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古典架空 > 丧萌世子燃萌妃 > 第318章 献计。

丧萌世子燃萌妃 第318章 献计。

作者:羽且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12-26 09:21:20 来源:书海阁

四月十六日的清早下起了雨。

赵瑗走到门口,站了一会儿,又折身回来。坐在床沿语调欢快地说:“外面正下着雨,不好走路,今日不入宫了。你想做什么?要不把李秋萍叫来打叶子牌?我们两个还没一起打过牌呢。”

郭思谨看了他片刻,揉着眼晴说:“我想再睡一会儿。”

“等午后再睡。”赵瑗探身挽着她的脖子,把她扶起来,然后四处看,“要穿哪件衣服?告诉我在哪儿,我帮你找。”

昨晚前半个晚上,赵瑗在生气,后半个晚上在反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娘子之所以要走,是他不够好,他的所作所为没令她满意。

离满月还有五日。他要在这段时间里,好好对她。看到自己的诚意,她自然会改变主意。

“我想通了,只要你开心,你想怎样就怎样。”赵瑗捏了一下她的脸蛋,温和地笑道:“你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你走的时候,我帮你收拾东西;你回来了,我去接;没钱了,捎信回来,我给你送;谁欺负你了,我去给你报仇。”

说完这话,赵瑗小心地去观察她的表情。

郭思谨抿着嘴角无声地笑了一会儿,才接话:“你去让奶娘把小愉儿抱过来,我看他今日长高了没有。”

御书房内,皇帝寒着脸问福全:“大皇子还没来?”

福全答:“需要差人去请吗?”

“去。”

福全出去后,皇帝冷声问宋羿:“陈正献的事,你真不知道?”

皇帝一大早接到金国的线报,说新科状元陈正献逃到了汴梁,被金人收留,护送他去了金国的京城中都府。皇帝当时的情绪不能用气愤形容,那叫怒气冲天。

早朝都以龙体欠安为由停了。

新科状元去了金国,那是扬起大巴掌直打皇帝的脸啊!皇帝亲点的状元,跑去敌国了。如此品德之人,当初居然入了龙眼。

皇帝气得想把陈家满门的男女老幼,拉到午门口剁碎,让大家看看,这就是不忠不义背叛国家,负了九五至尊的下场。

他感觉自己脑袋上的青烟直冒,整个人都要炸了。

但这些情绪是短时间内的。

身为皇帝,想杀谁就杀的话,出入紫辰殿的那些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早埋土里坟头长草了。

皇帝情绪稳定了一些后,开始幻想着陈正献是事出有因,说不定另有苦衷,比如说被人掳走啥的。

不管什么原因,这人是不能再活了。

影响极其恶劣。

在他准备给所有的暗线下命令除掉陈正献时,突然想到,陈正献会不会是做暗线去了。不久前,还说誓死抗金的人,不可能转头就投敌。

于是准备问问赵瑗,看他知不知情。

这时候,他才发现赵瑗没在。

刚刚平息的火气,又想往外冒。

他精心培养了十多年的人,娶了媳妇算是废了。感情用事不说,心思都不在朝政上。

看在皇妃刚诞下小世子的份上,准许他下午不来。他倒好,哪天不特意交待,都是太阳露脸了才晃晃的出现,午时不到就坐不着了。

有时候交待了,依然是晚到。

两位皇子没有激烈争位之心,要说是好事,避免了祸起萧墙。皇帝现在不这么想了,他倒是希望他们能争得水火不容,这样也能争着在他面前表现,相互促进。

皇帝越想越觉得气恼,在等赵瑗的这段时间里,破天荒的什么都没干。就那么干坐着。结果一等,就等了半个时辰。

赵瑗看皇帝脸色不佳,进了御书房,赶忙解释:“昨晚闹肚子,起晚了。”

编个谎话都不用心了。此时皇帝懒得指责他,直接问陈正献的事。

赵瑗先表示惊讶,后气愤,然后又说不知道。

不是他想故意坑陈正献。

这样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皇帝生气,大家才不怀疑。等气过这一阵子了,再私下里悄悄告诉他。

皇帝看赵瑗的表情不像说假话,立马吩咐,取陈正献人头者,赏白银十万两。并恼怒道:“让他爹提着自己的脑袋滚过来。”

坏了坏了,比他想像中的反应还激烈啊!赵瑗赶忙说:“陈御史已经公告,陈正献是死是活与他无关了。再找他的事,是不是不妥?”

不是找他的事,是想要他的命,怎么生的儿子。但赵瑗的接话,令皇帝改变了主意。果然陈正献是跟他有一腿,这死小子装的还像啊。于是不屑地说:

“改赏一千两吧,一个叛徒的头,还值不了十万。”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此时正在杭州知府的户房里,思考杭州商业街的规划问题。户房隶属于户部,主管户籍,征税纳粮,灾荒赈济等事务。

这个念头,是于允文琢磨怎么收韩老板的铺子时想到的。

杭州做为京城尚不足二十年,在成为京城的前两年,还曾被圣公的人占领过。街道铺面是呈自由发展的状态。居民区和商业街混合在一起,各种买卖混合在一起,热热闹闹,杂乱无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于允文的这个想法,清早点卯的时候,跟王知府提了提。王知府没等他说完,就强烈表示支持,说这个想法非常好,让他拟个方案出来。

惹得其他官员十分诧异。

以前来新人可不是这样啊!有啥想法,没人听;想干什么,无人应声。做啥啥不成,举步维坚,只得灰溜溜的走人。

单纯一个状元郎,王知府才不会把他放在眼里。可状元郎背后的人是秦太师和大皇子,而且还是大皇子提议让他来的。这就要非常重视了。

王知府也看出来了,这两个人在刻意撇清关系呢,背后肯定在搞什么鬼。他假装不知。人在明,他在暗,慢慢观察。

是以,于允文在杭州府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还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工作间。

阴雨天,听着淅淅沥沥雨声,想着杭州这个城市,不由的又想到了原来的京城,也是他的家乡,那个叫汴梁的地方。

听说金国在扩建宫城了,这是迁都的前奏。

想到金人肮脏的鞋底践踏在他家乡的地面上,于允文就有点心绞疼。

电光石火间,他冒出来了一个念头,此时他规划的城市,如果是汴梁该多好!

这个念头就像一颗种子,刚露了一个芽,就以惊人的速度长大。后来,于允文满脑子都在想,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汴梁收回来呢?

他这个想法,满朝文武都没有去想,大家目前重点考虑的问题是金国开战了,用什么办法可以抵挡住他们的铁蹄。

别人想的是怎么保命,他此时想的是怎样把人赶走。

于允文在跑江湖的那几年,看过一些兵书。他把三十六计想了一遍,想到了围魏救赵。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若是齐国以倾国之力出兵。魏国速度够快的话,在援军赶回来之前,就攻占了京城。京城被占领,对方的士气将会大减,再加上京城里有家眷在,不敢轻举妄动。

冒险冒险,十分冒险,极是冒险。

那边占了别人的京城,自己的京城也被人占去了。

可这个想法又不想放弃。

地形决定了有直插金国后方的先天条件。乘大船从定海府入海,绕到海州府登岸,海州府距离汴梁不足千里,步兵急行军六七日可达。

汴梁距离淮水北岸一千两百里。大军登岸的消息用八百里加急传到淮水北岸,他们再回援,中间至少有三四日的时间。

三四日足够大军休整,再直面和他们相碰。

关键地方有两点:一、大军的速度;二、留守的少量军队能抵挡敌方的大军多久。

淮水一线突破,能把他们挡在长江一线也行,只要别攻到杭州城里。

在他们占领杭州城前,占领汴梁的消息要传过来。

于允文越想越激动。

让皇帝带领一部分文臣武将随大军走,其间对外称病,让皇子监国。如此一来,万一杭州被围了。皇帝已经坐阵汴梁城了。

只是可怜了二皇子赵渠,搞不好会徇国。

那正好,大皇子当皇帝。

于允文长叹了一口气。计是好计啊!实施艰难。

怎样才能让对方全军出动呢?

谁情愿留下来指挥众人以死抗敌呢?这样的人也许很多。但只有必死的信念是不行的,必须还要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二皇子是否能情愿地留下来监国呢?一看敌人要打上门了,收拾细软跑了可不行。丢下一城的百姓,即使收复了北方,也会大失民心。到时候四处揭竿起义,又乱了。

还要造大船,至少要一千艘。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金国也不会立马就攻过来啊?

越准备的早,成功的把握就越大。

临近中午的时候,于允文找到王知府说,他有急事面见皇帝,能否代为转达。

没有特殊情况,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入紫辰殿听政议政;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出进御书房,单独跟皇帝谈话的机会。

王知府是杭州知府比较特别,有事可以直接去御书房求见。

这人还真把自己当盘菜了。王知府意味不明的目光,在他脸上扫视了片刻后说:“好。”让他转达,肯定不是要讲他的坏话,转就转吧。

午时了,皇帝的气仍没有消完,他自己没吩咐人摆膳,也没说让赵瑗和赵渠两个人离开。

御书房内的气氛紧张。

正在这时候,门外的小内侍猫腰进来,小声跟福全说:“杭州知府王大人求见。”

“说什么事了吗?”

“府衙户房主事于大人急见圣上,他是来递话的。”

御书房内悄悄的,于大人三个字轻松入了皇帝的耳朵。

“让人直接过来。”接着对两位皇子说:“你们两个也在这里听听什么事。”又向福全吩咐,“上茶点,让大家垫垫肚子。”

赵瑗正要说告退呢,十分不情愿地把话又咽回了肚子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一个上午雨都未停。

于允文撑了把油纸伞在宫门外候着。

他有点后悔自己太心急了,正值饭点的时候来,皇帝正在用膳的吧。

心思深沉地抬眼看,雨水顺着伞的龙骨流了下来,一条条的水痕,仿若一行行的热泪。

汴梁城的百姓等着大家回去呢,能早一时是一时。

于允文又坚定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于允文的求见,皇帝有诸多的猜测,怎么也未料到,他是来献计。收汴梁之计。

君臣谈话的时候,御书房里只有四个人。这是于允文要求的。按他的想法,两个皇子也要暂时回避。但当面提出来,单独跟皇帝说话,怕他们二人不高兴。

毕竟皇子是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皇帝,给未来的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可不是做臣子的福气。他还想一步一步的高升呢。

于允文在说正题之前,先解释说,这个想法刚刚才有,不成熟。就是想说给陛下和两位殿下听听,此计可行否。若可行,具体细节,再好好研究。不可行,臣就不再花心思了。

赵瑗越看于允文越觉是他不顺眼,刚有个想法就跑来跟皇帝说,当皇帝是你爹呀,即使是你爹,也不该饭点过来。

晚半个时辰再来嘛,这样他就离开皇宫回府了。你们想说多久就说多久。开场白讲半晌都没关系。

当于允文不急不缓地讲了他的想法,赵瑗选择了沉默,另外两人也选择沉默。

有惊住的,也有不知如何接话的。

于允文的心扑通扑通跳的迅猛。他嘴上说的是,不可行他就不再想了。其实,他想的是,如果皇帝推翻了他的想法,他再深入的想想,把可行性列个一二三出来。

屋檐上的雨滴落在青石砖上,隔着门窗,依旧能听到嘀嘀嗒嗒的声音。仿若是位茫茫然,踌躇不前的少年。

良久后,皇帝说:“可以考虑。”接着轻叹了口气,“可不可行,不在于此计本身,在于有没有办法把整件事操作起来。”

他把目光投向两位皇子,“你们认为最难的是什么?”

赵瑗和赵渠相视了一眼。

赵瑗是大哥,先开了口:“淮水肯定是挡不住金军的,就看长江了。按地势来分析,金军若是南下,攻破淮水,大军会从采石矶渡江,若是采石矶能挡住,他们或许会选择东进三百里,在江都渡江。

最难的是这两个地方将领人选,不但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要有必胜的信念。保住杭州,才算是胜。”

赵瑗的话,令于允文对他刮目相看。先不说他对战事的了解和爱民之心,但这个必胜的信念,就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自己想的是视死如归。

对,是要有必胜的信念!因为一个将领的思想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周围的人。当一个人想到一定会胜利时,才会无所畏惧,才会更加英勇。

皇帝望向了赵渠。

赵渠说:“若是金国的皇帝能随大军亲征就好了,等他们到了淮水北岸,找一批刺客高手,把皇帝杀掉。众龙无首,金军将会大乱,这样就减轻了南线的压力。时间点要把握好,最好在消息传过来的当日。因为太早了,他们会搬师回去,汴梁的大军有危险。”

于允文觉得自己的想法,就够大胆了,这个二皇子更敢想啊!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皇帝要是那么好暗杀,金国有几千个皇帝也被杀掉了。

御书房里又一次静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皇帝看着赵渠说:“你的意思是,最难的是找杀手,对吗?”接着扫视了一遍眼前的三个人,“要大胆的去想,然后小心求证。刺杀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

赵瑗:“可以让那边的暗人刺杀,或是给他们制造矛盾,让他们自己人造反。”

皇帝:“最重要的是怎么说服金国皇帝,在两年后率大军亲征。亲征前又把都城迁到了汴梁。因为我们的准备工作至少要两年。两年内,不能让他们有出兵的想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于允文:“两年恐怕不够,造船一项至少都要三年,要迅速快的车船。”

皇帝:“现在已经有二十多艘大船,五十多艘中型船。大船可载七八百人;中型船载三四百人。都是车船。”

于允文惊喜道:“陛下此前也考虑了臣的方法?”

皇帝看了一眼赵瑗说:“没有。是为水战做的准备。”

四个人越探讨越兴奋。近大半年来,赵瑗第一次感受到了,在宫里的时间过的也挺快。

直到福全在御书房外扣门,大声说:“普安王府来人寻大殿下。”

大家才发现天快黑了。

喜欢丧萌世子燃萌妃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丧萌世子燃萌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