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朝女人 > 第94章

明朝女人 第94章

作者:简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21:04:25 来源:免费小说

  “这就么平空消失了?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超品王爵诰命,没人来给个说法吗?礼部那边怎么说的,开平王夫人的俸禄总有人领吧?这些年开平王夫人都不进宫领宴的吗?”

  “宫中多年未办大宴。”这就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先帝自马皇后去世之后,再未立后,后宫无人有资格举办大宴。太子妃常氏去得更早,不必说了。太子继妃李氏也早去了好几年,宫中没有合适的女主人办宴会,京中夫人交际都只能在私下进行。

  “臣亦去礼部查过记录,开平王老夫人年俸一年一发,都有人领取。只领取之后的去向,并无人关心。”黄子澄没说的是,开平王老夫人久不露面,礼部那些小吏看碟下菜,郡王妃平级的年俸还不如二品诰命呢。可持信物领年俸的人一直没说什么,平静的领走东西就算了。近两年年俸扣得不剩什么好东西,已经无人来领,礼部那边也装着不知道,未曾上报,东西直接昧下了。

  “就这么凭空消失了?”朱允炆叹息,怎么想找的人一个都找不到,不想见的人总是拖着不去死呢!

  吴王不见了,开平王老夫人不见了,连府邸都不见了,他们都约好了吧!

  朱允炆想起回后宫问他母后的结果,他母后也还糊涂着呢。当初她的确听到了些许风声,但绝对不敢推波助澜,后来这浪花打过来,反而溅了她一身污水。当年燕王妃就是拿这个理由,捋下了东宫所有妃妾品级。当年只有她和生育一女的王侍妾活了下来,其余全都为常氏陪葬了。当年事情真相早已淹没在故纸堆中,可先帝起居注的确记载了“奉上不谨,降位”。

  事情过了几十年,依旧被翻出来打脸,还辩解不了,朱允炆也是心累。

  朱允炆想方设法找出能解决燕王妃奏折的人来,他已经听说朝堂内外沸沸扬扬议论着太后当年后宫争宠秘闻,再不解决,恐生变故。

  燕王妃却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战果。

  “朱允炆不是傻子,朝中大臣也不是吃素的。我的折子他们不能光明正大的反驳,可他是先帝钦定的继承人,光这一条,就足够天下坚持正统的读书人拥护着他,拱卫着他!读书人最会打嘴皮子官司,若是他们避而不谈,吕氏之事,终究会被打成女人间的争风吃醋。”柳娘对着京城传回来的消息侃侃而谈。

  “依王妃之见当如何?”燕王笑问。

  “王爷明明心中有的答案,还要来考校我,我看,该考校的是这几个孩子才是。”柳娘指着围坐在周围的三子二女,柳娘和燕王同养育三子四女,如今长女永安、次女永平皆已嫁人。在她们嫁人之前,局势没有这么恶劣,柳娘教给她们的依旧不止家长里短。作为皇室中人,她们拥有天然的政治资本,想要过得好,不仅仅是家里三瓜两枣的事情,更大程度上,与朝政相关。

  燕王能让安成和咸宁两个小女儿旁听,是永安和永平都没享受过的待遇。柳娘受宠若惊的同时,切实有了改变历史的感慨。燕王是可以改变的,世界是可以改变的,即使历史由着无与伦比的庞大力量,依旧把朱允炆推上了皇位。当初柳娘废了多大功夫,才把吕氏订死在妾室的位子上。

  燕王微微一笑,转头问道:“老大说呢?”自朱高炽他们从京城回来之后,燕王也捡起了父亲的威严,不在叫阿炽、阿煦之类的昵称,可惜这么多年习惯早已养成,朱高炽他们可不怕燕王。燕王一家大约是整个皇族中最亲密、最和睦的了。

  “若论笔杆子,朝中清流才是强项。朱允炆毕竟是皇爷爷明旨立了皇太孙的,清流若是攻击我们,我们确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朱高炽看燕王脸色难看,连忙补充道:“朱允炆得位不正,生母又有大罪,还被奸人蛊惑削藩,明目张胆破坏皇爷爷定下的规矩。这些都是他不对,怎们都能攻击的地方。”

  “道理是一样的,说的人不同,天下人就有不同的反应。这话可不能我们去说。”柳娘提点道。

  “娘亲可是要找成名大儒?咱们燕王府与儒家、士林并无牵扯,恐不好找。”朱高炽皱眉。

  “要我说那么麻烦做什么,直接打过去得了。咱们燕王府兵强马壮,朱允炆削藩,天下藩王都恨死他了!只要父王一声令下,天下响应者云集。”朱高煦还是这么性子,骄傲道:“就算没有人响应,光凭咱们燕王府也足以把他们打趴下!”

  “行了,别整天喊打喊杀的,老三呢?”

  “哥和二哥说的都有道理,咱们一并干吧。还有咱们王叔他们,儿子觉得可以联合,王叔们也不会坐以待毙的。”朱高燧补充道。

  “王爷~”柳娘唤道,考校完儿子,该燕王总结陈词了。

  “道衍大师学贯三教,与士林交好,说话的人可以交给他去准备。至于打过去……就你们这些年轻小子才一个劲儿嚷嚷着要打。天下才刚刚太平,无故轻启战端,涂炭苍生,到时我燕王府就成千古罪人了。但有一丝希望,绝不轻言战事。”燕王笑道。

  “听到没有,都学着些,稳重点!”柳娘又叮嘱他们几句,让他们先回去了,安成和咸宁年纪还小,有些话听不不懂,不过没关系,燕王能让步她们旁听,柳娘已经喜出望外了。

  燕王嘴上说着不轻启战端,实际上不过是时机未到。现在仅仅削了周王的爵位,且是有周王次子出首状告谋反,周王与燕王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诸王说不定还心有侥幸,认为皇帝削藩只是对有威胁的大藩王。

  舆论也还没有进一步发酵,现在谁先起兵,才是对谁不利。

  柳娘从抽屉中取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有她写好的信和玉牌信物,“若想要文人说话,我这里有个人选——危钟。”

  “礼部侍郎危钟?他是你的人?”燕王微笑接过,心中却悚然而惊。中山王留下的遗泽究竟有多深,或者他的王妃究竟藏了多少东西。

  柳娘澹然一笑,“王爷逗我玩儿呢,什么我的人,不过是有交情而已。当年大儒危素病逝,因他是先帝贬斥之人,无人敢去上香。危家清贫,险些无送葬之资。当初我派人办事遇上,下人懂事,看到便帮了一把。我听说危家贫困得办不起葬礼,却依旧不肯变卖家中藏书,心中感佩,又让人多送些东西过去。危家人素来忠义,这样就又来来往,至今算来,快三十年了吧。小时候的事情了,大约算是好人有好报。”

  “王妃这是确定危钟肯帮忙了?”

  “危钟在读书人中名声之高,王爷想必也有所耳闻,危钟父亲危素当年可是守着忠义之名而亡的,士林如今仍旧传颂他的风采。危家人皆性子忠义,可托付大事。”柳娘对危钟的态度很有把握,但仍旧留了余地,“不过世事无绝对,王爷也可多备几个选项。人心易变,也不知这些年危钟变了没有。”

  第158章 燕王妃

  朝廷迅速做出应对, 一是组织名家大儒批判燕王。燕王出身不正, 以庶子之身觊觎皇位, 对抗朝廷政令,不尊先帝。在皇帝的授意下,舆论场完全是男人的战场,燕王妃所说的那些后宅阴私完全没有出现在官方文字里。

  二是加大削藩力度。新帝认为, 此时仍然物议纷纷,是因为天下臣民还没有意识到朝廷削藩的决心。皇帝一言出万法行,新帝仍然记得先帝在位时,赫赫有名的四大案。当时不也议论纷纷吗?甚至那些触犯国法的人有恃无恐,以为法不责众。可先帝是怎么做的?连着杀空了两轮朝堂!清空了朝堂妨碍国家运转了吗?没有,依旧有人前仆后继抢着做这个随时掉脑袋的官位。

  新帝只看到当年先帝杀人时候的毫不犹豫, 却往了先帝为了一举搬到丞相这个传袭千年的制度, 如何忍耐李善长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十多年。一手打出天下、坐拥皇位几十年的先帝, 是新帝如今这登基不满一年,身世备受质疑、内外强敌环视的人能比的吗?

  新帝为表决心, 连削四王。削齐、湘、代、岷四位亲王爵位,废为庶人, 齐王朱榑被软禁在京城,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岷王朱楩徙漳州。一看便知削藩也是有讲究的。被削爵位之人, 只有府兵无力与朝廷对抗者,直接押往京都,恭顺接受帝王旨意。有兵权的, 诸如代王,只能软禁在封地,朝廷也不敢太过激进。

  激进,还要属湘王用性命激化了矛盾。来逮捕的官兵,大约见多了被削爵的藩王,就没把湘王放在眼里。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王妃罹难,无后人生还。

  一家子死得轰轰烈烈,就是远在京都的新帝听了,也忍不住砸茶杯问道:“谁让你们侮辱亲王的?就是被削了爵位,那也是宗室!那也是宗室!”新帝好像忘了旨意里白纸黑字写着的废为庶人。又或许在他看来,只要姓朱,都不能杀!

  新帝本想震慑藩王,没想到变成了藩王联合的催化剂。

  湘王**全家身亡的消息传开,举国哗然。

  “可惜了十二弟。”燕王感慨。

  “时机到了。”道衍轻叹。

  “王爷可想好了用什么名号起事吗?”道衍问道。

  燕王从怀中拿出一个锦囊推到道衍跟前,这是当初道衍给他的。道衍接过一看,是六个浓墨大字“归正朔,靖国难”。道衍微微一笑,取出压在桌上的纸条递给燕王,那是他拟定的口号,“清君侧,靖国难”。

  “王爷□□,归正朔更好,伪帝立为皇太孙不过一月先帝就驾崩了,临终时只有驸马都尉梅殷在。伪帝以庶孙之身登位,本就名不正言不顺,也许先帝临终想要更改遗旨,被他蒙混过去,才有今日这不正之位。”道衍觉得归正朔更能从根本上打击朱允炆,因为燕王府根本不承认他是君!

  “只正朔指谁呢?”道衍一针见血问道。

  “也许是本王,也许是朱允熥,谁知道呢?只知不是朱允炆。”燕王平淡道,好似这关乎性命的正朔之位无关紧要一般。

  道衍却轻轻一笑,“王爷与王妃吵架了?”

  “王妃性子太过良善,真以为遇到几个好人,天下就都是纯善之人了。居然想不理会天下人议论,说什么真理越辨越明,只要正大光明,旁人反而无从揣测。可笑之极,皇家尊贵,怎能让那些小人肆意诋毁。”燕王对此尤为不满,在他看来,正朔只有一个。王妃的这些理论,不过是为朱允熥上位找的借口。明明先前她就暗示过,一旦自己与朱允熥相争,赢的只能是自己,她帮的也只会是自己。如今这般,也不是真是理念分歧,还是另有谋算。

  “王妃恐担忧三皇孙殿下。”道衍此话僭越,他能为燕王分析天下大事,能以赞叹的口吻提及燕王妃,但不能以这样暧昧的言辞挑拨燕王夫妻关系。

  燕王轻笑,不,他的王妃从来不认为一旦起兵之后,皇位会旁落他人,她比自己都有信心。看,无论是智计高绝的道衍,还是算无遗策的燕王妃,他们都有缺憾,都在自己面前不着痕迹的打压敌人,最后决断一切的,仍然是自己!

  燕王笑了,不理会道衍的话,只道:“还请大师测算一个好日子。”起兵靖难的好日子。

  与此同时,朝廷下密旨给燕王府属官,要求他们逮捕燕王。朝廷的密使没走出北平府,就被击杀。他们前脚刚走,后脚各位属官就入府想燕王禀告一切,在北平,没有什么瞒得过燕王殿下,属官比朝廷更明白。

  燕王把玩着从密使身上搜出来的令牌,上面的花纹十分眼熟,是父皇曾经宠幸万分,又被解散的锦衣卫。

  在一旁矮桌上奋笔疾书的幕僚写好文书之后,奉给燕王:“王爷,写好了。”

  燕王把染了自己体温的令牌往地上一扔,软到在椅子上。

  在场幕僚大声喊道:“伪帝阴毒,令王府属官下毒毒害王爷。快请太医,快请太医!”

  是日,伪帝不宣旨、不听辩,暗中下令毒杀燕王的流言就此传开。也许不是流言,燕王府把伪帝派来的密使尸体悬在城门上,伪帝亲笔所书,盖有大印的密信就贴在城门边上。

  燕王是伪帝的叔父,即便要削爵,也当明旨宣召,说明罪行,行此鬼蜮手段,与草莽下九流何异?

  燕王不堪忍受,当日变起兵了,以“归正朔、靖国难”为口号,兵锋直指京都!

  燕王府一天之内控制了整个北平城,北平原本朝廷派来的官员,都一一归附燕王。燕王在北地声威不是身处宫廷的朝臣凭想像能感受的。燕王控制北平之后,周边城池纷纷归附,通州、蓟州、遵化、密云……

  半月之内,扫清北平周边州县,燕王府实力大增。

  燕王府对外形象经营得十分巧妙,对蒙古人是铁血大将,对百姓是慈爱藩王,对朝廷是忠心臣子,对周围藩王是老大哥。至今为止,北地百姓都深信不疑,一定是朝廷伪帝谋害燕王,闫昂忍无可忍才奋起反抗。

  藩王这边,谷王封地在宣府,与燕王封地十分接近。谷王没有跟随燕王起兵的决心,也不敢对抗朝廷的旨意,他甚至不敢出逃向任何一方,只安安静静等在王府内,看两方谁能胜出。反正他是先帝的儿子,不管哪方胜了,总不会因为他的不作为就杀了他。

  谷王提心吊胆的等在王府,没想到最先到的却是燕王世子朱高炽。

  “高炽拜见十九叔。”朱高炽一身戎装,大步而来,简行军礼。

  谷王早听了侍卫禀告,朱高炽为了表达诚意,只带了六位护卫进府。不过谷王看着那六位胳膊鼓鼓囊囊的侍卫,再看看他们走路的姿势和时刻警惕的眼神,谷王知道就算自己临时起意想拿下朱高炽想皇帝投诚也是不可能的。

  “大侄儿啊,你来了,快坐,快坐,外面兵荒马乱的,你父王母妃怎么放心你出来啊!”谷王恍若没事儿人一样招呼着。

  “十九叔明鉴,正是建功立业之时,侄儿怎能坐得住。”朱高炽向北边拱了拱手,那是燕王所在的方向,“父王命我来问候十九叔,咱们老朱家也不知造了什么冤孽,居然出了自家人对付自家人的一天。听闻十三叔已经被软禁在封地,也不知现在怎么样了?都是龙子皇孙,居然要受那兵痞侮辱,若非如此,十二叔何以**,子嗣都未留下。”

  朱高炽口中的十三叔是代王,已经被朱允炆软禁在大同,而代王正是谷王一母同胞的亲哥哥,与燕王周王的关系一样。

  谷王眉头一挑,动了亲哥哥,下一个也许就是他了。坐在京城龙椅上的侄儿,不正是动了周王就想着动燕王吗?

  “如今战事一起,各方消息不通。父王怕十九叔叔着急,特意送来周边战报,咱们做藩王的,都对朝廷忠心耿耿,不主动挑事儿,可也不是怕事之人。”朱高炽从怀中抽出一份军报,上面列举了举兵归附的城池和阻拦被杀的大将,归附的人占了两页纸,阻拦被杀的只有后面短短两行,对比鲜明。

  谷王也早就听说燕王府兵强马壮,尤其是火器威力巨大,看这架势,燕王府胜利的希望更大。可朝廷终究控制着四方天地,仅仅独守边陲的一个燕王,能撼动朝廷基石吗?谷王不敢肯定。

  “侄儿啊,你十九叔老了,武艺荒废,有心给你父皇帮忙,却跨不上马提不动刀,只能站在边上摇旗呐喊了。”谷王决定延续自己先前的政策,老实待着就是,再坏坏不过如今。

  “十九叔说笑了,您是何等尊贵之身,怎能到前线,就是您有心,侄儿也要拦着。不过我们年轻人就不怕了,我堂弟们可在府中,咱们年纪相仿,也能玩儿到一起。”

  谷王闭了闭眼睛,认命道:“赋灼倒在府中,我且领人去东院寻他。”逼于无奈,他只能献出一个儿子保平安了,至于长子的命运,只能交给老天来抉择了。

  “多谢十九叔。”朱高炽拱手谢过,自去东院不提。

  不一会儿,长史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回禀:“王爷,二公子、三公子也去了世子的院子!主动去的!”

  “这两个小王八羔子!”谷王气得想砸茶杯,又顾忌着朱高炽还在府里,只得狠狠拍桌子。谷王抱着手,疼得直呼气,“老子容易吗?这两个兔崽子还来添乱。”谷王只有三个儿子,把长子舍出去保全全家已经十分心疼了,结果疼出来的两个儿子不领情,居然主动凑上去了!朱高炽是给自己儿子下降头了吧!他只有三个儿子啊,他能怎么办啊?

  第159章 燕王妃

  燕王起兵, 天下藩王装傻者多, 投奔京都者有, 意图共同起事者也不少。

  诸如代王,代王已被削了爵位,可兵权还在他手里,就是奉旨来看守他的大将陈质也只能在外围看守。出了湘王**的事情后, 新帝对看守削爵皇族中人也十分小心,临行之前千叮万嘱,不可侮辱宗室,以免酿成祸患。做臣子的,天然对皇族有敬畏之心,如何敢硬抗。但又因职责所在, 不得不硬着头皮上。燕王起兵的消息传来, 代王有心相应, 却被陈质阻止,陈质部将损失惨重。这种别人能打你, 你打别人却要收着力气的打法太窝囊了,陈质的部将都不想再和藩王正面对抗。勉强糊弄的过去就算了, 何必冒着性命危险,成全别人呢?

  天下藩王何其多,新帝的命令是不许侮辱藩王, 又要保证藩王不起兵呼应,这样矛盾的命令,朝廷兵将如何应对?

  然而, 不必代王费心了。别说现在天下藩王响应、观望者众,就是天下只有自己一人,燕王也绝不后退半步!虽千万人吾往矣,踏出这一步,绝不回头!

  “本王带阿煦、阿燧出征,让阿炽留在北平,你辅佐他镇守后方,本王方能无忧。”燕王准备对河北用兵了。朝廷反应迅速,派了老将耿炳文前来迎战,这是一场硬仗。

  “王爷不带阿炽吗?”柳娘一边给他整理盔甲,一边说道:“阿炽此次劝降谷王,功不可没,看他来往行伍之间颇有章法,都说上阵父子兵,王爷若是能带着他出去,想必事半功倍。”

  “本王有何尝不想父子心相携,共同御敌。可战场上刀枪无眼,本王浴血奋战,想到后方还有阿炽,便是战死,后继有人,心里也安。若是我们父子一同殒身……”

  “别说了,让阿炽留下吧。你们都不会有事儿的。”柳娘急忙打断他,“不是说道衍大师很有道行吗?他既然看好王爷,想必你定是长命百岁的人。”

  燕王穿好盔甲,回身握着柳娘的手道,“不必担心,我会活着回来的。”

  “嗯,我等你。放心去吧,后方无忧也。”柳娘重重握了握他的手,亲自送丈夫和两个儿子上了战场。此次河北之战,事关生死存亡,永安和永平的丈夫也跟着上了战场。

  一家子都在战场上拼命,柳娘如何能不忧心。阿孟看着主子担忧,轻声劝慰道:“主子放宽心,您已经准备了这么久,推演过无数次,不会有事的。”

  “我当然不担心战事,王爷是当世名将,先帝为了集中皇权,为了给太子、给太孙铺路,杀尽善战武将,当世无人是王爷的对手。我们一家子的劫难不再眼下,而在将来。”柳娘幽幽一叹。

  阿孟跟着柳娘多年,自梳做了嬷嬷,一直未嫁。阿孟对柳娘也有了解,笑问:“主子可是担心日后陷于内宅后宫之争?王爷对您情深义重不说,就是有那么一两个年轻姑娘出现,也丝毫不能撼动娘娘的地位。”

  柳娘轻笑,这个她倒从未担心过。燕王这样的人做事,讲究的是“值得”,她带给燕王的政治影响、她诞育的孩子、她给他的温情,这许多东西早已超过了年轻女人**带来的快感。柳娘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自己才是完全可以自由控制的。柳娘担心的是儿子们,三兄弟眼前十分和睦,可战场是最磨练人的地方。尤记得当年燕王在京都的时候,也只是一个骄傲又容易害羞的皇族少年,在北平经历战火洗礼之后,迅速蜕变成如今威严、沉默、铁血的燕王殿下。

  她的儿子,也正走在这条路上。燕王一旦登基,三兄弟就成了皇子,皇位的诱惑有多大,柳娘这几辈子看的太多了。柳娘曾经庆幸他们是同父同母、一同长大、感情深厚,可隋朝新帝杨坚的儿子又何尝不是全由独孤皇后所出,这样亲近的血脉联系,依旧没有挡住骨肉相残。

  朱高炽在她的调理下,允文允武,可自古以来文武双全与父亲关系亲密的太子,也不是没有被废弃过。柳娘不知为何如此担忧,以前也做过皇后,她依旧能从容不迫。而今,大约是对燕王的心思越来越把握不住了的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