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 第101章 盐商们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第101章 盐商们

作者:俊秀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7:02:13 来源:书海阁

从盐开始专卖以来,盐商从来都是最富有的人群,没有之一。

虽然盐商通常都没有好下场,最多也就是风光一两百年,最少的一二十年就衰败了,但巨大的财富诱惑,还是让人们前仆后继的想要成为盐商。

大康朝的盐商制度,大致沿袭了之前一个朝代,实行的是纲盐制,按照全国区域划分成了十二个纲。

不过大康朝的每纲盐引为二百万引,每引折盐一斗、一百二十斤,这和前朝二十万引,每引五斗、六百斤有了一些区别。

主要原因是尽可能的分散盐引,让更多的盐商加入进来,从而不要让盐价垄断之后暴涨。

如今盐政衙门给盐商们每引的价格为一两二钱白银,从灶户们手中收来的价格是二钱,转手一倒,利润便高达六倍之多。

盐引折算价格是十二文一升、而到了民众们的手里,距离最近的江南地区盐价都在二十文上下,最偏远的西北更是高达五十文一升。

但这个价格比起前朝末期可算是低多了。

前朝快崩溃的时候,江南盐价都高达六十文一升、西北、东北、东南等区域,皆为两百文一升,弄得怨声载道,起义频起。

大康朝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一直对于盐价大力打压,又积极发展经济商业,让民众多赚钱,使得民众的压力并不算大。

作为去盐场领取食盐的凭证,盐引当然不是白领的。

盐政衙门有一本“纲册”,上面就写着可以贩盐商人的名字,由此他们就拥有了“窝本”,相当于一种资格凭证。

窝本是什么意思?

许多史书说得都不详细。

实际上就是“在纲本上面不挪窝”的意思,跟兔子一样,占了一个窝,别人就没办法进去了。

有窝本的商人才能贩盐,才能去购买盐引,从而拿到指定区域去卖。

没有窝本,也就是不在“纲册”之中的,那便没有资格做盐商,这么大一个买卖,就和你无缘了。

从理论上来说,窝本是可以世代相传的,但从古至今,窝本停留在一个家族的时间长度,最多就二百来年,那一位是皇亲贵族,家里出了两个皇后、两个宰相、七个尚书的,结果随着帝王的清洗,还是在落魄之后,丢掉了盐引。

这么扎实的关系,都仅仅能维持两百来年,就更别提一般人了。

能守住三十年的都算是背景扎实得很,守住五十年那一定是家族有大强人。

像是幸运的得到窝本,然后几年就因为各种原因破败的,更是数不胜数。

可盐商们也不是没有善终的。

那些赚了钱之后,果断的抛弃了盐业,去当大地主、当其余行当的商人的,也比比皆是。

这便是聪明人。

从风口浪尖能退得下来,舍得退下来的,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而今天,坐在盐政大臣书房里面的一群大盐商们,却是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白恒望一回到扬州,不顾已经是晚上,立刻命令属下把扬州排名前五的盐商全都叫到了衙门商谈。

从一开始,他便将景和帝的“增发临时盐引”和“彻查超发滥发盐引、整顿盐务”的意思说了一遍。

“各位,山雨欲来风满楼啊。”白恒望摊开了手,“现在是我们同舟共济,度过难关的时候了。”

“白大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之前在支援云梦泽水灾的时候,我们已经捐赠了五十万两了吧?”盐商第三的尉迟鸿沉声道:“朝廷有困难,我们可以考虑捐赠,但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是不是过分了一点呢?我们每年缴纳的税赋,可是天下第一啊。”

“对!”

排名第四的盐商龙毅连连点头:“我才修了一座园子,花了五十多万两银子,现在想要支持都没有办法啊!”

“你们什么意思?”白恒望皱眉,“赚钱的时候就笑嘻嘻,要你们出点力就推三阻四?你们要清楚,皇上这一次可是要动真格的了,如果你们不想着办法解决掉,那么手里的窝本还能保得住?真是天真!”

“大康朝还有这样的规定?”扬州第五的盐商姜元说道,“从我父亲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我们给了,是我们有善心,但是给不出来,又该怎么办?”

“那就等着新的盐商们进场,绣衣卫衙门来你们的抄家吧!”白恒望摊开了手,“反正我了不起就是撤职回京,各位的富贵可就保不住了。”

众位盐商都皱起了眉头。

盐商第二的蔡新风心中更是冷哼一声,这些当官的都不是人,收钱的时候高高兴兴的说是兄弟,结果现在一出现问题,马上就威胁,威胁不成,那就直接摊牌撕裂切割,一点责任心都没有。

“咳咳。”

第一盐商贾子明轻声咳嗽道:“白大人,那你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白恒望毫不犹豫的道,“买下所有新发的临时盐引,给朝廷分忧解难。”

贾子明苦笑了起来,“大人,朝廷预算的是一千二百万两白银,这就是一千万份盐引,相当于平日里每年天下一半的盐了,这么多的盐怎么消耗?盐价不得崩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说一千道一万,盐商们最忧虑的便是这个。

盐价稳定、购买人数稳定、盐商销售区域数量稳定、大康朝政策稳定。

这么四个大因素,使得盐商们一直不愿意做出什么改变。

哪怕是有人中途退场了,也很快有人加入进来,维持这个体系。

现在皇帝和朝廷告诉他们,老子缺钱了,所以临时增发半年的盐引,你们买下拿去卖吧!

问题哪里是那么简单!

本来市场便稳定,你拿出更多的盐卖,就意味着价格要不断下跌,从而使得他们利润不断降低。

说不定就得白忙活一年。

他们的开销多大啊,一年不收入,那岂不是得过紧缩的日子?

在这群习惯了奢华消费的盐商们来说,是绝对不愿意的。

“都说了,这些盐引是可以卖到边疆地区的。”白恒望耐心的道:“你们可以卖到西北、东北、西南区域,这些地方的蛮子是有多少食盐就要多少的!”

“问题是蛮子也没有那么多钱买更多的盐啊。”第二盐商蔡新风叫苦道。

白恒望瞪了他一眼。

这个蔡新风平日里最是阴狠,风评最差,跟自己也经常阳奉阴违的。

各个边疆的蛮族,平日里不是买不起盐,只是因为路途、地势、盗匪的缘故,才导致了许多盐过不去。

想要给那些蛮族们供盐,那么必须依靠边疆的那些有特殊关系的商人们。

但这些人因为有着自己的渠道,所以对盐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不是盐商们和批发商们说多少就是多少的。

所以通常盐商们即便有外销盐引,也从他们那里赚不到多少钱,还不如内地各省份呢。

所以这些盐商对于这种盐引并不感兴趣。

如果换成了茶引,那就不一样了,草原人少吃一点精盐是可以的,但不吃茶绝对不行,那些有渠道的商人,也不敢得罪茶商们。

想了想,白恒望端起了茶:“本官言尽于此,你们回去商量一下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本官不强求。”

白恒望忽然改变态度,让一群盐商心头一沉。

他们还宁愿白恒望大发怒火,这样反而代表有商量余地。

不说是一千二百万两,三五百万两的盐引,最后他们还是要妥协的。

可如今白恒望根本谈都不谈了,只是让他们自己商量,证明这一次朝廷和皇帝都是来真的了,他们一定会要1200万两。

胳膊扭不过大腿。

任凭盐商们怎么不情愿,恐怕最后结局都难以改变。

出了盐政衙门,大家都不忙着上轿,而且聚集在了一起。

“大家说说,怎么办?”尉迟鸿沉声的道,“贾老,平日里你最稳重知事,又是大家的老前辈,您给个意见?”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贾子明叹了一口气,“人家是官府,是拿着刀子的人,我们怎么跟他们讲理?”

“难道就这么屈服了?”蔡新风声音尖锐的道:“这一次是一千二百万,没错,我们大家凑一凑能拿出来。但是下一次呢?下一次是二千四百万两呢?是三千六百万两呢?那怎么办?总不能一辈子辛辛苦苦赚的钱,就白白的给那群臭土鳖用吧?”

蔡新风向来吝啬小气,可他这番话还是说到了大家的心里。

盐二代姜元马上表示了赞同:“我觉得就该不买。谁愿意购买这些新的盐引就让他们去买好了,盐业这个事情,可不是买了盐引就行的,哼哼!”

龙毅也阴森森的笑了,“是啊,中途出点什么事情,还有水商们的配合,都不一定好啊!”

他们大家做盐业都很多年了,人脉非常庞大,手段也是有一套。

要是真的有谁不管不顾的闯进来,他们可不介意狠狠的收拾这些愣头青。

贾子明看着他们恶狠狠的样子,心中冷哼了一声。

都是一群眼里只有钱的白痴!

敢跟朝廷作对,你们把自己当成什么人了?

……

注:查证盐价、纲、大引、小引、窝本……等等,花费了一天时间,看了许多古人的记录,《明史·食货志》、《征榷·盐铁》、《盐政志》、《复楚中论盐价公书》、《户部题行盐法十议疏》、《中国历史档案馆(盐业篇)》等等,但居然彼此之间互相矛盾的不少,特别是盐价。

例如同一时代,一有说嘉靖初期湖广、江西等地盐价三五十文一斤,一有说超过了300文。

实在是才疏学浅,只能按照大致能寻找到的数据,编写一个盐价标准出来,如有荒谬之处,敬请诸公海涵。

……

上架前两天~~努力存稿中,同时焦虑为什么存稿不多中~~~

喜欢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请大家收藏:(wuxia.one)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