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384章 完美的财政翻身仗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384章 完美的财政翻身仗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皇帝成了资本家,很多问题也迎刃而解。国有资本在天启九年,则在继续消化北方市场,如今北方各省都纳入了改革范围,别说是国有资本的商业利益,就是政府财政税收就在疯狂的往上窜。

过去免税的特权阶级都交税了,商人也全面交税,尽管北方市场没有南方市场繁荣,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经济刺激等等手段下去,如今北方市场已经要比南方市场繁荣了,商业越发达,税收越高。

朝廷财政在这样的改革之下,已经越来越充裕了,而且这些年朱由校花钱也省,朝廷的财政赤字已经完全消除,每年还有盈余。

“皇上,今年内帑的钱还是没花出去。”皇后张嫣最近有点发愁,内帑的钱不怎么该往哪花。

如今宫内话费,朱由校都是交给皇后去打理,内帑有多少钱也不是很了解,问道“内帑还剩多少钱没花完?”

“去年就剩下一百多万,去年年底银行那边又分了五百万过来。”张嫣有些无奈的说道“这么多钱花得掉啊!宫内可没那么多花钱的地方,各地赈灾捐款也花不掉这么多钱。”

“分红是有点多,既然花不完,那就拿点钱出来盖个图书馆、博物馆什么的也好。”朱由校想了想说道,皇家财团国有化之后,皇室还留有5%的股份,去年盈利实际上达到两千万元左右,不过其中1500万继续用于财团投资,只有500万元的分红。

这是朱由校私人的钱,怎么花看自己喜好。

“图书馆?博物馆?”皇后奇怪的问道“图书馆是藏书楼吗?”

“对,就是藏书楼,不过这个藏书楼可以对外开放。只要是大明百姓都可以免费进去看书,还可以办理借书证,把图书带回去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大明也需要建一个比较大的图书馆了,把各种孤本之类的书籍复印几份备好。免得一些古籍失传。”朱由校对皇后解释道,“另外那个博物馆就是收藏各种文物、古董,允许百姓买票进入参观。”

“这些钱还是花不掉的话,那还可以再修一座皇家剧院,或者把钱投到皇家大学去,用来兴办教育。”朱由校说道。

“臣妾明白了。”张嫣大受启发,顿时知道这钱该怎么花了。

对于花钱方面,朱由校还是很谨慎的。个人享受方面的东西不能铺张,只要不寒酸就行。

花不完的钱用来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及剧院、学校,都是功在千秋的事。

千万不能学唐朝的李隆基,给他老子修个陵园就花了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整天沉溺于个人享受,搞个什么梨园,尽管是发展了艺术,但也发展太过了。结果出了个安禄山,整个国家直接就完蛋了。

如今大明的国家财政和君主个人花费已经是彻底的分家了。已经不是刚登基那会算不清楚的糊涂账。

国家财政收入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皇家不能再碰国库一分钱。

当然皇帝还是要有收入的,否则哪里受灾了。捐个款的钱都拿不出来,那就太寒酸了。

国有资本财团5%的股份的分红已经十分的恐怖了,这两年财团资本迅猛发展,收入不断增加,以至于此时朱由校的内帑钱多得都不知道怎么花。

不久之后,皇家图书馆和皇家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就确定了下来,由皇室内帑出资建设,第一年先投个300万元进去。

皇家图书馆和皇家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得到了朝臣们的支持,一个个积极得不得了。一个个又捐书又捐文物的。

大明民间的藏书风气很浓烈,各地到处都有藏书楼。不过因为是私人所有,并不完全对外开放。

实际上这是大明两百多年的国祚下来。那些有文化的群体尝到了甜头,充分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自然是非常注重文化的底蕴与教育。但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那就是文化垄断比较严重。

特别是中国文化又精英文化,普通寒门子弟所受到的教育与富家子弟是没办法相比的。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寒门子弟不容易出头,除非是很努力,又有一定的天赋。

皇家图书馆则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只要是大明子民,都可以进入其中看书。首先一个就是地方要大,朱由校直接把图书馆与博物馆建在了王恭厂,那里地盘够大,正好这些项目把灾后重建也给搞定了。

皇家图书馆面积很大,收藏的图书也非常巨大,并将图书分类存放,各类图书都有。什么文学、农业、军事、、四书五经、百家典籍一应俱全,而且还扩印了不少孤本,对图书的收藏活动将持续不断的进行。

市面上出版的图书,只要有价值的都收藏。

同时朱由校下令编写‘天启百科全书’,对万事万物进归类总结,这将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

不过谁让皇帝有钱,而且还有人。

至于博物馆,能摆放的东西那就多了。这年头的大明,文物没有外流,本国文物太多了。

能进皇家博物馆的,不是具备代表某个时代面貌的古董,就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文物,光是抄家就弄到了不少顶级文物,何况皇宫里也有不少文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除了皇帝在往博物馆送文物,朝臣们,还有国有资本财团的那些红顶商人们,一个个都在向博物馆捐赠文物。

天启九年,皇家图书馆与皇家博物馆的成立,对大明来说有重要的意义,皇家图书馆成为了一个官方收藏图书,保障文化传承的地方。只要是孤本和一些古籍,都会进行备份,以免因为战乱和火灾被毁。

同时还对许多书籍进行了整理,修编天启百科全书,更是一个大工程。陆续参与到其中的文人多达上万人。

这一系列的政策,就是在整理、发展文化资源。

博物馆则变成了一个记录着文明与历史发展的地方,不过朱由校不会在博物馆摆放其他国家的文物。那是一种炫耀行为,掠夺到海外文物。私下收藏就好了,光明正大的摆出来并不是很道德。

这个世界阴阳共生,有人做了好事,肯定也有人做坏事,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世界又是‘阳主阴从’,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还怕被人知道,那么性质还不算太恶劣,如果一个人是光明正大的做坏事。性质就非常恶劣了。

就像是贪污一样,偷偷的贪点钱,能贪去算本事。但光明正大的贪污,那就非常恶劣。

抢了别人的文物,还要公然拿出来显摆、展览,是非常没道德的行为。大明作为一个文明国家,有时候坏事可以做,但不能做得光明正大。

不久之后,又成立了一个皇家剧院。这个剧院各取所长,不论本土还是西方都是来所不拒。葡萄牙人卖到大明的很多乐器。很快就出现了在了皇家剧院。皇家剧院倒是没花多少钱,就是建筑花了点钱。同时养人花了一些钱,不过皇室也就养了一些乐器方面拥有特长的艺人。

各种戏曲之类的艺人。全部看市场。

皇家剧院成立开始,就是走半市场化模式,能吸引观众买票入场观看的艺人留下,混不开的艺人让道,没有公家铁饭碗给他们吃。通常能进入皇家剧院的艺人,都是闯荡出了一些名气的。

皇家剧院刚成立,便在这样的经营理念下火爆了起来。皇家剧院的设施最为气派,而且还充满艺术气息。而且请的又是各省名家艺人前来演出,更有各种音乐表演。很快就让皇家剧院变成了代表大明艺术巅峰的殿堂。

能有这样的效果,无非就是整合优良资源。而那些有名头的艺人。同样喜欢去皇家剧院表演。皇家剧院不仅给的报酬高,而且这代表着一种官方的认可。上过皇家剧院的舞台。那相当于是给皇帝表演。

尽管朱由校仅是偶尔带着皇后和妃子们出宫去看表演,并不是天天都去。但这并不重要,只要上了这个舞台,那些艺人的出场价马上就涨。

以至于很多接到邀请的各省艺人,不辞辛苦的赶到京城到皇家剧院表演。

很多艺人来到京城之后就在京城扎了根,此时的京城称之为遍地黄金都不为过。这里不仅是大明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当前国有资本财团的大本营,也发挥着经济中心的作用。

北方物产尽管没有南方丰富,但随着不断的对外扩张和海外殖民活动,输送回来的物产也极为丰富。

在这里权贵遍地、富商遍地。而且这里是天子脚下,没有什么权贵敢在这里乱来。特别是经过一番改革之后,这里行政效率高,而且也比较人性化。

此时的京城,有发展艺术的经济基础。有足够庞大的消费群体,日子好过了自然要享受,能养得起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艺人。

特别是权贵多的地方,很多人过的闲啊!有大把的时间去看戏听曲,而一些很富裕但人们却很忙的地方,这些艺人的生存土壤则没那么旺盛。

此前给那些盐商唱戏的扬州艺人,此时大部分都跑到京城来了。扬州的盐商没落了,没那个经济基础,也没那么多闲人捧他们的场。不过朱由校对戏曲并不是很痴迷,平时看也会看一些,但更喜欢听纯音乐。

在乐师们的努力下,各种本土、西方以及少数民族乐器相结合之下,玩出了诸多花样,一个曲子用不同的乐器相配合演奏,有许多新鲜感。

整个京城在朱由校的治理之下,此时已经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战争的阴影已经在北方消退。

南方只要不改革,显然也不会有什么战争,南方一旦发生战争,肯定是因为改革的原因。

反倒是西南地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这个年代的西南地区汉人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没有经历明末乱世,没那么汉人因为战乱跑到西南。

西南土司太多,汉人数量不够,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并不是那么容易,现在明王朝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条件完全并不上满清时期。

不过西南暂时倒也没什么叛乱,尽管依旧天灾不断,天下总体还算是太平的。

这样的天下太平,却是建立在外部扩张和对外贸易掠夺之上的,天启九年年末,一支商船队在胶州湾扬帆起航,这支船队一路向东,前往檀香山和美洲西海岸。这支船队拥有三十多艘商船,满载人员与货物,一个月后,又有五十多艘商船起航前往美洲,这些商船不断的驶向美洲,拉开了开发美洲的序幕,并且正式开通美洲贸易航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此时的大明,已经拥有四千余艘远洋商船,这些商船为大明带回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

但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船还是太少了。

大明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完全的追求更多贵金属为本质目的,掠夺世界的贵金属是需要不断进行的,但大明更需要的是各种资源,例如粮食和各种工业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随着对海外开发的不断深入,为了运输这些大宗商品,需要的商船也越来越多。

大部分商船实际上都是在东北亚、中南半岛、南洋、澳洲,以及大明沿海跑运输,运输着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大宗商品。

朝廷此时已经不再动用徭役在京杭大运河运输粮食了,北方各省所需的大米都是直接从台湾、中南半岛和南洋运到北方港口,效率完爆河运,成本降低许多倍。

大明的危局已经被朱由校给盘活了,到了年末,朝廷全年的财政收入进行全面统计之后,达到了惊人的6.2亿元,财政收入完美的打了个翻身仗,并经开始呈现出碾压南方财阀的局势。

大明的双王格局,已经快要分出胜负了。

那些向政治伸出触手的江南资本,根本比不上朝廷财政增长的速度,以及国有资本成长的速度。

在朝廷的多方位围堵之下,大明的大资本商人势力已经被遏制了资本成长空间,而国有资本则在快速增长。

北方经济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最大的秘诀还是发行了纸币,避免了货币紧缩的现象发生。扼杀生产的往往不是通膨,而是通缩,天灾时粮价暴涨,往往会造成受灾地区产生严重的通缩,天灾过后大家都没钱了,而奸商们又不把钱花出来,进而产生大量失业,随之而来就是汹涌的土地兼并,直接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天启九年北方市场在纸币的大量发行下,产生了轻微的通膨,对经济非常利好。

货币多了,带动商品生产规模的增加,货币依旧值钱。货币量多了,税收自然也快速增长。

财政收入的快速上涨,实际上还是改革所带动的。随着北方各省全面纳入改革,接下来几年税收增长速度则会放缓。未完待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