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清穿之种地日常 >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90节

清穿之种地日常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90节

作者:迷途未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2 12:41:24 来源:免费小说

  “等下次见到牧仁,我定要找他要喜糖吃才行。”她笑道。

  听到这话,伊德日迟疑了下,说道:“小妹,你下次见到牧仁,还是别提这事了吧。”

  安清瞥了他一眼,有些莫名其妙,“为什么啊?”

  因牧仁和伊德日是好友,她在出嫁前,也是没少和对方打交道的,关系也算不错吧,要点喜糖又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怎么就不可以了啊。

  伊德日叹了口气,欲言又止了好一会,才开口道:“小妹,你真不知道啊。”

  安清“啊”了一声,“知道什么?”

  伊德日挠了挠头,似是也不知道要如何开口,过了好半晌,才一咬牙道:“其实,你之前差点就要和牧仁议亲了。”

  安清:“!!!”

  还有这事?

  她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啊。

  伊德日也没再瞒着,三言两语就把这事全给交代了。

  原来在赐婚之前,她阿爹阿娘和牧仁的阿爹阿娘互相有了想结亲的意向,只是,还没走到征求她意见的这一步,康熙突然就下了赐婚圣旨,这事才不了了之。

  安清突然有些哭笑不得了起来,在及笄之后,她是一直知道她阿爹阿娘在为她的亲事琢磨人选的,但当时她一心在庄子,也没太在意,也是觉得反正她阿爹阿娘也不会害她,就没怎么上心,确实没想到竟还有这档子事呢。

  不过,想想又觉得也挺正常的,按照她阿爹阿娘的意思,是想着让她在草原上找一个知根知底的王公贵族家的人家嫁了,别的不说,就是想着至少他们就在跟前,也能护她周全。

  那从各方面来看,牧仁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两家也算知根知底,他本人又是草原上少有的好儿郎,家世显赫,重点是人品长相都很好,能被她阿爹阿娘瞧上也属正常。

  只是,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啊。

  “三哥,幸亏你提醒了,那下次我见到牧仁就不提了,免得尴尬。”安清说道。

  但她也没太当回事,只以为是两方家长的一厢情愿,毕竟也走到议亲那一步,甚至像牧仁现下的相看环节都没有走到,总归也不是什么大事。

  “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事,反正也过去了,牧仁估计也不会放在心上。”她说道。

  伊德日看他妹妹一副没太所谓的样子,在心里不由默默叹了口气。

  旁人可能不清楚,但他瞧着牧仁也不像是对他小妹没心思的样子,毕竟,当初这结亲的事也是伊尔根据罗家王爷先同他阿爹提的,伊德日一直怀疑是不是牧仁这小子在背后捣鬼。

  只是,后来赐婚圣旨下来了,他才没再深究这事。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总归也没什么意义了。

  “三哥,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子啊?”安清顺口问道。

  那日她阿娘和大嫂就是在说她三哥的婚事,才顺口提起牧仁相看的事,不过,对于她三哥的婚事,她阿娘也是愁的不行。

  据说自她成亲后,她阿娘也没少给她三哥相看女孩子,但每次都阴差阳错的成不了,为此,她阿娘老说她三哥姻缘运不好。

  伊德日挠了挠头,回道:“我也不知道,看的顺眼就行吧。”

  安清忍不住白了他一眼,“三哥,不是我说你,这什么叫看的顺眼啊,你总得有个大概要求吧,不然阿娘怎么帮你选。”

  提到这事,伊德日也头疼,忍不住摆了摆手,“小妹,你就饶了我吧,每次去阿娘那,她就总念叨我,我都被她念叨怕了。”

  安清看他这苦恼的样子,忍不住摇了摇头。

  但同时也不免有些幸灾乐祸,看样子满蒙联姻还是有好处的,至少不用像她三哥这般为婚事发愁了。

  *

  安清庄子上番薯的事,胤祺认真思考了一番后,还是觉得要早些告诉他皇阿玛比较好。

  但是,这事定是不能由他一个人去说,于是,他拉着安清的阿爹和二哥一起去了康熙的黄幔营帐。

  三人进去后不知说了什么,等他们出来后,没多久,康熙就让人去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那里传了旨,说是明日让他们陪同圣驾去科左后旗的庄子上瞧瞧。

  这圣旨一下,蒙古各部的众人都一头雾水,这科左后旗的庄子有什么好瞧的,毕竟,都是王公贵族谁家还没几个庄子啊。

  当然,也有那些心思活络的,猜到康熙此举定有深意,应该是与近日来传的给科左后旗的赏赐有关。

  但具体是为何,他们却也是不得而知了。

  安清听到消息时也愣了下,明天就去吗,这么快?

  不是说回程之时再去的嘛,这离回程日期还有五六日呢。

  “怎么,是这会过去不方便吗?”胤祺眉头皱了下,他其实也没想到他皇阿玛会这么着急。

  安清摆了摆手,回道:“没有,这会本就是红薯收成的时候,早几日收或晚几日收,没什么差别。”

  她就是单纯没想到康熙会改变行程,有点惊讶而已。

  胤祺听到这话便放心了,没影响就好。

  第二日一早,康熙便领着众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队伍的阵容还真不算小,除了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外,还有户部和农政司的官员,以及几位皇子。

  当然,安清也在其中,且这一行人中,有且只有她一个女眷。

  科左后旗离木兰围场本就不算太远,安清虽有好几个庄子,但巧的是,她种植红薯的庄子恰好离围场最近,所以,他们这一行人没走多久便到了地方。

  康熙很是干脆利索,也没卖关子,直接让安清的二哥罗布藏喇什领着他们来到了番薯地头,指着那一地的番薯道:“朕今日让你们过来瞧的便是这科左后旗种的番薯。”

  众人不由一愣,第一反应便是这番薯有什么好瞧的。

  但不管是以太子为首的皇子这边,还是户部和农政司的那些官员,他们对康熙还算是比较了解,他定是不会简单地让他们看红薯,必有深意。

  再加上这是安清的庄子,经过之前几次的事情后,他们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下意识就觉得她是要搞什么,所以不由便目光移到不远处的安清和胤祺身上。

  但蒙古各部的众人没见过这场面,不禁有些云里雾里的。

  康熙淡淡地瞥了众人一眼,笑道:“你们觉得,若是在蒙古各部推广牧民种植红薯怎么样?”

  众人更懵了,在蒙古各部怎么推广牧民种红薯啊。

  毕竟,现下番薯普遍的种植方式是用番薯藤繁育番薯秧的方式,但因番薯藤种在北方难以过冬,若是想在蒙古各地种植番薯,只能等来年春季从南方把藤种运过来种,但这中间的运输成本,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却是非常大的。

  其实,前些年朝廷也试过从南方运过几次,想着集中运输能不能降低些成本,但最后户部在核算成本后,便直接把这一提议搁置了。

  至于南方还有一种番薯种植的法子,就是用番薯切成块来育秧,但这种法子成本太高,每亩地大概就要投入200-300斤番薯,而且番薯块育秧过程很是复杂、周期长,且育秧成功率还低,这种法子也显然不合适。

  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番薯这些年才迟迟无法再北方推广开了。

  这些不仅户部和农政司的官员知道,在场的蒙古各部王公也知道,他们各自的庄子上也会种上一些番薯自己食用,所以,在看到科左后旗庄子上的红薯后,他们也并未奇怪,只以为他们这番薯藤种也是从南方高价运过来。

  但若是在牧民中推广开来,那这成本他们定是承担不起的。

  户部和农政司的官员虽也有疑惑,但在反应了一会后,似是想到了一种可能,众人脸上均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表情。

  众皇子这边亦是如此,他们都惊讶地看了看安清,又看了看康熙。

  只有蒙古王公贵族这边,他们则完全处在状况之外,众人面面相觑了好一会,都想不通康熙为何会提出这个明显就不可能的问题啊。

  最后,还是科左中旗的达尔汗亲王和塔站了出来:“皇上,这红薯是高产,但却因藤种问题,在蒙古各部无法推广开来,这其中的成本普通牧民承担不起啊。”

  康熙摆了摆手,老神神在在地说道:“这个朕自是知晓的,那若是番薯藤种冬藏的问题解决了呢。”

  众人:“!!!”

  什么?

  番薯藤种冬藏的问题能解决!

  怎么解决,谁解决的?!

  第59章 五福晋59

  怎么解决的暂且不知,但谁解决的,在场的众人中,除了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外,其他人心里都有了个名字。

  他们纷纷不可思议地看向安清,她到底还有什么不会的!

  在众官员那略带钦佩的目光,安清默默地挺直腰杆,心里忍不住叨咕了起来,这该死的虚荣心啊,有时候还真的挺让人迷恋的。

  但这些人也明白,这会想知道事情的始末看安清可没用,于是又很快把目光移到了康熙身上,还有那些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也都眼巴巴地看了过来。

  康熙这会终于有些理解之前几次胤祺作为知情者,看着他同一众大臣当场震惊的心情了。

  别说,还真有种‘众人皆醉他独醒’的感觉,算这小子有点良心,这次还知道提前告诉他。

  想到这里,康熙颇为赞赏地看了胤祺一眼。

  胤祺不由有点懵,这个时候他皇阿玛看他做什么啊。

  众人更是搞不懂康熙此时的心思,但脸上的表情却把心里的那份迫切全展现了出来。

  康熙暗爽的差不多了,也不再卖关子,直接冲着安清的大哥阿布喇坦抬了抬手,示意他来上前给众人解惑。

  至于为何让阿布喇坦来出这个头,自然也是有讲究的,既然康熙和安清两人都默认了她的功劳是归科左后旗的,那阿布喇坦身为岱布的长子,更是下一任科左后旗札萨克继承人,此时由他来出面是再合适不过了。

  好在之前安清的三个哥哥都经常过来给她打下手,这些事情倒也不陌生,再加上安清也提前给他把其中的内容从头到尾理了一遍,这会阿布喇坦倒也不慌。

  不过,因着这窖藏法(番薯藤种冬藏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冗长,特别是曾尝试那些实验数据和内容,讲了众人想必也是听不懂的,所以,阿布喇坦选择长话短说,大概讲一下,至于具体操作的东西,等稍后具体推广时他们自是会有人专业指导。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阿布喇坦将众人带到了一个老窖前,正好这会是收番薯和挑选修剪番薯藤留藤种的时候,他便亲自想众人展示了一番。

  这窖藏法的原理实则并不难,就是在一个地窖中储存藤种,但难的是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细节内容,比如窖藏法的窖深多少,如何在储存前利用相应的土农药进行喷洒杀菌,窖底部铺上的松针要多厚,还有储存时每根藤薯之间距离、以及每一层藤薯之间要铺多少松针做隔层等等,这些都是都是安清在一次次尝试中定下来的。

  而且,还有贮藏期间要如何控制窖内温度,比如温度高时要记得打开窖口通风换气,冬季室外温度过低时,要及时增加窖口处秸秆的厚度保温等等。

  阿布喇坦边示范边简单讲解了起来,那些户部和农政司的官员听的那叫一个仔细认真,一个个都趴在了窖口处,甚至都顾不得挡没挡住身后的那些蒙古王公了。

  而那些蒙古的王公贵族们,一开始还没太当回事,但随着他们越往下听,脸上的神情都不由慎重了起来。

  他们是怎么都没想到,这种地一事里竟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而除了窖藏法,安清还尝试出了一种土埋法贮藏,这种法子比窖藏法相对简单些,就是挑一个背风向阳且地势高亢的地方,挖制一个土坑,在坑底铺放一层细沙,然后逐层摆放番薯藤,然后再把土填回到坑内,让坑顶微微隆起一个小包,最后再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在坑顶。

  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很多细节的内容,土埋法中土坑的宽度和高度是有固定值的,但长度则贮藏量定,还有,细沙铺多厚、秸秆要铺多厚,以及如何控制坑顶的秸秆来控制温度等等。

  但这两种法子也算是各有利弊,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此前,安清也全部都整理了出来,由她阿爹誊抄了一份,连同这些年为了这两种法子实验记录的册子,一起递到了康熙桌案前。

  那册子康熙拿起来一看,便认出了是安清的字迹,不过,最后一部分去年的记录能看出换了人来写,瞧着是两个人的字迹,应该罗布藏喇什和阿布喇坦的。

  阿布喇坦给众人说完后,接下来还顺势给他们连着拔了几棵番薯秧子,将地里的番薯都连根拔了出来,以此来向众人展示此种贮藏藤种的法子并不会造成减产。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虽然向来不重视农耕,但并不代表他们傻,之前只是听说科左后旗的垦荒农耕之事做的好,但方才一路走过来,他们自也是亲眼看到了的。

  再加上如今这就摆在眼前的番薯,他们自是知道这些番薯意味着什么,至少意味着他们部落的牧民在寒冷的冬季有了果腹之物,不会再在饥寒交迫中饿死。

  毕竟每年寒冬,草原上除了会冻死饿死一批牲畜外,还会有不少牧民因缺少果腹之物而熬不过冬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