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朝女人 > 第74章

明朝女人 第74章

作者:简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21:04:25 来源:免费小说

  “不是你的人走漏了消息,我看出来的,我学过医。”柳娘看她惊讶,从容解释道。

  孙皇后无奈一笑,“什么都瞒不过大姐姐。”这也是孙皇后坚定不移跟着镇国公主走的的原因之一,她总是这样强大,仿佛无所不能。

  “大姐姐知我懂我,我便不虚言了。我进宫四年才有这宝贝疙瘩,怎么小心都不为过。然而宫务繁琐,有孕之后再不能劳累,分给诸妃我又不放心。太后娘娘已是颐养天年的年纪,怎么能让她老人家辛劳。我自己的小见识,想着把宫务托付给大姐姐。”孙皇后谦卑道:“大姐姐封镇国公主之时,便明旨定了执掌内宫之权,大姐姐管理宫务,也名正言顺。”

  柳娘奇怪的看了一眼孙皇后,是什么让她有这样的自信,自己会保她这一胎?平日里柳娘的确是尊嫡崇正的,不管是朝臣袭爵,还是民间断案,都倾向与嫡妻嫡子,可皇家不与世人同。在这皇宫里,生孩子养孩子都是自己的本事,若是连孩子都保护不了,谈何以后。

  再说了,柳娘和孙皇后有什么交情,这些年柳娘少入后宫,独属她的宫殿只用来临时歇脚,平日里住在公主府中。

  “不妥。今年又是宗室大比之年和科举之年交叠,甘陕旱灾、两广沿海受了台风,朝政忙都忙不过来,我无心兼顾后宫。”柳娘断然拒绝。

  “大姐姐!”孙皇后哀求,柳娘不为所动。

  孙皇后这些年的相处也摸到柳娘大致的脾气,不再软磨硬泡,退一步道:“还请大姐姐赐我两位有经验的嬷嬷,大姐姐放心,我一定对嬷嬷尊重有加,为陛下诞下康健嫡子。”

  “我自己都没产育过,哪儿有什么有经验的嬷嬷。”柳娘依旧拒绝了她,“弟妹既然请我一趟,我就说两句闲话,有没有道理,你随便听听就是。”

  “请大姐姐赐教。”孙皇后没想到柳娘连嬷嬷都不愿意赐。名义上赐的是有生产经验的嬷嬷,实际上是帮助她管理宫务的,或者代表的是除皇帝外,最具权威的镇国公主对她这一胎的重视。

  “中宫皇后如何做,有孕到时候宫务如何分配,只需参考前例就是,何须我这个公主插一手。历来就没有这样的规矩,前朝先贤能做到的,弟妹聪慧,怎会做不到。”柳娘不顾孙皇后难看的脸色,“皇后好歹有先例,公主主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路不也让我走通了吗?”

  “我如何能与大姐姐相比?”孙皇后惶恐不安。

  “你进宫这么久还是没想明白,靠人不如靠己,除了你,谁能真心为你。”柳娘轻声叹了一句,不理会孙皇后的挽留,径直走了。

  耳后似乎能听到了孙皇后仓皇害怕的哭声。

  没过多久,宫中就传出了皇后有孕的消息,皇帝、太后大喜,流水般的赏赐总入坤宁宫。镇国公主也有礼物相赠,盼着侄儿出世。

  内宫之权被皇后请托给周太后,又点了周贤妃、温德妃、王康妃和四皇子生母刘玉妃共同主持。皇后安心养胎,坤宁宫早被她经营得如铁桶一般。孙皇后虽然暂时把宫务交出去了,但拥有随时抽查的权利,绝没有什么宫妃掌权趁机慢待皇后的丑事。董事长把管理权委托给总经理,权利就比总经理小了,笑话!

  定安四年九月十八日,皇后在坤宁宫诞下六皇子,皇帝大喜之下,大赦天下。别怪皇帝喜出望外,实在这个生辰生得好,乃是太/祖的诞辰。这不是预示着他要成就如太/祖一般的伟业吗?

  六皇子身为中宫嫡子,出生即被大赦天下,虽未明旨册封太子,但只要他长大成人,太子之位毫不意外就是他的。

  宫中陆续有皇子皇女诞生,六皇子的成长也并非一帆风顺。后宫风雨有孙皇后为他遮挡,可有心算无心,总有遗漏的风雪落在他身上。就连教育,六皇子也没享受到父皇亲自教导的福利。

  定安帝朝政忙碌,他几乎打破了能打破的制度,新制度等着他建立,他太忙碌了,无暇关心皇子的成长,只能安排大儒教导。皇帝还有一位同胞姐姐在一旁对比着、督促着,实不敢懈怠。

  孙皇后为子筹谋,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经常打发六皇子给柳娘送吃送喝,请教柳娘问题。柳娘又不是冷血动物,对着笑脸灿烂的侄儿,也愿意教导他。其他宫妃不是没有效仿过,只是柳娘这人格魅力实在惊人。别看她在外有“铁血”“辣手”之称,可对侄儿们却是春风拂面,温和异常。在朝堂打滚的见识,又岂是深宫女子能比,没几天跟在柳娘身边的皇子们就被教得一口一个“镇国姑姑说”。

  独处深宫,宫妃最大的依仗不就是儿子。眼见儿子被带歪,带得和自己不亲近,谁敢继续冒险。当初求着送皇子到柳娘身边接受教导的宫妃,现在又纷纷找借口把孩子要了回来。

  只有皇后不怕,甚至鼓励打退堂鼓的六皇子,坚持着送他到柳娘处接受教导。因为她明白,她的儿子,除非登上帝位,只能去死,而镇国公主是他登位路上最强的助力。

  定安十三年,皇帝病重,拖着病躯为八岁的太子朱和坻加冠。

  临终之时,皇帝并未指定辅政大臣,而是把太子托付给镇国公主。这些年,镇国公主一直未曾退出朝堂,也一直没成亲,是最好的辅政人选。

  等与重臣、妻妾、儿女道别过后,定安帝把镇国公主单独留下来,这对相扶走过一生的姐弟有话要说。

  皇帝平躺在床上,他的身体犹如一个破败的风箱,每次呼吸都发出呼呼的声音,费劲儿又难听,他的每一次呼吸都需竭尽全力。

  “我原本不想封小六做太子的。”皇帝虚弱道,他在镇国公主面前从来不自称孤、朕,多年来一直如此。“他从小受大姐姐教导,年纪又小,我怕他把持不住皇权,把这份权利拱手送给你。”

  “不会的。你不是留了后手给孙氏吗?她不会放任自己儿子的权利旁落。”柳娘握着皇帝的手,她的人生也走到一半了,都有这位同胞弟弟的陪伴。

  皇帝似乎想笑,但他嘴角的肌肉已经不停控制了,抽了抽嘴角,皇帝叹道:“不会的。大姐姐心不在权谋争夺上,若是大姐姐想要,十个孙氏也无用。”

  “说好话也没用。虽然我的确不在乎权利,但我也要牢牢的掌控着它,用它把大明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柳娘也来了谈兴,笑道:“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各地不停有逆反的消息传来,我夜里不敢睡实,深怕哪一天乱军就冲进宫中。或许大明保不住了,最先冲进来的会是父皇,‘不忍陷辱敌手’,正是父皇会做的事情。看着父皇那拙略的施政手段,我着急的夜不能寐啊。”

  “父皇病倒,果真是你。”皇帝厉声问道。

  “不是。”在任何时候,柳娘都不会受人权柄,即便她眼前只有一个濒临死亡的皇帝。“只能说恰逢其会、苍天不负苦心人。父皇被姚明恭气倒的时候,我刚好在,父皇倒下了,而我那么多年的苦学没有白费。”

  看皇帝疑惑的样子,柳娘笑道:“你不记得姚明恭是谁了?崇祯十年礼部侍郎,曾经的东林党中坚。你呀,就别追究这些陈年往事了,姚明恭没好日子过,当时就被抄家了。”

  “大姐姐算无遗策。”皇帝放弃的闭眼。

  皇帝为什么单独留柳娘在室内,不是为了叙兄妹之情,而是在为他的后手铺垫。屏风后,周太后、孙皇后、小太子,祖孙三代安静的坐在密室中,听这对帝国最尊贵的姐弟说话。

  可是皇帝,接连两手都没得逞。开始指责她擅权,反被她说不诚,把后手托付给孙皇后。甚至侧面警告孙皇后,宫中没有逃过她眼睛的事情。第二招用崇祯当年的死来诈她,这么多年崇祯突然病倒,演绎出种种谣言,皇帝本想借此打击她。没想到她却暗示皇帝连当年气倒父皇的人都不记得了,反将他一军。

  皇帝突然之间萎靡下来,真的放弃了。“一辈子和大姐姐相争,临死也没赢上一回。”

  这话只有柳娘知道含义,柳娘微微一笑,道:“若无我这个姐姐激励,皇帝不会这么多年勤于政事,从不敢轻慢朝政。”

  “大姐姐说的对。可我还是想知道,你怎么就那么坚定呢,当年你也那么小。”皇帝气喘吁吁的问道,柳娘只比皇帝大两岁,算虚岁也只是四岁,怎么就能辅佐他,代替他与朝臣、宗室抗争,扶正了倾颓的大明江山。

  柳娘半抱起皇帝,喂他喝下一些吊命的参汤,这已经是皇帝的最后时光,不怕参汤大补,坏了根基。

  “大约是勇气吧。”柳娘不甚肯定,“当年那样的局势,我不站出来,谁能顶起这天。世人只看到我悍勇,殊不知我夜夜设想后路。我做过十多份迁都计划,把都城迁到南京,送你和母后过去,把北方这片疆土留给满人、农民军和武将世家,三方牵制,不会对南方的你造成威胁。吴三桂是我曾经挑中的武将世家代表,你却把他驯做孤狼。孙承宗是我准备的定鼎之臣,他的孙女终究入了你的后院。而定光是我为你量身定做的刀,定光为人忠义,知恩图报。到了江南,你用他扫清一毛不拔的士绅,抄家所得军费足以抗击南下军队。不论是谁站在你的对面,都不如你拥有大义,你比任何人都名正言顺。等到事情办完,再杀了定光平民愤官怨,江南尽掌手中。南宋不就是靠宗室南迁,靠着长江天险再续百年王朝气运?”

  “姐姐呢?”

  “我是不能受委屈的人,过不了划江而治的憋屈日子。城破之日侥幸不死,定化做散兵,战至最后一滴血。”柳娘平铺直述,话却铿锵有力。

  “我不如大姐姐……”皇帝叹道。

  “不用着急,小六很好。继承了你和弟妹性子里好的那部分,天生的杀伐果断,正该为人主。”柳娘不甚有诚意的安慰道。

  皇帝看了看门外窗户上的影子,笑问:“大姐姐就不怕定光听到?”定光已经接替高启潜、杜勋等人做了司礼监太监,他年轻受封,一做就是多年。且他习武出身,耳聪目明,站在门口足以听到皇帝和柳娘的谈话。

  “你以为我为什么赐他郑姓?”定光一直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只是苍天有眼,没让事情演变到那一步。

  皇帝长叹,任何手段,晓之以理也好,动之以情也罢,都如泥牛入海,没有效果。他多年不与大姐姐正面交锋,如今一试,终究一败涂地。努力了一辈子,依旧没有超越她。

  皇帝现在真的放弃了,轻拍床板,这是约定好密室中人退出的暗号。皇帝叹道:“朕无憾矣。只是不知后世如何评定朕的功过。”

  “陛下一生诛权臣、平党争、改宗室、宽流民,赈济百姓,振兴百业,抵御满人南侵,功绩赫赫,今人不敢忘记,后人亦会铭记。”

  “朕无憾矣。”皇帝枯瘦的手握在柳娘手中,慢慢变得冰冷。

  柳娘又一次见证皇帝的死亡,人间至尊死亡的时候,烦恼不比常人少,忧虑更比凡人多。

  定安帝三岁立为太子,八岁参与朝政,十五岁登基称帝,御极十三年,享年二十八岁。英明之主壮年而崩,天地缟素,山河同悲。

  太子朱和坻灵前继位,次年改元大盛,由镇国大长公主辅政。

  柳娘以为自己一辈子能历经三朝帝王已经很了不起了,没想到从小由她精心教养、完全继承她政治思想的朱和坻依然没逃过大明皇帝寿命不长的惯例,在位四十五年就去了。

  他长久的当政让大明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百姓安居乐业,大明从他开始进入了盛世。他的祖父十分倒霉,接到一个烂摊子,气得病倒在床。他发父亲是开拓之君,可就当时那个破破烂烂的底子,光补漏洞就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只有朱和坻运气够好,他的祖父、父亲为他打好基础,他看似轻轻松松就把国家领上了高速发展的强盛之路。

  朱和坻去世的时候,柳娘已经七十五岁了,满头银丝、满脸皱纹,可她的脊背依然挺直,眼不花、耳不聋,手中的沉香木凤首拐杖,与其说是用来帮助走路的,不如说是增添她的威仪,衬托她的气度。

  柳娘又握着朱和坻的手送走了他,他比他的父皇洒脱,临终时没有那么多问题。只是依旧有些话不能对妻儿臣下说,只能说给这位姑姑听。

  新继位的皇帝已经三十多岁了,并不需要柳娘辅政。可新帝依旧恭敬的扶着柳娘,微微低着头,听从她的教诲。

  柳娘站在乾清宫门口,望着天边火红的晚霞,心想,希望我不要再见到下一个皇帝驾崩。

  第131章 番外1择亲记

  定安三年, 皇帝招镇国公主入宫, 商议其婚事。

  “不是说好了我不成亲吗?怎么突然又想起来了, 再说一遍, 我不成亲, 你就别忙活了。”柳娘见皇帝一本正经的拿出大明适龄单身男青年名单, 有一瞬间的反应不过来。

  “大姐姐!你那么喜欢孩子,皇儿们也喜欢你,可见你有孩子缘。与其羡慕我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 不若你成亲生子, 拥有自己的血脉。”皇帝真诚的眨眼, 刚巧这段时间后妃总把孩子往柳娘身边送, 美其名曰尽孝, 实际是想要博柳娘好感, 提前见习政事。

  “成亲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儿,先前说过,我若成亲,影响朝政, 驸马与子女也不好归置, 况且我并无瞧上的人,还是算了吧。”以前说的时候,皇帝已经默许为了江山社稷牺牲她的婚姻, 怎么这个时候突然变卦了。

  “大姐姐不必担心,朝政有我,大姐姐偷懒一点不成问题。你出嫁后比照亲王, 驸马得一品衔,长子袭亲王爵,余子封郡王,女儿封郡主,后代子嗣若有功勋,我加倍封赏。若非宗室授爵已经改制,授大姐姐世袭罔替之爵又有何难?”

  非常甜蜜的诱惑,若是按照皇帝给出的美好前景,至少是五代子孙富贵。崇祯年间,大明有三十四位亲王,六百二十二位郡王,镇国将军到奉国中尉不计其数,宗室人口近百万。在定安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他们再次统计过,经过战火、流民和饥荒,现有的亲王只剩十六位,郡王直接削减过半只剩三百零一位,可见当时大乱乱成什么样子。

  宗室改革之后,只有亲王和郡王称宗室,其余镇国将军到奉国中尉都单列户籍,出籍为民,一次性发给一定产业,日后除了姓氏,与平常百姓无异。亲王系和郡王系也只有嫡子能继承爵位,亲王系单传亲王爵,其余子嗣不再封郡王;郡王系单独承袭郡王爵,其余子嗣也不再加封。女子也在改革之列,只余郡主、县主、郡君三者,其他皆称宗室女。有爵位的女子出嫁礼部给嫁妆、朝廷给封赏,其他宗室女由父母自行聘嫁,上报宗人府备案即可。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居然没有引来宗室的叛乱,不可思议。或许是曾经他们已经叛过了,以蜀王系为首的蜀中藩王,几乎消失殆尽,被打怕了的藩王愉快接受了改制的事实。更因为柳娘和皇帝对宗室的分而治之,能承袭亲王、郡王爵位的的人恨不得爵位永在,可底层宗室艰难的时候已经只能学太/祖上街乞讨了,大战之中被饿死的不计其数。被养废的宗室眼见大明乱局,终于切身体会到大明完了他们也讨不到好的简单道理。

  宗室出籍为民,实际上还是有优待,一次性发给产业不说,只要有点儿本事,没人可以抹掉你的功勋,这在官场上已经是难得的好处。有一分能耐就当三分用,皇室也乐见宗室进入官僚体系。

  所以,有这样的大背景在,皇帝给柳娘子女的待遇堪称优厚。要知道现在皇帝的儿子都不会直接封亲王,都是郡王。若无功勋,一辈子郡王不说,还只能恩荫自己的嫡长子,其余子嗣在他活着的时候可自称某某郡王府,等他死了,依旧是普通人。

  柳娘不明白皇帝为什么突然发善心,但不妨碍她以不变应万变,“还是不了,并没有瞧得上的人。”

  “大姐姐,后顾之忧我都帮您解决了,您就看一看吧。”皇帝把他整理好的名单塞到柳娘手里,“总说没瞧得上的,好歹也要瞧过再说。”

  柳娘奇怪的看了她一眼,天下最好的人才都在官场,学而优则仕不是一句空话。而柳娘接触的层次都是老狐狸政治家,那些适婚的男子都是刚入官场的新丁,柳娘如何瞧得上。或者是不图做官的单纯才子,这类人的思维和柳娘背道而驰。武将镇守边关,锦衣卫多娶武官世职之女。数来数去,哪里有合适的人。

  柳娘翻开折子,打头第一位就是金科状元王霜桑,其次是榜眼张英,再次是探花李怀,再往下看,柳娘居然看到了吴三桂。

  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柳娘气不打一处来的指着吴三桂的名字道:“他怎么在这上面,我记得他三十多了吧,有妻有子的!”

  皇帝眼睛似乎亮了那么一下,“大姐姐放心,吴三桂妻儿俱亡,攻打盛京的时候,被满人大将多铎帅兵报复,杀了妻妾子女。”

  柳娘一个白眼翻死他!“我放什么心,我是不明白他何德何能在这张折子上!”

  “大姐姐别生气,不在就不在,我马上把他划掉。”皇帝十分好说话的马上蘸墨把吴三桂的名字土成黑斑。同时在心里骂给他出主意的人,就说了吴三桂不行,已有原配的人,难道让长公主做继室吗?那简直是把皇家的颜面放在地上踩。可那人非说只要长公主愿意成亲就行,松了成亲这个口,没了吴三桂,还可以有周三桂、王三桂!

  柳娘怀疑的看着热情到谄媚的皇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行了,我先把折子拿回去,放心,我会看的。”柳娘准备先撤退,查一查这上面的人。

  看样子是有人给皇帝出主意了,有人投效不奇怪,到底是正统之主。柳娘好奇的是哪个人才,居然想从婚事上突破她。

  皇帝也知道柳娘对内宫外廷的掌控,这次居然没在任何人面前漏出口风,高启潜和定光联手都没查到实证。只有王霜桑每次递过密折之后,皇帝都会要火盆。皇帝谨慎的烧东西,且烧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可十次里面有九次他都在,剩下的柳娘就当是障眼法了。

  王霜桑,柳娘发现在她的印象里完全没有这个名字。

  皇帝倒是和这一科的新进士们较上劲儿了,榜眼张英就是那个张英,安徽桐城人,若是他没这么倒霉做了驸马,那他将有一个更出名的儿子——张廷玉。

  柳娘看了看,这张英少年得中,年纪比柳娘好还小,是怎么混进名单的,皇帝是逼婚逼疯了,只要是个人都想把柳娘塞出去吗?

  探花李怀是前首辅李标的幼孙,长得十分出众,文章也好。柳娘见他风采天成,执意点他做了探花。难道就是这样,让皇帝误会了不成?

  柳娘拿着这份名单摆手,让锦衣卫和东厂重点查状元王霜桑。科举也要五人结保,查清三代,可科举实行这么多年,套路早被人摸清,蒙混过关也有可能。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锦衣卫和东厂联手都查不出来的,皇帝那般小心翼翼,剩余的线索也足够推断出背后使劲的是谁。

  高启潜禀告道:“王霜桑,上虞人,其父乃是沈文奎。沈文奎因幼年寄养外家,冒姓王。沈文奎曾在辽东一代游学,崇祯二年,建奴破破遵化,被八旗挟俘,翌年携还沈阳,命值文馆,为建奴出谋划策,因受皇太极器重,召见询问国政,授宏文院学士。天津卫登陆战中,沈文奎战死,其子沈霜桑借朝廷召回流民之便,回归故里,该姓王,遂入科举。”

  所以这个王霜桑其实是汉奸的后代,也不知他对如今朝廷是怎样的态度。不用细纠,只看他出馊主意就知道被满人影响颇深,居然混到了读书人中的金字塔顶端,还想着破坏朝廷稳定呢。

  柳娘一向知晓的都是汉族文化强大的同化功能,没想到今日到见了一个反例。

  柳娘直接把王霜桑的真实身份捅给了皇帝,皇帝一见,勃然大怒,暴跳如雷。

  “好个王霜桑,亏得朕对他如此信任!还想着让大姐姐嫁给他,果然狼子野心,狼子野心!”皇帝气得眼睛都红了,还以为好不容易“有识之士”倒向他这个皇帝,没想到是别有用心之徒。

  “我倒好奇这个王霜桑和陛下说什么,引得陛下如此信任,还起了给我做媒的心?”柳娘是真好奇,现在的人都对皇帝尊崇不已,说“圣心难测”,他能把皇帝心思揣摩得这么准确,当真了得。

  说什么?皇帝心想,当然是为他谏言收回朝政大权的方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