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末球长 > 第798章 张岱在帝都

明末球长 第798章 张岱在帝都

作者:一脸坏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21:38:01 来源:免费小说

  赤木刚宪当然也想去学校看看。

  作为深受中国影响的国家,虽然在武士道这方面走偏了,但日本的大体发展方向还是对路的。

  日本历史上自我创造的科技文化数量为:0。

  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数字,但又不得不承认是事实,日本堪称数得上的东西,都是将别国已经发展成熟的东西拿过来用的,虽然其中也出过一些奇葩的情况,但大体路线不错。

  当然了,帝都太大,信息量太大,书店太大,赤木刚宪现有的预算,根本不足以买到所有的书籍。

  不过,多去一些地方也是个好选择。

  事实上,不少位长老都已经以各种身份前去日本,毕竟以***为首的老湿们为日本刷了太多的好感度,虽然这些好感度都是朝下三路去的,但也是好感度啊。

  那些长老描绘了非常美妙的蓝图,日本会修建一条贯通东西的铁路,大片的稻田会得到化肥的加成,尤其是铁路的说法,更是让他们所有人都向往不已,事实上,铁路几乎是来到帝都的有识之士必去的地方,当然了,为了进京方便,自然也是要坐车的。

  虽然早已修成了南段铁路,不过距离开通还需要时间,目前来说,还是以运输物资为主,同时给还需要时间转型的漕帮快速上岸或者快速下海,因此目前来说,南方主流的北上路线,还是走运河,到了天津卫后才上火车。

  当然了,少部分前卫人士坐海船进京,就有些需要勇气了。

  “石公,您慢着点。”

  一个年轻人扶着一个中年人,递过一个小瓶子,说道:“擦点清凉油的好,这清凉油防暑抗蚊,对于晕船有些好处。”

  那中年人笑道:“可算是到了,这几日倒是搅扰你的苦读了。”

  那年轻人似乎很是惶恐,说道:“本非圣人之学,只是科场里逢场作戏。”

  “嗨,这话是如何说的,人家喜欢用什么法子招进士,都是人家的事儿,正如人家诏书里说的,八股文不过两百年,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可叹那些俗人就好像丢了什么似的。”

  “石公大才,不过是淡泊名利,如若想在帝都参加那个什么公务员考试,必然是高中的。”

  张岱笑而不语,却是没接这个话,他不肯参加科举的原因自然是多样的,但人家这帝都新贵们考虑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人家是在洗牌啊。

  张岱家世代为官,早就捞饱了,因此实在没那个动力蹚浑水了,不过为了长保富贵,还是很有必须来帝都一趟的。

  一个惊人的事实是,长老们几年来几乎很少接触拉拢收买大户大族。

  “最近我打算写一本夜航船的书,里面写一写包罗万象的各色杂务,这帝都考的行策,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年轻人却马上说道:“不过是帝都多有落第秀才当官,自己考不中四书五经,就弄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扰乱人心智,不过嘛,我等江南士子,哪怕考这些杂务,也比他们强啊,到时候,大权在手,自然可以改回来的,改回来。”

  张岱笑了笑,说道:“真的能改回来?”

  以目前的江南来说,跑去北方考试的,基本上都是被当做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待遇对待,当然了,此时尚且没有民族主义的思潮,但夷夏之辨的警惕性还是有的,当然这也与其经济模型有关。

  于是这些人虽然看着帝都的书,讨好的购买帝都的新奇玩意儿,自然也是给自己找借口,打进帝都去,恢复四书五经就是他们的说辞了。

  “当然了,千百年都是读四书五经才做官,到了今日却不考了,这不是率兽食人吗,我们不答应。”

  张岱说道:“船快靠岸了,记得对外切莫说太多我的事情。”

  “是了,学生遵命。”

  这艘不大不小的驳船缓缓驶入港口,只有真正进了海港,才发现内部别有洞天,这里同时停泊了几乎有过百艘大船,而那整齐划一的排列与船型,给初次见到这副场景的人以极大的震撼。

  北方的新式海船都是北方船舶集团的作品,比起他们的南方同行,定型的船只可以大规模生产,目前来说,已经初步摸索出了最适合的配比,也就是最适合这个时代使用,还能在目的地找到燃煤的烧煤锅炉船。

  这一点可是非常重要,烧油或者航电船听起来很美,但这个世界的技术没那么充分,到了目的地没有燃油怎么办。

  煤是大明朝乃至周边国家使用的主流取暖材料,只要提前布置得当,在主要航路都可以找到燃煤的来源,这一点甚至不需要长老们费心,当然了,目前来说,想买一艘这样的船,就必须在天津注册,缴税,接受帝都的培训,想甩脱帝都的技术支持是不可能的,不然哪里可以得到那些零件?

  后世的时候,有一位湘军军头,看见长江上快速行驶的蒸汽船,迅速超越我大清的木船,当时就不好了,直接吐血而亡,这是比较聪明和有心思的,可以从中得出自己已经落后到不能落后的地步的判断。

  当然了,张岱所见的大规模的船队,却是属于北方汉人自己所有,这种震撼与打击就小的多,比起后世我大清时代,汉人士人早已把自己当做了八旗贵族的一条狗相比,这个时代的人起码的心气还是高一些,事实上,张岱正是在绍兴看到了兴建起来的大本钟,才动了赶赴北方看看行情的心思的。

  当然了,第一个印象还不错,不过慢慢在指挥下,进入了专属的码头靠岸,空气却渐渐不好起来,咳嗽两声,旁边的小厮连忙过来探问,张岱却是抬起头,看着远处的烟,“不妨事,这船真就是点火烧煤吗,难怪如此烟尘。”

  “帝都做饭,都是不许用煤,而且那寺庙里也禁止烧祭祀之物,空气比过去是好多了。”

  后世许多笔记中,对于明清时候帝都的空气质量都不是很看好。

  本身就是泥土房子,缺乏绿化能力,而且华北平原北边的山区就是一个专门的滞留污染空气的环境,再加上帝都附近就有煤矿,被拉来卖掉自然是很正常。

  论绿化和环保,帝都是数得着的,之所以暂时使用燃煤作为航船的燃料,也是技术推动难了。

  张岱却是没有多说什么,他搭乘的船是江南本地的海船,本来是跑日本航路的,不过最近北方经济越来越有看头,因此不少人也都从善如流,单说成本,海运确实比运河强一些。

  船老大并不知道张岱的身份,只知道这几个读书人是要到帝都,估计是想当官什么的吧,当然了,人家给了钱了,自然也都是顺顺当当住在了船上。

  他们自去与海关交接,早就跑了多少次了,港口外的生意伙伴也早就等急了,在这帝都对于南方产品的需求还是很高的,起码让长老们再玩命,也难以搞出太多茶叶不是。

  张岱却是第一次到这天津,没有他们所说的“身份证”,于是就只能在那登记了。

  “自己把身份情况写下来吧。”

  本来管家想着将一切包揽下来,不过张岱觉得既然来看新鲜,却是最好自己体验一把全套,这身份证明上,是一个个的小格子,上面的什么姓名,字,籍贯,年龄,婚否等情况都简单明白的很,但凡一个识字的人也可以很快写完,当然了,那些诸如家庭关系等内容就开始了半真半假,不过就是春秋笔法,说的都是真话,只不过模棱两可而已。

  似乎狐疑的看了看张岱,这个人年岁不小,不过看起来保养的不错,于是盖章后,发给他个小纸片,说道:“住下后去当地居委会办暂住证,记得去办健康证。”

  张岱得到一张卡片,仔细打量,上面写着绍兴人士、张雨、面白微须,却是想起那个笑话,也不说什么,收起来后,看着自己的仆人也去挨个办理,比较了一下那人的态度,这个年轻人识文断字,最可贵的是对仆人和老爷也都一视同仁,态度和蔼,暗暗称奇,要知道,在大明朝,小吏办事收钱都已经是习惯了。

  大明朝的体制下,县衙里,最大的自然是知县,叫做主官。他有两个副手,一个是县丞,一个是主簿,这两位叫做佐贰官。他们仨都是有品级的朝廷命官,县里的行政长官,在这三人之下,还有一位负责办公室典史,叫做首领官,但没有品级,不入流。

  衙门里最重要的行政机构,叫做三班六房:三班是指皂班、壮班、快班,负责仪仗、治安、缉捕之类,有时候还会多一个捕班,和快班合在一起,就是老百姓熟悉的捕快,而六房对应的是朝廷六部,分为礼、吏、户、工、兵、刑六个部门,各有主管业务,除此之外,还有承发房和架阁库等办公机构。

  在这些机构里办事的人,统称为吏,也就是胥吏们了。

  而其中,但凡有点权力,也都是趁机捞取油水,古代没有复印机和照相机,公文全靠书手一笔一划写就,大笔一挥,偷偷篡改几个字,往往能决定一人乃至一户的命运。

  张岱可是记得,老家当地有一个户房的书办,看中了一户农民的妻女,于是在账簿上做一做手脚,一户农民便会生不如死,纳税之时,硬把他家六亩三等瘠田划成了一等上田,结果概算下来,要缴纳的田税翻了一倍,最后自然是农民家破人亡,将那对母女收归房中。

  书办是胥吏的一种,他们没有官身,不算体制内,薪俸也不纳入国家财政开支,可是这些人把持着具体政务,又是本地人,比上官更熟悉地方情形和法令文牍,很容易从中做手脚,有时候日子过得比主官还滋润。

  因此,他们办事收钱也是迫不得已,不过收取的钱财明显已经大于其付出,还贪婪至极,这一点就过分了。

  张岱知道一件事,就是当年洛阳城城破之前,那福王终于肯花点钱安抚民众,招募乡勇抵御闯贼,但发下去的钱没等到了百姓手中,就被层层瓜分,当然了,这些钱还没有热乎,最后全都便宜了闯贼了。

  很多时候,张岱看着大明朝一天天不行,也是心灰意冷,与人谈论时候,这胥吏之贪,绝对是最大的弊政,虫子啃大树的时候,往往不会在乎大树被啃死后会如何,因此就百般拼命啃噬。

  知县是科举出身,精熟典籍,却未必了解庶务,何况他又是流官,干几年就要调走,胥吏们虽然地位卑贱,却深谙乡情,彼此抱团,把持着大部分基层政务,所以在县衙的生态圈里,胥吏集团可以和县太爷相颉颃,真逼急了,胥吏们施展手段,甚至可以把知县生生逼走。

  如何让胥吏们不贪污,几乎是一个终极难题,终大明一世,不过一位海瑞以自身清正,压迫属下做到了。

  张岱在天津,却是见到了活生生不收钱的胥吏,那个年轻人将这一船第一次到北方来的人基本资料记录一下,发给了一份盖章的文件,就可以离开,根本是毫无眷恋一样,拿出一个并非玻璃还透明的水杯喝了里面的绿豆汤,忽然抬起头,问道:“还有什么事吗。”

  “啊,我是问问,小哥多大年纪,在这里做这个差使多久了。”

  “啊,16,没多久,这周刚分到。”

  “哦,你拿到……这个位子,是走了什么门路吗。”

  “没什么门路啊,参加社会服务可以拿学分,这里比较枯燥无味,愿意来的人不多。”

  本身天津港的这个工作就属于虚设岗位,等到天下统一了,人人都有身份证,最多是严查外国人就是,哪还用什么常设,而且其实也清闲的很,一艘船进出总需要时间,而常年的水手哪里需要重新登记,没有帝都办理的健康证,休想长期在这里工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