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续南明 > 第161章 不屑

续南明 第161章 不屑

作者:老白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09:53:30 来源:88小说

下午时雨就停了,不过道路一片泥泞。

申时中,杨河也准备去赴宴。

因没轿子,也没置马车,为防止回来时下雨,陈仇敖就为杨河备上雨衣,一种丝绢料子,外面涂上桐油,这时丝绢浸涂桐油都呈黄色,宛如琥珀之色,所以这时的油衣又称琥珀衫。

然后还有大帽,涂上生漆或桐油,一样可以防雪御雨。

至于陈仇敖等人,则是携带雨帽毡衣,毡料厚实,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御雨,遮挡风雪,功能多样,军旅多用之。

此时雨衣制作已经颇为考究,所用材料也多种多样,大体士宦之家的雨衣,多用油绢来制作,取其质轻,农夫、渔人则蓑衣大笠了。

杨河的斗篷多少有些防雨功能,但怕下大雨,还是带上雨披油衣。

众人一番忙碌,准备出门,除了陈仇敖等人,他署廨七个人,马夫膳夫留下,又留一皂隶看署,然后门子与两个皂隶随同去。

这时皂隶算是各官门面与护卫了,轮流值班,门子则是官方安排的杂役,端茶倒水,打扫卫生。

上官少长随的,还会兼任跟班,随身携带官员的拜匣,坐垫衣饰等物,跑跑腿,送送私密信函名帖只是寻常,算是官员比较贴心之人。

也因此获得好处与隐性权力,俗话说的宰相门前七品官。

如清时和府,每个门子就权势熏天,称二爷,他们是仆从,自己却拥有大量的仆从,称三爷,外官拜见,送上五千两银子二爷都见不到,只能见见三爷。

杨河对门子类素为不喜,但身边也需要个打扫卫生,端茶跑腿之人,这些勤务杂事,他不可能让陈仇敖等人去做的,他们是将士军人,他要培养他们的军人气质。

拨到他署中这门子也颇为年轻机灵,做事比较勤快,懂得官场的各种规矩,合乎杨河心意,听说他是与邓巡检八杆子能打着的远房亲戚,也姓邓,但该说的话也要说。

他就对邓门子说:“你到署中,该得的好处可以得,但不该捞的就不能捞,知道吗?”

邓巡检这两天也赖在练总署中,当时他也声色俱厉的喝斥邓门子:“杨老爷说的话你要记住,你虽是我的亲戚,但犯了事,也不会纵容你,知道吗?”

邓门子伶俐的磕头:“小人知道,小人能拨到杨老爷身边,是三生修来的福气。小人早仰慕杨老爷的威名,文韬武略,只望常日相随下能学得一丝,这样小人积点福,后世子孙也能谋个出身。”

当时陈仇敖等人都叹为观止,果然是门子,嘴巴就是能说。

他们现在杨河体系中虽身份不凡,但论世情,论城里的见识,是不如这门子的。

进睢宁这段时间,个个都很少说话,更少出门。

杨河则听得哈哈大笑:“这小子,有前途。”

不过他还是决定以后署中大门,后堂门墙,以后皆用护卫轮流守护,各类杂事与跑腿则用门子。

虽他们会少了很多门包,但凭他杨河的发展,以后这门子只要安份的话,白领小资的生活水平还是有的,也算缘分一场。

攒典廉方正也没有随同,留在署中,这次宴会,不但邓巡检与杨河私语,就是知县高岐凤都悄派田师爷过来说,赴宴时不要带廉方正,否则这次宴饮就等着不欢而散吧。

这两天杨河一样饱受折磨,不说吃饭,买几斤水果廉方正一样要啰嗦。

他几次三番都想退货,想想又忍下来。

廉方正严肃古板脾气臭,在杨河看来,是过于坚持原则的结果,他在明初可能会混得很好,然现在……

但这是他的信念坚持,是改变不了的,好在这人虽然古板严肃,能力还是有的,署中各种钱粮收支统计,都登记得井井有条。

特别对工程之事很了解,毕竟多年工房出身,所以杨河就忍下来。

他现在身边更无人可用,北岸的读书人连新安庄都满足不了,跟来睢宁的几个人,陈仇敖五人虽然识几个字,但离能写会算差得太远,不用廉方正,练总署如何运作?

了解了廉方正这人,知道他本职工作肯定会做好,杨河就决定该干的活让他干,私人交情还是免了。

众人出了大门,马夫将各人马匹牵来,赴宴杨河就没有穿官服了,平日那身打扮,但斩马刀与手铳仍然带着,掩在貂裘斗篷之内。

邓巡检也一身便服,圆滚滚身上一身红袍,颇为喜庆。

攒典廉方正领留署三人送出大门外,他深施一礼,对杨河说道:“此公筵设于衙外,于制不合,更兼筵金逾越。然大人坚持要去,学生也无法,只望大人早出早归,不可流连嘻戏才是。”

杨河道:“署中之事,就拜托廉先生了。”

廉方正又深施一礼,严正道:“这是学生份内之事,大人勿需多说。”

杨河无语,一撩斗篷,就上了马匹,邓门子连忙为他牵马。

陈仇敖目光锐利的扫了周边一眼,也上了马匹,策上马到最前,他仍然铁盔铁甲,羊毛斗篷,身后背着标枪袋,马鞍旁别着盾牌,后面还夹着防雨的油衣毡衣。

然后余下三骑在最后面,铁甲锵锵,长刀盾牌,将杨河与邓巡检等人夹在中间。

一行人往衙前大街“迎春楼”去,杨河扫看四周,看署周边转眼就热闹了,各商铺人气就旺,杨河心想:“这就是房地产经济。”

不过此时土街满是烂泥,下了大半天雨,还到处是水坑,步行的门子皂隶走着,皆是深一脚浅一脚,靴上满是泥水。

这时天气贼冷,狗马冻得喷鼻,鞋上浆着烂泥,甚至进水,那滋味可不好受。

杨河叹道:“这种道路,雨日出行真是受罪,这街道该修一修才是。”

邓巡检笑道:“县中哪来的钱粮,若街道都铺上青石,那可耗费不小。”

他试探道:“大人明后日就要回庄了?”

杨河道:“礼金收到手,没事就走了,流贼之事越急,诸事繁多,要早做准备才是。”

这两天送贺仪的人不少,虽然杨河少见他们,但礼物白银都收下,有好几百两之多,他也派人前往北岸,让新安庄的齐友信等人做好接纳流民的准备。

就在焦山庄附近理出几个废庄,作为安置流民之所,也正好北岸在修桥铺路,修葺沟渠,这些流民前往,也有个活计生存。

当然,暂时他们不可能与北岸民众一个待遇,还需要考察。

然后这边之事大体就定了,粮饷已基本拨到位,虽然在杨河看来不多,五门火炮,因为子铳的原因,只找到二号小佛郎机一门,不过三号有四门,也算军中有了大威力的火器。

营房他也看过,十人一间的大通铺,有火炕,然后有六十营间,基本够用。

官位官服又确定,这边没什么事,杨河就决定明后日回庄,加紧练兵造器,应对流寇的威胁。

一些民政,如肥料厂什么,也需要他回去处理。

邓巡检有些遗憾,因亲近杨河的缘故,最近他在城内威望增加不少,连送礼的人都多了,没想到就要走了,不过听杨河这样说,还是忙道:“大人费心国事公务,下官佩服。”

杨河笑了笑,看街两边颇多人聚着围观,指指点点,内中还颇多青皮游手样子的人。

他不悦道:“怎么,本官设署,青皮光棍都跑到这边来了,我练总署这片成了藏污纳垢之地?”

邓巡检笑道:“也不是,城内关心大人动向的人不少,这些人只是跑腿闲听罢了。”

杨河扫了一些人一眼,看得他们都是一缩。

收回目光,他淡淡道:“青皮地棍,此辈渣滓也,若流寇来袭,这些人就是隐患。”

杨河可知道这些地棍青皮的本性,平日胡作非为,乱时更是趁乱而起,呼鸡逐犬,借交报仇,甚至京师形势非常危急时,各地棍无赖还趁机聚众大肆抢劫的。

甚至敢放火轰抢诸大臣家,普通百姓被祸害者更不计其数。

都是人渣,没一点正面的价值。

原本杨河认为城外的流民是一个隐患,看到这些青皮光棍,他意识到这些人一样是隐患。

他们随便搞个破坏,比如放把火,都会造成城内百姓的惊恐骚动。

看来流寇到来之前,必须清理干净。

他有了决定,语中就带了杀机。

听杨河平淡说话,但内中杀意流出,邓巡检心中就是一凛。

他可知道旁边这年轻人,看着年轻,却可称是心狠手辣,一念之间,动辄杀人。

他现在的地位,就是用人头堆起来的。

这些青皮地棍怕要惨了,好在他想来想去,自己久在北岸,跟这些青皮没有联系。

他心下一松,这些人是死是活跟他没关系。

……

绿袍汉子耿爷被杨河目光一扫,有种寒毛都涑栗起来的感觉,下午时他又带几个地棍来到倪叔茶铺,众跟班中少了脸上贴着膏药“马爷”,他也没在意,以为他去哪玩耍了。

他们在茶铺中坐了半天,让倪叔暗暗叫苦,今日生意又黄了。

耿爷坐了好久,练总署有了动静,自然颇为关注,他自诩养气,平日也学足了各老爷的作派,然而那杨老爷目光一扫来,他不由自主就低下头,心惊肉跳的。

他在倪叔等人面前作威作福,但遇到真正的老爷,特别街上这行人,就感觉自己是柔弱无助的小鸡仔,有种天生的惊恐。

他僵硬低着头,待杨河一行人过去,耿爷才觉自己满头的冷汗,身上到处汗涔涔的。

“耿爷,这杨……杨老爷只管打仗,不管城内盗捕之事吧?”

与他一样,身旁各地棍都是脸色苍白,那杨老爷果然是天杀星,随意瞟来一眼,有若泰山压顶似的。

他们平日在城中横行,每每以为自己是天王老子,此时见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强权人物。

就看那杨老爷的几个铁甲护卫,个个骑着骠马,面带煞气,眼睛冷血,怕都从死人堆中爬出来。

就他们一个,都可以杀光自己这边所有人了。

此时一个地棍更惊恐说道。

耿爷咳嗽一声,觉得自己嗓子有些发干,咕噜噜就将面前茶水喝光了。

他抺下嘴,干涩的道:“城内这是魏老爷的事……咳……我们也算是他的人,杨老爷不看僧面看佛面,应该不会为难我们……咳,不过你们都仔细了,平时也要长点眼,练总署的人,一个都不能得罪……咳,我们都是小人物,杨老爷眼角看不到我们……”

耿爷说着,心中却猛然有些悲哀,自己可以在倪叔等人面前充老爷。

然事实自己只是个假老爷,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遇到真正的上位者,自己的生死命运,也只在他人一念之间罢了。

……

“如果杨老爷能治治这些青皮就好了。”

倪叔等乡邻站着看,看耿爷等人萎缩的样子,解气的想着。

果脯铺内,炉中残留着衣物的灰烬,旁边的墙上,划着三道深深的痕迹,内中一道,新添不久。

刘大有从窗缘内望出去,年轻的脸上满是神往,铁甲森森,鲜衣怒马,随便一个眼神,就让横行市井的众青皮萎缩如小鸡,那为首的年轻老爷,也不过比自己年长一岁罢了。

“大丈夫当如是。”

刘大有看着,想着。

内心深处,沸腾不休。

……

“迎春楼”在衙前大街偏东南,与文庙隔着一个湖泊,算是本地最大的酒楼。

传说主人曾是邳州城衙一个老膳夫,一手神厨级的水准,颇得几任知州的欢心,退下来后,就在这衙前大街开了楼,老膳夫可能在州城颇有关系,也会经营,特别擅钻研。

比如他主动送干股分红,当然仅限睢宁每任知县,每任知县到来后,“迎春楼”都会奉送一笔红利,在这种小地方,可谓一笔很大的数目,就算各知县离任后没有了,也获得了非常强硬的后台。

现在“迎春楼”背后的主人不知是谁,然无一例外的,每任知县上任后,都会将“迎春楼”指定为衙门消费地点。

所以就算现在世道不好,“迎春楼”的生意还是依然那么好。

今日更是火红,毕竟是新任睢宁练总的接风见面宴饮,睢宁城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

甚至城外很多庄寨的豪强士绅也赶来。

于是“迎春楼”前宽阔的广场避轿声、马蹄声、唱喏声嘈嘈杂杂,各类的车马轿子接连不断。

“区区一个九品官,竟这么大的作派。”

说话的,是一个摇着折扇的年轻生员,身后同样跟着一群生员,个个拿着折扇。

然后这年轻生员说着,唰的一声张开他的扇子,竟是象牙为骨,苏丝为面,上面字画亦是名家手笔,使得他的折扇在后方一帮或木头、或竹子、高级点乌檀作骨的折扇中有如鹤立鸡群。

也让各持扇的主人们自惭形秽。

话说此时各阶层出门都喜欢携带一柄扇子,不单是读书人,就是商人什么,一样附庸风雅的持扇。

持扇是此时的时尚,影响到妇女都个个持扇,甚至发展到了很多地方,若正规场合不带扇子,会被认为是缺乏风度的表现,若杨河那样出门总带刀,还是斩马刀的就很少见。

众人都持扇,这扇子的质量风雅如何,就成为众人攀比的对象。

一把好扇子,若作为馈赠友人的礼物,那可是决佳的友谊象征。

春寒料峭中,年轻生员微微扇着,在众生员面前展示他的非凡折扇。

就若后世有人故意跑到别人面前,将自己名表展露出来一样。

然后他口中吐出不屑的言语:“我爹就任邳宿河务同知时,也没有这么大的排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