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812章 轰动米国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812章 轰动米国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1 11:08:43 来源:88小说

十一月份匆匆而过,月末这一天,林为民收到了一份从米国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书和一封信。

书是《金陵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样书,信是章纯如写的,感谢林为民在这部作品创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林为民翻开书,除了序言和结语,全书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共十个章节,第一部分的五个章节讲述的是章纯如的采访过程和对金陵大屠杀经过的还原,第二部分写的则是大屠杀后发生的事。

全文英文内容并不影响林为民的阅读,他仔细的阅读着书中的每一个字。尽管书中的很多内容他都了解,但当它们汇总到一部这样的着作中时,带给人的震撼还是无比强烈的。

这就好比后世所有人都知道抗战时期泥轰对中国犯下的侵略罪行,但当人们真正参观了金陵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时,还是会为之震撼、悲痛、愤怒。

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会淡化感受。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书,林为民怀着沉重的心情拨通了章纯如的电话。

一上来,他并没有说客套话,而是直接问章纯如:“章女士,你这部作品我希望能引进到国内来。”

章纯如有些意外,解释道:“我这本书是写给米国人和那些不知道金陵大屠杀的外国人看的。”

“我知道你的初衷。其实一开始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也觉得这是本写给外国人看的书。

可最近几天我仔细的阅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或者说是我进入了一个思维误区。

一直以来,国内都没有放松对抗战历史和金陵大屠杀的国民性普及,我们的孩子从上初中开始就接触这些东西。

可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恰恰出现了问题。

因为我回忆我所接受到的教育,除了那些少人问津的历史学术研究资料、那些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和描写抗战时期的文艺作品,我所看到的关于那个年代真实记录却少之又少,专门讲述金陵大屠杀这个事件的着作更是少的可怜。

所以我觉得,十分有必要将伱这部作品引进到国内来,让国内的读者们也能看到。”

听林为民说完,章纯如理解了他的意思,说道:“我倒是没什么问题,这也是一件好事。”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

说完引进作品的事,章纯如说道:“林先生,谢谢你了。”

章纯如之前给林为民邮来的是《金陵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样书,这本书现在还未在米国上市,但最近章纯如却发现了在一些米国知名的文学杂志和报纸上出现了她这部的广告和软文。

一开始她以为是出版社在帮她做宣传,可后来跟跟编辑聊起来才知道,出版社宣传是宣传了,但并不舍得花钱,宣传经费能覆盖的媒体远不如现在所展现的情况。

如果书已经上市了的话,章纯如可能会以为这是书本身造成的影响,可现在她的书还没上市呢?

带着一头雾水,章纯如打听到了几家媒体,才知道这些原来都是fsg出版社做的。

fsg出版社是米国文学界首屈一指的出版社,名气很大,但章纯如跟它并无交集,她立刻便联想到了fsg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林为民的多部。

虽然并没有跟fsg出版社确认过,但章纯如心中肯定这应该都是林为民在背后出力。

“跟你所做的事比起来,这些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帮助而已。”林为民说道。

见林为民没有否认,章纯如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感谢的话就不必说了。有些话我要提醒你,你的这部书出版之后很可能会引起一些泥轰右翼势力的攻击,你一定要有所防备。”

“谢谢,我会注意的。”

林为民听出章纯如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可能给她造成的影响,但也不好再劝说,毕竟事情还没有发生。

“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随时联系我。”

林为民又叮嘱了一句,才挂断了电话。

与章纯如沟通过后,林为民就《金陵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引进专门开了个会,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完成的译审编校工作。

为了一本书的引进单独开会,还是社长主持,这种重视程度在国文社并不多见。

大家一开始并不理解但在看到了《金陵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书稿之后就明白了。

这样一部讲述抗战时期中国人苦难历史的书,外国都出版了,中国怎么能不出版呢?

国文社对此,责无旁贷。

在国文社紧锣密鼓的筹划着《金陵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国内出版时,这本书已经在米国上市。

章纯如在米国并没有什么名气,在《金》之前,她曾在米国出版过《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受到了一些好评,但也仅限于小范围内。

但《金》出版后的情况却与当初章纯如第一本书《中》的遭遇迥然不同,受惠于作品出版前的宣传攻势,这本书登陆米国各大书店之后,被摆到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上。

不少进书店选购图书的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到它,有读者拿起书翻开来,发现了有林为民作的序,这引起了这些读者们的兴趣。

“1937年12月13日,gmd统治下的中华民国首都金陵陷入泥轰侵略者之手。对泥轰而言,这是两国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是泥轰军队在长江流域与蒋军队奋战半年取得的最辉煌胜利。对中**队而言,他们英勇保卫沪上的战斗最终失败,最精锐的部队也伤亡惨重,而金陵陷落则是一种痛苦甚至致命的挫败……”

林为民的序言并没有一上来就大声疾呼的痛斥、谴责泥轰侵略者的暴虐行径,而是平铺直叙的讲述着1937年的发生在中国的战争事态,跟随着他序言的讲述读者逐渐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直到序言后半段,林为民才抛出了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的灾难,他所罗列的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读者忍不住心惊肉跳。

本土从未经历过大规模战争的米国人是很难理解卫国战争的惨烈程度的,他们也无法理解泥轰人骨子里的变态与暴虐,仅仅是一篇序言便让无数读者为之震撼。

有了序言带来的深切感受,也让这些读者有了阅读《金》这本书的动力。

上市第二周,《金》便顺利登上了《纽约时报》非类畅销书排行榜,受到了米国读者的广泛欢迎。

作为一个米籍华裔女作家,在《金》之前,章纯如在米国出版界并无多大的名气,但《金》的出版在短时间内便让米国出版界的目光聚集到了章纯如的身上。

与此同时,一篇标题名为《人类不应该忘却》文章悄然刊登在了《纽约时报》。

“……一般来说,米国主流社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被德国纳粹迫害的历史非常熟悉,却对二战中泥轰对中国及邻国的侵略历史所知有限。这要归根于米国等西方国家对亚洲二战历史的漠视。

《金陵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是迄今为止唯一使用英语专题讨论金陵大屠杀的书,书中不仅叙述了过去那段不为西方国家所了解的可悲历史,更重要的是深刻地揭示了侵略者丑恶的人性,批评了人类的种族歧视现象,并探讨了幸存者人权的问题,体现了纯如维护人权及正义的热忱。

这本书将对米国等西方国家了解二战亚洲战场中泥轰侵华历史有极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亚洲人民没有忘却那段历史,人类也不应该忘却那段历史,它是人类文明的一块伤疤。愿世界再无战争,愿世界和平!”

《纽约时报》的版面素来以风格严肃、保守着称,版面上一片灰色因此也被米国读者称为“灰贵妇”。

《人类不应该忘却》刊登在《纽约时报》的a版上,这里通常刊登的都是每日要闻,以政治和社会大事件为主,《人类不应该忘却》是一篇书评,放在这里不太符合《纽约时报》的一贯风格。

但很多读者在看到了文章的作者名时就变得理解了——“linweimin”。

在米国,有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单词,比如kongfu、confucianism、generaltso’schicken。

但在近几年里一个完全由汉语拼音组成的单词频繁的出现在米国媒体上,成为无数米国人所熟知的名字。

作为一个外国作家,林为民在米国的知名度不输于绝大多数米国的知名作家,直追那些享誉国际的大文豪。

这些年里,关于林为民的各种新闻报道在米国媒体上有很多,但他在米国媒体上所发表的文章却很少,只有当初为了宣传好友理查德·耶茨的作品时曾写过几篇书评。

对于绝大多数米国读者来说,即便没看过林为民的书,但也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

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大作家要在报上发文,自然要有配得上的待遇,文章放在a版也就不奇怪了。

《纽约时报》是米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看到林为民在上面发表文章,自然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兴趣。

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这位知名的大作家在报纸上撰文呢?《金陵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就这样走进了更多米国读者的视线。

上市第三周开始,《金》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排名再次上窜,位居前列。

不到一个月时间,这本书的销量便突破了10万册,成为了1997年度米国出版界非类作品最为畅销的作品之一。

随着《金》的热卖,章纯如在米国的名气也迅速扩大,出版社开始安排章纯如带着书前往米国各地签售演讲。

作为第一部用英文来专门介绍金陵大屠杀的着作,《金》在米国历史学界和文学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本书上市半个多月之后,多份报刊杂志上都出现了对于这本书的讨论文章。

《金》发行上市一个月时间,在米国所引发的反响有逐渐走向轰动的趋势。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