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528章 半年变化比十年大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28章 半年变化比十年大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1 11:08:43 来源:88小说

上下游产业并没有高低之分,印刷厂是出版社的下游产业,不代表他的地位低或者作用小。

尤其是对国文社这种大型出版社来说,每年书刊发行量都是几千万册,印刷、装订质量跟不上、效率跟不上,将会引发很大的负面影响。

自建社以来,国文社的书刊印刷以及发行全部都是交给新华系企业来做的,印刷业务是燕京新华印刷厂负责,发行业务是新华书店负责,国文社的业务的就是出版。

放在二十年以前,这当然是没问题的。

但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将印刷和发行两项重点业务拱手让于人,这对于国文社的发展并不是好事。

发行方面暂时没办法,因为新华书店目前确实仍是国内最大的图书发行渠道。

但印刷业务却是可以收回到自己手上的,书籍的印刷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个非常精细的活,国文社的印刷业务在别人那里,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沟通协调,收回印刷业务可以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光是老书重印这一项业务,每年就至少可以给国文社省下三四十万的成本,更别提其他。

程早春在跟林为民详谈完之后,也认可了他的想法。

过几天再开会,关于国文社自建印刷厂的提案被拿到了会上讨论。

听说社里是打算购买新华印刷厂淘汰下来的机器进行生产,有人发出了和程早春当初一样的疑问。

“我们国文社的印刷厂为什么不迎头赶上时代要求,从电脑印刷起步,而要使用落伍的设备建厂?”

“是啊,这有点与改革背道而驰吧?”

同事们的意见有些尖锐,程早春不慌不忙的说道:“上马电脑印刷当然是大趋势,但大家不应该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

他的眼神扫过众人,“我们国文社每年的重印书有多少?”

他问完这个问题,大家互相看了看。

国文社建社四十年,底蕴厚重,每年有大量的重印书,数量以百万册计,这些大家都了解,他们也明白程早春的意思。

“新建的这个印刷厂,首先要满足的是社里这些重印书的印刷,然后就是通文社的业务。

而社里的新书业务,则仍旧交由新华印刷厂和其他几家印刷厂来共同负责,他们的设备新、技术新,正好可以满足新书的印刷和装订要求。

我的想法是,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对于我们国文社来说,这才是最实际的改革。”

众人听完他的话,脸上的表情微妙。

这话可不像是老程说出来的。

程早春这个社长是书生型的,平日里大家对他的评价都不错,唯一诟病最多的就是他的保守风格,很多外面出版社都已经实行的政策,在国文社却迟迟不落地。

今年以来,这种情况倒是好转了不少,众人也都明白,这跟林为民上任总编辑有很大的关系。

林为民这么多年一直跟老程穿一条裤子,当总编辑更是老程力挺,为此不惜拉上卫老太太去署里找领导对线。

现在好了,自己造的孽自己还。

他把林为民拱上来,林为民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搞事情。

年初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落实,然后又引进金庸作品集,现在又要自建印刷厂。

国文社这半年来的变化,比过去十年都大,不过大家对于这种事乐见其成。

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全面落地三个多月了,效果很不错除了有一小部分老同志对此颇有怨言之外,社里大部分人对于这个政策是支持的。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多公平。

尤其是社里的那帮年轻人,现在恨不得把林为民给供起来,绩效考核制度一落实,这些人每个月到手的工资比以前多了几十、上百块。

金庸作品集出版到现在两个多月时间,首印10万套,在四月当月就差点售罄,国文社立刻加印了20万套,累计发行量31万套,这些图书送到各地销售肯定需要一段时间。

但码洋不会骗人,两个月时间便创造了1700万的码洋,放在国文社的历史上,大概只有林为民当初获得龚古尔文学奖那段时间的业绩可以与之媲美。

当然,这种势头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也就是这几个月,等金庸作品集的销售进入平稳阶段,就会成为国文社又一套长盛不衰的图书。

现在自建印刷厂,大家想到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降本,自家的印刷厂,在印刷成本方面肯定要更低一点。

另外就是沟通成本也会降低,对于出版社来说,跟印刷厂打交道可是个苦差事。

理解了这些好处,大家自然不会反对自建印刷厂的事。

程早春和林为民早有默契,见如此顺利的就说服了众人,心中不禁高兴万分。

会议过后,于华有点兴奋的找到林为民,打探道:“林老师,我听说社里新建的印刷厂要给我们通文社用?”

林为民诧异的看了他一眼,“消息挺灵通的啊?听谁说的?”

“还用听谁说啊,你们开完会没一会儿,社里就传开了。大家都说您上任总编辑半年,社里的变化比之前十年都大。”

于华拍的马屁没有得到林为民的夸奖,“别瞎传这种话。”

“真不是我传的,您自己去听听人民的呼声!”

林为民摇了摇头,这货要是放在古代,妥妥的佞臣。

“有没有正事?没正事去工作!”林为民不耐烦道。

“有有有。那什么,样书都出来了,您看我那版税……”于华扭扭捏捏的说道。

他口中的样书指的是《活着》的样书,前段时间《活着》的出版合同刚刚签完,这两天样书才出来。

“还能差了你的稿费?”

“是版税。”于华小声纠正道,然后又说道:“我这不是手里没钱嘛,条件确实是困难。”

林为民无奈的给财务拨了个电话,然后对于华道:“去取稿费单吧。”

“谢谢林老师!”于华一脸欢天喜地的出了办公室。

《活着》的篇幅不长,这次出版单行本,首印十万册,于华的版税分成是10%,可以拿到一万八千块。

这是于华从事写作以来,拿到的最大数额的单笔稿费。

之前《在细雨中呼喊》出版,他几年时间累计加在一起拿到的还不到一万块。

现在从拿基础稿酬 印数稿酬变成了拿版税分成,收入一下子暴增,于华中途翘了个班去取钱,下班之前又跑了过来。

“林老师,晚上有空没?我请您和陶老师吃饭!”

“不用了,你自己跟朋友去庆祝就好了。”

“那怎么能行呢?这可是我进京以后拿到的第一笔稿费,是有纪念意义的。”

盛情难却,林为民只好答应了下来。

等到下班的时候,林为民本想开车拉着于华一起走,不成想却被于华拒绝了,约好了六点在大三元集合。

林为民便先开车去了人艺接上了陶慧敏,听说晚上于华要请客,陶慧敏好奇道:“不年不节的,他怎么要请客?”

“拿版税了,估计是高兴吧。”

陶慧敏将车子扔在了单位,上了林为民的车。

大三元位于故宫、景山、北海三大景区的中心点,从大三元楼上望过去,皇家建筑、园林一览无余,放在燕京城的饭馆里这个地理位置算是一等一的黄金位置。qqxδnew

这里从83年开业就以粤菜着称,号称“京城粤菜第一家”。

如海鲜、乳猪等原材料很多都是从羊城那边运输而来,大厨也是专门从羊城请来的名厨,如此讲究,消费自然便宜不了,刚开业那阵人均消费就四五十块钱,现在人均消费已经破了百元。

所以大三元在燕京餐饮界还有另一个外号,不过这个外号不是单论的,而是跟另外三家饭馆一起,被称为“三刀一斧”。

大三元是三刀之一,另外两刀分别是地安门旁边的明珠海鲜、南城东方饭店北边的肥牛火锅店,不过也有人说这另两刀是王府井的香江美食城和农展馆边上的顺峰总店。

另外的一斧指的是新街口附近的山釜餐厅,就在新街口豁口上面的小山坡上。

这几家饭店被燕京人用“刀”、“斧”来比喻,宰起客来自然是不会心慈手软,人均消费动辄百八十块钱起步,这些年一直是燕京人心目中高端餐饮的代表。

林为民平时请客很少到这些地方来,倒不是他请不起,而是怕给别人造成负担。

伱请了客,人家就得回请,一顿饭吃进去一个月工资,日子还过不过了?

夫妻俩人到了餐厅,就看见了于华在朝他们招手,身旁还站着一位长相出众的女人。

“林老师、陶老师,这是我女朋友程虹。”于华将身边的女人介绍给两人。

林为民看着程虹感觉有点眼熟,于华又说道:“程虹和我是文学院的同学,比我低了一届。”

林为民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难怪呢,看着眼熟。”

几人落座后林为民调侃道:“挑大三元请客,看来你今天是要大出血啊!”

“请林老师吃饭,当然要挑一个好地方。我本来都打算进京当‘盲流’了,多亏您拉了我一把。”于华带着几分感激的语气说道。

九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没有那么开放,对于工作是很看重的。

于华从武原镇卫生院的一个牙医,一步一步走到jx市文协并成为专职作家,花了近十年时间。

如今抛弃嘉兴的一切来到燕京,需要的勇气是巨大的。

林为民的眼神扫过对面的程虹,这巨大的勇气里,她的贡献应该不少。

程虹的长相属于明艳大气的类型,打扮的又很时髦,甚至比陶慧敏这个当演员的都要时髦。

所以,于华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也并不奇怪。

她是空政的文艺兵,因为写诗不错进了文学院进修,才有了跟于华的这段缘分。

于华今天请客,除了感谢林为民对他的搭救,也有将程虹介绍给林为民夫妻认识的意思。

当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女人走进了自己的交际圈,代表的含义自然不言而喻。

林为民看两人的状态,估计用不了多久就得奔着结婚去了。

(本章完)

.yetianlian.info。m.yetianlian.inf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