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第九百一十六章 在座的都是奸臣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九百一十六章 在座的都是奸臣

作者:张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03:04 来源:88小说

这大唐有这么一位左丞,裴宣机感到无比的庆幸。

又过了半月,汾阳县的疫情总算是令人松了一口气,从一开始蔓延端倪开始便进行了隔离。

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已康复痊愈。

卢照邻带着人先走了,余下的骊山医者还在做着收尾的事宜。

有个骊山老者道:“还有三个人等待痊愈,不出三日,就能解除隔离了。”

裴宣机连忙上前道:“多谢老者前来相助。”

“不足挂齿,这是医者该做的事情。”

“不知老者如何称呼。”

对方抚须笑道:“老夫崔知悌,平素好岐黄之术,近来多研究针法。”

他又介绍道:“这位也是与老夫一同从骊山出来。”

站在崔知悌身边的老者也抚须笑道:“老夫甄权,善颐养之术,少年时因家母病重,那时便带着弟弟一起专研医术,带着患病老母治病,不知不觉也成了医者。”

“多谢诸位!”

裴宣机带着一众村民向这些医者行礼。

甄权纠结道:“这病像痢疾又不是痢疾,病症狡猾,差点用错药。”

崔知悌抚须道:“还是骊山县侯点醒了我等,好在是渡过了。”

等汾阳县的最后几人也痊愈了,还有不少人应该这场病留下了毛病。

骊山医者行医都是要用医嘱的,对往后的生活作息调整,以及饮食与环境治理都做好安排。

这里的县丞也染病了,好在康复得及时,崔知悌对他道:“记住往后不要再喝生水了,喝开水的孩子能够更强壮。”

“下官谨记。”

一众医者这才离开。

陕西的疫病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李世民看着卢照邻的呈报也松了一口气。

卢照邻又道:“陛下,骊山的生活作风与饮水习惯能够让中原减少许多疫病的发生。”

“臣身为医者请陛下下旨,为社稷为万民,请中原各地效仿。”

李世民错愕一笑,还真是他张阳的方式是对的,低声道:“朕当即下旨,为万民朕断不敢推辞。”

“臣为大唐贺。”

皇帝下了两道旨意,第一道旨意,各州府与各县设立民事奏请,各地县民可各抒己见,对各县治理有不妥之处可上报,直通长安城,可不经州府。

这道旨意一出,在朝野议论不止。

第二道旨意,自贞观以来中原各地或时有疫病,曾有遂人氏烹肉而食,为万民社稷,朕请天下万民,饮水皆开水,勿饮生水,州府督办,各地乡县施行。

旨意一出朝野议论纷纷,对陛下这两道旨意很是不解。

尤其是第一次旨意,让乡民可自报州府治理不妥之处,甚至可以绕过州府直入长安城。

这无疑是给各地的州府头上悬了一把刀。

赵国公府邸,唐善识与褚遂良还在议论不止。

长孙无忌明白陛下的心思,如果喝开水就能够减少疫病,这无疑是一种成本极低的治理方略。

可为什么水要烧开了才能喝,这就只有骊山知道了。

长孙无忌喝着茶水,不过细细想来习惯喝茶水之后,腹痛这种事就很少发生。

听着眼前几个小辈的议论,陛下让各县乡民可自主上报各县治理不妥之处。

往后这大唐的朝堂的官更难做了,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官,都要时刻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李慎又可以去找晋王兄了,他很高兴,应该又可以看骊山的书籍。

见崇德殿内没有人,身高还显矮小的李慎在殿外站了好一会儿,也没见晋王兄回来,公孙小娘也不在。

犹豫了片刻,还是走入了崇德殿中,皇兄的书架上又多了不少书,拿起其中一卷,卷名是科学与人文。

打开书卷的内容,入眼便是一句,人文与艺术自古是人与生俱来的,其中人文与科学一样,都应该朝着人性的正面发展,启发人性……

像是有个人在耳边讲话,这些学识在脑海中一遍遍地回响,越是读之,越觉得震撼。

“要永远保持辩证的思维,迫使自己去思考。”

“我们现在的诸多学识可以大致地分为文学、史学、哲学乃至美学……”

读下去又觉得有些生涩了,有好多词句都不理解。

李慎仔细阅读,越发地专注,甚至都没有察觉到眼前来人了。

直到太阳向西而落,窗台挡住了大部分的阳光,李慎将书卷挪到阳光下,才注意到眼前站着一个人影。

他连忙起身道:“皇兄。”

李治摆手道:“你不用这么拘束,我说过这里的书籍你都可以看。”

“弟弟冒昧走入殿内,还翻看王兄的书籍。”

李治笑道:“无妨无妨,只是以你现在对骊山学识的理解读这一卷很生涩。”

他又从书架上拿起一卷递上,“配合着这一卷来看会更合适。”

见王兄没有责难自己,李慎更高兴了,骊山学识很有意思,没有那些典籍这么枯燥。

李治又道:“这些学识呢从来不会避着外人,骊山会将这些学识一卷卷地拿出去,人人都能看,也都能学。”

“王兄,听说骊山的那怪物能动了。”

李治整理着殿内的杂物又道:“你说的是火车吧,就是现在的铁路太短了,来回的时间太多,不够尽兴。”

李慎其实也很想去坐火车,但已经能够在崇德殿看书了,又不好再向王兄邀请,便又低下头将心里的想法咽下去。

李治在另一张桌边坐好,开始书写着最近宫中发生的事,以及今日太子都在做什么,父皇的状态如何。

将这些写好之后,让公孙小娘子将信交给长安城卖红烧肉的人,他们会将书信送去骊山的。

今日裴行俭让人用自己的金子打造一个金链,笑着走入一处宅院,这座宅院中有许敬宗,李义府,袁公瑜。

薛大哥与柳氏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千辛万苦,充满了坎坷。

而今薛大哥有了一个孩子,起名薛讷。

裴行俭送上金链子道:“薛大哥,这是给孩子的。”

经波斯一战,薛仁贵也知道裴行俭有很多的金子,推辞道:“这也太贵重,靠着军中的俸禄某家也能养活一家人。”

裴行俭又道:“薛大哥,这是给孩子的。”

薛仁贵看着金链子的长度,皱眉道:“这某家用倒是正好,给孩子未免太宽大了。”

裴行俭无奈一笑,“那铸金链子的工匠不晓事,已教训过了。”

想起当年小时候一起玩闹,后来在西域和波斯一同出生入死,薛仁贵知道再推辞就不好了,只能收下。

不多时,王玄策也来了,带来了一大只羊腿,“某家家贫,薛兄莫要嫌弃。”

薛仁贵拱手道:“某家喜羊肉,谢过了。”

“哈哈哈!”裴行俭大笑着,看着在座的几位宾客朗声道:“看来这满朝的奸臣都在这里了。”

闻言,许敬宗与李义府笑得更开心了,朝中议论三人都是奸佞之辈,裴行俭说得也无错。

许敬宗甚至欣然接受,奸臣一样可以报效社稷。

唯有袁公瑜还有些无法适应许敬宗与李义府的心态。

如果是自己的话被人叫奸臣肯定是不舒服的。

有些后悔拜在礼部门下了。

看骊山建房子是一件很舒心的事情,骊山总会就将各种材料分类摆放,他们用绳索,建设脚手架。

所有的民夫都要带着一个古怪的木头制的帽子,骊山美曰其名安全帽。

并且将这处正在建设的地方叫做工地,进入工地就必须要戴这种安全帽。

骊山就将民夫分成了好几个队伍,他们各司其职,阎立本是建设的总领头,他负责主持工事的每一样事宜。

房玄龄经常会来这里看,看着这座技术院落成,“敢问魏王殿下,来年夏季能否完工?”

李泰回道:“在春季的时候完成整体构建,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封顶,之后的进度如何,只能看关中雨季有多漫长了。”

房玄龄双手背负,言道:“两千亩地是一座城池,老夫看过骊山交给朝中的图,没看到城墙。”

“其实姐夫是反对将这两千亩围起来,一来不方便出入,二来,这里会有很多的出入口,只有部分的围墙存在,除了居住的地方,其他地方不设围墙。”

“那就不怕有闲散人进入吗?”

“骊山没有考虑这些,姐夫不喜建设高墙,就像长安城的城墙,在战争的时候或许有用,可随着关中的发展,城墙只会越来越拖累,房相觉得呢?”

房玄龄抚须不语,还在思量。

李泰解释道:“等这里落成的时候,您就会明白其实城墙没必要的。”

严寒从关中退去的时候,已是三月天了。

钨矿的烧制还有不少问题。

张阳将棉线粗细的钨丝连接电线,随着发电机的转动,钨丝开似乎发热,发红。

没有足够的光亮,半柱香的时间就烧断了。

钨丝的烧断好像是个必然的过程。

张阳记录下实验的结果,“还是太粗了,或许真的有必要在一个真空的灯罩内?”

手里拿着笔挠了挠头,蒸汽机的噪声随着机器的停止而停下。

骊山的制造技术还是不够成熟,钨丝这种材料比自己预想的还要难用。

张阳道:“还能再细一些吗?”

江师傅神色凝重,“很难,可以试试。”

张阳喝下一口茶水,无奈摇头。

钨矿的铸造很难,从钨丝冒出来的黑烟可以看出内部还是有很多杂质的。

这是铸造时燃烧不充分。

江师傅拿出一些刀刃,“这是用钨矿铸造出来的刀刃,县侯之前说需要,老头子便铸造出来了,不知道是否可用。”

钨矿造出来的刀刃坑坑洼洼的,张阳气馁道:“我试试。”

先是将一根铁管放在车床的另一头,将刀片推入,车床启动,可以很明显地听到铁管内部的切割声。

紧接着又是一声金属的崩断声,内部的刀刃断了。

“刀刃容易断,还是铸造时杂质太多的问题。”张阳将断了的刀刃取出来,“我们下次加入石墨试试。”

“石墨?”

“既然硼砂不行,就用石墨试试,或许可以反应出更多杂质。”

张阳一边在笔记本上写着,一边走出了车间。

贞观十五年的春季四月,今年朝中从各县收来的商税足足有六千余贯,长安城十二县其中八个县都在骊山的主持下进行生产,生产货物之后有了来往交易就要上交赋税。

这只是这八县作坊生产的赋税,而且是原本赋税的基础上额外得到的。

如果骊山继续将产业扩大,朝中能够得到的赋税将会更多,现在李道宗管辖下的左辅二十四县也在准备着,一旦投产那将是更多的赋税。

将关中的生产抓在自己的手中,让皇帝得到了足够的甜头。

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下,朝中从这八个县中就得到了六千贯赋税,长安城的商业莫名兴盛起来。

甚至有人向朝中进言,劝谏陛下不得大肆鼓动作坊兴起,劝陛下裁撤作坊,让乡民回归农桑,让乡民回到三年前,继续在田间地头劳作。

反对骊山就是反对他许敬宗,奏章送入朝中之后,李义府就带着人将这个进谏的言官揍了一顿。

李世民叹息道:“辅机啊,这李义府太不懂事了,朕要罚他俸禄,罚三年,不得再动手打人了。”

长孙无忌躬身行礼,“李义府定会对陛下感激涕零,陛下英明。”

李世民半推半就地下旨,让各县除了抓住作坊产出,也要抓好农桑。

不论是耕种还是在作坊生产,皇帝的态度很明确,两手都要抓,全都要。

贞观技术院第一栋教学楼封顶了,学子们可以在正施工的教学楼中听课,也可以暂时住下来。

这只是其中一幢而已,往后这样的楼还要建设很多幢。

楼高有五层,每层四个教室可以容纳学子一千人,但骊山往后要招收的学子会更多。

张心安每一次看着自家的铜钱被拉出去,很是心疼。

张青青看着弟弟没出息的样子,道:“不就一些铜钱而已,我们的骊山的财富远在这些铜钱。”

张心安低声道:“姐,这是钱呀。”

“爹娘现在花出去的银钱都是能赚回来的。”

“那要什么时候才能赚回来。”张心安看向库房,库房中的铜山只留下小小一座了,他继续道:“而且家里还要交赋税!姐,你去炸了长安城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