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逍遥江山 > 第2674章 2856章:遂令万古识君心

逍遥江山 第2674章 2856章:遂令万古识君心

作者:一景之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10:13:57 来源:闪舞小说

身为大明的开创者,能一手打造大明帝国绝不是没有胸襟之人,至少不会在官员俸禄上太过离谱,按照说话,大明官员的俸禄低,那是看和谁比了,比如李唐一个正经的一品官,按俸禄是每年禄米800石,职田18顷,杂役48人,每日发常食料九盘(细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酱四合,醋四合,瓜三颗,盐、豉、葱、姜、葵、韭之类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冬五斤),大概约合每月1000文;每日可享受免费工作午餐,每年元正冬至各赐绢5匹、金银器、杂彩不等(包括夫人),依据品级曹婷配发至少五种不同场合的服装(包括全套衣帽鞋带配饰);本人或祖父母、父母亡故,给营墓夫60人役使10天,按品级配给丧葬所需一应器物,赠绢、布、绵等100段,粟百石。遇有特殊情况,还有赏赐。一般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业绩突出者可加俸禄,反之则减扣,杂七杂八算下来

一个正经的一品官一年能拿到手的俸禄的确不少,相比下本朝的一品官职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的确少得可怜,可这些只是明面上,私底下看不见的不知要比唐朝官儿多多少,事实上大明一半的官儿并不是靠俸禄过日子的,他们靠的是常例钱。

本朝规矩,地方官员行贿京官,尚有“常例”,更多的是行贿京衙胥吏。“未投公文,先请承行吏胥,奉数十金,幸其接受,明日投文,乃免查驳。”特别是户部吏员则是地方官最渴望巴结的衙门,嘉靖万历以后,地方赋税全操于户部吏员之手。“时户部堂司皆穷于磨对,惟书手为政。若得贿,便挪前推后,指未完作已完。不则,已完亦作未完也。故一时谣言有‘违去朝天子,先来谒书手’之诮。这种常例钱,哪怕是后来大明第一清官海瑞也没少干过,除了这些,还有官员之间的各种迎来送往,这些东西往往超出俸禄的几十倍还不止,试问没有这些,光是一个知县衙门手底下就要养活七七八八几十人,没有超出俸禄的几十倍,几百倍,根本不能维持一个官员的体面,所以说本朝官儿的俸禄低,那只是糊弄糊弄皇上的,真正是怎么回事儿,个人心头都一清二楚。

“皇上,老臣心意已决,还请皇上恩准了老臣才是。”寂静的大殿杨溥沉稳的声音再一次响起。

这下百官有些惊愕地看着杨溥了,就连杨峥也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如泰山一般立在前方的杨溥,觉得不可思议,他甚至能感受到一些官儿在心里骂道:“臭不要脸的,不要给脸不要脸。你当你是谁,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还是西方的如来佛祖啊,让你上个乞骨书,你还端上架子了。“他甚至能感受到小皇帝心头的不满,因他察觉到小皇帝的那张略显稚嫩的脸涨得通红,没准儿心里正在破口大骂:“娘希匹,不要倚老卖老。当真以为朕离不开么?”

百官的议论声,皇上的腹骂之声彼此起伏,虽没有具体的声音发出来,但气氛在哪儿,就连杨峥这样的局外人都能感同身受,更别说是杨溥这个当事人了。

杨溥就立在哪儿,仿佛是一座实话的雕像,目光就那么看着怒目而视的百官,仍旧一字一字的道:“皇上,微臣已经老了……?”

此语一出,杨峥心头一热,两股热流再也忍不住从眼泪里滚落了下来,这话儿里包含着多少的委屈,多少的不甘,多少的无奈,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曾经的杨溥何时这帮示弱过,岁月这把杀猪刀已经无情的摧毁了这个纵横官场四十年的老人的信心,杨峥深切地感受到这话儿中几分是真几分假的。

只可惜,百官未必会这么想。

致仕,这个让百官充满了向往所在,早已不是一片净土,按照前朝留下的规矩,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对老而无用的官员优待致仕,体现的是皇帝的恩赐;不愿意尸位素餐,全身而退,体现的是官员的道义。所以,“君以恩御臣,臣以义事君,贪以是息,而让以是作。”这种和谐融洽的君臣关系对巩固统治基础非常重要。

把这种关系运用到最好的是大唐,唐初经过李世民的怀柔,君臣关系一直关系比较融。官员想做官可以留下,不想做了也可以退了,如贞观二十年,长孙无忌要求解免太子太师之位,太宗不许。二十三年,高宗即位,坚持要求辞去职务,以地震请求逊位,高宗不许。永徽三年,以天下大旱上书请求辞职,高宗频降手诏,敦谕不允。君臣之间就这样反复请辞和回绝,显得客气有礼。

但这种自行申请、以礼致仕的制度,也给那些驽马恋栈的官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宣宗大中十二年,年满八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率领百官上朝,步行至大殿之下,力不能支,竟将皇帝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误称为“光武和孝”,遭到御史弹劾,罚一季俸。“世讥公权不能退身自止”。这种情况任其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会导致群臣对君王纵容和姑息不按时致仕者的不满,同时也难免使君主对臣下产生猜忌。唐末杨复恭拒不接受致仕诏令,指使手下杀害来使,就是由执行致仕制度直接引发的君臣之间的严重对立,这种对立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本不该值得提倡,但后面的官儿似很得意这一套,将其很好的引用了下来,到本朝差不多成了官场上的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尽管朝廷给出优待不少,可本朝似没有几个官儿是真心愿意退下来,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非但是退的官儿是一种姿态,而看的官儿也把致仕当做一种姿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逍遥江山请大家收藏:(wuxia.one)逍遥江山武侠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小皇帝就是这个心思,在他看来,自己堂堂九五之尊已经出面挽留你,算是给足了你的面子,你非但不体恤竟执意要走,这还是为臣之道么?杨溥神情安详,并无因小皇帝愤怒,百官的侧目而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大殿里忽的变得安静无比。

百官看着杨溥,杨溥盯着小皇帝。而小皇帝则涨红着一张脸,哆嗦着嘴唇,做出最后的犹豫。

早上的朝阳带着固有的柔和与温暖照射了进来,落在百官的官袍上,也落在了小皇帝的脸上,终于小皇帝重重吐了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

杨峥心头不由得一紧,接下来小皇帝每一句话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

小皇帝就那么迎着朝阳,欣长的身子居高临下地看了看百官,哆嗦着嘴唇张了张,最终一言不发的走了。

尚未回过神来的太监直到小皇帝离开了龙椅,才急急忙忙地冲着百官喊了句:“退朝。”

百官在一片吵闹声中各自退了去。

杨峥看了看杨溥轻叹了声走上前,低声道:“你又是何苦呢?”

杨溥收回了目光,同样叹了声道:“老夫也不想啊,可你看看这些官儿,老夫这态度若再示弱点,他们怕是把老夫看做了狡诈之徒,三杨为朝廷鞠躬尽瘁了一辈子,人人提起三杨,那个不是赞扬一声正派,如今剩下老夫一人了,可这三杨的名头按还落在了老夫的身上,老夫做什么也不能弱了三杨的名头,否则老夫如何对得起东里、勉仁两位兄弟,这人这辈子活着的不就是为了一张脸么,东里兄在的时候,脸面的事儿用不着老夫去理会,老夫也就懒得是过问,可如今你也看到了,老夫若再不硬朗些,百官还不知如何诋毁三杨的名头,这王振看似是针对老夫,可老夫清楚,他这是要借着百官来坏了三杨的名头,让三杨的名头彻底臭了,才好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老夫岂能容他所愿。”

杨峥道:“话虽如此,可你也不用给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不是,万一小皇帝当一斗气,当真答应了你的请求,岂不是让奸邪钻了空子,到头来苦的是谁,还不是你么?”

杨溥枯瘦的脸颊上涌出疲倦之色,杨峥看得出这老头是真的对官场感到了厌倦,若不是先帝留下的恩情,同僚的期望,内心深处的不甘,以他的年纪,大可退到了自己老家享受天伦之乐,何苦在这儿拼得你死我活的。

”老夫何尝不明白,人行于世,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可在官场上,每一场争斗旁人未必肯给你留后路,你能做的是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同时也不给旁人留下后路,唯有如此你才能立足庙堂之上。小皇帝性子柔弱,对王振言听计从,老夫若不如此作为,他如何能看出老夫的决心来。”杨溥幽幽的道,顿了顿又道:“至于你担心的,老夫也不是没想过,不怕告诉你,老夫是真的感到了厌倦了,若能借此机会致仕对老夫而言也微臣不是一件好事。”

“你倒是好事,我就未必了。”杨峥苦笑了声说道:“不过,以我之见,方才小皇帝愤怒是愤怒,但未必有赶走你的意思,否则他大可趁着愤怒答应了你请求,将罪责推到你的头上便是,百官谁也能说个不是?可他没这么做,这足以说明在小皇帝的内心深处,你的分量还不浅,还没有到让你致仕的时候,咱们的这位小皇帝年纪是小了些,性子也弱了点,可并非毫无主见。”

杨溥道:“老夫这会儿倒是希望他毫无主见才好。”

杨峥打趣的道:“你想得美。”

两人相视一望,彼此笑了起来,刚才的颓废之势一扫而空。

司礼监的签押房,王振一身鲜艳的官袍,正站在书案前运笔如飞,神情极为专注。身旁磨墨的小太监大气也不敢出一下,但一双眼睛里满是敬佩。

王振读书并不算多,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读过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而已,做了太监后早年的秀才身份也渐渐被人忘记了,在外面的那些官儿的眼里,他不过是一个靠着皇帝宠信的太监而已,除此之外还能有别的本事。

王振的本事的确不多,单说读书他也只是按照国朝科举的标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此外还有明成祖命大学士胡广主持编纂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比起杨士奇、杨溥这种天之骄子,他读的诗书的确少了,但你若以此就断定他只是毫无见识的读书人那只能说你太年轻了。王振是永乐十八年的落地秀才,那一年的乡试的题目并不一般,当时的县学为了提高名望,特意让人出了一道“赋得「士先器识」,得「文」字。”这题目出得很阴险,题干隐藏了后半段,原话应该是「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学政大人一定是故意的,你要是不知道全句,很容易就审题不清、乱答一气。那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新唐书•裴行俭传》里的,「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就是说做一个士,首先得有器识,

然后再谈文艺。裴行俭说谁的呢?老裴说的是「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和杨炯,说他们虽然名气很大,但除了杨炯外前三个都恃才傲物、心浮气躁,一定不得好死。要不说这老裴嘴咋就那么毒呢,后来果然砍头一个、淹死两个,只有杨炯得了善终。此题难就难在题干,题干上说「得『文』字」,也就是要求用「文韵」来写试帖诗,而本朝是以八股取士,难度就更大了。

喜欢逍遥江山请大家收藏:(wuxia.one)逍遥江山武侠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