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穿越考科举 > 第322节

穿越考科举 第322节

作者:桃花白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0 14:26:04 来源:免费小说

  虽然舞弊的现象屡禁不止, 但总体来说, 还是要更公平一些,否则根本达不到科举选拔人才的要求。

  从科举诞生的本身,就是为了给朝廷选拔贤能,不管后面发展得是否僵硬。

  但在现在,在天齐国,还是一个较为先进的方法。

  甚至在千年后, 整个地球的大部分政府部门, 也还是以此为雏形。

  确认过考生信息无误后,考场上再次安静下来。

  纪元心道, 怪不得李锦蔡丰岚他们说,上次乡试紧张得要命。

  毕竟六天的时间,你身边永远站着一个士兵 。

  甚至还有来回巡逻的侍卫,再加上固定的两位考官。

  胆子稍微小点的,估计都能哭出声。

  可此时也是不能哭的,哭的话,会被视作扰乱考场纪律。

  稍微严格些的考官就会把人清出去,再严重的,下一年科举也不许再考。

  这几乎就是断送前途了。

  巡逻的侍卫跟两位监视官都是朝廷派下来的,面容严肃,目光如炬。

  在这种眼神下,纪元深吸口气,开始答题。

  之前乡试是三天,一天一场,

  第一场考《四书》三篇,一篇五百字以上。

  《五经》四篇,每篇八百字以上。

  五经的题目为五选二,或者五选一。

  比如只选春秋,那就写四篇春秋文章即可,题目都已经印在试卷上了。

  算下来,从早上辰时开始,早上八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六点。

  一共要写近五千字。

  怪不得说工程量大,也就纪元这种习惯快写的人并不觉得辛苦。

  今年改为两天一场,时间确实宽松很多。

  仔细想来,除了对考生心态折磨之外,倒真的能好好作答了。

  纪元磨墨的时候,已经在思考第一题。

  考场上,四书的题目大家都一样。

  第一题为,后生可畏。

  此话出自《论语》第九章。

  单看这四个字,自然会想到如今的用法,夸赞年轻人有勇气,值得尊敬。

  但此章原文却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尊敬的,但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以前,四五十了还没有好的道德名声,也就不足以畏惧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对学问的态度,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用今日的话,就是有些厚古薄今。

  用现代人眼光来看,便是对孔夫子,也会说一句,要懂得取之精粹,去之糟粕。

  但如今是不能讲的,至少不能公开讲。

  要纪元讲,他才不信什么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今天的人怎么就比不上以前的了?

  他更信那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但这是科举,真写下来,他可以直接被拉出去砍头了。

  如此气势恢宏的诗句,也不是他这个小学生能写出来的。

  之前学究讲,要揣摩考官的心思,自然也要揣摩朝廷以及执政者的心意。

  纪元写下,他有生之来头一次的“断章取义”。

  “圣人于年之少者,以有成期之,以无成警之也!”1

  孔夫子这么说青年人,是因为对他们有期望!说这种话,也是为了警告他们!不要一事无成!

  纪元半点也没有心虚。

  不过也理解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版本的经典解读。

  实在是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啊。

  比如这句后生可畏,一般人都会拿来夸人,谁还管后面写的是什么。

  反正好用就行!

  能解释的通就行!

  他的理解就是,孔夫子为了鞭策大家,这才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以前的人!

  第一句话定下基调之后,接着往下写。

  “夫学时而已矣,时之所在而所以畏不畏者,因之学者宁无惧矣乎?夫子所以深致意于后生者如此。”2

  学习就是好好温习并付出行动,能不能认真学习,也看学生们自己。

  所以也没有什么敬不敬畏的,全看学不学习。

  夫子说这句话,就是为了劝说啊。

  后面的内容,就是将青年人要如何学习,如何做到真正的后生可畏,分析其中道理,剖析里面的观念。

  最后结尾讲,同一个人,讲他年少的时候被人敬畏,跟说他年老的时候默默无闻是不冲突的。

  这是学习跟不学习之间的区别。

  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敬畏,保持自己的学习态度,这才是对的。

  纪元的文章带了些浩然之气,一口气写完,纪元反而越发精神。

  他这个特点,在童试的三场开始里,已经显现出来。

  越到遇到考试,特别是大考,竟然越写越精神,有种下笔如神助的感觉。

  如今多读了几年书,年岁也到十四,这个特点不仅没有丢掉,反而越来越明显。

  纪元吃了口梨,准备下一个题目。

  按照学究所说,既然出了一篇《论语》。

  第二篇就该从《中庸》选。

  第三篇则是《孟子》。

  一般的出题顺序都是这样。

  纪元擦干净手,往后翻了一页。

  还真是。

  第二篇出自《中庸》,甚至是中庸的开篇。

  题目为“莫见隐乎”。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此开篇讲述了天地的关系。

  中庸说,天赋赐予的是性情,率性的便是道,坚持自己的道,那就成了教。

  依次递进其中的关系。

  作为君子,不能离开自己的道,如果抛弃自己的本性,那就不能再成为道。

  不管是有没有人看到,有没有听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一篇当中,也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是君子慎独。

  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中庸的哲学意义跟佛学许多地方,还有共通之处。

  比如研究并学习过佛学的苏轼,他写过一篇《中庸论》,其中还用佛学,等来支撑他的文章。

  其中也详细讲了“道”,还讲“道之难明也”。

  可见“道”之艰难,道之渺小,道之重要。

  所以此题的解法,已经在明面上。

  纪元提笔。

  “《中庸》即心之所发,而其几为至著焉!”3

  中庸,就是按照自己的内心做事,所以细微之处就会很明显!

  毕竟只有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被欺骗。

  认清自己,是件多么重要的事。

  天下之道不可能离开这件事。

  人的想法看似很小,但影响的就是自己本身。

  这个人是好是坏,全在一念之间,只有独处的时候也保持本心,保持自己的中和,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中和的人。

  这样的人多了,国家跟社会才会安定云云。

  所以,君子可不慎乎?

  所以君子能不慎独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