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五百三十八章 人心在我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五百三十八章 人心在我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1 04:37:54 来源:88小说

听着张安世直接应下所求,丘福露出会心一笑。

似了却了一桩重要心事,由衷地感慨道:“殿下,老夫现在方才明白,丘松这个小子,能与殿下亲若兄弟,是他的运气。时候不早了,老夫要赶紧回去,早做一些准备,就此别过。”

张安世看着这个须发已是大白的老人,精神上看还算不错,却是拖着瘸腿,将要赶赴数千里之外,继续为之去奋战,心里也不由得感慨万千,眼中也不自觉地多了几分敬佩。

当即道:“我送一送世伯。”

丘福走了。

张安世便命人去栖霞的王府那边知会一声,做好让这王府里添一口新丁的准备。

不过很快,他便顾不得这些私事了,该来的总是要来。

三日之后,朱棣召张安世觐见。

此次,大量详实的金银入库情况,已摆在了朱棣的御桉上,虽然具体的数目,只怕还需数月才能统计出来,可只看这冰山一角,便足以让朱棣成日喜上眉梢。

见了张安世,一直保持着好心情的朱棣,便带着亲和的微笑道:“昨日,郑伴伴来见驾,俱言了欧洲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情况,朕欲常驻精兵于此,十年轮替,再征商户、民户等,长久驻扎,以我大明的商贾,取那威尼斯商人而代之。张卿以为如何?”

张安世笑了笑道:“欧洲那边,之所以会出现威尼斯商人,是因为市场的需求。现在威尼斯商人没了,赶紧进行取代,自是极有必要的。因此,臣以为……想要迅速的替代,需有三方面的准备。”

朱棣不禁收敛起笑意,一副准备认真倾听的态度道:“说。”

于是张安世道:“现在威尼斯为伏波府,热亚那为镇海府,又与几处在北非和近东的岛屿和沿岸的土地,既已为我大明所有,那么借此机会,就要将其缔造为我大明与欧洲海贸的转运集散中心,这些几乎都是欧洲的要害之地,占据于此,那么海贸的问题,便成了一大半。”

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其二,还是交好罗马教宗……”

朱棣听罢,却是不以为意地道:“他一个蛮夷的大和尚,何须交好?”

张安世却道:“陛下,之所以会出现威尼斯商人,恰恰是因为罗马教宗的影响甚大的缘故。那些信奉教宗的教徒们,必须信守住戒律,又需被强征什一税,所以,教宗的地位稳若泰山,对我大明有利。”

“而一旦这教宗的权威受到了挑衅,那么欧洲诸国,君权势必要张目,到了那时,他们得到了税赋,可能就是用来征募更多的兵马,操练更多的士兵,以图自强了。既如此,何不如……将这税赋,让教宗收了去,拿去养大大小小的和尚呢?”

朱棣忍不住道:“真是怪哉。”

张安世勾唇一笑,随即道:“臣从欧洲那边得到的情报是,此时在欧洲,最强大的君主法国的国王,每年能争取到的税赋,竟不过八万磅。可教宗之下,专为教宗收取什一税的圣殿骑士团,却每年的收入有六百万磅。陛下想想看,这六百万磅,若是不是被和尚们拿去,倘使给了欧洲诸王,这对我大明,可有什么好处?”

朱棣拧眉道:“这样说来,当和罗马以和为贵?”

张安世道:“正是,何况欧洲毕竟太远,单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而需得用巧劲。现在借此机会,与之交好,既可用教宗的权威为我伏波和镇海两府的商贾背书,可以从容的在欧洲做买卖,还可借此机会,与教宗进行合作。”

朱棣颔首:“如此……朕过一些时日,便发一份国书去。”

说到这里,朱棣定定地看着张安世道:“该用什么言辞?”

张安世道:“这个取决于陛下,不过态度,可以和缓一些。”

朱棣点头。

张安世又道:“这其三,便是趁着与欧洲的贸易,继续完善欧洲与大明航线的各处贸易站以及藩地,这可是数万里的海途,一艘海船要漂泊这样远,沿途所经的港口……至少需十数处甚或数十处,朝廷要大加鼓励舰船开拓新的航线,发现沿途的岛屿。同时,朝廷也要借此机会,追加投入。”

朱棣笑了笑道:“这个好办,只要有利可图,毕竟这是一趟赚钱的买卖,威尼斯商人们能赚的银子,我大明挣了,拿出银子来……就当是在这海上也修了一条铁路便是。”

张安世也不由得笑了:“陛下真是圣明,一语中的。”

对于这点,张安世是很欣赏朱棣的,朱棣这个皇帝虽然爱钱,但是对于该花钱的时候,也不会死心眼地抠嗦。

朱棣背着手,兴致勃勃地闲谈了片刻,紧接着,朱棣继而开始进入了正题。

朱棣呷了口茶,便慢悠悠地道:“这几日……亦失哈来奏了一件事,说是现今京师东市与西市,甚至是栖霞的市场,金价与银价,都略有贬值的迹象。听说这是商家,也得知了松江口的消息,害怕金银泛滥的缘故……此事,张卿有所耳闻吗?”

张安世坦然道:“略有。”

朱棣看张安世的神色平静,不由讶异地道:“哦?张卿不为之忧心?”

张安世道:“这几年,朝廷通过贸易,其实从四海也输入了不少的金银,可是物价却没有太大的起伏。陛下可不要忘了,每年海关统计流入我大明的金银,可都是天文数字。”

朱棣听罢,颔首道:“这倒也是,从前……流入了这么多,可物价却未涨,这……是何缘故?”

张安世道:“很简单,金银虽然多了,可陛下却忘了。这些年来,我大明的物产,也在攀升,不说其他,单说钢铁,十年之前,大明所炼的钢铁,比之今日,不足十之一二。还有棉纺,更是从前的数倍。说穿了,金银就是一个替代货物价值的媒介而已,只不过因为其稀有,所以它成了天下最适合的货币。”

张安世顿了顿,又道:“因而,大量的金银输入,若是我大明还是十年之前,每年所产的钢铁有限,棉纺有限,甚至每年所产的粮食……也有限。那么市面上的货物没有变化,可金银却变多了,自然而然,便要引发金价和银价的暴跌。因为拿金银的人多,而手里有实物的人少。”

张安世侃侃而谈道:“可金银增多的同时,生产却也在飞速的增加,彼此之间,反而达成了一种平衡!金银的输入,使市场需求更加的旺盛,而需求的旺盛,带动来的生产的提高和产出,这于朝廷和百姓而言,都是大大的利好。”

朱棣听罢,不由得颔首:“你说的颇有道理。”

张安世继续道:“可这一次,有所不同的是,此次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金银,而且是一股脑地来,市场发生担忧,因而引发了金银和贬值,这其实早就在臣的预料之中。”

朱棣不禁好奇地盯着张安世道:“那该如何?”

张安世却笑了笑道:“不该如何。”

朱棣:“……”

这答了跟没答有什么区别?

张安世在朱棣无语的表情中,便又道:“只要这个贬值,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畴之内,那么并无妨碍,甚至因为金银突然增多,实物价格的增长,反而会让生产的人赚的盆满钵满。他们看到了更好的预期,再加上朝廷现在大修铁路,所需的钢铁和枕木、棉纺、机械、工具的需求都是天量的,这更加会促使所有生产的商家,想尽一切办法去扩大生产。”

“如此一来,陛下,固然咱们的货币是增加了,可产出却也可机会,大大的提高,各大作坊都在扩张,铁路又需更多的劳力,这个时候,想要招募更多人手,就不免要加工钱,至少现在来看,此次陛下手里有了更多的金银,可以更加轻而易举的支持铁路的建设。”

张安世顿了顿,继续道:“商家借此机会,也可赚个盆满钵满。军民百姓,也多了可以生产的去处,工价也可借此机会涨一涨。而于整个大明而言,在这些的带动之下,只怕这几年的产出,又要不知翻多少倍了,这又何尝不是富国强民之道?”

朱棣听罢,不禁微微张目,吃惊地咂咂嘴道:“这样也可以?”

张安世笑道:“这只是一个美好的预期!具体如何,却还需观察的。老祖宗们常说,张弛要有度,终究……却还是需这个度上头,这一切,只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即可。”

朱棣认真地低头沉吟片刻,便道:“嗯……既如此,那么朕再观察一二吧。锦衣卫那边,也要盯着一些,事关天下各处的物价的简报,都要随时放到朕的桉头上。”

张安世则是苦笑道:“可臣已不是锦衣卫指挥使了啊。”

朱棣却是瞪他一眼道:“朕不管,锦衣卫办事不利,朕只问你。”

张安世:“……”

好吧,作为给皇帝打工的,他这个臣子无力反驳。

就在此时,朱棣却突然话锋一转道:“丘卿家去寻你了?”

张安世便道:“是,他预备去金奈。”

朱棣脸上露出感慨之色,道:“嗯,朕已得了他的启奏了。哎……他和朕一样,人老了,终也要为儿孙奔波。”

张安世便笑道:“陛下与淇国公的奔波,是因为有希望,所以虽然辛劳,却也是乐在其中。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这天下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尽都如此。可天下却还有许多饥寒的百姓,所奔波的,并非是希望,却不过是眼下的果腹而已……”

朱棣总觉得张安世这话里有话,沉吟了一会儿,抬眸看着他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陛下是懂臣的。”张安世道:“臣的意思是,既然有了银子,那么……该让皇孙大刀阔斧了。”

好心情了几天的朱棣,终于又绷起了脸,道:“皇孙那儿……没银子了再说,你也要给朕盯着他,他毕竟还年轻,朕还是有所担心的。”

张安世立即道:“遵旨。”

朱棣又道:“除此之外,朕打算命一人去瞻基那儿任一个书左。”

张安世诧异地抬眸,不禁深深好奇起来,道:“区区一个书左,陛下何须特别的过问?”

所谓的书左,其实就是秘书,区区一个文吏而已,竟是用得上陛下安排?

这就足够惊奇了!

朱棣道:“长生也长大了,他在朕的身上也算是受益良多,该让他出去历练一二了。”

张安世:“……”

居然是他的好大儿,还真是够出乎他的意料的。

朱棣却完全不顾张安世的感受,叹息一声道:“朕花了这么多的金银,但愿……这新政能推及天下吧。”

朱棣的声音,少了几分这几日所特有的亢奋,反而隐隐夹杂着一丝消沉。

他老了,回首过往事,靖难乃他的大功绩,可谋夺侄位,终究再赫赫的武功,也不免是美玉有瑕的。

而细细思来,新政方才是他的后半生,几乎贯穿了大半个永乐朝的大事,此事已不只关乎于他个人的生前生后之名。更以关乎到了江山社稷,关系到了大明的万世基业。

朱棣肯如此康慨地拿出所有的财富,从兵家而言,不啻是一种破釜沉舟。

只是结果如何,却终教人有所担心。

毕竟,当初江西铁路的修建,那种失败所带来的教训,到现在还教朱棣心有余季呢!

看着朱棣越发苍老的脸,张安世忍不住安慰道:“陛下请放心,臣这边掌着部堂,又有皇孙为先锋,断不敢教陛下失望。”

“嗯。”朱棣颔首,点头道:“你倒是信心十足,朕担心的是,当初在江西的教训。”

张安世道:“今时已不同往日了。当初之江西,人心在士绅,所以想要成事,千难万难。可如今,臣所布局的,却是扭转人心,使无数军民百姓参与其中,给与他们希望……所以……必能成功。”

“希望?”

朱棣喃喃自语。

………………

这一章只有四千,今天太累,实在写不动了,状态恢复的差不多了,就是喉咙痛,每天喝粥,感觉有点疲惫,今天就这样,希望大家能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