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朝女人 > 第93章

明朝女人 第93章

作者:简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21:04:25 来源:免费小说

  “不错,朝廷送信的差役昨日才到。”柳娘点头, 看孩子们的确是深思熟虑,不是莽撞讲义气她就放心了。柳娘最担心的是他们哪处露了痕迹,新皇太孙手狠心黑一些, 直接派人杀了他们,到时什么筹谋都没有用了。

  “是能想到那小子居然有做皇太孙的命。”燕王一叹,在所有的分析中, 他们都认为朱允熥是胜算最大的。

  “就是,就是,论武艺比不过大哥,论文才比不过哥,他凭什么啊!”朱高煦附和道。他们四人一同长大,两个小的就习惯称朱允熥做大哥,朱高炽做哥。

  “行了,有你们什么事儿,都回去洗漱了再回来,一身臭汗!”柳娘打断他们父子谈话,直接把人赶走了。

  永安、永平、安成、咸宁四姐妹也等在一旁,带他们去各自洗漱,他们久不在家中,家中有些陈设都变了。

  房中只剩柳娘和燕王,柳娘摩挲着茶盏道:“父皇……未令藩王入京朝拜。”按理说皇帝若要给新帝铺路,就该在他的活着的时候,压着诸王给皇太孙行君臣大礼,把名分定下来。

  “京中传来消息,父皇病重。”燕王貌似平淡的说了一句。病重,不是一般的病,是皇帝已经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会倒下。拖了这么些年的储位,终于在这一刻尘埃落定,皇帝能支撑着病体让在京百官叩拜皇太孙,已经耗尽心力,他等不到远在边关的藩王们进京了。

  “王爷……”柳娘拉着燕王的手,“允熥怎么办?他是嫡子嫡孙,还和新皇太孙争过大位,他可有活路?”

  “唉,我想想,我再想想。”燕王长叹,何止朱允熥没有活路,新帝上台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削藩,燕王府首当其冲。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反抗,该怎么做?连朱高炽三兄弟都知道要把护卫留给朱允熥,可见他境遇之艰难,天下皆知。

  燕王也想不通,皇为何放着正统嫡子嫡孙不选,反而选了朱允炆这个懦弱之人。就算皇帝忌讳燕王府,可燕王府即使威胁,也是助力,皇帝凭什么肯定朱允熥不能折服燕王府。他的三个儿子都叫朱允熥大哥的啊,难道父皇看透了自己的野心?燕王想不通!

  洪武三十一年是闰五月,闰月出大事。第一个五月皇帝确立的皇太孙,是谁都没想到,胜算最小的的太子庶长子朱允炆上台了。第二个五月,皇帝驾崩,天下臣民百姓迎来了新君。

  先帝有旨,皇太孙灵前继位,诸王毋临京师。

  燕王不放心,还他是领着一队人马,穿过重重障碍到了京城门外。不管有多少算计,倒下的依旧是他的父亲,燕王想来上一柱香。父亲死了,儿子奔丧,人伦大理。可新帝以先帝留有遗旨为由,持帝王符节斥退燕王。

  燕王此来,是为祭奠父亲,若是冲撞帝王符节,那就是谋反了。燕王站在城门脚下,城楼拐角出有阳光反射出的幽幽冷光,那是兵器特有的光泽。看来不止他对新帝有想法,新帝也准备好了。

  燕王又回到了封地,好似接受了父亲驾崩,他的侄儿上位的既定事实。

  可是朱允炆并不满意,先帝驾崩二十七日后,他就召集群臣议事,皇帝的灵柩都没有葬入陵寝,大臣们腰间还系着白布。

  “陛下,削藩一事,当慎重!九大攘夷塞王兵强马壮,若是逼急了他们,九王联合反了,朝廷难以支应。所谓三年不改父道,先帝丧期未过,何不等一等,事缓则圆啊!”老臣中也有不赞成削藩,或者不赞成这么快削藩的。

  “兵贵神速,燕王能明目张胆违反先帝遗命,引兵到京城脚下,就知此人狼子野心,他肯定也在准备。现在的情况谁先动手,谁就占了先机。朕乃皇祖父钦定皇太孙,天命所归,大义所在,天下无不向而往之。若是令燕王先竖起反旗,岂不混淆视听,蒙蔽百姓。”朱允炆很着急,他的太孙位来得太迟,皇帝驾崩前一个月才确立了他的地位,他现在需要一场胜利来立威,燕王是最难啃、也是回报最丰厚的肉骨头。

  “陛下,即便也削藩,也该分而治之。就像砍一颗大树,先砍掉那些枝枝蔓蔓,再砍主干。削藩当从势力弱小、有过错的藩王开始,才能不引起反弹。若是能成功一个,开了好头,日后就顺利了。”皇帝要立威就不该找容易被撅回来的对象,否则是立威还是丢脸就说不清了。天下人立威都找软柿子,新帝倒好,专挑铁板,当真是年轻气盛啊。

  “难道就没有一劳永逸之法?”朱允炆问道。

  在场参议大事的都是从小教他读书的大儒,以往也没看出新帝是这般心急的人啊。是,削藩是他们在在新帝还未上位的时候就商议好的国策,可当时商议的时候,是计划用五到十年削藩成功,怎么现在看新帝的架势,巴不得五个月就成功呢!

  “陛下,治大国如烹小鲜,徐徐图之方为上策。”众臣一起劝他,不管是赞成马上削藩还是认为等一等再削,是先削主干,还是先削枝蔓的,谁都都没做梦能这么快。

  “众卿言之有理,朕受教了,众卿先回去吧。”不说削藩,皇帝也是个温和仁厚之人,客气请一手教导他的老臣们先回去了。大约是受燕王府三位公子的气太久了吧,皇帝一上位,就忍不住先把燕王府摁下去。

  黄子澄走在最后,等同僚都走光了,才轻声回禀道:“陛下恕老臣多嘴,您现在最该注意的不是削藩,而是三殿下。自陛下登基大典之后,三殿下就闭门不出,恐非吉兆啊。”

  “师傅放心,三弟也是父皇的血脉,朕已封他为吴王,绝不亏待。都是同父血脉,只要三弟老实待在府里,朕都可既往不咎。”朱允炆解释道,在他看来朱允熥老实安分的待在府里,就是认输的表现。他亲自参加了立皇太孙的典礼、登基大典,君臣名分已定。就算他有什么不满,也不敢说。等他削藩成功腾出手来,再决断不迟。

  朱允炆现在最懊悔的就是皇祖父在的时候,没请他一并把母妃的位分升上去,若是他有嫡子嫡孙的名分,怎会受制于朱允熥。现在不仅不能对他下手,更要百般照顾,博一个清名。

  京中新帝想着如何更快更好的削藩,七月削先帝五皇子周王爵位。因周王次子出首,状告父亲谋反。新帝已备边为名,派曹国公李景隆路经开封,押解周王一家到京城,废为庶人。

  周王乃是燕王一母同胞的弟弟,消息传到北平,燕王愤怒不已。

  “黄口小儿,安敢?为了一个爵位,连父亲都敢出卖,好样的真是好样的!”周王次子出首,除了想讨好新帝外,难道不是谋求周王的爵位。若正常来论,爵位如何轮得到他!“朱允炆庶子翻身,天下风气都让他带乱了。”

  燕王愤愤不平的咒骂新帝、咒骂周王次子,周王是他的亲弟弟,感情深厚,燕王决不能容忍!

  “王爷,既然京中已经动手了,我们便不能坐以待毙。听说允熥已经金蝉脱壳了?”

  “是,消息传来了,城门守得紧,还在京城,不过已从朱允炆那小子眼皮子底下消失。”

  “那就好,如此,我也敢放心动作。 ”柳娘递了一本奏折给燕王。

  “先太子侧妃吕氏,为人阴险毒辣,谋害先太子妃常氏,致使主母难产,继而病亡。当年先帝、先太子念及吕氏产育有功,降为侍妾,已观后效。今母以子贵,皇帝就忘了自己的嫡母是谁,忘了每年叩拜宗祠时,拜的是谁吗?吕氏卑贱,不堪太后尊位!”燕王只看的第一段,就哈哈大笑,是了,是了,还忘了当年那一出好戏。

  “当年姐姐难产,帝都豪门皆有耳闻。太医院有记档,先帝起居注也记载着降吕氏分位的旨意。桩桩件件都有证据,是先太子惑于吕氏娇媚,才升她重新做了侧妃。吕氏得位不正,新帝的皇位,也不该是他的。”柳娘笑问,“王爷即将出征,战鼓由我来擂,可好?”

  “多谢王妃擂鼓助威。”燕王大笑,道:“把折子递上去,光明正大的递上去,这一路要经过多少人的手。自来阴私最是说不清,吕氏既然做了,就别怪今日被扒皮。”

  第157章 燕王妃

  “放肆, 放肆, 朕要杀了她, 朕要杀了她!”朱允炆接到这样的奏折直接气疯,从古到今“你母亲的”都是一样侮辱人的话,朱允炆身登大位,怎么能坐视母亲受到这样的侮辱。

  “陛下, 陛下!燕王妃不敬,理应问罪,可如今正是削藩关键时刻,不可意气用事,可下旨申斥,或令燕王妃上表请罪……”

  “住口!那是朕的母亲, 一国之母!母仪天下!”朱允炆打断了黄子澄的劝说, “你是不是也觉得她说的对, 你们都看过奏折了是不是?你们是不是也在心里怀疑朕的母亲?”

  “陛下息怒……”齐泰拱手。

  “朕不息怒!朕告诉你们,先太子妃是难产病逝而亡, 谁也没动过手脚,是她自己命薄, 和朕的母后没有关系!朕的皇位是在宗室宗亲满朝亲贵面前由皇祖父亲封的,朕行的端,做得正, 从不畏惧闲言碎语!”朱允炆气得团团转,一把扫下了龙案上的东西。

  齐泰、黄子澄对视一眼,能把温文尔雅的皇帝气成这样, 燕王妃功力深厚。

  皇帝转了几圈,突然击掌道:“来人,传魏国公徐辉祖吗!”魏国公徐辉祖原名徐允恭,乃是中山王徐达嫡长子,为避讳新帝姓名,自改姓名。

  两位老臣突然心里一紧,连忙问道:“陛下召魏国公何来?”

  “两位爱卿放心,魏国公是忠贞之臣,他既然能自改姓名,当知敬畏天子,朕不过诏他进宫说说燕王妃的事情。”

  “陛下,燕王妃之事轻重不宜拿捏,若能由魏国公出面再好不过。陛下,在削藩之前,臣等就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陛下想来也是不顾惜己身,才有这辉煌壮举。做大事难免受人嘲讽,一两句闲言碎语,影响不到大事。只盼陛下不被燕王妃激怒,做出不智之举,否则就中了他们的计了!”齐泰劝道。魏国公府不是新登基,地皮都还没踩热的皇帝可以动的。他们若是继续削藩,藩王必定要反,若是藩王反了,就必须要有武将镇压。现在跟着先帝一起打天下的武将还有几人呢?中山王徐达一代军神,他就是大明武将的信仰,若是皇帝动了魏国公府,日后打仗都无人敢领军挂帅!

  “爱卿放心,真省的。”朱允炆几息之间已经调整过来情绪了,他兢兢业业无数次幻想坐上这个位置,早就知道其中艰难,至今他也不知是什么促使皇祖父决定立他为皇太孙。不过既然皇祖父看好他,他就要守好这江山。朱允炆懊悔不已,知道就该让皇祖父把他母亲的身份确立了,他也不必……对了,朱允熥!

  灵光一闪,朱允炆突然叫道:“吴王呢?吴王呢!”

  两位大臣也想起来了,现在最方便解释这件事的不是朱允熥吗?他获封吴王,当年先帝五皇子曾获封此爵,未等就藩,先帝就以吴地乃国家赋税重地为由撤销封号,改封为周王。新帝能以“吴”做封号,可见对朱允熥的重视。

  两位重臣对视一眼,齐声道:“请召吴王!”

  內侍官同时出发,一去魏国公府,一去吴王府。

  魏国公府威严气派,独占一坊。早在洪武十五年,先帝就以徐达功大为由,在其府前治驾第,赐其坊名曰“大功坊”。大功坊内自成体系,有独立的淡水、饮食、牲畜和私兵,是缩小版城池。坊墙高而厚,内有无数士兵巡逻。中山王一代军神,追随属下千万,巡视坊内的家兵都是战场上退下来的百战之师。训练新人都是用军中练兵的法子,大功坊姓徐!

  內侍官走在大功坊的路上,都能感受到巡逻士兵威严的眼神。

  好在魏国公果真对皇帝十分尊重,接到內侍官的通知,十分迅速换了朝服,入宫觐见。

  魏国公小时候也是叫过先帝朱伯伯的人物,对先帝自有感情,早在先帝驾崩之时,就请了长假,要为先帝服丧一年,自比子侄。为此,新帝还曾感言“忠臣也”。

  徐辉祖到了乾清宫,行过君臣大礼,被新帝叫起。

  新帝十分温和,把燕王妃的折子递给徐辉祖看了,叹道:“魏国公可知此事,燕王妃乃是国公亲妹啊。”

  徐辉祖十分干脆的跪地请罪,“请陛下明鉴,臣不知!臣妹十五岁嫁入燕王府,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再未入过魏国公府大门。臣请陛下下旨申斥燕王,身为夫主,怎能放任王妃如此任性妄为。陛下放心,魏国公府绝不包庇!”

  徐辉祖也十分光棍儿,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更何况是泼了二十多年的,神水都蒸发干净了。你们皇家还好意思责怪魏国公府没有教好女儿,没问你们皇家怎么把人教坏了就阿弥陀佛吧!连累他魏国公府的名声!

  皇帝一噎,问道:“那燕王妃冤枉太后一事,魏国公可知详情。”

  “回陛下,臣乃外臣,先太子妃娘娘难产在后宫,一切都以宫中定论为准,臣确实不知。不过东宫一应事件,均有明文记载。先帝起居注也封存在翰林院,事件过去并不久远,尚有证可查。臣可请陛下一查到底,还太后娘娘清白!”

  朱允炆在登基之后,追封太子为皇帝,原配常氏为皇后,晋生母吕氏为太后。徐祖辉这事不关己,只知推脱的模样气得皇帝肝疼。

  “魏国公何以一味推脱,无论如何,燕王妃乃是魏国公亲妹不会有假。还请魏国公以国事为重,为陛下尽忠。”齐泰没好气道,若是能从娘家入手,从根本上打击燕王妃最好。

  “齐大人说的有理,所以臣才恳请陛下彻查,若是查出燕王妃颠倒黑白,混淆视听,臣自当把燕王妃逐出族谱,断绝关系。”

  看徐辉祖一口一个彻查,皇帝也码不实在这事儿和他生母有没有关系了。说实话,东宫虽只是储君后院,可争斗依旧有,朱允炆也见过几次。只是这些和他一个男人没关系,后院纷争他不该听,更不该管!朱允炆下定决心先回宫问问母后,再作打算。

  不过眼前滑不留手的徐辉祖也不能放过。

  “魏国公既有此言,朕当褒奖你的忠心。不若此事就由你来负责如何?” 查出是母后做的就是兄妹沆瀣一气,污蔑国母;查出不是,那就是燕王妃自打嘴巴。

  徐辉祖立刻晃了晃身子,“臣启禀陛下,自先帝大丧,臣素食麻衣,日夜哀戚,身子骨早就不如以前了,恐难当赐重任。先帝啊,多么好的人啊!臣小时候先帝还抱过臣呢!那时候穷啊,臣和父亲随陛下辗转各地。臣年纪小嘴馋,先帝就亲去河中捞鱼,烤了给臣吃。臣一不小心卡住了,还是先帝提议用菜叶子咽下去的。先帝啊,臣可是叫过您朱伯伯的啊!您怎么就这么去了,苍天见不得好人偿命啊!”

  徐辉祖突然哭起先帝俩了,这一哭二闹的本事,不比后宅妇人差,说唱俱佳。他今天穿着宽大的袍子,眼睛地下也全是青黑,倒真像为先帝守丧多日的样子。

  朱允炆脸上一阵儿红一阵儿青,觉得徐辉祖是在讽刺他作为承重孙不为先帝守孝,又被徐辉祖吵得脑仁儿疼。

  “先帝啊!”徐辉祖大喊一声,突然厥了过去。

  站在一旁的黄子澄、齐泰赶紧来扶,魏国公可不能倒在乾清宫,这传出去还以为新帝把他怎么了呢!齐泰以为他装晕,狠掐他人中,奈何魏国公真纹丝不动。

  朱允炆也吓住了,魏国公这年纪也不轻了,若是在他宫中有个好歹,军中还不哗变啊。燕王还没真竖起反旗呢,自己就杀了燕王妃的娘家哥哥,这也说不过去啊。魏国公府有大功于过,坊门前是先帝亲笔赐名,府中还有先帝赐下的免死铁券。

  新帝赶紧叫太医,周到把魏国公送回府邸。

  早就在一旁盯着的太监总管这才小跑着上来禀告,“启禀陛下,吴王不知所终!”

  新帝听了眼前又是一黑,“说清楚,什么叫不知所终?”

  “吴王府只有王妃一人在,王妃说吴王带着世子十日前出门打猎就一直没回来过,她也不知去了哪里。”內侍说这话都觉得亏心,借口也找的太敷衍了。

  “陛下,近日城门进出封锁严密,若吴王真踏出京城,不会瞒到现在。”齐泰对他掌管的京城防卫很有信心。

  朱允炆跌坐在椅子上,摆手道:“你不懂,我这三弟自小在燕王府长大,学得一身好武艺,又羡慕江湖游侠儿,颇有鬼蜮手段。他若真要走,这都十多天了,肯定早走了,说不定都到燕王藩地了。”

  “那吴王妃呢?王妃可愿弃暗投明?”黄子澄问內侍官道。

  “这……奴婢不知。”

  “子澄兄何必再问,吴王妃独自一人留下,王府却一切正常,王妃显然是被留下的,且心有成算。她的儿子、丈夫都已经走脱了,她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又怎会为陛下尽忠。”齐泰叹道,“陛下,还请善待吴王妃,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吴王生死关头,抛弃发妻,却是陛下不计前嫌,厚待之。天下臣民知晓,当感于陛下仁厚德行。若能感化吴王妃,更是意外之喜。”

  朱允炆揉着眉心道:“去吧,去吧,这事儿交给爱卿来办。”

  朱允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黄子澄却又想起另外一件事儿。“陛下,鄂国公府上呢?”

  朱允炆一下子没想起来鄂国公府是哪一座公爵王府,后来才反应过来是开平王常遇春府上。开平王这个封号只常遇春一人享有,开平王过世太早,时人依旧以公府代称。常遇春长子常茂改封郑国公,因在战场上导致纳哈出部溃败,被除爵,早已病亡。次子常升被定为蓝玉党,亦被株连。只有三子常森健在,可常森在哪儿?朱允炆还真不知道。一个小官,不再皇帝眼中出现也正常。

  如此可知当初追封先太子妃为皇后有多么不走心了,原配皇后家族,本该追授爵位的。常家把开平王常遇春积攒下的爵位都丢了,可至少还有后嗣在,怎么没找出来封爵呢?

  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常家的现状,朱允炆问道:“爱卿有此问,可是有了主意?”

  “臣仔细想了想,一直没接到开平王老夫人往生的消息,开平王老夫人辈分高,若是仙逝,必将通知京都公候百官。若是能请开平王夫人说一句话,眼前困局迎刃而解。若臣没记错,开平王三子常森乃是河南都司怀庆卫指挥使。”

  “查,查实了,召常森入京受赏,带着开平王老夫人一起!”朱允炆立刻下令!

  可是不行啊,隔天黄子澄就来复命。当初常森走的时候,把家眷一起带走了,包括他兄长的儿子。兄长去世,按理子侄就归他这个叔叔抚养了。可没听说他奉老母亲一起走了啊!说实在的,开平王老夫人现在就只有一个儿子,若是常森外任,不可能不跟着他走的啊。

  “常家还有人在朝中吗?”常茂、常升是死了,可他们总有后人在吧。凭着开平王的面子,先帝也不可能忍心让他的孙辈就泯然众人,无官职傍身。

  黄子澄沉着脸道:“常家除常森外,再无一人入朝为官。”好像约好了是的,只有常森一个人代表常家继续维持着官宦人家的脸面,其他人再未入朝。

  “那开平王老夫人何在?”朱允炆问道。

  “臣这就找吏部下令,命常森进京。”虽然可能性不大。

  皇帝习惯性得揉着发疼的眉心,叹道:“开平王老夫人不在,开平王后人不做官,开平王府总还在吧!”

  黄子澄脸色更差了,他调查常府的时候都不能相信这是巧合。“回陛下,开平王府也不在了!开平王乃追封爵位,早先兴建的是鄂国公府,鄂国公府本与魏国公府相临,先帝为中山王府前治甲第时,把原鄂国公府旧址圈进去了。当时郑国公常茂主动搬离,兴建郑国公府。后郑国公过失,被先帝安置龙州,不久后去世。郑国公府更名开国公府,由开国公常升继承。再后来,常升为蓝玉案牵连,开国公府收回,先帝一直未赐予他人。常森离京任地方官之后,与京中联系越来于少,多年过去,京中已早不闻开平王府之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