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玄幻 > 明末中兴大帝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关键的建议(1)

明末中兴大帝 第一百九十二章 关键的建议(1)

作者:风中的失落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3-12-27 15:54:35 来源:88小说

京城,五军都督府。

多尔衮脸上带着舒心的笑容,在院子里面踱步,八旗军终于跨过了山海关,占领了大明的京城,接下来,八旗军将要势如破竹,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流,灭掉南明的小朝廷,统一天下,父皇以及皇太极一辈子苦苦追求的目标,在他多尔衮手里就要实现了。

多铎和阿济格传回来了情报,追击李自成及大顺军的战斗很顺利,李自成根本无心恋战,一直都在拼命的撤离,看样子八旗军胜利在望了。

需要多尔衮操心的事情还是不少,主要还是钱粮的事宜,李自成撤离京城的时候,几乎搜光了京城的粮食,这让多尔衮没有得到太多的钱粮补充,北直隶周遭太过于贫瘠,根本无法征集到钱粮,多尔衮从吴三桂那里得到了一些粮食,但不是很充足,无奈之下多尔衮只能令人回到沈阳去调集一部分的钱粮,火速的运往京城,以解燃眉之急。

当然这个情况是暂时的,只要掌控了天下,就不愁没有钱粮。

总的来说,多尔衮的心情是非常舒爽的,想一想前些年,每次大军入关,都能够获得辉煌的胜利,可惜山海关这个防御阵地横亘在中间,令入关的大军无法在关内站稳脚跟,虽然可以横着走,可总是要撤回到关外去,现在拿下了山海关,不用撤回关外去了。

多尔衮已经给沈阳方向写去信函,请皇上移驾前往京城,他在信函里面专门强调了,越快越好,唯有皇上抵达了京城,才真正体现出来大清国对关内的统治。

下达剃发令,是多尔衮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看上去有些着急,甚至有些仓促,很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反弹,不过朝廷必须要这样做,这天下的汉人都是满人的奴隶,让汉人剃发是看得起他们,再说了,大清国马上就要主政天下了,汉人必须遵守大清朝廷的所有规矩,着剃发就是第一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规矩。

剃发令下达之后,执行起来的确有些困难,主动剃发之人寥寥无几,包括愿意归顺大清国的那些原明朝的官吏,这倒是在多尔衮的预料之中,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京城居然有不少的汉人,宁愿被杀也不愿意剃发,在大街上公开的反抗,一怒之下的多尔衮告诉八旗军军士,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发令必须要坚决的贯彻执行下去。

杀几个汉人,对于多尔衮来说,压根就不算是什么事情。

当下多尔衮最为关注的还是李自成和大顺军,应该说大顺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面对八旗军最为精锐的铁甲军,还能够拼死的抵抗一阵子,比起明军强太多了,且人家大顺军本就和吴三桂麾下的辽东边军厮杀了一整天的时间,人疲马乏,换句话说,如果大顺军以最好的状态出战,多尔衮还真的不敢保证彻底打败他们。

所以多尔衮派遣多铎与阿济格两人领兵追击撤退的李自成,同时令吴三桂跟随作战。

多铎和阿济格两人率领的是正白旗和正红旗的八旗军军士,战斗力异常强悍。

让多尔衮有些遗憾的是,汉八旗姗姗来迟,这也是因为汉八旗需要运送火炮,其中的红夷大炮太重了,需要数名军士竭尽全力,帮助马匹才能够拉得动。

今后的战斗中,特别是在攻城拔寨的战斗之中,多尔衮需要大量的火炮,这些火炮能够让他尽量少的损失军士。

追击李自成的战斗,暂时不需要大量的火炮,毕竟是在野外作战,这可是八旗军的强项。

“禀报摄政王,范文程与洪承畴求见。”

多尔衮皱起眉头,额头上面出现了乌云,他知道这两人前来拜见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剃发令吗,不就是为了稳住汉人吗,多尔衮既然下定决心推行剃发令,就不会轻易的收回成命。

此次九门口之战,范文程和洪承畴两人都下了大功劳,事实证明,两人所出的计谋,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来了关键的作用,所以多尔衮还是要表现出来信任他们的姿态。

有一点多尔衮很清楚,后金的满人不多,妇孺老人全部都算上,也就是区区的几十万人,想要让这几十万人统领天下的汉人,不是很现实,所以还是要拉拢和利用汉人,来维持满人对天下的统治,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证汉人都臣服于大清国,如果有人不满或者是反抗,抓起来砍头就是了,多尔衮不相信所有的汉人都不怕死。

“知道了,让他们在前面的大堂等候一会。”

眼看着亲兵离去,多尔衮没有着急前往大堂,而是继续在院子里踱步,这些天他也一直都在思考,思考下一步应该要怎么做,机会来的有些太突然了,不要说他多尔衮,就是整个的大清国都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过当下的形势很好,一切都在朝着有利于大清国的方向发展,如此情况之下,那就必须要克服重重困难,尽快尽早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了。

多尔衮没有将南京的那个大明朝廷放在眼里,甚至都没有特别的关注,明军在他的眼里就是乌合之众,没有丝毫的战斗力,一触即溃。

洪承畴专门介绍了明朝登基的皇帝朱慈烺,这个朱慈烺崇祯二年出生,今年才十六岁,一直都在宫里长大,看上去文质彬彬,实则弱不禁风,不知道民间疾苦,不知道征伐艰难残酷,怎么可能撑起明朝这个残破不全的局面,朱慈烺逃到南京去继承皇位,不过是苟延残喘,等到八旗军基本平定了北方的局势,挥师南下,南京的大明朝廷就要彻底灭亡了。

这也怨不得多尔衮看不起大明朝廷,他亲自领兵与明军交锋多次,每次都是大获全胜,松山之战,明军可谓是卯足了劲,调集了太多的兵力,可惜还是惨败,都火烧眉毛了,明军的诸多领军的总兵还是离心离德,都想着保存实力,结果交战刚刚开始,就有大量的明军军士逃亡,几乎是不战而逃。

明军军士面对八旗军的时候,都有了恐惧的心理,这也让多尔衮有了充足的自信心。

满人做事情,历来都是强调力量至上,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谁就能够掌控权力,成为人上人,如果自身太过于弱小,那就只有被欺负的命。

后来洪承畴还介绍了大明皇上朱慈烺的一些情况,多尔衮基本都没有听进去。

洪承畴专门强调了,朱慈烺前往南京监国,路过山东的时候,斩杀了山东总兵刘泽清,洪承畴本意是想着说明,大明皇上朱慈烺还是有一些计谋和能力的,多尔衮却认为这个朱慈烺混账透顶,大明都要灭亡了,关键时刻还在斩杀可以上阵杀敌的将领,不就是因为这个将领得罪了即将成为皇帝的朱慈烺吗,这种只要面子不要天下的行为,就是小孩子的行径,就是自取灭亡的前奏。

多尔衮固执的认为,朱慈烺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朱由检,根本不可能成为大清国的威胁。

抱着这样的心态,多尔衮决定兵分两路,多铎、阿济格与吴三桂追击西撤的李自成和大顺军,务必要彻底打败大顺军,让李自成再也没有出头之日,另外一路派遣汉八旗军士,前往山东与河南等地征伐,两路大军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彻底稳定北方的局势。

稳定北方的局势之后,接下来就是南征了,灭掉南京的大明朝廷,一统天下。

想到这里,多尔衮走进屋子里面,拿起了桌上的圣旨。

圣旨是从沈阳送过来的,皇上在圣旨里面对摄政王多尔衮予以了高度的赞誉。

这份圣旨肯定不是出自于皇上之手,而是皇上的母亲庄妃。

虽然已经成为大清国的摄政王,掌握了大清国的所有权力,不过多尔衮还是想做皇帝,四年前皇太极突然病逝,没有留下遗诏,大清国皇位继承人空缺,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了争夺皇位,差一点兵刃相见,后来为了大局,多尔衮与豪格都没有成为皇帝,而是与其他满人权贵共同举荐只有六岁的福临成为大清国的皇帝。

福临的母亲就是庄妃。

福临能够得到举荐,成为大清国的皇帝,庄妃功不可没。

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两人成为了大清国的摄政王。

经过几年的博弈,多尔衮逐渐掌控了权力,摄政王济尔哈朗退避三舍,放弃权力,豪格亦被多尔衮惩戒,削去了亲王的头衔,肃亲王代善年级大了,早就不问世事,可以说,多尔衮已经除去了权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唯一剩下的就是庄妃了。

当然,多尔衮也不敢强行的称帝,不敢废除福临这个皇帝,如果这样做,很有可能闹得八旗军彻底分裂,大清国瞬间可能分崩离析。

多尔衮不甘心,内心时常憋着一股气,他甚至私下里做了龙袍,穿在身上照镜子。

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尔衮终归是忍不住,要成为大清国的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