而雨季是不能出门的。

  这意味着一个帝国每年都会有三个月的时间,各自为政,地方发生了什么,朝廷不知道。

  三个月雨季之后,税收什么时候能够恢复,不知道。

  在收税的过程中,在雨季中损失了多少可用于收税的土地,也不知道。

  在漫长的雨季中,有多少人死去,尸体是否被洪水冲走,换句话说,在雨季结束后,帝国所造的户籍册,就要重新修订一份。

  哪个帝国能有如此浑厚的人力物力去做这种事呢?

  自然是只能由当地来估算。这一估算,就必然九出十三归了。

  在天竺,政治逻辑和中原太过不同。

  在中原,一个政权的变化通常都要追溯到十年以上,毕竟政治斗争是长期的。

  但在天竺,统治者的权力会忽大忽小,在雨季的时候,政令难以出首都,这种情况在中原,大概类似于后汉末年的刘协。

  这是听起来多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一个国家并没有崩毁迹象的君主,每年会有三个月的时间,仅仅只是帝都城主。

  在雨季结束后,大量的官吏就会来往于帝都和地方,再次建立起强大的统治。

  这是一片天然割据的土地。

  谁来也改变不了。

  那些强大王朝迅速的建立,是因为有统一的意识,快速的崩塌,则因为只有意识,没有现实,是不行的。

  孔雀王朝的石碑建立在中亚,但影响力只有在旱季的时候才能达到。

  那些所谓历史上强大的帝国,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洛苏最终给这片土地下了一个定论:这里不可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