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末球长 > 第1039章 孔子身高

明末球长 第1039章 孔子身高

作者:一脸坏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8 21:38:01 来源:免费小说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以长人而异之,也就是说,以春秋之计量法,大概比我还高一点,而且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六十好几了,还能驾车狂奔,可以说,可不是个文弱书生,反倒是纠纠猛士啊,但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徒子徒孙就变成了眼前的德行了呢。”

  “我辈……”

  “今天是我在说话,言尽于此,众位都是口吐莲花的儒生,也知道,帝都甲骨研究正在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科考,这可是个连绵几十年的大工程啊,我相信,到时候,很多古典都可以挖掘出来,最起码,尚书这本书,应该是伪书,这一点毋庸置疑。”

  没错,根据后世的资料,所谓的四书五经里面的尚书,正是妥妥的孔子后代伪造,这一点在清华简解读工程得到了完美的验证。

  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毒点,那些新儒家,每日宣扬中国人必须取消数学、物理、化学学科,每天跪拜孔夫子就可以获得所谓心灵的救赎的学问,对此自然是百般诋毁,但是在科学面前,他们弱小的一逼。

  李向前拿出不少的东西,给这几人看,一顿饭吃完,居然只聊了学问,大谈如果孔夫子到了今日,只怕是要挥起刀剑,不知道砍杀谁人了。

  以“和平缔造者”在南京城外的轰炸为开端,江南各地正式输诚的人达到了顶峰,各路王爷很快发现,自家已经彻彻底底的变成了光杆司令。

  这当然是小事。

  这个时代的人,如何蹦跶,如何阴谋诡计,都看不见,远处一头可怕的猛兽正在慢慢接近,这头猛兽的名字叫做,工业化。

  夏允彝在这长老会在江南大踏步的施展影响力的时候,却是终于到达了帝都。

  过去几年,算是夏允彝比较重大事件的年份,由于南明始终没有遭遇到来自北方的军事打击,反而是那些越来越过分的官员越来越肆无忌惮,因此他倒是把更大的精力用于过自己的日子,而帝都的各种新鲜玩意,却也是没什么难度就进入了他的视线,从最开始的惊疑不定,惊讶恐惧,到后来慢慢也开始明白其中的逻辑计算。

  期间他的儿子夏完淳正式成亲,算是了了心愿后,到了今年,作为宋江名士,整个上海由于帝都的直航行动,再也无法脱离帝都的可怖影响力,无论是哀求着脱离夏家,去码头讨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而生活水平也被传的越来越邪乎,作为体力劳动者,每天保证一个鸡蛋的饮食,哪怕他自己也基本上做不到啊。怎么也没有料到,江南一片混乱的时候,,北方的人居然就是不出兵,最开始乡间文人传说的,帝都方面会从海上而来攻击的传闻,随着每家每户都得到的新式商品,也渐渐没了市场,市侩之徒,这是夏允彝对帝都的长老们最初的评价。

  当即他曾经在谣言最四起的时候,搜罗一群乡党,准备去南京城勤王的行动,亲自去会会北方的反贼,见识见识那些流寇到底有多厉害,居然打下了整个帝都城,就连以前在可止小儿夜啼,无数士绅痛恨的闯贼李自成、八旗兵都惨败在他们手中,整个北方也基本上落在了他们的手中。

  本来以夏允彝的想法,一群怪力乱神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传说的怪人,用类似白莲教的法子占据帝都,随后很快就倒行逆施,自相龌龊,自己攻击杀戮起来,这当然就会带给南明机会,在他看来,以朝廷堂堂正正之师,太子光明正大的就在帝都活着,直接打过去,那不就是了,到时候……

  可是夏允彝他不过是一个举人,他的陈条送入南京城中之后,便石沉大海,虽说几位大人将各种天花乱坠的广开言路之类话每天都说,但那是忽悠皇帝的,真到了自己,那就是一句不搭理这些小人物了,当时帝都的军威可以说是一个顶峰,莫名其妙的就消灭了帝都的李自成,还有阴谋入关的八旗兵,可以说战斗达到了最高峰,而要北伐,起码要准备几万大军,无数钱粮,问题是,谁领兵呢。

  谁领兵,面对北方强大的兵峰,都会嘀咕一下,然后看看身后,发现之前给自己工资的南京城,是那么弱鸡,为什么不直接挥刀杀回去,自己做皇帝呢。

  北伐做不到后,夏允彝与不少人商量,都认为这样下去是坐以待毙,不能北伐,起码争取一个南北对峙,划江而治吧,但那就意味着必须出击江淮,所谓守江必守淮,就是如此,北伐的倡议没人搭理以后,曾经还上书,要求重整江淮一带的防线,加强编练新军,打造战船,防御起来。

  正如对江南来说,一旦派出大军北伐,那么这支军队的头领,面对北伐强敌,以及后方弱鸡,做出的最明智选择,基本上就是直接打回去,自己做皇帝难道不好吗。

  可是那些大臣,虽然也懂这些道理,但是这个提议耗费银钱太多,根本就是直接扔进了纸篓,对他的提议不了了之,为什么不趁着没有朝廷,直接下手****呢,至于积草屯粮打造军队,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可是这几年多来,夏允彝还是给予了北方的帝都势力极大的重视,去年夏天的时候,他甚至专程抽出了二十多天时间,亲自带着几个家奴,化装成了商贩,冒了很大的“风险”潜入到了上海港口区内转了一小圈。

  而这一趟下来,长老会给他所造成的震撼之大,让夏允彝久久无法平静,因为他所见到的夏允彝辖地之中的景象,可以说和大明朝控制区的景象有着天地之差,作为宋江府本地人,和不少士人都是朋友,他见闻广博的很,而更以天下为己任,过去的一些年来走遍了长江南北,可谓是对时下大明各地情况都相当了解,当然知道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崇祯时代,朝廷因为要应付连年不断增长的军饷支出,不断的加饷加赋,自然是把钱压在了最底层的百姓身上,逼得老百姓入不敷出,不得不弃田而逃,宁可有地不种也要去当流民,再赶上近年来天灾不断,朝廷官府也无力赈济,甚至视而不见,所以才搞得天下大乱,流民们纷纷揭竿造反,起码在北方早已糜烂,而南方实际上小规模的造反几乎没有停过,几乎找不到任何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了,到处都是流民遍地,到处都是匪盗丛生。

  但是让夏允彝惊讶的是不是港口的那些机器和大船,而是再一次看到了久违的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人人都有活儿干,吃的饭也是非常精细的口粮,这让他不得不下定决心,今年一定要到北方去看看。

  坐着船到达天津后,那现代化的装修和布置让他惊讶不已,为了避免上当,只允许他看到那些最好的景致,他在天津待了多日,而附近州县也去看了,道路两旁不断出现的农田之中,种满了各种作物,由于集村计划,村子少的多了,而被吸引走的劳动力,也使得农村的人口压力减小,而更趋向于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夏允彝甚至看到了十几亩地被用来种植花朵,而问那老农,居然说帝都有人订购的,价钱还不少。

  虽然暗骂帝都的长老们骄奢淫逸,但看着到处都是安详而安乐的老百姓,或是闲聊说笑,虽然他们依旧穿的是破破烂烂(夏允彝把T恤当做了某种破衣服),但大明时代也是这样的啊,他见多了没有衣服的穷人了,可是脸上却是都有红润,健康的很,而下午的时候,一队快速奔跑的孩子,虽然吵吵闹闹,但说明了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基本上可以得以温饱,还有余力养活读书人,比较满足于现在的这种生活,这在其它地方是万难见到的景象。

  而且让夏允彝更是诧异的是自从进入帝都控制区之后,便再也看不到任何拖家带口沿路乞讨的流民乞丐,他才记起,传说中,帝都不许乞讨,乞丐都被送到了什么海外之地,而在天津和帝都的一些地方,专门开辟了收容流民的区域,供外面涌入他们控制区的流民暂时安置,然后有专门的人员会施粥给他们,确保他们不再会被饿死,再酌情送到某地进行分流疏散。

  更看不到其它地方的那种道旁到处都是死尸饿殍的情景,即便有流民因病死亡,也有专人负责收殓他们的尸体,抑或是深埋抑或是焚烧。

  随着夏允彝的深入,他还发现这里的治安和军民关系好到不可思议,早起他在一地踏青,感叹北方风光,迎面跑来一群身穿军装,短发的小伙子,唬得他双腿颤抖,希望他们只抢自己的钱财,不要害性命,但是那群小伙子根本没有搭理他,而是直接跑了过去,按照一位老农所说,那些小伙子每天早上就要跑好远的步,一开始看着吓人,到后来就没人怕了。

  而在这里根本看不到什么劫匪,各种商贩可以自由行走于北方各地之内,根本不用像其它地方那样,如果要行商的话,就定要结成伙或者是雇请彪悍之士进行护送,在这里做买卖的小商小贩,一两个人就敢走夜路,这种情况也说明了帝都辖地内治安情况良好,基本上肃清了其境内的匪盗,这就已经是上上大吉了。

  夏允彝提前做好了准备,求了一位松江商号的印鉴,不过却是没人管他一样,在天津待了多日,观察一番后,不得不赞叹一番,带着儿子继续北上。

  正是因为刑天军对辖地内实现了有效的管理,使得这里的百姓们耕有田,食有粮,所以引得了大批其它地方的流民涌入到刑天军控制区内,所以在刑天军控制区内的人口密度之大,别看这里以山地居多,平地很少,一个县粗算一下,也几乎能顶上其它地方几个县的人口,这要产出多少粮食,才能养活这么多人呀!反过来更充分的说明,刑天军对控制区自有一套他们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随着夏允彝越来越深入到长老会的地盘,了解的事情也就越多,长老会的战略简直太简单了,对于还无法控制的区域,使用金钱攻势,修筑铁路和道路,拓宽联络层面,提高人力资源成本,使得招纳佃户种地变得得不偿失,许多地主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想办法种地,或者干脆卖地求存。河北的农业也开始走向了经济作物为主的情况,这就更不可能让佃户去种地了。除了少不食古不化的家伙外,小型农场化才是最佳出路。

  和这里的老百姓交流之后,夏允彝得知长老会是真的不收农业税,这给他带来的震撼是可以想象的,虽然作为举人,也没人收他的税,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恶政,面对崇祯帝,儒生们也是开口要钱,但始终哀叹民生艰难,但就是不肯给自己人加税的。

  各种工程搞下来,工作机会多,实在不行你可以去海外领取地皮啊,老百姓却不用担心会入不敷出,收获的粮食放满了粮仓,有些陈粮甚至已经是三四年前的了。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夏允彝真真的彻底被震撼了,帝都一方至今为止没什么大儒秉政,谁都知道,在帝都从贼的那些大儒都只是闲置的陪衬,而长老军作为造反派,便能将他们控制的地盘打理成这种模样,哪怕是平民百姓过的日子,也比得上江南富户,这一番对比,让人不得不汗颜惭愧的同时,对于帝都更是向往的想去看看了。

  江南士人来了帝都,自然是要先拜祭崇祯的墓,以长老会的推土机和挖掘机想修筑一座皇陵本身就不难,考虑到明十三陵的旅游资源,还是花费了心思的了。

  夏允彝甚至可以听到不少地方的方言,全都一脸虔诚的坐着车前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