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526章 从哪弄来的稿子

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526章 从哪弄来的稿子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1 11:08:43 来源:88小说

“不是刚发表吗?你怎么又写上了?”

晚上,陶慧敏端着一杯茶进了书房,见林为民对着电脑噼里啪啦的打字,忍不住问道。

林为民正沉浸在创作当中,随口道:“替刊物写篇文章。”

陶慧敏走后,林为民仍专注的在打字。

武侠刊物是他主张做的,标准也是他拔起来的,现在找不到合适的稿件,刊物创刊也不能一直拖下去,所以他决定还是自己动手。

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写武侠传出去必然会在文学界掀起轩然大波,林为民也没打算张扬,事急从权,套个马甲嘛!

武侠刊物的创刊号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的不仅是一部刊物的成败,更是通文社的基本盘。

一本畅销的杂志,对于出版社来说,就是一条固定的现金流,可以让出版社没有负担的大展拳脚。

所以这份武侠刊物必须一炮打响!

又过了几天,通文社编辑部内,几个年轻编辑有些百无聊赖。

这几个月时间以来,除了金庸作品集,他们的工作精力全都放在了新武侠刊物的约稿上,尽管在头条作品上没有约到让林为民满意的作品,但水准之上的作品还是不少的,新的武侠刊物规划的是月刊,以现在的积稿量,出个三期都不成问题。

这些天,有个别作者已经在催问创刊号的问题,通文社的用稿信他们接到了好一阵,可刊物却迟迟没见出来,自然也谈不上支付稿费,这些人心急也在情理之中。

不光是作者们急,编辑部的几个人也急,刊物的广告都打出去半个月了,《故事会》《武林》《今古传奇》等几家发行量最好的通俗文学刊物上广告打了一圈,这撒出去的可都是钱啊。

这一波广告费足足花了快两万块钱,想想都心疼。

最近除了李学刚在忙着刊号申请和跑印刷厂,其他几人的工作相对都比较清闲,积稿量太高,他们已经不敢再收稿子了。

创刊号都没发呢,万一第一期哑火了,那就尴尬了。

几个人正在闲聊的时候,林为民走进了办公室,问道:“学刚呢?”

“主编去跑印刷厂了。”齐向华回道。

林为民点了点头,将手中的稿子递给于华,“头条作品的稿子收到了,你们看一下。”

于华的脸色有些惊喜,这才几天的功夫,林老师就找到稿子了?这效率未免也太高了一点吧?

林为民送完稿子便离开了办公室,齐向华和刘茂文二人好奇的凑到于华身边,将稿子抢了过来,打算先堵为快。

“这个书名,有点霸道啊!”

“小钻风,这作者怎么取了这么个笔名?《西游记》爱好者?”

“先别管这些,看看再说。”

两人将注意力从书名和笔名上面挪开,放到了正文上,看了几眼,便入了迷。

而一旁的于华还在沉思,好像有点不太对啊!

从上次林老师说头条作品交给他之后,到现在也不过一周时间,除非稿子是现成的,要不然根本不可能这么快。

可国内的武侠作家他们骚扰了个遍,也没见林老师联系哪个人啊。

而且稿子既然是林老师拿过来的,质量肯定是达到了他的标准。

想到这里,于华心中就更加纳闷儿了,林老师从哪弄来的稿子呢?

正在于华思考的时候,李学刚从外面回来了,听说头条作品的稿子到了,他兴高采烈的说道:“太好了!现在刊号下来了印刷厂那边也沟通完了,万事俱备。我去找林老师商量商量创刊号的事,得尽快才行。”

李学刚找到林为民办公室的时候,贺启智正在这里,谈的也是新刊物的事。

前段时间石铁生的《我与地坛》发表后在读者群体当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贺启智顺势提出了希望可以新创办一份散文刊物的想法。

林为民让贺启智在第五期《当代》上做一次读者调查,看看读者们对于散文刊物的接受程度。

这两天,《当代》那边刚刚把读者调查的结果整理出来。

“……按照现在的结果来看,读者们对于我们社推出散文刊物的接受度是很高的。寄回来的调查问卷一共份左右,其中有40%的读者表达了想要购买的意愿。”

林为民道:“这个数据虽然不完全,但还是非常有参考意义的,看来散文刊物还是很有市场的。那就这样你们刊物的散文栏目分出来,以此为基础创办一份新的刊物,这件事就由伱负责了,先拟个文件,下周上会讨论。”

“好,我明白了。”

贺启智走后,林为民看向李学刚,问道:“印刷厂那边沟通的怎么样?”

李学刚忍不住吐槽说道:“这帮印刷厂,太难搞了。看我们业务量小,不愿意谈。我跑了好几家就冠中厂愿意接,那边能给我们腾出来180万印张,应该足够我们创刊号用了。”

国文社是国内文学界第一号出版社,每年印刷量巨大,但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印刷厂。

社里的印刷业务一直是由燕京新华印刷厂来负责的,另外还有几家固定合作的印刷厂,但接的业务都不多,冠中厂是其中之一。

“印刷厂那边,回头我再跟社里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

然后他又说道:“现在软硬件条件都具备了,广告已经打出去半个月了,等到创刊的时候效果应该也差不多了,接下来我让发行部联系书店和邮局进行征订,你们这边准备刊物的装帧、排版,抓紧时间印出来样刊。”

李学刚闻言振奋,他们筹备了好几个月时间,等的就是现在。

“我那边尽快弄出样刊。”

李学刚带着兴奋刚要出林为民的办公室,就见于华拿着稿子从外面走进来,“林老师,这稿子写的是真好,可怎么没写完啊?”

“临时求人家帮忙的,这种长篇哪里是一时半会能写完的?我拿回来的这十万字足够两期发表了,后续的稿子你们不用担心,我跟作者已经说好了,接下来每个月他都会交稿十万字,这部他规划了五十万字的内容。

这回也是巧了,我去问人家,他新作品刚写,被我拿了过来。放心吧,我们俩已经定好,不会出什么变故的。”

林为民说完见于华的眼神始终盯着他,他有些不自然的问道:“你看什么看?”

“没什么。能交稿就好,到时候可别开了天窗。”

“不会的,放心吧!”

于华带着几分狐疑出了办公室,回去的路上,他问李学刚,“学刚,你觉不觉得林老师有点刻意啊?”

李学刚懵懂的问道:“刻意什么?”

“表情啊,还有说的话,什么‘他新作品刚写,被我拿了过来’,不刻意吗?”

“没有啊,我觉得挺正常的。组稿而已,林老师的组稿能力在我……国文社那可是有口皆碑的!”

于华闻言心中不屑,他那一套,不就关小黑屋嘛,谁不会啊!

数日后,林为民下班开车去了一趟协和。

周郿英入院好些天了,再见到他时,状态比上次见面好了一些。

他入院之后需要二十四小时陪护,没有亲人帮忙,只有妻子徐晓和朋友共同照顾,他们这些人都是上班族,只能轮流来,每人照顾8个小时。

林为民来的时候不巧,照顾周郿英的是个叫鄂春明的朋友,徐晓负责的是最难熬的晚上那段时间,这会应该在家里准备饭菜。

“为民,这次真是谢谢你帮忙了。”聊了一会入院后的情况,周郿英虚弱的跟林为民道了一声谢。

“徐晓已经谢过我多少次了。这么大的事,我能帮上一点忙,当然要帮。”

鄂春明刚刚去打了一壶热水,倒了一杯过来,“为民,没有茶叶,喝点热水吧。”

林为民说了一句谢谢,跟两人闲聊起来。

周郿英等人和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圈子的,有交集完全是因为石铁生。

七十年代后期,周郿英参与到《今天》编纂之中,成为今天的编委。

那个时候,《今天》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细数中国近当代报刊史,也找不出一个像它一般具有如此广大影响力的民间刊物。

那两年,《今天》的编委们和给《今天》供稿的作者们,在燕京的文学界红的发紫。

可惜好景不长,80年有风声传出要取缔民间刊物,到了10月份,《今天》被迫停刊,成为绝响。

去年,出了国的赵振开好像在国外又办了一份叫《今天》的刊物,可惜时过境迁,《今天》再也没有当年的影响力了。

周郿英负责的只是《今天》的行政事务,随着《今天》被取缔,他也恢复了普通人的身份。

他的高光时代是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他出身很好,又爱交朋友、讲义气,在年轻的时候帮朋友们躲追查、打官司、调解纷争。

在那个知青们下乡的年代,他还要看望同学、朋友的父母、打假电报帮请假、负责接站、送站等等工作

这样的性格和付出造就了周郿英在朋友圈当中崇高的声望,颇有点燕京小孟尝的味道。

有着多年积攒的好口碑,周郿英身边愿意帮忙的朋友有很多,这次患病也多亏了这些朋友。

周郿英跟林为民聊起这个话题,话语中满是感慨。

“郿英,你看你说这些干什么?”鄂春明说道。

“就是觉得对不住你们。你那么辛苦……”

林为民问起具体情况才知道,原来鄂春明的工作跟他还有点关系,鄂春明是新华印刷厂的车间主任,最近轮到他值夜班,白天还要来照顾周郿英。

“确实太辛苦了!”

因为工作单位有关联林为民跟鄂春明聊了起来,聊着聊着,鄂春明提到了一件事。

新华印刷厂要上马电脑印刷,准备淘汰一大批铅印机器设备。

(本章完)

.yetianlian.info。m.yetianlian.inf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