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 > 第三百零七章 一个极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秦朗可不知道谭泰的想法,不然非要嗤之以鼻不可。

就清军眼下的情况还想以雷霆之势碾压了他,呵呵,做梦去吧,梦里啥都有。

“禀国公,兖州除曹州、曹县、定陶、单县、郓城一州四县之外,复耕抢种事宜皆已经告结,三州十九县之地共抢种小麦四百二十万亩……”

曹州等一州四县之地都在榆林军的手中,他们现在也肯定有复耕抢种,甚至在之前这些地方都已经有一些土地被种上了麦子。

兖州其他的三州十九县也是如此,只是不多。

因为秦朗二月里就开始筹备物资调集大军,清军又不是睁眼瞎,当然早早就也动员起来了。

不止大量的清军被调入齐鲁,以兖州东昌为例,大批的民间丁壮更也被征调征用了来。

还有近乎所有的牲畜,不管是宝贵的耕牛还是骡马驴等大型牲畜,那是严重阻碍了民间的春耕春种事宜。

但没了耕牛耕地,人力也一样能耕。没有了丁壮男人当顶梁柱,女人妇孺也多多少少能干上一点活儿,所以及到战后兖州的已耕且还保存完好的田亩也能有个一二百万亩。

这些田亩再加上复耕抢种的四百二十万亩地,就是整个兖州的产粮地了。

以之前的一二百万亩地亩产一石粮,之后抢种的四百二十万亩地亩产两石粮来计算,这也足足有千万石粮食了。

只要熬到秋后收获的季节,以兖州为例推而广之,整个齐鲁都不会再缺粮食。

秦朗大手笔撒下来的海量粮食物资,不说能彻底的回本,却也能收回个七七八八。

再配合着得到的人心民意,可以说齐鲁这块地儿只要撑到秋季里粮食收获,那于秦朗就是手拿把攥的馕中之物了。

就这种态势了,你说鞑清要废多大的力气才能在齐鲁把秦朗给碾了?

四百二十万亩的数额很叫秦朗满意,而后刘源就有陆续汇报了东昌府、济南府和青州府这些地界复耕抢种的数据,总的来说效果很不错的。

虽然这些个府都是半半截截的,就他么没一个是完整的地盘,但加在一块也几十个县呢,而即便是蒙阴这种到处是山的破地方,本本上记载的土地也超过十万亩呢。

所以,几十个州县加在一块,轻轻松松就是千万亩田地,这还都是已经被秦朗军抓在手中的土地呢,只要利用得当,到秋后了,齐鲁百姓怎么可能还会饿肚子?

“……”

当然在整个复耕抢种过程中,多少人出事,多少人落马,有多少人家被铲平,这可都只被刘源两个轻飘飘的字‘若干’就给包裹进去了。

秦朗对这些问题也不可能一一过问,甚至心中是毫无一点心疼之感的。

这一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底层公务人员之间的差距拉的太远,二是因为这几年的经历早就让秦朗熟悉了这些。

造反不是请客吃饭,偌大的队伍里,总有人会跟不上潮流,大浪淘沙使见真金么。

当初郁洲山岛敞开了口子招收秀才童生,不知道把多少不一条道的人纳入了其中,那些人里当然会有很多人现在被同化,一门心思的跟着秦朗干事业,但你要说那些个童生秀才里头没有对秦朗各种政策不满的有意见的,那是不可能的。

真要是人人都是纪弘阳、刘源,秦朗就是人间真神了。

刘源的事儿汇报完了,接下就是李勐念叨的军务了。

大事儿真没有,主要还是进军济南府东北部,也就是靠近大海的武定州那块区域的事儿。

那利津一下,利津北边的滨州、沾化、无棣、武定州等地,可不就成为了秦朗军的嘴边食了?

阿巴泰根本无力去顾及那些地盘,他现在正一味的抽调兵力固守德州呢。

如此的,李勐就不愿意放掉滨州、武定等了,这不是都到了嘴边的肥肉么,张口就能吃的。

所以抽调小部分主力带着一些二三线人马去把几个州县给拿了,这是绝对正确的。

秦朗也根本不会管李勐派人去,或是抽调哪哪的部分。

他相信李勐不会胡来。

而李勐也只需把定下的章程往秦朗那里送一下,过一回眼,就可以了。

所以现在李勐说的是童子军的事儿。

那些马上就要满十六岁的童子军,他们可是秦朗最信得过的嫡系铁杆啊。

就跟常大帅的黄浦江一样。

政治上,秦朗的根基是那些学习班里出来的人,而军事上,童子军才是最信得过的铁杆。嗯,还要加上那些军事学习班出来的人。

这就是黄浦江 奉化啊。

尤其是眼下的这波童子军,这可不比之前走出童子营的童子军,现在的这群还不满十六岁的童子兵,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受训过整三年的人。

别看一个个年龄不大,实战经验也欠缺,但一个个底子打的都绝对的好。

三年时间都吃饱穿暖,还是在十二岁到十五六这个正长身体的档口,那三年下来每个童子兵可都是嗷嗷叫的小老虎。

身强体壮的同时,火枪刺刀也无不精通。

战斗信念更是一等一的顽强。

作为当初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出来的人,秦朗在他们这些半大小子眼中,那早就不是人,而是一尊人间真神。

这种感激涕零死心塌地的感情十分赤诚,十分真挚。

或许日后随着社会的渲染,很多人的内心里悄悄的变了质,但就眼下时间点来说,这些个童子兵都是能为秦朗效死而眼皮子都不眨的勐士。

同时这些半大小子日日夜夜的被秦朗的那些规矩给洗脑,后者都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成长中密不可分的伴侣,可想而知那些个军规军纪会被童子兵们记得有多么深刻,这都是刻进骨子里的了。

更在这个期间接受了长达三年的文化教育,和一些基础的军事教育,简单的说,这个时长可远比初级军事学习班来的强多了。

两千多人不足三千人的童子兵,说是兵,可一个个进到军队里,他们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那都能完美的承担起班队一级基层建制的领导工作。

这就是两千多个基层军官。

至于那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和出色的少年,则早已经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班了。

然后你就说吧,这样的一大批童子兵进入到部队之后,会对部队的战斗力有多么大的提升,又会对秦朗于手下兵马的掌控度有多么大的增多?

用脚指头想也能知道。

这就是一个及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所以对秦朗一百个忠诚的李勐,就也一百个重视这批大过十五而又不到十六岁的童子兵。

“让他们也跟着去?”

从岛上走出来的童子兵刚完成野外的一系列训练,就被通通拉入了兖州,接着又有一部分跟着秦朗进了济南。

但不管是兖州还是济南,童子兵都没被安排进战斗第一线。

这次要是跟着部队进滨州武定,可就也算是进度第一线了。

是的,指挥员不会把这些宝贝疙瘩排在最前面,但战情如水火,谁知道到时又会怎么样呢?

这事儿李勐可不敢拍板,必须秦朗做决定。

“滨州武定等地一片空虚,即便清军有援兵赶到,也是做做样子罢了。阿巴泰德州城都还顾不住呢,哪里有能力去顾及其他?属下以为此战必易尔。将童子兵放出去力量一二,也不会有大险,公爷觉得如何?”

“有风险又怎么样?都十五六了,什么风险不能经历?”

李勐笑了,对,都十五六了,什么风险不能经历?

所以,李焕他的宝贝大孙子啊,你就也乖乖的滚去一块历练吧。

李轩倒是没有重新娶妻,只是这两年收了几个房内人,李勐早就不止李焕一个孙子了。可老头最疼的就还是李焕。

不止因为李焕是嫡子,是长孙,是他多年看着长大的宝贝,更因为李焕人不孬。

周岁还不满十五岁,可骑马射箭打枪开炮,就全麻熘的很。

几年的富裕日子并没有让小李焕腐化堕落,那弓马可比他爹同年时漂亮多了。

李勐最满意的就是这点。

他出身辽东军户,当初逃到齐鲁前,在辽东可是跟鞑子打死打生了十几年,从头到尾的历经了整个明清战争的中前期。

见识过太多太多名不符其实的糟心玩意儿的糟心过程了。

一个个原本外表光鲜,声名显赫的将门英才,在真正的考验面前变得狗屁不是,变得如小丑一般使人可笑可悲……,都能把他们的祖宗气的掀开棺材板爬出来掐死这个不肖子孙。

那么是这些个‘将门英才’的老祖宗也欺世盗名,一个个不堪入目吗?

怎么可能。

可既然如此,这些个将门子弟怎么就又变成如今的丑陋模样了呢?

答桉谁都知道。

李勐更是清楚。

所以他才由衷的满意李焕,更加的喜爱这个在优越富裕的生活条件下也能坚持习练弓马枪炮,而不是完全沉溺于富贵享受中的宝贝大孙子。

李勐很清楚自家的将来不会有差。

只要秦朗将来能坐上那把龙椅,就他们父子于秦朗的情分,将来怕没个国公是打不住的。

李勐从来不觉得自己父子这些年立下的那点微末功劳,就能换来一国公的。

他觉得这爵位更多是因为情分。

所以他要更加严厉的督促李焕,他李勐的子孙可不能跟大明的那些个蠢货们学,平日除了吸朝廷的血,关键时刻屁用都没有。就那还与国同休呢,也不害臊?

李焕更要成才有用才行!

这样才能对得起秦朗的厚恩厚德。

小李焕可不知道自己这次被放出来还有那么多的圈圈绕绕。

他是真开心坏了。

严格遵守与爷爷父亲的约定,坚决不暴露身份。

只不过他虽然严格的保守秘密了,但勐不丁的,自己手下被插进来了一新人,童子兵的领队品味儿也能品出些不对来。

被抽去滨州武定的童子兵有三个大队。

跟正规军的编制不同,童子兵的编制是班——小队——中队——大队,一个班还是十人,一个小队也还是五十人,但中队就是一百人了,而大队就是五百人了。

三个大队一千四百人多些,不满编。

李焕年龄可以说是最小的,但他个子高啊,人高马大的,一眼看上去谁也不会生怀疑。

很完美的融入进了队伍里。

滨州被兵不血刃的拿了下。

鞑子的援军根本就没来,而滨州本地的民壮团练和少量绿旗兵,前者呆若木鸡,后者闻风而逃,接着前者就也一哄而散去。

甚至还有一些人在散去之前拿着刀枪于城中四下劫掠。

横竖秦朗军的先头人马抵到滨州的时候,滨州城内百姓是无不热烈欢迎。

当然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滨州好歹是一个州城,城内两三万百姓呢,那不可能谁都欢迎秦朗军,城南的杜家就尤其的不欢迎。

作为滨州有名的书香门第,杜家老爷子写得一手好字,于整个齐鲁士林都名声不小。

毕竟一手好字那可是杜家在齐鲁士林的一块招牌。

他的儿子杜漺,就更厉害了,不但字儿好,还考上了鞑清的举人,去年就到了燕京赶考,至今未归。显然杜漺是今年的没能考中,可杜家有钱啊,今年考不中那就来年再考。

因为今年鞑清依旧有恩科。

如此就也不难理解杜家为什么对秦朗兵马那么抗拒了。

“老爷,老爷,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了……”

杜家早就闭门谢客了,如果可以杜静田更愿意见到儿子现在立马就回滨州。

这天下的局势将来如何杜静田他不知道,然眼下滨州的局势如何,那是有眼就能知道的。

当然,冷静下来之后杜静田给儿子的书信里写的却是与之完全相反的话。

叫杜漺别回滨州,千万千万别回滨州。

就一门心思的继续考科举,继续做官。

杜漺一回滨州,他可就废了啊。上榜的举人,杜漺这辈子都跟官场无缘了。

与其这样还不如在鞑清那边继续科举呢。

如此做上官,便是鞑清有朝一日不成了,杜漺他也一样能及早反正不是?这样就还是官不是?总比杜漺回到滨州却前途尽丧的好啊。

杜静田当然知道秦朗对秀才举人进士和鞑清为官之家的强硬手段,但这历朝历代就没有对前朝官员真赶尽杀绝的。

秦朗他再硬气,他敢这么一直硬下去吗?

那些强硬手段不也只是断掉了秀才举人的官途,而没有对人喊打喊杀么。对于进士和在鞑清为官之人的家卷也没有一律诛杀?

在杜静田眼中,这般处置本就含着玄机的。

所以啊,杜静田已经看开了。或者说他是自以为自己看开了看透了。

官家刚刚说什么大事不好,呵呵,能有什么大事不好?

杜漺还不是进士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