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朝女人 > 第70章

明朝女人 第70章

作者:简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21:04:25 来源:免费小说

  太子哭笑不得的送走了周皇后,叹道:“慈母之心,莫过于此。”

  除了哭笑不得柳娘过还能说什么呢?先前周皇后待她十分冷淡,不喜她掌控权利,不喜她对外家无情,可到了关键时候,她有愿意牺牲自己保护柳娘。柳娘真是……以前评价她“忽功忽过、忽智忽愚”还真是没说错。

  无论如何,有人肯为你牺牲性命,总是让人感动的。柳娘勾起嘴角,道:“母后慈心,我如何不知。但看母后这般位高权重为慌了手脚,京师诸人恐怕也吓得不轻,先请内阁诸位大臣来吧,孙承宗老将军、定光、高启潜,分掌京师防卫、东厂、锦衣卫,都是战力,正该倚重。”

  “是,听大姐姐的。”太子抱拳应下。

  开盛世之先河,一战定乾坤,就在此时,太子十分信任柳娘的决断,自去安排不提。

  朝臣们听到这是一场里应外合、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的连环计之时,脑子都有一瞬间的反应不过来。好在高启潜、定光是宫里出来的,表情管理比朝臣们好一点,虽然他们内心也是懵逼的,不过脸上却是成竹在胸,一副“你们居然才知道,白害怕了吧,弱鸡”的嘲讽表情。

  朝臣们也拿出该有的素质,迅速应对,做好防抗措施。虽然计谋把主战场定在天津卫沿海一带,可万一有流寇跑到京师呢?

  “满洲八旗铁骑以冲锋见长,不善水战,这是绝好的机会。坚壁清野,离海岸三十里处都是无人区,城楼以红衣大炮镇守,锦衣卫训象所做先锋部队,配备新式火器,消灭八旗军冲锋骑兵。他们从海上来,带来的战马不多,尽量消耗他们。后续由孙将军带兵清剿,务必一举成擒,消灭八旗主力。高启潜注意收紧四方,不要让溃逃乱兵进入城内,惊扰百姓。”柳娘手持长鞭,指着高悬在墙面上的舆图一一分析,被分到任务的诸位主将也抱拳应下。

  “诸位大臣各司其职,安抚百姓,维持城中秩序,尤其是京兆府。不要人家还没打进来,咱们自己先乱了阵脚。”京中大佬开会,京兆府敬陪末座,谁让京师治安在他们手上呢。都说三世不修,才落得在京师做府尹呢,满大街都是皇亲国戚、高官贵胄。

  京兆府尹抱拳应下,像大明这样的庞然大物,外敌一时之间是杀不死的,倒是内里人自己先乱起来,容易拆台。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京兆府尹恨不得自己上街巡逻,保证在此时不出家贼!

  “保家卫国、光宗耀祖、出将入相,在此一役,诸君勉之!”柳娘沉声保证,只要赢了这一场,当得起任何荣耀封赏。

  京师也展开宣传,让百姓都明白这只是一次瓮中捉鳖,不要惊慌。

  现在也没有保密的必要了,皇太极已经帅军登陆,就是知道这是计谋也没反悔的余地,只能背水一战了。

  “大姐姐,我们什么时候发兵?”太子问道,京城百姓现在是知道了,可天津卫的百姓不知道啊,不赶紧消灭这些建奴,时间久了百姓也受不住啊!

  “今日夜里吧。”柳娘叹道,看样子登陆的八旗兵已经有两万了。

  估算着满洲现在的实力,原本满人人数在七八万左右,多尔衮走的时候带走两旗,约莫一万人左右。剩下的六七万,能打的只有一半,满人上战场的年纪普遍小,就算从十二岁上战场,男丁也只有这么多,投入这场决战的事实上也只能有三万出头的人。在先前锦州一战中,豪格惨败,损失一部分人马。皇太极行这种瞒天过海的大计,在锦宁前线也要留下足够的人做障眼法。所以,算来算去,能渡海而来的人最多两万。

  “可朝鲜国书还没到呢!”太子自己都吓一跳,他问这个只是不耐烦,并不是要得到答案,怎么柳娘突然给出了攻击时间。

  “我知道,今夜寅时准点动手,以城楼红色烟火为信号。”柳娘知道,在她和朝鲜王的约定正的确要等到朝鲜国书才能动手,可那又怎样。不说两地地方遥远,通信不便,就是现在打起来损失了朝鲜于她又有什么关系。身为宗主国,削弱藩属国才是她该做的。别忘了朝鲜之前向柳娘求救,要的粮食金银可不少。

  太子自觉又学了一招,静静等候今夜寅时。他和柳娘微服从京师出来,就是为了见证这一战。为了洗清出逃嫌疑,避免城中百姓恐慌,柳娘和太子都未曾对外宣布,只有几位重臣知晓。

  别以为已经准备好包围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史上以少胜多的例子不胜枚举,对皇太极而言,最适合参考的例子大约是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若是皇太极拉着临死的满洲巴图鲁誓死反抗,未尝没有转机。

  今夜,柳娘在城墙上站了一夜,等到露野传来隐约鸡鸣,漏刻到了寅时。柳娘接过火把,亲手点燃了红色的烟花。

  烟花冲上天拉开序幕,城墙上的红衣大炮轰鸣做序曲。与白天试探性经过攻防战用的红衣大炮不同,夜晚用的这些是兵部匠作司新制的。满洲军队防范红衣大炮测算出来的安全扎营距离,并不能躲避新式红衣大炮,瞬间满洲大营士兵哭喊声响成一片,火光通明,照亮了半边天。

  到底是此时战力最强的部队,很快各旗旗主就整理好军队,拉起建制、阵型,慢慢往后退。斥候被派了出去,打探前方有多少人。

  大明军队在天黑之后就慢慢摸出了城,埋伏在离他八旗军不远的草丛、树林里。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夜里,从光亮处看黑暗处是看不清的,反而躲在黑暗里看光亮处却很清晰。埋伏在此的士兵已经等了大半夜,终于等到了寅时这个敌人最容易放松的时刻发起进攻。

  满人已经退出了红衣大炮的射程,天空中很快炸响第二朵烟花。

  满洲骑兵们发现从草丛里射出无数箭支,偏偏他们还看不清黑暗里有什么。未知的东西最可怕,试图抵抗发现没用之后,有人尖叫起来:“是魔鬼!是魔鬼!”

  皇太极打马过来,反手一刀砍下了惊叫人的脑袋:“再有妖言惑众者,斩!”

  都是战场上泡出来的铁血汉子,惧怕压下去,悍不畏死就提上来了。众人打马拱卫在皇太极周围,准备战斗。

  皇太极却很明白,他中计了。海边的船只已经别破坏殆尽,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就算还剩下什么,皇太极也不敢再坐船回去,铁骑、陆战,才是八旗兵的强项!皇太极宁愿从陆地上冲过锦宁防线的封锁回到草原,也不愿意再走海路!

  皇太极看着黑暗,没关系,他的父汗十三副遗甲起兵,创下这偌大基业,他也可以。只要不死,只要不死!

  第124章 公主命

  天津卫一战, 满洲皇太极战死, 全歼八旗军两万余人, 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大清”覆灭, 因“大清”存在太短, 史书上习惯性将它称为后金。此次定鼎之战, 史称“天津卫登陆”。

  打扫战场之后,柳娘下令将所有八旗军枭首,尸体就地焚烧, 头颅运往锦宁防线, 筑成京观。焚烧尸体时候黑烟蔽日, 烧/尸的臭味, 在天津卫弥漫了整整一月, 大力震慑各方尚未平定的叛军。至于京观, 知道什么叫京观吗?通俗的说法就是骷髅台,头颅用盐腌制,混合着泥土筑成高台,用以震慑敌军。

  在锦宁前线, 这么多年, 大明和关外满人、蒙古人打过多少次仗,牺牲了多少人?而今正是初冬,天气严寒, 不利于出兵,何不用京观震慑周边外族,大明不可欺!

  “什么?皇太极死了?”在草原栖身的多尔衮难以置信, 那可是高高在上的皇太极啊!当年多尔衮还在满洲的时候,皇太极已经称帝建国,收拢八旗权利,从一个汗王向皇帝过渡,正在走上巅峰的路上。这样显赫的、令自己仰望的人,居然死了吗?

  “哥!皇太极死就死吧!关键是那座京观!就立在锦州城下,天下都传遍了,咱们满人的脸更是丢尽了。锦州城的上空,盘旋着无数等着吃腐肉的秃鹫和乌鸦,黑压压一片遮住了天空,那里面可有咱们的亲人啊!哥,得想办法拆了那座京观!”多铎气愤道,就算他们奉行天葬,也受不了这种侮辱。

  多尔衮却迅速反应过来了,“不,最重要的不是那座京观,而是大金故地,快,去打听打听,大明出兵没有?”

  “哥,不用打听了,没出兵。据说就是因为冬天不好出兵,南蛮子才建了那京观威慑四方。”多多气不平道。

  “太好了!”多尔衮击掌赞叹。

  “哥,你妹糊涂吧。南蛮子把皇太极打成那样,你还叫好?”多铎觉得他哥和皇太极的仇恨应该没那么深吧?居然能盖过家国仇恨?

  “多铎,咱们的机会来了,马上去点兵,占令大金的土地,现在那里肯定空虚,只有老弱病残,我若是占了,那就是咱们地盘!别让蒙古人或者明人抢先了,我们是满洲旧人,旗人和百姓也会支持我们的!”多尔衮已经在心里计划一二三了,作为现存身份最高的满人,他有机会、有实力、有威望,是成为大金汗王的最好人选。他即将继承父汗的事业,光大整个满洲!

  “可现在天气真的很冷啊!咱们刚来,物资也保障不上,现在都不顾的祖宗冬季修养的规矩,很多士兵都猎狐狸兔子,剥皮做皮裘保暖。出兵,不行的!”多铎带兵打仗一把好手,他不是只有勇武而已。

  “冷啊?我有办法。上次和咱们见面的明朝使臣还有联系吗?听说他们那里有烈酒和一种叫辣椒的东西,最防寒保暖,买些来。明朝当官的,就没有不贪钱的,不要吝啬金子,喂饱他们。边境还有来往的客商吗?他们那里有棉花,也多多的买来做棉甲。若是咱们族里的妇人不够,就雇小部落的蒙古女人。一定注意保密,旁人问起来就说是为了越冬准备的。这是我们最好的机会,多铎,最好的机会。等我当上汗王,马上和明朝交涉,让他们拆除京观。我会向父汗一样征服汉人的土地,到时我们也筑京观!”

  多铎放下愤恨,慢慢听进去了多尔衮的话。多铎相信他的哥哥,也相信自己,他们从小练习骑射,弓马娴熟,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草原上的事情太远,暂且不表,这座京观倒真是震慑住了大明的官员。

  “挫骨扬灰不算,还尸首分离,砌了京观。镇国公主手腕之铁血,天下无出其右者,无出其右者!”有人抱怨柳娘手段太过暴烈,不过他们也只敢私下嘀咕,还要嘀咕得小声些。锦衣卫和东厂是京城特产,一个不小心,就要请他们去诏狱详说了。

  “大姐姐,关外传来消息,曾经出走的满族旗主多尔衮又回到故地,准备重整建制。我们要不要出兵?”太子问道。一举剿灭困扰大明半个世纪的满人,皇族、中央、大明军队威望空前,先前各地还有些小型暴乱,现在都销声匿迹的。每位布政使送上的奏折更是一片太平,态度更加谦恭了。

  “太子的意见呢?”柳娘反问。

  “若是出兵,大明历经数次大战,伤亡惨重,将士疲敝不堪,对着一冬没有战事的多尔衮等人,太过吃亏。关外乃不毛之地,就算占了,也只能以夷治夷,耗费大量军饷、士兵攻打,不划算。若是放任,等多尔衮站稳脚跟,会不会学他的父汗,再次骚扰边关。满人向来桀骜,别咱们心怀仁慈,倒养成了白眼狼。”自从皇太极先恭后狂,傲然起兵之后,太子对满人就再也不信了。

  “太子所言有理,既要伤亡不大,又要取的成效。这样吧,今冬先不出击,多尔衮占领故地也要废些功夫,挑拨蒙古人去,他们草原上也没有父死子继一说,鹬蚌相争,咱们才能渔翁得利。开春之后,再挑选将领推进北方防线。谁说打下来的土地没用,到时迁徙百姓过去就是。具体等一下再议,先说封赏吧。”柳娘顺势定下了之后的军队政策,太子拱手认可,群臣也没有说话。如今柳娘担任的是皇帝的角色,她的话就是圣旨。

  “公主殿下所言甚是,如今军中上下都盼着天恩呢。”温体仁笑着出列。

  这话有讽刺武将居功求赏的意思,柳娘却不置可否,道:“户部和兵部抓紧,把阵亡的抚恤先算出来。赏赐士兵的银子,等多尔衮占据故地之后,发国书给他,让他出。户部先用今年湖广的赋税垫上,等多尔衮赎罪的银子来了,再挪回国库。”柳娘已经默认多尔衮继承后金汗位,作为大明番属。太子有句话说的得对,那些满洲占领的草原,他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移民过去,那里的自然条件也只能做牧民,等到百八十年,又是新的游牧民族产生。现在不可能一蹴而就,标本兼治,缓缓图之,多尔衮还有用。

  “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咱们在京内都是受益者,诸位大臣可看好了,不要让小人动了抚恤银子。若是有丝毫差错,孤绝不宽宥!”太子冷声道。以往大战之后,武将求抚恤都要走文官的路子,从现在起就板正了,再有这样的事情,太子不吝啬杀人。

  “若有,都拿头颅来见,反正已经建了一座京观,再建一座,也让太/祖他老人家在地底下瞧瞧,咱们这些后人的风采。”明太/祖也是反贪的先锋军,手段酷烈,量刑严苛,但他都没有堆京观的,最多凌迟啊。这两个谁更残忍,还真不好说。

  朝臣们恭敬应下,太子的话能打打折扣,镇国坤仪公主的话,他们一个字也不敢马虎。

  “此次大战,诸君劳苦功高,都应封赏。孤与大姐姐商议过后,定了大致,先与诸公说说好消息,大礼待礼部完善后再行。”打完棒子,该给甜枣了。太子让他的贴身内监王宁宣旨:文官中,李标封伯爵,号文节;温体仁封伯爵,号亮节。文臣中封爵的就这两人,剩下的大头在武将。孙承宗封公爵,号定阳;祖大寿封侯爵,号靖远……还有许多武将封爵升官,不再细表。

  更重要的是在这批封赏的人中,又是三个人跳出了文臣武将的框框,直接封爵。杜勋、高启潜、定光,同封子爵。三人同为宦官,杜勋守边有功,出奇策离间满洲,为此次大战的胜利付出良多。高启潜掌东厂,定光掌锦衣卫,两人平日里维护京城治安,揪出不少通敌叛国之人,天津卫登陆一战,更是肩负击杀溃军,收拢残部的重任,配合孙承宗清剿八旗军,军功显赫。

  所以,为什么今天宣旨是太子的贴身内监王宁呢?因为往日宣旨的高启潜今日就是受赏者啊!

  高启潜三人听闻,猛跪于地,三呼千岁,叩谢隆恩。

  原本跪在地上谢恩的李标和温体仁都有些反应不过来,不是觉得把他们和宦官同列侮辱了他们,而是……这……这不合规矩啊!大大的不合!大明就没有太监封爵的先例!看看魏忠贤,号称九千岁,跋扈到什么地步,也没有封爵啊!从古至今,有封爵的宦官只有三个,一是北魏宗爱,二是唐朝李辅国,三是宋朝童贯,古往今来啊!就三个!高启潜、杜勋、定光三人何德何能,能与这些人比肩!能与朝中大臣比肩!

  以往不论内官做到什么样的高位,拥有怎样的宠信和权势,文臣武将都有资格鄙薄他们,可若是他们进入正式爵位体系,就和文臣武将成了一家啊。即便是小小子爵,那也是开一代先河!

  大臣们正想直言进谏,柳娘轻咳一声,温言道:“自古逆境出人才,尔等虽有微功,但不可自傲,当继续勤恳任事,忠君爱国才是。司马迁、郑和,这些都是你们的榜样,卿当勉之。”

  “臣等谨遵公主殿下教诲。”三人整齐磕头,他们也能自称臣了。和满清刚刚相反,满清称奴才是自己人,大明称臣才是尊重,叫奴才,那就是真奴才,卑下,为主流不屑。

  李标又想说话,柳娘再次轻叹,仿若才想起来一般,“说起三宝公公,本宫倒想起来了。杜勋、高启潜进宫时已经记事了,知晓祖宗姓名。定光小小年纪遭受罹难,连姓氏都记不得了。昔年成祖为三宝公公赐姓,今日……不如太子为定光赐一姓如何?”

  朝臣们原本提起来的心又微微放下,太子赐的还好,他们还以为公主享受了皇帝的实权不满足,现在连皇帝的名分都要开始试探了。

  太子也想到了此处,马上接口道:“有成祖先例再前,儿孙等不敢逾越,不如就赐姓郑。”

  “臣郑定光叩谢太子殿下。”太子话音刚落,定光就上赶着谢恩,把事情砸瓷实了。

  柳娘想要给太监封爵是开窗户,朝臣们肯定不同意,但和柳娘想拥有皇帝名分,就是掀房子。相较而言,开窗子就显得不那么敏感了。

  还能说什么?太子、公主都同意了,朝臣们心中嘀咕,面上却只能一同谢恩。

  其他细务自有各部呈上条陈之后,太子和柳娘再行定夺。等说完了这些军政大事,柳娘继续道:“诸位臣工回去和家里女眷说说,咱们的赏花宴让满人给搅和了,也是时候重开了。秋菊虽败,仍旧有寒梅傲霜,正是观赏之时。”

  “大姐姐,战事方歇,京中有很多人家有战死之人,是不是缓一缓,也……不太吉利。”太子小声道。人家那边还在流血,这里就开相亲宴,是不是不合适?

  “没什么不吉利的,红色大吉!太子皇天庇佑,百无禁忌!满人已退,咱们还要一辈子为他伤神不成,日子继续过,还要过的更好!”柳娘朗声道,她不忌讳这些,她想尽快敲定太子妃人选。

  柳娘这么说,其他人只能抱拳应下,赶紧回去通知自家内眷,争取在赏花宴上一鸣惊人。

  第125章 公主命

  说到相亲宴, 啊, 不, 是赏花宴, 还得和周皇后商量。自周皇后误以为城破, 力主殉国保护子女之后, 柳娘对她观感好了不少。平日里周皇后对他们几个儿女略有偏颇柳娘也不放在心上了,十指还各有短长,周皇后愿意偏心谁几分, 也无妨, 反正柳娘不是靠谁的偏心立身。

  说起给儿子办的赏花宴, 周皇后也是兴致勃勃, 瞅了瞅柳娘的脸色, 周皇后道:“要不把各家适龄男儿也请来?”

  柳娘闻言微微皱眉, “母后是想把给弟弟办的选秀之宴变成京城适龄男女的相亲之宴?恐时机不妥。青年男女素不相识,若突然相逢,恐徒生波折。母后若有兴致,不若等弟弟立妃之后, 再行开宴。臣与君争, 也不成体统。”

  柳娘可不想为国家大事烦恼的同时,还要办一些小儿女情窦初开的案子,皇城之中, 太容易出问题了。

  周皇后窃笑叹道:“你个傻孩子,谁说是为京城闺秀了,是为你!你忘了, 你还比太子大两岁呢,早过了适婚之龄。前两年国政不稳,也没顾得上,现在你弟弟娶妻立妃,也不能越过你去啊。”

  成家?柳娘没想过,说实在的,柳娘根本是把太子当成儿子来样,这才包容他的许多错误,愿意给他慢慢改正的机会。若是周皇后不提,她都忘了自己似乎还有成亲这一道程序。

  柳娘平淡道:“母后不必考虑儿,儿已决定此生不成亲。”

  “怎么能不成亲呢……你,你父皇当年连你出嫁用的木料都令内官监备好了……”

  “母后,且听儿一言。”柳娘挥退宫女內侍,叹道:“父皇母后慈心,儿明白,只是儿不适合成亲。母后当知,儿臣辅佐太子,参与朝政,为历代公主之未有。这样的权利,只属于我朱姓一家。儿若嫁人,驸马可否参政,若生子,子女如何议爵?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儿封镇国公主,位同储君,若嫁人,孰尊孰卑?”

  “历代公主难道不是一样吗?都是帝女下嫁朝臣,你愿意让他们行国礼就行国礼,你心情好愿意行家礼就行家礼,有什么难的。”周皇后还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找到归宿,对女子而言,嫁人就是最好的归宿。

  柳娘摇头,“母后不知朝中事,儿最好不成亲。不说那些框框架架,儿问母后,若是儿想嫁人,该嫁谁?能嫁谁?”

  朝中文武百官,能让压服柳娘的,放眼望去,无一人。若是只凭柳娘喜好,挑一两个美貌多才之人也不是难事,可柳娘已经过了贪恋鱼水之欢的年纪,真要让她瞧得上,也是一个都无。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将就那些自己根本瞧不上的人。

  周皇后却理解反了,“谁不能嫁!你是陛下与本宫掌珠,谁得你下嫁,乃是满门的荣耀,谁敢挑剔。”

  柳娘这才想起来,不是她想嫁就能嫁,就凭她这名声,人家愿不愿意娶还是一回事儿呢。

  柳娘笑道:“母后宽心,儿非妄自菲薄之人,不嫁人,一为太子,一为朝政,一为自己。还未遇着可心之人,儿不愿委屈自己。”

  “可是,你的年纪……”周皇后还想说什么,柳娘却摆手示意这个话题到此为止,“我意已决,不必再劝。”

  周皇后默默闭嘴。柳娘威仪日盛,一座京观震慑的不仅仅是外族,大明朝也不敢有人对坤仪公主的话有异议。瞧瞧刚才大臣们,明明对宦官封爵十分不满,可柳娘连消带打,连正事都没提到,他们就闻弦歌而知雅意,再不敢提。

  周皇后贵为皇后,又是柳娘生母,而今都对柳娘敬畏有加,柳娘决定的事情,她默默照办,并不如往常那般总挑刺。

  寒冬腊月,皇城宫宴。

  提前十天,闺秀们就开始演练,穿的衣服,说的话,走路的姿态,佩戴的首饰,无不精益求精,谁都知道这是在竞争未来国母。皇帝病倒,大权旁落,太子公主大肆改革,把仅有的祖宗规矩都破坏殆尽,以往又何曾有官宦贵女选为妃妾的。大明的官宦人家对低素质的后妃已经容忍很久了,现在有机会推自己人上去,众人都兴致勃勃。

  也许朝臣们还有些隐晦的心思没有宣之于口,这未来国母一进宫势必要分薄坤仪公主在内宫的权柄,若是操作得当,事情大有可为。毕竟现在内宫能说话的,一是坤仪公主亲娘,一是坤仪公主亲弟弟。清流看不惯坤仪公主堂而皇之霸占权位,可他们又没本事亲自出手,可不得把希望寄托在后宫女眷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