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朝女人 > 第76章

明朝女人 第76章

作者:简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21:04:25 来源:免费小说

  “大明是一个神奇的王朝, 它不像以往的封建王朝一样遵循着开国、盛世、平庸、衰落的大致规律, 它更像是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明明前一秒还稳稳当当, 后一秒就要掉落高空, 摇摇晃晃看得人心惊胆战, 然后突然又保持住平衡。所以, 我私下给它取了个名字——神奇续命王朝。在危难之时,总有人担负起家国重任,挽救大明江山。”

  “前两次我们讲了于谦和张居正。于谦在外敌入侵的时候, 力挽狂澜, 组织北京保卫战, 击退外敌;重立新帝, 保存国祚, 他对王朝有续命之恩。张居正锐意变法,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令大明再延续百年。这两个人都是臣子,是士大夫阶层的精英。人们都说不是英雄人物造就了历史, 而是历史选择的英雄人物。除了臣子, 皇族也有锐意进取,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咱们这次讲的皇族人物却不是皇帝、藩王,而是公主。想必大家都猜到了——镇国公主!当然, 说句题外话,明朝的皇帝都很有个性,可讲性不必镇国公主低, 下次开专题的时候,咱们再说。”

  主持人话音刚落,就有嘉宾起哄这是打广告,“拒绝广告,真诚合作。”

  主持人配合搞怪,逗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

  这是一期科普栏目,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丰富,很多人愿意去了解古代历史,了解老祖宗留下的瑰宝。火爆一时的文化节目《讲史》开了一个明朝专题,收视率很高。主持人难得用平常人的口吻讲述历史故事,历史是泛黄的纸片和残砖烂瓦吗?不,历史是不需要艺术加工就足够精彩的辉煌篇章。

  《神奇续命王朝》这个角度很独特,选取了几位在历史转之际,开辟新途的关键性人物。今天讲到了让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热血沸腾的人物——镇国公主。

  “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愿意用镇国公主来称呼她,这个封号的确霸气。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父亲原本给她的封号是坤仪,不如镇国霸气,但已经是封建王朝背景下,一个父亲给女儿难得的疼爱与礼遇。坤,是大地之德,仪,是天下典范。镇国坤仪公主身为崇祯皇帝的第一个孩子,崇祯皇帝十分疼爱她,经常带着她处理政务,比教导太子还用心。所以当他病倒之后,镇国公主才能第一时间站出来,挑起那风雨飘摇的江山重担。”

  “咱们节目的主题已经强调多次了,力挽狂澜这个词也被我用烂了。可事实就是如此,面对汹涌而来的局势,犹如大海波涛,赤手空拳的人要这样的本事才能挽救这如波澜壮阔气势汹汹、如波涛般无孔不入,如波涛般让人无力的局面。”

  “崇祯年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候。北方有新崛起的少数民族后金,对北方边境产生很大威胁,甚至一度打到都城之下。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历史又可追溯千年,从西周时候的犬戎开始,游牧名族强盛的时候常常取代中原王朝。往近了说,还有真正取代中原王朝的元。所以不可小瞧了后金的威胁,这是第一。”

  “然后是南方的倭寇,万历年间曾经繁茂的对外贸易已经停止,只因倭寇骚扰。”主持人话音未落,有一位嘉宾接口道:“所以才有那么多网友十分喜欢明朝,觉得明朝霸气,‘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要我说我最喜欢明朝的,大约是他对倭寇……嗯,对外敌的态度,是封建王朝中第一个摆明车马与倭寇战斗到底,决不妥协的王朝。”

  好吧,这两国之间交好、交战的历史都太长,很多人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生理条件式的反感。

  主持人笑了笑,继续自己的话题,“除了外敌之外,还有内乱。当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四面开花,严重威胁中央权利。还有宗室的沉重负担,几乎拖垮了王朝财政。明朝宗室制度之前我们已经详细说过,这里就不重复了,这是雄才大略明太/祖的一个失误。再有就是对武将的不信任,频繁改变用兵方案,擅杀武将,让正在对外战争的明朝苦不堪言。”

  “针对这五个问题,镇国公主提出了‘崇祯五条’专门解决这五个问题。崇祯五条用崇祯皇帝的年号命名,却与他毫无关系,是她的女儿提出来的,当时崇祯皇帝重病昏迷,朝政交托在镇国公主和当时还是太子定安皇帝身上。这是中学历史书上的重要考点,很多朋友都知道。历史学家争论的焦点则在崇祯五条是镇国公主提出来的,他是当时的太子,日后的定安皇帝提出来的。”

  “大家请看大屏幕,我整理了一些当时的资料,有官方史官的记载,也有当时在朝的文人笔记,也有在野的文人记载。官方和在朝官员的记载都是‘旨出于主’,这个‘主’指的就是镇国公主,其他出自定安皇帝的政策,大家通常用‘旨出于上’来描述。以前咱们历史走进了一个误区,好像官方的东西都不可信,都是经过‘可恶’的上位者修改过的东西,只有民间文人笔记才是真正的历史,由此产生出许多野史。”

  “别开玩笑了,对待历史事件,真正参与其中的人写下的东西不可靠,反而是中下层那些听风是雨的文人臆想的东西可靠?研究风俗习惯可能要研究民间传说,才子笔记,可若是研究历史事件,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值得相信。”

  “崇祯五条的作用自不必说,镇国公主和定安皇帝用手中刀兵为它的实施杀出一条血路,而崇祯五条也确实挽救了倾颓的江山。”

  “接下来就是定安之治和康和之治了。这两位皇帝当政,创造了盛世,而这些盛世的创造,都离不开镇国公主的辅佐。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主有功勋’,这是当时的皇帝和大臣,对镇国公主功劳的明确承认。”

  “定安皇帝幼年就开始参与朝政,国家的重任压在小男孩瘦弱的肩膀上,他承受的压力不可想像。咱们后人研究历史,不能把帝王将相当成外星人,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想想咱们工作加班,就是一个部门的事务都累的头发直掉,压力爆表,更别说一个国家压在一个八岁的孩子身上了。”

  “幸亏定安皇帝有镇国公主辅佐,镇国公主比定安皇帝大两岁。注意啊,史书上说的是大四岁,不过当时古人讲究的是虚岁,生下来算一岁,跨年算一岁,镇国公主的生日在十一月,所以当她才三个月大的时候,人们就称她两岁了。就是这两个中学都没上的小女孩、小男孩儿,出台了崇祯五条,挽救江山。是不是又受到会心一击,觉得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主持人调侃在场嘉宾和观众,被善意起哄,演播室内,一片欢声笑语。

  主持人笑道:“不开玩笑,不开玩笑,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不正是因为他们有过人之处吗?都说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是以群体的形象亮相历史舞台的。历史舞台上闪耀的星星,则是那些精英人物。咱们常听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对中国文明启迪,社会文化体系形成的作用不可代替。我觉得化用到这里也是合适的‘天不生英雄,万古如长夜’,历史上那些关键人物、精英人物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说到这里,必须说一个严肃的话题了,那就是历史观。该用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从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在关键节点上,也有杰出人物的非凡贡献。看任何问题都该辩证来看,一味强调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否认杰出精英人物的贡献,显然不符合逻辑。只看到精英人物的贡献,忽视慢慢长河中的主力军,也是错误的。咱们学历史,为的不仅仅是猎奇,听一段故事,而是为了那句‘前车之鉴,勿蹈覆辙’。”

  “话题回到镇国公主身上,这位公主在政治上的功绩不仅仅是崇祯五条而已,定安之治和康和之治也有她辅政的功劳。镇国公主从十岁接触朝政,到六十岁才隐退,兢兢业业为她的祖国奉献五十年,不说功劳,就是苦劳也盖过了大多数人。显然镇国公主比她的弟弟更懂得调节压力,她主持朝政这么多年,也没耽误她休养生息,镇国公主也是出了名的长寿,一直活到九十七岁才去世。传说她死的时候,耳聪目明,并无病痛,含笑而终。”

  “镇国公主晚年,我说的是康和四十年,明肃宗朱和坻当政的第四十个年头,他把年号从康和改成了大盛,理由是国家在他的治理下重新繁荣昌盛起来。国家经济飞速增长、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富裕。当时镇国公主曾反对过,后来朝臣、皇帝意见一致,执意改了年号。镇国公主就说‘唐皇旧事,殷鉴不远’。唐皇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他也是改年号的皇帝,开元年间是明君,改元天宝之后就仿佛变成了昏君,后经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镇国公主预言,明朝也会这样。”

  “这个预言没错,虽然明肃宗在位只有四十五年,大盛这个年号只用了五年,可是他的继位者明思宗却走上了唐明皇的老路。宠信宦官,重用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示意杀害文臣武将,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因为给宦官封爵,让锦衣卫转职入朝臣体系是由镇国公主首创的,所以明末文人把国家灭亡的原因找到了镇国公主身上。依我看,这是极其不公平的,明思宗最宠爱的宦官也不敢在镇国公主跟前放肆,是镇国公主死后才暴露了野心,这其中可定有镇国公主威慑压制的功劳。当然明末文人的给镇国公主扣的黑锅,等到新中国成立就被摘下来了。明末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充分,进入质变阶段,经过百年阵痛,才有我们如今的新中国。这些都是后话,与镇国公主无干,这里就不多讲了。”

  “镇国公主一生辅佐四位帝王,挽救国家命运,抵御外敌入侵,发展王朝经济,改革宗室,安抚百姓,让国家重新安定下来,进入高速发展期。晚年投身公益,建立了官督民办的妇女组织、老年人组织和孤儿院系统,鼓励‘百工’发展,督促建立城市卫生系统,为我国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借用著名历史学家君年四的话来说,七分功三分过,卿之功,功在千秋,卿之过,瑕不掩瑜。”

  第134章 燕王妃

  1368年, 大明洪武元年。汉人终于赶跑了在国土肆虐九十年的蒙古人, 新的王朝诞生了!汉人再也不是四等人, 再也不用被人无故欺凌。

  正月初四, 过年的喜气还没散净, 京城早已净水泼街, 黄土垫道,街面上清扫得干干净净。有官爵人家也喜气洋洋打扮整齐,静静听着皇城传来的礼乐钟声。

  就在今天, 吴王殿下登基为帝啦!

  徐府众人围坐在正厅, 等着他们的父亲回来。

  这里正是征虏大将军徐达的府邸, 大将军夫人谢氏穿着诰命服端坐上首, 她在默默对丈夫效忠的新王朝表示尊重, 也时刻准备着被宫中贵人召见。

  大儿子徐允恭却坐不住, 在屋外走廊上来来回回的走动,时不时看一眼门口的方向,又看一眼皇城的方向,努力从依稀传来的礼乐声中, 猜测开/国大典进行到哪一步了。

  柳娘端坐在谢氏身边, 握着她汗津津的手道:“娘,你把大礼服卸下来吧,您还怀着孩子, 宫中贵人不会这个时候召您进宫的。”

  在这寒冬腊月的时候,谢夫人脸上却有汗珠滚落,咬牙道:“不行, 我得等你爹回来。”

  “娘,您想差了。”柳娘不着痕迹看了一眼走廊上急躁的徐允恭,靠近谢夫人耳边,如同平常女儿在母亲身边亲昵撒娇一般,道:“在这大喜的日子,您若是能给父亲诞下儿子,比什么礼都让父亲高兴。”

  谢夫人听了女儿这无心之言,心中一动,放松下来,任疲惫一拥而上,不再忍受腹部疼痛。

  “大哥!大哥!快来,娘要生了!”柳娘高声唤道。

  “什么!”徐祖辉而今只是十几岁大半大少年,哪里经历过妇人生产的事情,急得手足无措,“怎么办?怎么办?”

  “大哥,别着急。我先扶娘进产房,你在外面照应着,爹不在家里,咱家只有你一个男丁啊!”

  看着妹妹期盼的眼睛,徐允恭努力让自己镇定,挺着单薄的小胸膛道:“妹妹放心,我就在外面!等娘生了弟弟妹妹,我去给爹爹报喜!”

  柳娘在侍女的帮助下扶着谢夫人往产房而去,且不顾丫鬟婆子的阻拦,亲自入了产房,指挥谢夫人生产。

  “出去!出去……啊……不是你……来……”谢夫人疼得话都说不清楚,还是不停示意女儿出去,未婚小女儿怎么能进产房。不说污秽,看着这血淋淋的场面,日后还敢生孩子吗?

  “娘!你放心生产,爹说过我是将门虎女,有他镇守,什么都不怕。我就在产房守着您,一定让您平安生下弟弟。”柳娘握着谢夫人的手,让她咬着布团,手在她肚皮上按摩,指挥她调节呼吸。

  产房里只有谢夫人和柳娘两个主子,谢夫人已经疼得没有神志了,柳娘在徐府一向威严,说的话几乎和徐达一样有效用。虽然不合常理,但主子怎么说,奴婢们怎么做。才刚刚从蒙古人的刀锋铁骑下侥幸活命的人,无比珍惜眼前的安宁日子。

  柳娘接生已经是熟门熟路了,只是为了掩饰,她只是指挥谢夫人呼吸,帮她缓解情绪。看着谢夫人疼得扭曲的脸庞,柳娘不禁一叹,“做女人真苦啊。”

  柳娘此生有幸,投胎做了大明开国大将徐达的女儿,未受元末明初这乱世的折磨。徐达后院关系简单明了,徐达的原配夫人张氏生育长子徐允恭,后因产后疾病而亡。柳娘的亲生母亲谢夫人乃是谢再兴幼女,朱文正妻妹。在徐达原配张夫人过世后,由而今的皇帝许配给徐达做继室。除了这一前一后连个正妻之外,徐达只有一个妾室孙氏。

  而今府上子女就徐允恭和柳娘两人,或许还要算上谢夫人腹中快要出世的孩子。可孩子少不代表徐达内宠少,常年在外行军打仗,生理需要和应酬来往决定了他身边的妾室犹如过江之鲫。也幸好徐达有着农民儿子的朴素观念,正妻是用来尊敬的,外面逢场做戏的女人绝不带进家门。这样的行为不仅赢得谢夫人一片真心,更引得世人赞他重情重义。

  家中才一妻一妾,比之妻妾众多的朱元璋,徐达是何等简朴,世人皆赞颂他不贪恋美色,是大英雄。

  谢夫人进门之后,徐允恭才一岁,把他从婴儿养育到这么大,连年战乱,张夫人娘家已经找不到人了,徐允恭一直以为他是谢夫人的亲生儿子。柳娘出生之时,徐达在外征战,外面的女人徐达不允许他们诞育子嗣,谢夫人离丈夫又远,长达四年的时间,徐家都没有再闻婴啼。徐府这几年只有他们兄妹两个,感情很好。

  柳娘出生,兄妹二人感情越发深厚,连带着谢夫人和徐允恭之间也更亲密了。柳娘记得,在正史上,谢夫人此时并未有孕,徐达的次子也是妾室孙氏所出。也许是生下来没保住,也许是根本没有怀孕,是知道呢。反正柳娘来了,她就一定要保下这个弟弟。

  谢夫人身体发育成熟,孕期保养良好,有产育经验,又有柳娘这个外挂在,未时,诞下一个男婴。

  柳娘吩咐婢女婆子给谢夫人换装收拾,亲手抱了弟弟去给徐允恭看。

  徐允恭听到婴儿哭声,已经望眼欲穿的盯着产房门口啦。

  “大哥,咱们有弟弟啦!”

  “弟弟,弟弟。”徐允恭激动得手足无措,不敢碰触这小小的肉团子。

  “大哥,你看,弟弟在和你打招呼呢,他的手在动,嘴巴也在动。”柳娘激动的解说。

  徐允恭欢喜得胀红一张脸,最后憋出了句:“他可真丑!”

  柳娘怀中婴儿突然放声大哭,柳娘嗔怪道:“大哥!哪有你这样的,弟弟才不丑呢。笑孩子出声都是红彤彤皱巴巴的,等过几天就张开了,白白胖胖的,肯定漂亮!”

  柳娘把孩子递给奶娘,让奶娘抱下去喂奶。

  “别啊,别啊,好妹妹,是大哥说错话了,你让我再看一眼弟弟啊!”

  “看什么看,弟弟要去吃奶呢!大哥,你是不是忘了先前答应过我什么?”柳娘叉腰做悍妇状。

  “什么?”

  “给爹爹报喜啊!”柳娘在他耳边大喊。

  徐允恭怪叫一声,“爹!报喜!”然后,头也不回的冲了出去!

  柳娘赶紧小跑跟上,到了外院,指挥几个人跟上去徐允恭,又叮嘱他们代号征虏大将军府上的牌子,别让今天巡逻的士兵给逮去监狱。

  柳娘送走徐允恭,刚回院子又碰上孙姨娘。

  “大小姐。”孙姨娘恭敬行礼,她乃是旧元官宦人家之女,本是汉人。孙氏父亲被元朝迫害下狱刑虐而亡,她为义军所救,遂一直跟着徐达。

  “孙姨不必多礼,你来看娘亲?”柳娘笑道,对孙姨娘十分和蔼。

  徐达府上人员稀少,徐达又常年征战在外,外面有什么危险,都是家里几个人抱团取暖才度过的。所以别看他们身份是原配嫡子、继室嫡女、嫡妻、姨娘,可感情真的很深厚。孙姨娘今日不等在正院也是不抢谢夫人风头的好意,如今听闻她生产,怎么能不来探望。

  “是啊,我一听说就紧赶慢赶过来了,姐姐没事吧?”孙夫人紧张问道。

  “嗨,瞧我这脑袋,一紧张手忙脚乱的,忘了通知您,得罪,得罪。”柳娘笑着作揖,她知道孙姨娘不会怪她的。

  果然,孙姨娘扶起柳娘,笑道:“不怪,不怪,你小小年纪,已是难得周全。”

  “孙姨,别说闲话了,快进来,您去看看娘亲和弟弟吧,娘亲刚生产过,现在应该醒来了。”柳娘笑着招呼她入内,十分放心的让孙姨娘单独陪着谢夫人,自己则去抱孩子。

  她们进来的时候,谢夫人正半躺在床上喝鸡汤。孙姨娘看谢夫人嘴唇都咬破了,心疼道:“姐姐受苦了。”

  “为老爷诞育子嗣,不苦。”谢夫人放下小碗,叹道:“盼了这些年,总算来了。你也要抓紧些,日后也好有个说话的伴儿。”

  “我有姐姐,已经有伴儿了!”孙姨娘叹道。

  “娘,孙姨,你们看,弟弟吐泡泡啦!”柳娘适时打断她们的谈话,把孩子往两个母爱泛滥的女人中间一递。果然让她们忘了先前的话题,一个劲儿逗弄起孩子来。

  柳娘看着这一幕,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妻贤妾美,而是姐妹情深。后人总是以当时的世界观揣测现在的环境,总以为妻妾不能和睦相处,很多时候是这样,可也有例外。如同谢夫人与孙氏,正逢乱世,她们一家居住在军队后方,可也不是绝对安全。时不时有流寇骚扰,还要提着一颗心担忧丈夫,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两人之间的感情说不定比对徐达感情深多了。

  柳娘只盼着后院一直这么宁静,在大明开国功臣中,徐达的确是少有善始善终的,柳娘无比期盼他在后院女色上一如既往的精明。

  徐府女人孩子乐呵呵的围坐在一起,宫中徐达却无奈出列请罪。

  登基大典刚刚走完程序,君臣诸人移步偏殿讨论正事,偏偏这个时候宫外有人来报,征虏大将军之子徐允恭在外求见。

  朱元璋高坐上首,他虽然已经登基做皇帝,可天下还有大片领土不再他的掌控之中,和这帮出生入死的兄弟相处起来,也十分随意。听闻侍卫禀告,朱元璋问道:“所为何事?”

  “臣不知,不过徐大人面带喜色。”侍卫回答道,是的,别看徐允恭还是个毛孩子,身上已经有虚职啦,这就是有个能干爹的好处。

  朱元璋这些年对徐允恭也是常见熟悉的,赶紧让他进来。

  徐允恭不负父亲教导,进到殿内先恭敬行礼,完全没有因前几天朱伯伯亲切考校过自己就失礼。

  “起来,起来,跟你爹一样是个闷葫芦。”朱元璋面上无奈,心里却挺受用,笑问:“来干什么的?等不及来领赏不成?”

  “回陛下,我来给爹爹报喜。今日未时,娘亲生下小弟弟啦。”

  徐达还没说话,朱元璋已经抚掌大笑,“好,好,好,未时不正是我祭天归来的时候吗?天德,这孩子与我有缘!”朱元璋刚刚登基,还没有习惯自称朕。

  徐达无奈道:“些许小事还惊动陛下,实在惶恐。”

  “哎,起来,起来,你就是太多礼了。这样的大喜事,怎么能等!”朱元璋高兴道:“既然这孩子与我有缘,就由我来取个名字吧。孩子来的巧,是个有福气的,就叫添福吧!”

  “多谢陛下赐名。”徐达又拱手行礼,感激谢过。徐允恭心里直为弟弟哀叹,这是什么破名字啊,也太土气了!别看徐允恭年纪虽小,可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实在嫌弃皇帝陛下蹩脚的取名技术。

  偏殿名为商讨正事,可心情如此激动,君臣诸人都平静不下来,人人都在畅快抒发心意。既然徐达有了喜事,众人也不耽搁他。朱元璋开口叫他回去,好好抱抱这个有福气的儿子。

  徐达带着儿子退下,一路上不发一言,入府直接去房里看孩子了。

  徐允恭忐忑的躲在门后给柳娘招手,等柳娘出来了,拉着她躲到院子假山后,问道:“妹妹,你说爹是不是生气了?回来这一路上,爹话都没和我说过一句,爹是不是嫌弃我去打搅他办正事啦!”

  “怎么会呢?爹刚刚进门的时候,我看见他扬起嘴角了,肯定是高兴的。咱爹最肃穆不过的人了,就是高兴也不会在大街上喜笑颜开啊。大哥,你别多想,咱们给爹报喜,是多么正常的事情。你就等在宫外,有没有闯宫,是陛下叫你进去回话的啊!陛下有问,咱还能不答不成。万一有事儿,我会给你求情的。爹舍不得打我一个女儿家,到时候你就把事情推到我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