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 > 第三百三十章 翁婿之间

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 第三百三十章 翁婿之间

作者:汉风雄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0:12:16 来源:88小说

四月里,周皇后的生辰到了。

整整一船的寿礼从郁洲山岛发到金陵。

大红的礼箱礼盒从船上抬下了好几十,组成了一条长龙,不知道多少人暗中咂舌长平大手笔,这么多贺礼怕不要两三万两银子,但更多人的目光更希望能看到长平与父母的私信。

只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唉……”

崇祯放下手中信,长叹一声,

长平破口大骂士林士子厚颜无耻,挑拨离间,贪小利而忘大义,崇祯他何尝不感同身受呢?

因为秦朗在胶东做了他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

所以眼前的一切就都是崇祯曾经设想过的假想,当这一幕真的发生的时候,他何不就很感慨?

他的女婿啊,

之前是什么样的声名,

现在又是怎么样的骂名?

这对比太鲜明太醒目了。

而且这还是因为有《新闻报》一直在为秦朗张目的情况下。

要不然整个士绅地主集团群起咒骂,秦朗竟然连一个反击措施都没有。

崇祯本来就很重视京报的发展,

现在就更加重视了。

同时也坚定了自己对民办报社的态度,禁绝,禁绝,一定要禁绝。

这东西绝对不能放任于民间。

而且最近这些日子《新闻报》在淮扬乃至江南的报点也频频受到骚扰,甚至被一些人给冲击,连正常的发售都做不到,显然那些士绅地主对郁洲山岛的围剿是全方位的。

这倒是《京报》大肆发展的好机会。

不过那些个士绅名流既然都如此的卖力气了,怎么商贸却始终不见断绝啊?

崇祯帝一时间心中闪过很多念想,有感慨有决然,还有百思不解。

他也不想想,此前的晋商八大家又是怎么做事的,那么现在江南的商贾就比北地晋商的品德更高尚吗?

再或者说,只要有郑芝龙在,郁洲山岛就永远不会商贸断绝。

因为郑芝龙对于秦朗与崇祯这对翁婿分道扬镳,那是很乐意看到的。

郑一官的政治野望不大,就是想当个地头蛇,就是想要个高官厚禄,

富贵延绵,

所以他对金陵一直保持着一个恭敬恭顺的态度。

但从地方军阀自我的核心利益出发,他也同样不愿意看到金陵的政治权威不停在增长。

而且因为郑鸿逵人就在镇江,郑芝龙对于郁洲山岛很是有了解,很清楚秦朗军的实力,这样的一股力量靠拢朝廷不成,反而不得不跟朝廷日渐分离,这就叫郑一官不要太高兴。

事实上不止是郑一官,湖广的左良玉也十分高兴秦朗的‘独立’。

包括高杰和金声桓,这种半‘独立’性质的小军阀,也很乐意看到秦朗展示自我。

因为秦朗闹腾的声势越大,朝廷朝越不会注视他们,郑芝龙和左良玉这两个大军头大军阀身上的压力才会越发小。

要知道,随着此前崇祯皇帝在金陵越坐越稳,尤其是金陵京营的实力不断提升,左良玉就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湖广和赣西官员态度的变动。

袁继咸更是几次找他谈心,希望他能悬崖勒马。何腾蛟、高斗枢和徐启元这三个家伙也越来越不安分。徐启元和高斗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何腾蛟更是在偏沅大肆招募丁壮扩编标营,而偏沅地区的很多士绅还都在支持他。

所以左良玉治下也只是看似平静,实则暗波汹涌的很。

甚至他都不敢保证自己手下军将中有多少已经跟朝廷秘密搭上了线。

所以秦朗这个时候的‘异军突起’,那简直就是左良玉的极大惊喜,这大大减轻了他的压力。

再加上清军此番南下给予金陵朝廷的重创——刘泽清败亡,刘良佐投敌,光是这二刘那就叫清军保证了四五万人马,而明军实力自然就锐减。

还有齐鲁的变局,德王和衡王二藩的大败,淮西的剧变,归德的丢失……

一连串的变故下来,明军不说直接少了十万人,也差不多了。

金陵京营大肆北上,主将黄得功被牢牢牵制在了凤阳,现在南都京营不算水师,只剩下了两万军兵。对左良玉的压制力几近于无。

说真的,这个冬季里,左良玉的心情只能用跌宕起伏这四个字来形容。实在是太刺激了!

他当然不愿意看到清军席卷江北,这样的话他也压力倍增的。

所以左良玉在清军席卷鲁西的时候是在拍着手大笑,在清军陡然逼降花马刘,兵锋席卷淮西,一度有横扫江淮,饮马长江的架势时候,是真的在破口大骂。一度都想亲自领兵进驻安庆,扼守住这一沿江要地了。

结果事情的转机就来的很迅速,就如这一危机的骤然降临一样,那么的叫人措手不及。

一个徐州大捷直接打掉了清军劲锐的势头。

从那之后左良玉就知道,清军的冬季攻势要就此而止了。

接下来江淮的局势果然再没有大的变动,清军虽然二度开启了齐鲁战场,而且进展顺利,但这就不是左良玉要关心的了。

齐鲁距离长江还远着呢。

虽然接下来因为火箭的事儿,搞得两边有点小不愉快,左良玉在海州的一条线被整个断掉了,可这也无关大碍不是?

随着秦朗在胶东动手的消息传出,天底下当官的,谁不赞叹秦驸马是个真男人?

左良玉烧杀抢掠,截取漕粮,卖总督卖队友卖藩王,什么破事都干过,但秦朗在胶东做的这事儿他是绝不敢干的。

甚至是想都不敢去想。

于是,短短时间里秦朗被人人喊打,似乎眨眼就从国之柱石变成了祸国殃民的大祸害了,但湖广的粮食依旧源源不断的送往郁洲山岛。

跟湖广的交易,郁洲山岛只有粮食这一个大项,因为硝石这玩意儿出不来,而湖广其他的东西岛上又不需要?

如布匹油盐等等,江南就有,何须湖广?

铁料煤炭,徐州近在咫尺,也不需要湖广。

只有大量的粮米,虽然江南也还有,但作为一个补充,湖广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金陵的崇祯帝对于民间发起的这波抹黑他女婿的浪潮,毫无半分动作。

秦朗收到消息后一点也不意外。

崇祯帝可是当了十几年皇帝的人,哪怕性格上有不少缺陷,他也不会蠢到错过眼下的好机会。

秦朗正明摆着把一群人往外推,而这群人偏偏还是他的大明朝的支柱,崇祯帝当然顺水推舟的往自己怀里揽了。

或许他清楚他家的基业就是因为这群人而败坏的,但是崇祯帝没有破而后立的决心,哪怕他在金陵坐稳位置后就明里暗里压制江南的士绅集团,但他同样也在依赖于士绅集团。

对比秦朗一杆子打翻所有人的举动,崇祯帝是在拉一派打一派,可两派人却全都是一个山头。

这是双方质的差异。

所以老丈人不给力,秦朗是早有准备。

本来么,他就没报啥期望,之所以透过长平与崇祯说说话,更多是联系一下亲情。

现在郁洲山岛与金陵朝廷是‘分道扬镳’了,但秦朗还是可以做崇祯帝好女婿的。而就眼下的情况看,崇祯这个老丈人显然也没有彻底与自己女婿翻脸的架势,这就可以了。

等秦朗再入登州之时,整个登州城万人空巷,城门内外夹道而迎。虽然士绅地主们都在对秦朗暗地里破口大骂,但面上他们可不敢有丝毫不敬。而登州的老百姓们,更是把秦朗视为救世主。

曾化龙带左右文武出城数里相迎。

自从清军杀奔胶东以来,胶东本地明军是没能赢得一仗,周亮工费尽心思才守住潍县,其他各地州县是没有一座城池能挡住清军兵峰。

但这种情况在秦朗率军赶到之后迅速给扭转。

先是柯永盛,再是李率泰,然后是高密,几战下来,斩敌八千余,俘虏四千多,前后击溃清军一万五六千人马。几乎把益都之战后清军暴涨的兵力,给自己打下去了。

这可都是实打实的数字,而比这个数字还多的多的是各地在清军入侵中死难的百姓,曾化龙甚至亲自参与善后工作,号召各地的士绅组织人手掩埋尸体,以防瘟疫。

胶东本来还是挺富裕的地方的,可这些年来天灾**不断,这里比之齐鲁中西部来也就好上一丢丢。

秦朗虽然杀起清军来毫无顾忌,却是回头再看满地尸体,心中不免有些触动。

这样的胜利,并不能给他带来多少喜悦。

那么多的百姓已经遇难,数以百计的村落被损毁,数以万计的房屋遭到焚烧,那些被俘的清兵全杀了都不亏。

所以四千多俘虏就拼死的去干活吧。

还有将来的八旗。

全杀了自然不成,那样的话这本书就404了,劳动改造才是最适合他们的归宿,老老实实的干活恕罪,等这一批丁壮都死干死净了,双方的血海深仇才能搁浅下。

哪怕左右怎么去想,都有些憋屈。

但这就是现实不是?

甚至一样的决定落到李自成、张献忠等头上也一样不亏,这些人这些年里坐下的罪孽,似乎并不比鞑子有差了。

但身份决定了他们跟鞑子还是有根本上的区别的。

清兵退了,潍县保住了,莱州保住了,登州保住了,胶东化险为夷。整个登州府的老百姓都是欢天喜地。

箪食壶浆迎王师,秦朗之前在徐州遇见过,在这登州这儿又遇见了,这种场面总能给上阵的军兵们带来一份精神上的无上荣誉。

曾化龙把秦朗迎入府衙,酒席早已准备好。

本地大小官员二三十人,秦朗麾下大小军将也二三十人,把这衙门大堂做得满满当当。

酒宴之上客套寒暄的过程大同小异,华夏自古如此,南北皆是这么一个习俗。

几轮酒过,主座上的秦朗开口问旁边的曾化龙道:“曾中丞,这清兵已退去,不知道登州一带到底收留了多少难民?何时才能把他们尽数劝回家去,春耕可一点都耽搁不得。这都已经四月了,再耽搁的话,……”

误了粮种,那可是天大的事。

曾化龙听言,面色无比难堪,他是经年的官吏了,岂能不知道春耕的重要性?但眼下是说把人劝回去就能劝回去的吗?

那么多百姓回乡之后要怎么生活?

春耕也是需要粮种和农具的啊,没有这些东西,你叫百姓们怎么去耕种?

而且胶东各州县经过这一浩劫,各级组织大乱,秩序大乱,想要把人通通整合起来,也是难上加难。这事儿只能一点点的来梳理,所以春耕注定是没了的。

按照大明官府的施政程序,春耕注定是没了的。能赶在夏收之前把人简单的组织好,补种一些秋粮,那已经是极好的结果了。

而且这整个过程也都需要大量的钱粮物资,就登州眼下的继续,根本就支撑不下来。

早在秦朗到来之前,曾化龙就跟手下的官员和幕僚商议过此事,大家一致认为把事儿甩给秦朗最为得当。

因为秦朗自己抢了先手,他既然在那么多州县里设下了军管会,那就叫他管起来么。

曾化龙他们商议的答案是给难民们分些粮食,让他们回乡去找军管会。

这个决定是很没品的,但又是对登莱作为有利的,可曾化龙怎么也当着秦朗的面说不出口啊。而且秦朗自己没提军管会,但他不提就等于没有吗?怎么可能?

这是个极大的问题,不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了,别的事儿就通通可以先搁浅。

“军管会?”秦朗脸上露出一片惊疑,仿佛是根本没想到曾化龙会提及这个。

“那是本侯见州县无有一个官员,秩序大乱,故而设立的暂管机构。如何能与大明命官相提并论呢?只要各州县父母官抵到,自然就无所谓军管了。”

秦朗说的真比唱的都好听,可就曾化龙得到的消息,秦朗手下的军管会在各地清丈田亩干的是如火如荼,还收拢难民,已经组织百姓复耕了,提供粮食农具,甚至还有少量的耕牛牲畜,而且与诸多百姓签订下了租金。这怎么看都不像是要乖乖交权的样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