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末球长 > 第660章 嫉妒心

明末球长 第660章 嫉妒心

作者:一脸坏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21:38:01 来源:免费小说

  这么几两银子……

  大明的时代,刚好处于小农经济朝商业文明转型的时代,所以,官员本身俸禄所得,基本上就是按照田赋进行换算。

  但与此同时,原本不被看重的商人们,在技术的进步,交通的便捷的帮助下,却是迅速发财致富,他们野心勃勃,不再甘心于受制于人,于是开始走动关系。

  好海瑞自己在上书中就说了,官员们正事不做,每到了要进京跑部钱进的时候,就开始携带大量金钱去钻营,而这些钱,自然很难说是从土里刨出来的,自然是来自于商人们的投献。

  这就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贫富差距,官身子弟,富裕盐商们可以在买瘦马这个游戏上花费一千两两千两银子,甚至更多,而对一个普通小民来说,三四十两银子就足以一家人温饱的过一年了,哪怕在物价高企,各种鸡零狗碎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当然了,粮价便宜,那么解决了生存问题,帝都人民对于生活水平的需求也在提升,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但是一天可以赚几两银子,几个秀才都不善经营,自然不懂里面的税费收入,还有各种零碎花费,成本消耗,但一个个脸色都有些变样。

  汉子似乎是常来,大口大口吃完了那大饼夹肉,放下两个银元,就自己离去,走的时候,那满满的钱袋几乎要溢出来了。

  跑堂伙计过来收拾残局,说道:“走啦。”

  “走了,得去赶夜市那一场。”

  “这一天起早贪黑的,辛苦了。”

  “嗨,养活一家子嘛。”

  四五个秀才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彼此心中有些不太相同的东西在心底浮现,看向彼此的眼神也不太对劲。

  那卖煎饼果子,手抓饼,算是帝都的新式景观,其实出现也不过半年多,算是鸡蛋富裕的象征。

  鸡蛋这东西,本身并不罕见,普通农户谁家不是养育几只下蛋鸡,积攒起来,和走村串户的小贩换点针头线脑的小东西?

  但这种模式下,成本就别说了,数量和品质保障自然也无从谈起,新鲜程度自然一是不足的。

  但鸡蛋在食品工业之中的版图绝对不低,原因很简单,作为一种可以生出一只小鸡的鸡蛋,本身就包含了一只鸡形成的所有营养物,可以说是上品。

  在安定以后不久,养鸡场就被建立,虽然缺乏蛋**种,但是中国人驯化这些母鸡也是几千年的经验了,无鱼虾也可。

  每个士兵在初期,可以得到每人每天一个鸡蛋的待遇,当然这说的是最核心的新军的待遇,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全军,之后就是他们控制下的学生,每天中午一人一个鸡蛋,而且,学习袁世凯大总统故智,每天吃鸡蛋之前,学生们都要说感激长老带给他们的美好生活,这算是从西人经文,以及小站练兵时候,每月发饷,都要求士兵们喊叫袁世凯大帅的恩德一般。

  当然了,随着蛋鸡场,肉鸡场的扩建,数量逐渐到达可以供应起来的时候,那么鸡蛋的廉价化也就很正常了,便宜到了一个鸡蛋几文钱的地步。

  在这个物质基础的支持下,本着增强人民体质的打算,煎饼果子这个绝世神物也出现了,他简单方便,制作迅速,面饼使用豆粉或者面粉都可以,大豆蛋白可是上好蛋白质,没有过多的油腥,也健康的很,后世的时候,甚至在纽约街头,开始有逆袭美国传统街头饮食热狗的势头,那还不厉害?

  三个秀才虽然不擅长经营,但总有脑子,很快就在心中计算出了一个式子,一天如果可以保持两三两银子的营业额,那么一个月起码有五六十两,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利润,但是一年可以精瘦的钱,怕不是有七八百两之多!

  离谱了,离谱了,虽然传说中,一个江南盐商一掷千金,随便买个戏班子就比这笔钱还多,但那基本上可是意味着几十个十几岁的绝色少女,还个个温顺听话,可是那毕竟远在天边,他们也只是玩笑戏谑的嘲讽一把暴发户,等到本公子考中状元,当上盐业方面主官,自然可以要你命啊。

  “小二,刚刚那人是怎么一回事。”

  跑堂的有些眼力见,虽然这几个穷鬼肯定给不出小费银子,吃的东西也一般,不过是趁着此时消磨时光的,但打开店做生意,还不是笑脸相迎啊。

  “回老爷,那人是我们附近一个街坊,原本是出力干活,接着上面的大工做活,不过在修一个道的时候,不小心被砸到了手,虽然有神医救命,但是却干不了力工的活儿了,在家里养了伤后,县里就给了那辆车,教给他如何贩卖,不过真想不到,这煎饼果子是真好卖,出来的快,他每天拉着车,哪里人多去哪里,谁在道上饿了,随手买一个,有一个鸡蛋呢。”

  后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一个白领在买煎饼果子的时候,数目有些对不上,那大妈却是说道:大妈是一个月赚三万的人,不会占你们这些上班辛苦的孩子一两块钱的。(原话到底是一块钱还是一个鸡蛋已然不可考)

  白领默默的不再吵闹,回到办公室发了消息,很快上了热搜,在当时引起了波澜,每一个人看了都是心有戚戚,计算着自己受教育所付出的成本,以及少许所得,迄今为止他们只是秀才,在地方上原本可以得到的些许钱粮,那样额是越来越稀薄。

  凡事儿就怕对比,马爸爸哪怕世界首富,思聪每天换一个女人,也和**丝无关,但是隔壁王二小涨了一级工资就恨不得杀人全家,这就是人性啊。

  麦田的手都在颤抖,那点酒也拿不稳,他有心说点什么,但是只看那大汉疲惫的身子,还有推着煎饼果子小车赶下一场的背影,唾骂人家是与民争利的奸商,就有些过分。

  “这帝都,我看不过是外表花团锦簇,内里却是不尊圣教,不学文章,满城都是铜臭气味,道德沦丧,安能长久,我看,我等不如回乡等待时机,要么不如去南京就是。”

  此时的南京,在许多保守文人眼里,几乎有抗战时候的延安那样的举世灯塔的象征,毕竟北方的铜臭气和各种离经叛道瞎子都看得出来,女人抛头露面做买卖都是轻的,要知道,帝都是保障婚姻自由的,理论上,只要逃亡到帝都,一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是可以受到法律保护的。

  在新时空的后世,还真出现了许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大体都是千金富家小姐,与某位各种职业的帅男相爱,但被封建保守的家长所阻拦,两人因此冲破重重阻碍,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了心目中的天堂,帝都。

  这套故事被翻过来调过去的拍摄,无非是换个元素,职业,富家公子和妓女组合也偶尔有之,占据了苦情戏中的半壁江山,可谓是源远流长。

  还有各种事情,许多真正迂腐老迈的老人物,基本上全都南下或者回乡去了。

  但谁都不傻,此时的江南,稍微有些名望,或者与崇祯血脉接近的王爷们,全都一个个低头不敢说话,比死亡威胁更可怕的是,死了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面。

  “别说了,你我都是没本事的人,入不得人家的法眼,一个不通文墨的力工,就可以赚取如此多的金银,那以后谁还肯饱读诗书,谁还肯教化万民,那我中华……我中华……”

  “对,应该上书,对这种投机取巧,勒索百姓的刁民,收取赋税,不能让他们如此招摇,不然的话,我中华……”

  “原本我天朝,哪怕一个农夫,稍有一些薄产,也会送儿子如私塾读书,求取上进,不然就无可求生,生不如死,但是,如果卖卖煎饼就可以比县令的俸禄都高,那还用谁会苦读诗书啊。”

  “对,问题所在就是如此!”

  文明需要捍卫者,也就是如果这个文明受到了威胁后,反抗的最激烈的人,将自身利益捆绑起来,才是问题。

  科举制度就是“聪明”的将文明与政权捆绑衔接起来,一旦文明受到伤害,那么连带着,那些既得利益的儒生也都完蛋,正如此时此刻,打着废黜八股,重建新式科举的号召下,什么秀才举人也别说了,人家不承认你的学历!

  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学历就是他们的一切,虽然如果有实际利益在,谁也不会当真。

  当然了,长老们釜底抽薪的手段让人敬畏,正如原本跪满地的东林才子一发现满清收税是动真格的,不是几个秀才哭庙就可以阻拦的,立志抗清者数不胜数。

  在向他们加税之前,德国人民永远都是忠诚的。

  希特勒虽然阴险,但这句话说的接近政治之三味。

  帝都这地方,按照某些人的话讲,到处都是钱,只看你捡不捡,此时如同后世2008年时代的四万亿注水拉动内需的情况,如果可以抓住机会,买上十套房子上岸,那就不愁什么了。

  不过,要求这些书生们去搬砖,有些难为他们了,他们的马斯洛需求层次比屁民高的多,正如那个卖煎饼果子的汉子,本身就是从饥饿中走出来,一旦发现每天干活可以得到这么多钱,那当真是管不住自己的拼命干活了。

  幼年在生理上需求差一些的人,尤其是食物和水这样基本保障缺乏的人,长大了以后,反而会更加渴求。

  而读书人们,基本上都是富户出身,走的是追求家族安全上的需求,乃至于精神上的需求,至于人生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追求,那更是只有少部分人才追求的。

  一句话,人家拉不下这个脸。

  帝都是一座冒险家的乐园,没有文化的苦力可以依靠拼命工作,赚取不低于县官的收入,商人们在各处挑选新奇的产品,运回家去赚取巨额利润,甚至南北的贸易路线也已经打通。

  而无数富商跑来撺掇,无数背叛与被背叛上演,多少人都来走动门路,希望在这次改朝换代中,最低限度也要保住家族财富,当然,如果可以赚取一份开国功臣的财富就太好了。

  甚至无数碰运气的洋鬼子,也跑了过来,当然了,他们本身就是自家的卢瑟出身,在帝都也就能混口吃的。

  当然,这里也需要一些所谓的读书人,但长老会需要的旧式读书人,第一个标准是忠诚,盲从服从听从。

  这里面有个悖论,越是饱读诗书,学习成绩好的读书人,越是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深信不疑,乃至于任何与他们所知不同的东西都视为忤逆,反而是那些**丝童生,有自知之明的,还知道变通。

  无论是考不中的黄巢,还是基本上不行的洪秀全,其文化水平,按照当时的标准却是不行,但是考试我不行,造反你不行啊。

  所以,长老们所使用的文化人,除了恩科招收的人,作为事务官进行培训以外,其他的倒是喜欢使用老童生,或者之前放弃科举后,用自己的文字本事做事的人,起码许多精通八股的老先生就在太阳报和帝国日报取得了工作机会,至于许多商人子弟也得到了录用机会,反而是许多将自己的文章诗文送上门,渴望学习那些打脸小白们,用诗词打动大人物的举动确实不少。

  但是,对长老们是无效的,如果他们有写出落花不是无情物,或者人生若只如初见,还会另眼看待,让你过来,问问兄弟你是哪个年代穿越过来的,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啊,赏你一份差使做。

  至于什么幕僚帝王师,自然是没有的。

  不过,麦田三人,居然发现了新大陆。

  那是一辆马车,速度不快,在夜幕下慢慢走着,后面远远的跟着几个汉子,不敢接近,却又不甘心离开。

  这个情景很奇特,由于是傍晚,所以马车走的并不快,这显然是马车主人的吩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